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12篇

发布时间: 2023-08-14 11: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12篇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1

三个月的朝夕相处,除对张院士精益求精的医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之外,也让他对张院士医者仁心的付出既敬佩又心疼。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权威专家就是大棋盘上最举足轻重的“棋子”。作为“国字号”专家组的中医药成员,张伯礼和刘清泉更是身兼数职,重任在肩。

采集患者资料、制定中医治疗方案、记录研究数据、巡诊、会诊……近90个日日夜夜里,张伯礼和刘清泉平均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因工作繁忙,张刘二人经常赶不上吃饭。一日,结束工作的二人又一次错过饭点,刘清泉熟练地拿出两盒泡面,准备当做二人午饭。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两个盒饭,饭已经凉了,快餐油很大,考虑到张院士的身体,刘清泉劝其不要吃完,先吃几口垫一下,后面看看能不能再找到其他吃的。然而,就刘清泉一个转头的功夫,张院士已经把盒饭全部吃完,边吃边嘟囔着:“不吃完不就浪费了吗?不能浪费啊。”

由于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身为一位大院士、一位大学校长、一个知名教授,但张老师却从来没有在乎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始终心系患者,保留着自己最本质的初心,实在令人敬佩!”刘清泉说,在武汉的近距离接触里,张院士的言传身教令他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头儿真的是‘拼了’!”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4月16日上午9点半,张伯礼和刘清泉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功成挥手,道别武汉,凯旋回程。

武汉疫情阻击战告一段落,但“最强搭档”的故事传说还在继续。为更好地开展康复者治疗工作,6月底,刚刚返程两个月的张伯礼和刘清泉接到任务——二人将再次携手,重赴武汉,开设康复门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康复管理工作。据悉,张伯礼将于六月底出发,而刘清泉则因参与北京疫情防控专家组指导工作,于七月初启程。可以预见,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将再次开启新的征程!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2

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

“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江城81天终得凯旋。昨天16:46,从湖北武汉发出的G294次高铁稳稳停靠在天津站站台上,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行走出列车,这位在江城疫情防控一线奔波81天的“无胆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

昨天,张伯礼院士顺利抵达天津站,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站台上,人们拉起“欢迎战疫英雄载誉凯旋”横幅。天津骑警开道,沿街鸣笛迎接,以最高礼遇欢迎英雄归来。现场响起“校长,您辛苦了”的呼喊声。“不辛苦!”张伯礼院士挥手向大家致意。“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的老百姓,同时全国志愿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武汉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疫当前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医,作为医务人员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儿,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就是平常人干的平常事。”张伯礼说。“校长,大家很关心您的身体。”记者问。“我身体都恢复了,谢谢大家关心!”

接着,车一路飞驰到位于东丽区的休整隔离点。在这里休整的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纷纷围上来,往昔工作的“战友”在家乡见面更是分外亲切。“非常感谢家乡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要说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张伯礼说。在这里,张伯礼还见到了分开81天的家人,他分别与老伴儿、孙子紧紧拥抱,温馨场面让人动容。

张伯礼院士的爱人和孙子来到东丽区隔离休整点迎接张院士。

休整隔离点值班经理王磊告诉记者,天津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风俗,为了让英雄们好好休养,隔离点特意为英雄们归来准备的第一顿饭,是地道的天津打卤面,用家的味道欢迎英雄回家。“英雄们付出那么多,我们在细节上悉心照顾,就是努力让他们觉得在这里跟在家中一样温暖。”王磊说。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3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名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90%,也取得转重率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4

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

“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江城81天终得凯旋。昨天16:46,从湖北武汉发出的G294次高铁稳稳停靠在天津站站台上,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行走出列车,这位在江城疫情防控一线奔波81天的“无胆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

昨天,张伯礼院士顺利抵达天津站,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站台上,人们拉起“欢迎战疫英雄载誉凯旋”横幅。天津骑警开道,沿街鸣笛迎接,以最高礼遇欢迎英雄归来。现场响起“校长,您辛苦了”的呼喊声。“不辛苦!”张伯礼院士挥手向大家致意。“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的老百姓,同时全国志愿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武汉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疫当前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医,作为医务人员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儿,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就是平常人干的平常事。”张伯礼说。“校长,大家很关心您的身体。”记者问。“我身体都恢复了,谢谢大家关心!”

