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4年度2024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通用30篇)

发布时间: 2024-03-28 14:1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2024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通用30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度2024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通用30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通用30篇)

  一个绝壁中的“天坑村”,一条悬崖上的“天路”。

  20多年来,全国各大媒体对下庄人战天斗地、绝壁开路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下庄精神”曾鼓舞了不少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

  20__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巫山县委县政府利用帮扶资金对这条绝壁天路进行了硬化,并将路面宽度拓宽至4.5米。随着交通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里游客将私家车开到了下庄村,慕名前来寻访下庄“天路”,感受“下庄精神”。

  虽然已卸任村支书,但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这一次,他又萌发了打造民宿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念头。

  “下庄村地靠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若能将村民家的农房改造成乡间民宿,将游客留下来,就能实现农旅融合的效益叠加。”毛相林盘算着。

  可是,农房改造需要资金,村民们没看到效益,都担心这是“赔本生意”。

  于是,毛相林带头将自家房屋简单改造,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你看,以前白色的外墙被我涂黄后,更有乡村风味,室内用木条吊顶,凸显原生态气息……”毛相林领着记者在改造后的民宿中穿来穿去,兴奋地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

  去年红叶节期间,毛相林的农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个月,就为他带来上万元收入。

  有了老支书带头示范,村民们积极性高涨。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县里也决定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民实施民宿改造计划。目前,下庄村已改造19栋34户民宿,二期72栋88户民宿改造也已纳入规划,很快将启动建设。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入旅游公司,打造‘下庄古道’‘鸡冠岭’等旅游景点,并与巫山县博物馆合作,在村委会广场打造一个‘下庄精神陈列馆’,将‘下庄精神’融入到旅游开发中,让乡村旅游更有内涵……”如今,毛相林已很少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谣。站在“天路”的尽头,他心里还有着一箩筐打算。

  仰望星空,我们能看见两个“北斗”。一个有7颗星,已在宇宙间存在亿万年之久,自古以来为人类指位定向;一个有30颗星,从无到有诞生发展不过26年,在浩渺太空却能为人类提供精确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馈赠;后者名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由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每谈及此,谢军总是有诸多感慨。

  1982年,谢军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工作,从这里踏上航天之路。

  一张蓝图绘到底。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提出了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即双星定位设想,由此开启了筚路蓝缕般的伟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系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__年,2颗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一号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可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系统设计建设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了“快、好、省”的原则。

  20__年,当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工程正式启动时,谢军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于谢军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职责。

  相较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要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谢军坦言,尽管研发之路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但他和团队从未轻言放弃,始终攻坚克难,逆流而上。

  在谢军记忆中,20__年是北斗二号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保证国内申请的宝贵的频率资源,我们克服困难,在4月14日成功发射了北斗二号第一颗导航卫星。”谢军说。

  首战告捷,也正式拉开了北斗二号组网建设的序幕。

  从那之后,北斗二号进入了组网建设快车道。20__年,成功发射了5颗北斗二号卫星;20__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统;20__年12月,14颗卫星正式组网运行,北斗二号系统提供正式运行服务。

  谢军表示,到20__年,我国已成功发射20颗北斗二号卫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之路,“这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星座体制,亚太地区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混合星座系统优点明显,是利用高轨卫星固定对一些区域提供服务,同时,中圆轨道卫星对全球提供服务。”谢军说。

  步步铿锵,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号建设如火如荼的20__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谢军认为,这是北斗系统迈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关键一步。

  “卫星上天不能随便动,一动就相当于坐标值在变,需要精准控制、精准测量,这就涉及到关键器件原子钟。”谢军说,在北斗导航卫星上,高精度原子钟至关重要。

  而最初,北斗导航卫星上使用的原子钟依赖于进口,既受制于人,又不能完全保证质量,影响导航服务。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虑之后,谢军下决心让星载原子钟国产化,走自主研发之路,“一定要让重要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念既定,再难再苦也要迎难而上,快马加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谢军坦言,星载原子钟的研发非常难。

  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上的铷原子钟,通过微波场激励铷灯泡中的铷原子来回运动产生固定的频率,所发出频率在经过滤光泡将不稳定的噪声滤掉后进入吸收泡,最后通过光电探测器生成光检信号。

  “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决定着星地之间的时间服务精度,原子钟对于空间环境要求非常高。”谢军说。

  为了达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谢军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攻关、试验,他们在整星上专门设计了温控小舱,以极高的控温精度,保障原子钟空间温度环境。

  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团队成员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哪怕归零,也要回溯问题所在。

  就是在这样严慎细实的研制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发的铷原子钟装在了北斗导航卫星上。

  谢军说,从20__年还存在于图纸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头想想,这一路走来不容易,然而其过程却正是新时代北斗精神的深刻体现。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这就是新时代北斗精神。

  首获占“频”之胜、攻克无“钟”之困、消除缺“芯”之忧、布“站”之难。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北斗二号卫星上国产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号卫星上已实现100%。

  谢军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优于10米的导航,根据实测结果,水平定位精度达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达到4.4米,重点区域甚至更为精确,授时精度10个纳秒。”

  在谢军看来,这就是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今年6月23日,是谢军航天生涯中无法忘怀的一个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谢军早早就站在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心情既激动又平静。