接着,车一路飞驰到位于东丽区的休整隔离点。在这里休整的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纷纷围上来,往昔工作的“战友”在家乡见面更是分外亲切。“非常感谢家乡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要说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张伯礼说。在这里,张伯礼还见到了分开81天的家人,他分别与老伴儿、孙子紧紧拥抱,温馨场面让人动容。

张伯礼院士的爱人和孙子来到东丽区隔离休整点迎接张院士。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5

8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6

2020年5月16日,央视《开讲啦》栏目复播的第一期,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通过云录制的方式讲述武汉抗疫故事。此前,5月12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主办天津市大中小学“抗疫第一课”专题报告会,邀请张伯礼院士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主讲。张伯礼以《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在抗疫斗争中彰显民族自信心》为题,为天津市全市160余万大中小学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抗疫思政课。

张伯礼两次出镜均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向师生们传递了科学报国的正能量,坚定了观看者科技强国的信心,展现了院士担当作为的风采,弘扬了科学精神。在两次讲述中,张伯礼结合亲身经历,动情回顾了在武汉战疫一线的救治历程,介绍了中医抗疫历史、如何科学抗疫、最新抗疫研究进展等方面,分享了对此次抗疫的思考与感悟,生动呈现了临危不惧、最美逆行的画面,在小切口中展现大视野,在小事件中体现大情怀。

张伯礼是第一批驰援武汉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在武汉总共驻守了82天。由他挂帅的江夏方舱医院从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26天的时间里总共收治了564个患者。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充分证明了他运用中医药科学救治的成效,彰显了攻艰克难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003年曾与“非典”交锋、此次已年逾古稀的张伯礼再次身披战袍出征前线,一方面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病人救治,另一方面日思夜想深入研究新冠肺炎诊疗策略,由于连轴奋战而引起旧疾胆囊炎复发,不得不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对此他却以诗抒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张伯礼说:“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这充分体现了他仁心大爱的无私奉献精神。

回顾这两个多月的经历,张伯礼讲到:“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其实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人民!”他表示,“一个人不管知识怎么样,学术怎么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这是基础,这是做人之本。”这充分诠释了他心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鏊战茫。”谈到在武汉82天最大的感触,张伯礼说:“是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的场景,特殊的任务,特殊的感悟,值得一生去记忆。”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积极践行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让我们向勇攀高峰、大爱忘我、为国分忧的张伯礼院士致敬和点赞!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7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名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90%,也取得转重率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8

(一)

古稀之年,仍坚持出诊,您的身影一直在人民需要的地方。17年前,抗击非典前线,您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您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大年初三您带领一大批中医药专家前辈逆行奔赴武汉,你们亲自为感染患者处方开药,辨证施治,取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良好效果,使中医药这座文化宝库在新时代、在关键时刻再次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惠及广大患者。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在您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您是天津的骄傲,是中医人的榜样,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子,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应深刻学习您的精神,提升自我能力,珍惜时间,提升技能,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助力医学事业的进步。

(二)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伯礼爷爷奉命于危难之间,古稀之年逆行武汉,挺身而出坚守江城。在每日超负荷工作下,胆囊旧疾复发,摘除术后仅仅三天就再一次投入到抗疫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只愿山河无恙。校长大力推广中医药治疗,亲自为新冠患者辨证施治,使得中医药这座伟大的宝库在国家危难之刻发挥着重要作用。您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学习的榜样,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作为学生党员的我们,受到了很大鼓舞,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发展,厚积薄发,日后在国家需要我们之时冲在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9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10