  这天9时43分,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点火发射,翱翔太空。

  在卫星发射27分钟后,星箭完成分离,卫星两侧太阳翼顺利展开。那一刻,谢军紧绷的心终于松弛了下来。

  谢军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收官之星遨游太空,是几代航天人、北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最终实现的里程碑。

  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推广北斗系统应用,做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等后续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非如此。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随时听从命令,绝不退缩”!一封封来自各地相关单位、组织的请战书犹如最响亮的战斗号角,吹响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战“疫”冲锋。

  本该是家人团聚,可是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医务工作者却挡在疫情之前,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护佑人民健康的坚固长城。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逆行者”还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人们:

  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就是其中之一,他瞒着家人、坚持在深夜义务接送金银潭医院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却谦虚地自称“组局者”:随着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逐渐增多,他意识到个人力量有限,便通过朋友圈发布消息招募志愿者,联系摩拜、青桔单车,对接滴滴,合力解决医护人员的出行问题。当发现医护人员吃饭不便时,汪勇又马不停蹄地继续“组局”,寻找合适的餐厅和便利店向支援团队和滴滴车主提供用餐,解决“吃饭难”。此外,为保障医护人员日常生活,他又找专人购买羽绒服等保暖衣物拿给一线人员……

  2月26日,国家邮政局印发通知,决定授予顺丰速运武汉分公司快递员汪勇同志“最美快递员”特别奖,并号召全行业向汪勇学习,凝聚起全行业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的强大力量。

  汪勇的行动,给医务人员送去了关爱。疫情当前,白衣战士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每天高负荷工作,他们承受了巨大的体力消耗,有时却顾不上一日三餐。守护他们,便是守护战斗力。为医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持续健康、心无旁骛地投入战斗,是全社会的责任。

  要向汪勇同志学习,学习汪勇同志爱岗履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协作互助、投身实践的志愿精神,开拓创新、担当有为的时代精神,友善无私、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见贤思齐、激发斗志、真抓实干,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不畏牺牲,凝聚起全行业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的强大力量。

  黄文秀同志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全村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__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黄文秀同志,用她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忘小我,成大我,践行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本可以留在条件更好的地方和单位工作,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可她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村里,为乡亲们服务,她在白坭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从一名扶贫新手迅速成长为扶贫能手,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爱岗敬业,奉献青春。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质,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投身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敬业爱岗,心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我们要学习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人民勤务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做好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要学习她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勇于担当上级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是在给党员干部竖起一面精神旗帜,鼓励大家要将个人的成长之路与祖国的建设发展之路紧密结合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奋斗的路上干出一番新天地。黄文秀是新时代共产党员楷模,是我们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用自己的努力,答好新时代为民服务的答卷。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卢丽安、黄大年、谢海华夫妇、王珏、黄大发、刘锐、西藏玉麦人、杨科璋、廖俊波、卢永根荣膺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给我的影响很深的是黄大发同志:

  他坚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他干在前面、克难攻坚,让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全村群众高度认可的实绩谱写了为民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应做到自觉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不松懈动摇,始终受得住风险和困难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大发面对草王坝村山高地贫、缺水少钱的艰苦环境,没有认命,没有叫苦,没有退却,他毅然选择自学技术修渠引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党员黄大发为群众能吃上米饭、喝上清泉、过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难,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勇气、敢于担责的精神,令人敬佩。当前,我们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就应树立敢于担当、实干苦干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矛盾和问题面前不推诿,在实干中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在实干中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坚守初心、永葆本色。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近日,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感动着全社会,中宣部追授她“时代楷模”称号。在学习了她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有感悟。

  黄文秀生于1989年,于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对这样的她来说,想要投身于一线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加容易。可是她却没有选择这条路。年7月,她成为广西定向选调生,被分配到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年9月至年3月,挂任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党委副书记;年3月起担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硕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她这样,走出去还要回来,在百坭村,她用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成果,施展学识、建设家乡。扶贫一线的青年干部更应该学习先进,发扬模范精神,坚持在最艰苦的地方,扎实推进工作。

  不仅如此,黄文秀不仅敢于涉险滩、走泥路,更是将群众放在第一位。20__年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利用周末回田阳县看望病重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暴雨心系所驻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遇难,年仅30岁。可以说,她的青春,全部都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是真正的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几个字一定一直牢牢地记在她的脑海里,她的心里。

  学习了她的事迹后,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感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应该是一份使命一份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时刻走在最前线,无论是基层党员还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学习黄文秀同志,注重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不负青春。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和组织讲条件,不给组织添麻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奉献在边疆,奉献在基层。

  黄文秀说过,“每天很辛苦,但很快乐”。正是因为她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了党的理想之中,才会因为理想的更远大而快乐和自豪。她是我们青年的榜样,是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作为的楷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奋战96小时,出警411次,辗转5个乡镇,行程600余公里,解救和疏散群众2655人。这是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交出的抗洪答卷,而他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停留在7月22日的滚滚洪流中。

  陈陆,男,汉族,1984年2月出生,籍贯江苏江都,出生于安徽合肥,大学本科学历,20__年12月参加消防工作,20__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生前任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

  面对水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陈陆用生命注解人民至上——20__年,因参加汶川抗震救灾表现突出,他被合肥市人民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__年,所在大队因参加抗洪抢险任务成绩突出,被安徽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三等功,他被被安徽省公安厅评为“优秀人民警察”;20__年7月22日,合肥市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导致4个村庄、5.8平方公里被淹,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陈陆乘坐橡皮艇往返搜救被困群众,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陈陆英勇牺牲,年仅36岁……陈陆同志牺牲后,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应急管理部批准他为烈士并追记一等功,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他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总工会追授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陈陆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和地方忠诚履职,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我们要向陈陆同志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克服“不容易”、挑战“不可能”,在风吹雨打中练就担当的“宽肩膀”和成事的“真本领”,用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939年出生的郁期青已经将近80高龄,从一名江南书生到成为千里跋涉的测绘者,从1956年进队到1996年退休,40年的测绘生涯,他的足迹踏遍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各地高山深里,并随着1965年底中科院开始组建科学考察队考察西藏,1966年、1968年、1975年,三次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全程参与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和团队成员成功登上海拔7050米的北坳顶部,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向世界公布珠峰的精确高程为海拔8848.13米,打破了长期以来为外国垄断的珠峰科学勘测。

  在荒凉的戈壁、浩瀚的沙漠、险峻的高山、苍茫的荒原,他亲身经历了生死相依的战友,因雪崩坠崖、沙漠干渴、突发疾病、土匪袭击等等原因,为测绘事业献出年轻美好的生命。长期极高山区的野外作业,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那次珠峰测量从北坳下来,因为又连续爬过几座雪山,严寒缺氧体力透支太多,他从重感冒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体重由141斤下降到70斤,在医院抢救治疗了200多天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也从此落下了动脉硬化、胸膜粘连的后遗症。

  老先生平时乐观开朗,很乐于聊天,朋友圈玩得也很熟练,还常常拿出过去的老照片分享给大家看。惟有当我们夸他身体状态好时,他回了一句“里面都是问题”后,像是回忆起什么似的,停顿了一会,勉强笑了笑说,还好。

  仰望星空,我们能看见两个“北斗”。一个有7颗星,已在宇宙间存在亿万年之久,自古以来为人类指位定向;一个有30颗星,从无到有诞生发展不过26年,在浩渺太空却能为人类提供精确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馈赠;后者名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由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每谈及此,谢军总是有诸多感慨。

  1982年,谢军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工作,从这里踏上航天之路。

  一张蓝图绘到底。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提出了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即双星定位设想,由此开启了筚路蓝缕般的伟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系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__年,2颗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一号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可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系统设计建设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了“快、好、省”的原则。

  20__年,当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工程正式启动时,谢军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于谢军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职责。

  相较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要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谢军坦言,尽管研发之路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但他和团队从未轻言放弃,始终攻坚克难,逆流而上。

  在谢军记忆中,20__年是北斗二号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保证国内申请的宝贵的频率资源,我们克服困难,在4月14日成功发射了北斗二号第一颗导航卫星。”谢军说。

  首战告捷,也正式拉开了北斗二号组网建设的序幕。

  从那之后,北斗二号进入了组网建设快车道。20__年,成功发射了5颗北斗二号卫星;20__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统;20__年12月,14颗卫星正式组网运行,北斗二号系统提供正式运行服务。

  谢军表示,到20__年,我国已成功发射20颗北斗二号卫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之路,“这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星座体制,亚太地区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混合星座系统优点明显,是利用高轨卫星固定对一些区域提供服务,同时,中圆轨道卫星对全球提供服务。”谢军说。

  步步铿锵,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号建设如火如荼的20__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谢军认为,这是北斗系统迈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关键一步。

  “卫星上天不能随便动,一动就相当于坐标值在变,需要精准控制、精准测量,这就涉及到关键器件原子钟。”谢军说,在北斗导航卫星上,高精度原子钟至关重要。

  而最初,北斗导航卫星上使用的原子钟依赖于进口,既受制于人,又不能完全保证质量,影响导航服务。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虑之后,谢军下决心让星载原子钟国产化,走自主研发之路,“一定要让重要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念既定,再难再苦也要迎难而上,快马加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谢军坦言,星载原子钟的研发非常难。

  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上的铷原子钟,通过微波场激励铷灯泡中的铷原子来回运动产生固定的频率,所发出频率在经过滤光泡将不稳定的噪声滤掉后进入吸收泡,最后通过光电探测器生成光检信号。

  “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决定着星地之间的时间服务精度,原子钟对于空间环境要求非常高。”谢军说。

  为了达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谢军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攻关、试验,他们在整星上专门设计了温控小舱,以极高的控温精度,保障原子钟空间温度环境。

  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团队成员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哪怕归零,也要回溯问题所在。

  就是在这样严慎细实的研制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发的铷原子钟装在了北斗导航卫星上。

  谢军说,从20__年还存在于图纸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头想想,这一路走来不容易,然而其过程却正是新时代北斗精神的深刻体现。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这就是新时代北斗精神。

  首获占“频”之胜、攻克无“钟”之困、消除缺“芯”之忧。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北斗二号卫星上国产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号卫星上已实现100%。

  谢军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优于10米的导航,根据实测结果,水平定位精度达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达到4.4米,重点区域甚至更为精确,授时精度10个纳秒。”

  在谢军看来,这就是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今年6月23日,是谢军航天生涯中无法忘怀的一个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谢军早早就站在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心情既激动又平静。