2020年5月16日,央视《开讲啦》栏目复播的第一期,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通过云录制的方式讲述武汉抗疫故事。此前,5月12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主办天津市大中小学“抗疫第一课”专题报告会,邀请张伯礼院士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主讲。张伯礼以《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在抗疫斗争中彰显民族自信心》为题,为天津市全市160余万大中小学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抗疫思政课。

张伯礼两次出镜均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向师生们传递了科学报国的正能量,坚定了观看者科技强国的信心,展现了院士担当作为的风采,弘扬了科学精神。在两次讲述中,张伯礼结合亲身经历,动情回顾了在武汉战疫一线的救治历程,介绍了中医抗疫历史、如何科学抗疫、最新抗疫研究进展等方面,分享了对此次抗疫的思考与感悟,生动呈现了临危不惧、最美逆行的画面,在小切口中展现大视野,在小事件中体现大情怀。

张伯礼是第一批驰援武汉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在武汉总共驻守了82天。由他挂帅的江夏方舱医院从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26天的时间里总共收治了564个患者。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充分证明了他运用中医药科学救治的成效,彰显了攻艰克难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003年曾与“非典”交锋、此次已年逾古稀的张伯礼再次身披战袍出征前线,一方面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病人救治,另一方面日思夜想深入研究新冠肺炎诊疗策略,由于连轴奋战而引起旧疾胆囊炎复发,不得不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对此他却以诗抒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张伯礼说:“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这充分体现了他仁心大爱的无私奉献精神。

回顾这两个多月的经历,张伯礼讲到:“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其实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人民!”他表示,“一个人不管知识怎么样,学术怎么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这是基础,这是做人之本。”这充分诠释了他心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鏊战茫。”谈到在武汉82天最大的感触,张伯礼说:“是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的场景,特殊的任务,特殊的感悟,值得一生去记忆。”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积极践行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让我们向勇攀高峰、大爱忘我、为国分忧的张伯礼院士致敬和点赞!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11

笔者被张伯礼院士奋力抗疫的先进事迹所感染。自抗疫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从天津来到湖北,以科学报国的精神,充分发扬中医药特长,在疫情阻击战中指导建起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率领由来自天津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书写了挑战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为阻击疫情蔓延争取了主动和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魅力,印证了中西医结合在抗击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张伯礼院士身患胆石症,在抗疫斗争前线微创切除胆囊,成为“无胆英雄”,他不曾从抗疫火线退下,而是毅然坚守,而且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也来到武汉,父子在一线红区共同抗击疫魔,如此情节,多么感人!

张伯礼院士是一位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必将激励我们把抗疫斗争进行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篇12

在抗疫过程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传颂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涌现出一大批甘于奉献、勇担使命的模范楷模,张伯礼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这次观看张伯礼院士的直播,受益匪浅。此次院士为我们讲述全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为广大师生上一节生动鲜活的抗疫思政课。

张伯礼院士从中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医对这次战疫的重要贡献,,我更是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为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而感到自豪。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打的我们措不及防。我们看不到病毒垫伏在哪个角落,看不到病魔向我们露出的撩牙。对敌人的一无所知,让我们分外恐惧。但有些人不能怕!所以,一声呼喊,上千医生离开亲人冒死奔向灾区!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病魔对抗,他们要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救死扶伤。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相信自己,这次抗疫我们一定可以成功!我们不具备奔赴前线的能力,但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不拖累身边的人,这样就是对祖国最好的贡献。最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尽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战疫情。

周双双

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同抵抗疫情。涌现出一大批敢于奉献、勇担使命的模范楷模。我们今天观看直播课中的张伯礼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年2月份,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率领天津,江苏,湖南等中医医疗队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在抗疫一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而这节直播课中讲述的中国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全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效率。在重大灾害面前,伟大的中国精神产生了坚不可摧的巨大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了锤炼,得到了升华,进发出耀眼的光辉。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精神:

一、执政为民、践行初心的公仆精神。

二、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

三、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四、攻关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