  这天9时43分,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点火发射,翱翔太空。

  在卫星发射27分钟后,星箭完成分离,卫星两侧太阳翼顺利展开。那一刻,谢军紧绷的心终于松弛了下来。

  谢军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收官之星遨游太空,是几代航天人、北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最终实现的里程碑。

  对谢军而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是实现中国航天梦的重要体现、重要一站。38年航天路,16年北斗路,谢军感慨最多的是来路漫漫的不易、无数航天人为之奋斗的可敬,以及今朝回首的淡然与自信。

  在这条道路上,26年春夏秋冬,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万众一心,将自己融入进中国北斗事业的浩大工程中,不计小我,成就大我。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谢军说,如今,更多的年轻北斗人成为这个征途上的主力军,他们更有活力、更有干劲,也更有对航天强国梦的热忱和期许。

  据悉,“挑战杯·大讲堂”是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八项大赛活动之一,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青年网、东北林业大学联合承办,中国建设银行、阿里巴巴钉钉、抖音合作支持。大讲堂,大咖零距离。接下来活动将继续邀请行业领军人物、社会知名人士、业界知名学者通过直播分享人生经历与行业经验,引领广大学子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充分了解科技前沿、把握时代脉搏。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平)三十年来我的一个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关于婚姻,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但是对于叶嘉莹来说,只是不愿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尽管她不愿提起,然而这段婚姻还是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叶嘉莹在上海和赵钟孙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婚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爱情,两人的结合不过是叶嘉莹一时错误的选择,这一错,便错了一生。

  婚后两人没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儿后,初为人母的快乐还未来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问题入了狱,刚刚安下的家也被抄了个干净,叶嘉莹后来也连母带子的被抓入狱,后来她找到警察局长写了自白书出来,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居无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过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生活她到处去找工作,同时去很多所学校任教,夜以继日的像个机器一样工作,勉强能够养活女儿和自己,丈夫出狱后,叶嘉莹还未来得及欢喜,另一个阴影立马笼罩上来,丈夫性情大变样,心理扭曲,对叶嘉莹多次实施家暴,在千难万险中都坚强的走过来的叶嘉莹,看见自己遍体鳞伤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她多次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却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随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对诗词的研究愈加深刻,叶嘉莹的教学事业也逐步上升,由中学转到中国台湾大学任教,后来作为交换教师去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国诗词爱好者的喜欢。

  1966年,叶嘉莹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国把父亲接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不料遭到阻击,无法返回美国,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儿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时间,叶嘉莹一个人承受了很多压力,几乎要把她压垮。

  首先是语言关,加拿大的UBC大学要求叶嘉莹用英文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虽然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接触了英语,但是要用它来授课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生计,她只得答应下来;

  第二个是生计,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举,两个女儿要从美国接来加拿大,父亲也要接来加拿大,丈夫也要来加拿大,于是叶嘉莹独自一人到处找合适的房子,添家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繁杂的工作在对于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弱女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家庭关系,错的人永远不能指望他会改变,尽管叶嘉莹无数次的容忍,宽容,沉默,丈夫既无用又大男子主义的恶劣性情丝毫都不知收敛,家内家外什么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和存在感怎么捍卫?那就家暴好了,通过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这让叶嘉莹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闷都写进了诗里: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

  独木危倾强自支,多么无助,多么无力又多么无可奈何呀!

  因为在授课方式和学术成就得到了UBC大学的肯定,不到半年时间,叶嘉莹就被授予了终生聘约,本以为一生的苦难已经结束,不料人生的痛苦还在后面,

  1971年,父亲因病去世,叶嘉莹悲痛万分,从此叶嘉莹的人生就没有了来处,写下一首挽诗《父殁》后,开启了自己的欧洲之行。

  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

  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长,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儿又出事了。在送母亲去机场参加亚洲学会回来的路上,夫妇俩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

  女儿的骤然离去,让叶嘉莹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她知道:

  人与人的理解谈何容易,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那切肤之痛旁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劝慰的话都是那么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她宁愿自己忍!

  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诗,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际,又是诗歌给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许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灾难也是有限的,叶嘉莹之后的人生倒是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有什么也只是一阵小风罢了。

  1990年,叶嘉莹从UBC大学光荣地退休了。得知叶嘉莹退休后,国内不少大学,包括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先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叶嘉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在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决定建立一个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叶嘉莹担任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开始雷厉风行的去海外筹款,还把自己在美国领到的九十多万人民币退休金捐赠出来,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领到奖学金的同学,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一点微薄的金钱,而是透过“驼庵”的名称,了解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南开大学也对这个一生漂泊,半世艰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报,为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校园里修建了一座以她的号为名的四合院式的书院——迦陵学舍,以此作为叶嘉莹的归宿,庭院种满了莲花,莲心不死,先生永在!

  昨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南昌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对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是:“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万佐成和熊庚香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十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两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

  即便是春节期间,这里也不打烊。今年大年三十,这条小巷和平时一样挤满了癌症患者和家属,这个已经开了18年的爱心厨房,今年还为患者和家属准备了免费的年夜饭。

  万佐成夫妇的初心十分简单:“能让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

  辗转5个乡镇,奋战96小时,出警411次,历程600余公里,成功转移和救出被困群众2665人。一个个数字如陈陆迎战洪水时激起的朵朵浪花,折射出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形象风采。

  面对浊浪滚滚的洪水,是进是退;本已疲惫不堪的身躯,是战是休;回望群众的殷殷期盼,是留是走……陈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陈陆快速反应,连续作战,36岁的年轻生命被永远定格在抗洪抢险途中。

  陈陆短暂而闪耀的人生,为我们标定了前行的坐标,点亮了奋进的灯塔,树起了光辉的榜样。向英雄学习、向先进看齐,就是学习陈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竭诚为民的崇高品质、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投入到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崇高事业中。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党中央对防汛救灾各项工作高度关注,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庐江防汛救灾中,陈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时刻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哪怕已经连续奋战了96小时,哪怕被洪水浸泡得全身浮肿,他依然初心如磐,自觉扛起如山重任,向着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逆水而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履行使命、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将火红的党旗和鲜艳的队旗牢牢插在抗洪阵地上。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赴汤蹈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以来,陈陆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500余次,曾奋战两昼夜抗击特大冰冻雨雪灾害,也曾千里驰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在此次防汛救灾中,他多次请缨打头阵、当先锋,执行生前最后一次任务中,主动要求上首艇,为后面的救援队伍开路。作为教导员,他有着清晰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有他参与的任务都是急难险重,但他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他的感染下,指战员个个勇敢、人人争先,始终冲在抗洪抢险的最前沿。在他牺牲后,他那种身先士卒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广大消防指战员在防汛一线再立新功。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牢记宗旨、竭诚为民的真挚情怀。面对被洪水围困的群众,陈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不顾个人安危和身体疲劳,义无反顾带领指战员营救转移灾区群众。作为基层大队主官,他带领大队不断提高消防执法水平,满腔热忱地为群众服务,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筹建乡镇消防救援站,为沿街商业门面、弱势群体居住场所等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千方百计为贫困户拓展销路……他用一点一滴的行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时时刻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以陈陆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合肥支队纪保科工作仅一年,陈陆便主动提出到基层去,并服从组织安排,到了防火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庐江县。到任之后,陈陆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基层指战员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以自身的过硬作风感染带动部属,带出了过硬的班子和队伍。改制后,陈陆本可转业,但他说自己喜欢基层,热爱消防事业,而且群众家门口的消防站还未建设完成,便毅然选择留下,继续在火热的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在防汛救灾的关键时刻,陈陆坚守岗位,寸步不离。自己的手术一推再推,家人的团聚一盼再盼,陈陆却一直坚守在抗洪一线,与基层指战员肩并肩、同作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陈陆的一生已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我们扎扎实实干事业、兢兢业业作奉献,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次救援、每一次值守中体现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应急人”的奉献之歌,将个体生命融入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大局,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我观看了《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孟佩杰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故事中讲:孟佩杰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5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把她交给别人领养,从8岁起,她负责照顾瘫痪的养母,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离家出走,她只能与养母相依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重任。她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喂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干家务活,服侍养母睡后,她才开始做功课。她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大学。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

  正如颁奖辞中所说:“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正是她的这种精神,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想想我自己,我觉得很惭愧。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了,但我却只想着吃好的,穿好的,多玩会,我又常常和妈妈顶嘴,老让妈妈生气,妈妈因为我又长出了几根白发。

  今后,我应该想孟佩杰学习,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不让妈妈生气,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吴天一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

  发布会上介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

  “吴天一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_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来到青海,吴天一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特别是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痛苦不堪,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医生的他,当时下了一个决心,要攻克高原病,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使吴天一院士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晓东深情回忆。

  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除了坚定和坚守之外,李晓东认为,正是因为吴天一院士为民服务的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品格。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一名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是吴天一院士的学生。他表示,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就是人类如何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吴天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试验场所这一难得的地理优势,常年投身科学研究,60多年来不断推动高原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他说,吴天一院士对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坚守,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吴天一院士所说,年轻一辈生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拥有伟大的使命和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

  看完感动中国,我早已热泪盈眶。朱彦夫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他是人民楷模之一,是当代的"最美奋斗者",是守卫祖国的一棵松,是坚韧不拔的一种魂。

  战场上的他,不畏严寒与危难,殊死搏斗,为战友赢回了信心,为国家赢回了尊严,与死神擦肩而过。退伍后,他一心为民,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与其腐烂,不如燃烧。”朱彦夫还用自己的残臂,写下了一本又一本人生之书,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

  他用一生奋斗,告诉了我门什么叫做勇敢与毅力,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他的名字,点亮了革命的历史,更点亮了后世青年的精神追求。我们学生应当将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自己的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在20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x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x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

  63岁的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学习张老师先进事迹,读懂她的遗憾、害怕和欣慰,更增忘我拼搏的进取力量。

  有一种遗憾,叫经久难忘——若无刻骨铭心的遗憾,又怎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敢?

  13岁女孩哭着说,“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这是20__年以来张桂梅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因为这份遗憾,她立下最坚定的志向,选择走一条最为艰难的路——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在意被人误会成骗子,一次次利用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停地奔走、呼吁,寻求支持,终于梦想亮出了曙光,20__年,作为党的xx大代表的她,赢得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20__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奔走、呼吁、奋斗中成为如梦一样的现实。对张老师来说,20年来,这份遗憾长居在心,取得多好的成绩,获得多大的荣誉,也忘不掉这份“疤痕”一样刻骨铭心的遗憾。我想,这份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追求完美的执念,何尝不是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在这美好人间恒久散发着人性中最圣洁的光辉。

  有一种害怕,叫我等不及——若无时不我待的担当,又怎会有平地起高楼的决心?

  那一年,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还有满院子的杂草。可是,她还是坚持把学校开起来,哪怕学生底子弱、成绩差,哪怕全是“线下生”,她说,“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孩子们耽搁不起,没有条件,那么创造条件也要干下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张老师“傻丫头,快点”的小喇叭督促下,20__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因为这份怕,张老师等不及学校“军马炮”配齐到位;因为这份怕,多年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这份怕让人心生敬意,这份怕让人心头一热:何为爱生如子,何为人间大爱,何为担当奉献,何为无私无畏?张桂梅老师就是!

  有一种欣慰,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不去吃奋斗的苦,又怎会有收获的甜?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爱在爱之间传递,毕业的学生反哺学校,毕业的学生心怀家国,毕业的学生回报社会,“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的成长是对张老师最好的肯定。今天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共有3个年级9个班,在校生464人。至今,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考入大学,一本上线率高达40%,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老师的身体更瘦了,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是那个有点倔犟,非常认真,能吃苦,肯奉献,孩子们眼中的“张妈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她依旧是那个微笑着、拼搏着、奋斗着的张老师,依旧是那个不停奔跑着的时代“打工人”;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楷模,无愧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为张桂梅老师点赞!

  去年12月,周秀芳为改造校舍的事回到溆浦。记者见到她时,她眉头紧皱。“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还没完成。”周老师说,她计划在溆浦县兴建的9所希望小学虽然目前已经完成了5所,但入驻的老师还没有着落。“我想一个学校最少要一个老师,最好是两个。因为又要上课又要给孩子们做饭,一个人忙不过来。而且这些学校都在高山上,两个人能相互照应。”

  今年快70岁的她,一个人教着3个年级的课,还要管二三十个孩子的吃饭问题。“老实说,身体确实有点吃不消。如果有人愿意来帮忙,哪怕是爱心接力,一个人一次一个月也行。”周秀芳说,她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来加入支教扶贫队伍。

  她发愁的第二件事是建设资金。她发起援建的希望小学——溆浦县两丫坪镇黄金村希望小学已经开建,目前她已经从宁波教育系统争取到了15万元,从溆浦县当地财政争取到了一部分支持,还有一部分资金尚无着落。计划中,还有三所希望小学也在筹建。

  此外,周秀芳和孙绍富还一直在为建设支教基地的事奔波。他们准备动员爱心人士在溆浦县九溪江建造一所幼儿园和一个支教基地。

今年已经69岁的她,还没有停下来的打算。“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再为孩子们干上十年。”

  这就是周秀芳,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一个让人钦佩的老阿姨,为了让山区的孩子们能够有书读、有学上,她早将个人生活置之度外,只留下一个纯洁完整的支教梦,和一颗忘我付出的赤子心。她以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践行着公益梦想,播洒着爱心希望,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让我们感动。

  择一事终一生,爱一行专一行。1998年4月,张桂梅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她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常人吃不了的苦创造了山区教育奇迹,用红色基因为女高师生注入精神力量,用不怕掉一层皮的付出让山区孩子凤凰涅槃!

  无论时代怎么变,优良传统没有变。“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很重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这是张桂梅的育人理念,也是女高的育人特色。

  一走进女高操场,远远地就会被“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12个巨幅红字锁住目光,这是张桂梅办教育的“魂”和“锚”。建校10多年来,学校坚持“五个一”教育:党员一律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次红色影片。红色文化教育,早已渗入师生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成为女高的一道风景线。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激发起巨大精神动力。

  无论学校怎么变,教师天职没有变。女高的巨变,是我国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张桂梅和其他老师的不断努力,女高在办学思想、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基础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校学生一天比一天多,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好。这些年,尽管学校发展快了、工作岗位变了、个人名气大了,但张桂梅始终牢记并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她看来,唯分数并不是山区教育的出路,必须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桂梅不仅是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她把育德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塑造女孩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气质和品格。成就一个学生,扶起一个家庭,造福整个社会。女高毕业生,很多人选择医生、教师、警察等相关专业和职业,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扶贫项目,主动投身偏远艰苦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张桂梅倍感欣慰,心里想的是:“事业后继有人了!”

  无论岁月怎么变,奋斗精神没有变。为了学生的一切,老师苦教,全校教职工苦干。在40多年的执教经历中,张桂梅与疾病斗,说“我就看老天能把我领走不”,“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看病上”;
与贫困斗,探索教育扶贫,把绝望变成希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她就是这么一个人,没人不打心眼里佩服。

  奋斗精神,在女高延续着,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张桂梅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有病却不死,比正常人还苦得起,男老师被我拖垮,女老师累得哭,两个单位来回跑,我没倒下,有种精神支撑着我,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她寄望她的学生们刻在心上的誓词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样的自信心,不仅生动诠释了张桂梅的奋斗精神,更激励学生们志存高远,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1965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物理委员会理论物理组主席;1972年至1976年,任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粒子物理和场论组主席;1970年至1971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粒子物理和场论组主席;1980年至1983年,任德国马克斯谱郎克研究院主席。1977至1980年,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89年至1994年,任亚太物理学会会长;1996年至20__年,任亚太理论物理中心总裁。此外,曾任库伦数学科学研究所评议会、IBM科学咨议委员会、高能物理咨议委员会、洛克菲勒大学董事会、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学董事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会、美国沙克研究院董事会、美国神经科学研究院理事会、科学美国人杂志理事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学者评议会、石溪基金会董事会、布鲁克哈芬科学联合会董事会等会员。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在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杨—米尔斯场论、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及杨—巴克斯特方程为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杨—米尔斯场论方面,1953年与R. L.米尔斯(Mills)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即著名的杨—米尔斯场论,引进了非阿贝尔规范不变性及与其相关的规范场论,为整个粒子物理学奠定了发展的最基本的原理与方程。该场论对数学也造成很大冲击,数学家用杨—米尔斯场论作为工具解释微分流形的性质。

  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方面,1956年,与李政道通过许多计算证明过去的β衰变试验中的宇称选择定则原来都不够复杂,都不能证明在β衰变中宇称守恒,并提出几类新实验。1957年初,著名吴健雄公布了他们根据杨振宁、李政道建议所做实验的结果,在β衰变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后来经过两三年的实验证实,基本上所有弱相互作用中宇称都不守恒。

  杨—巴克斯特方程方面,1967年讨论了一个极简单的一维空间量子多体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1972年,R.J.巴克斯特(Baxter)在一个二维空间经典统计力学问题中也发现了这个方程的重要性。1981年这个方程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该方程在物理和数学中有极广泛的意义。

  此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在弱作用的强度、费米—杨模型、G宇称、电荷共轭与时间反演不守恒、二分量中微子理论、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中间玻色子的研究、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与纤维丛、高能碰撞中的几何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统计学方面,在自发磁化强度和临界指数、液态相变的研究与单位圆定理、贝特假设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成果。凝聚态物理学方面,主要成就有: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非对角长程序的概念和关于阿哈芮昂诺夫—玻姆实验的建议。

  成为在押人员的“毛老师”“毛爸爸”

  零歧视、被人爱、有温暖

  在涉艾在押人员监区,记者看到毛卓云时,他正弯身利落地收拾工具盒,说刚才带着涉艾在押人员刮胡子、剪指甲。记者注意到,涉艾在押人员除了身上的病号识别背心,与普通监室的在押人员看起来没有什么两样,监室设置也一般无二。

  毛卓云笑容平和,说之前监室里有人被巡控民警发现违规,他刚刚还进行了批评教育,与3名在押人员进行谈话。距离涉艾在押人员监区不到10米处有间特殊监室,是谈话室。毛卓云说,涉艾在押人员监区离自己的办公室比较远,带在押人员谈话来回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也担心他们路上遭遇异样的目光,心理上出现波动。

  艾滋病患者杨某告诉记者,他是入所经体检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艾滋病,“当时完全蒙掉了,整天浑浑噩噩的。毛警官经常找我谈话开导,讲讲治疗方法。他还很注意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这位警官很不一样。”

  意志的崩溃,使得很多涉艾在押人员或企图自残轻生,或性情愈加蛮横,带给管教民警职业暴露风险。毛卓云回忆20xx年前第一次打开涉艾在押人员监室的情景:“当时,有人用身体撞击钢化玻璃发泄情绪。我不敢进去,但又不得不去做情绪疏导工作。”于是他写下情真意切的公开信,贴在监室门板上,劝导他们遵守规定、好好治疗。这个办法很有效果,很快,闹事在押病患都认定了毛卓云是个好人。细心的毛卓云每次与涉艾在押人员谈话前都要做大量准备工作,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稳定在押人员情绪。

  20xx年9月,宁波市看守所收押了一名神情恍惚的年轻人阿明。长得五大三粗的阿明因吸毒产生幻觉,捅伤女友后,又用匕首刺中了巡逻民警的胸口。在看守所期间,阿明多次吵闹甚至自残,老毛一遍又一遍地与他谈话,才让他稍稍安静下来。然而,接到法院的一审判决后,阿明像彻底疯了一样,试图攻击管教民警和狱医。

  “我准备豁出去了,进去跟他谈一谈。”向领导报告后,毛卓云进入监室,还没向阿明开口,背上却突然重重地挨了一下。面对近乎癫狂的阿明,老毛张开双臂抱住了他,用手轻拍他的背,阿明迟疑了一下便趴在老毛的肩头哭得像个孩子。原来庭审时阿明的父母没有来,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过了几天,阿明意外收到了几张老毛抄写下来的短信,分别来自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友,家人都言辞恳切地劝他好好改造。原来,老毛辗转联系上阿明的家人,说服他们写下了那些鼓励的话。

  阿明流着眼泪给毛卓云深深鞠躬,如释重负的老毛却患上了重感冒。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又一次悄悄去医院做了体检,结果没有大碍,这才放下心养病。

  20xx年,宁波市看守所先后收押了十几名涉嫌犯罪的艾滋病患者,其中5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毛卓云买来纸笔,自制识字卡片,把监室变成了教室,手把手教导他们学习。他们被送监狱服刑时已识字六七百个了,至今仍时常给他们的毛老师写信汇报服刑情况。

  “作为一名管教民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什么都管,但要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有爱心、耐心、真心。”毛卓云说,所里给配备的防护服,他一次都没穿过,“我戴过一两次口罩,感觉很别扭。我要是穿的像宇航员,谁还愿意跟我聊天?”

  涉艾在押人员陈某擦床板时不小心将木屑扎进手指,哭了起来。同监室人员立即报告,毛卓云费尽周折终于帮着将木刺拔出来了。看着毛卓云用酒精棉球帮自己止住了血,陈某大声说:“谢谢,毛爸爸!”

  今天下午,老师放了专题片《感动中国》,看完片子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丛飞”。他是一位歌手,也是一位好爸爸,当他自己还没当父亲的时候,他就用父亲的眼神看着那么多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丛飞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想得仍然是他的“孩子”,他托人将学费转交给了失学儿童,当时的那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泪如雨下。

  让我感动的还有“魏青刚”。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甚至还被别人戏称为“打工的”。可是,他却朴实,朴实得像一块石头。可能平时,我们不知道他,确实,他小得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没人发现他,但就是那一瞬间,他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在给魏青刚的颁奖词上这样写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原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我们之中有几个能像魏青刚这样舍己为人的人,甚至可以说没有。魏青刚是平凡的,但他的举动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记得在节目最后,主持人问他:“得了这个奖,你最希望什么?”他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希望大家能给我找得活干!”在场的观众都笑了,可是,我却觉得没什么可笑的,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己想说的话,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魏青刚叔叔,我佩服你!

  看了这次专题片,我从邰丽华身上知道了做人要坚强,从洪战辉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友善。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8月8日,陈陆的父母和妻子面对面坐在沙发上,一包擦泪的纸巾来回递,不多时就用了半包。

  陈陆是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发生决堤,周围四个行政村被淹。转移群众时,陈陆所乘的橡皮艇翻入水中,他落水牺牲,终年36岁。

  7月18日至7月22日,陈陆与战友们出警411次,与洪水战斗近100小时,营救和转移群众2665人。

  7月30日,各界群众和战友们纷纷赶来参加陈陆追悼会,现场准备的1000支口罩全部发完。

  陈陆家里未设灵堂、没挂遗像,4岁的儿子以为爸爸还在工作——聚少离多是这个家庭的常态,陈陆两三周回一次家,忙起来则一两个月都不着家。

  7月22日出事前,陈陆和父亲陈立山有过一次短暂的微信对话。中午12时49分,陈陆把水漫金山的险象拍给父亲看:“我们就在决堤大坝的边上。”9分钟后,他落水了。

  7月27日,应急管理部批准陈陆为烈士、追记一等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设计者——孙家栋,在当时,科技比较不发达,什么仪器都没有,也没有多少钱,但是还是制造出来了。随后,孙家栋又担任了许多人造卫星,孙家栋中国航天达到五十八年。

  王峰火海救人的故事让我非常震惊。王峰用自己的命换取了四十多位邻居的命,自己却被烧黑了,楼道里都是他的血迹脚印。经过一百多天的抢救之后,病情恶化,因肺栓塞去世。

  支月英是小学教师,别人都认为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英说:“是,我是傻子,大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学校里的孩子没有学习用品的时候,支月英走二十多里地去买学习用品,她退休的时候还要去教学,她说:“我感到干不动时候为止。

  秦月飞是大学生村官,他一开始来到村庄不习惯,所以他改掉了那些习惯。并从一个月一千多块的工资里挤出来钱修建水渠,修建路灯。并去发展当地的特产。

  张超是飞行员它是最优秀的。但是,因为一次事故去世了,因为它离地面只有十几米,所以降落伞没有撑开,整个人重重的摔在地上,在他临去世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团长,我还能不能上飞机。”我钦佩他的精神。

  李万君是大国工匠,他说:“我手里拿着焊枪,就想上战场一样,拿着枪杀敌。”他还说:“这是门艺术,就像练功夫一样。”

  郭小平是校长,它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他专治艾滋病,后来,郭小平发现,所有学校都不收留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所以,郭小平创办了红丝带学校,后来,郭小平把三家医院的主任职位辞掉了,郭小平希望尽量让那个学校消失。

  我看了感动中国以后非常感动,感动他们无私奉献,感动他们乐于助人,感动他们勇敢!感动他们这种不怕死的精神,感动他们坚强不屈!我要学习他们这种精神。时期的古巴队,屈居第二。后来郎平辞职了。

  伍淑清认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源自于教育,她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伍淑清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中秋出生在香港,少时就读于香港,后赴英美留学。

  伍淑清上小学时,来自北京的中文老师教他们中国历史、古文,也常常讲起内地的情况、北京的故事。这样的教育不仅为伍淑清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基础,也赋予了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1998年,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资助组织香港中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20__年,伍淑清成立了中华基金中学。谈到她创办的学校和香港其他学校的区别,伍淑清说我们学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教学以英语为中心,也要懂得普通话和广东话。学校常常组织学生跟老师去内地和国外考察。每次出国,伍淑清都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拜会,在国旗下唱国歌,让学生们知道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伍淑清讲她曾花2万多元钱从内地买地球仪空运到香港,她说因为内地买的地球仪不仅有中文名字,而且大陆跟中国台湾是一个国家。而在香港或其他地方买的地球仪,中国台湾有可能和大陆是分开的。

  因为担心当代香港青年在成长中因缺乏国家观念而被误导、被利用,伍淑清邀请了多位有心人编写了《国史百闻》,介绍近当代一百宗历史事件。同时,专门培养能够教授中国历史的老师,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香港和国家是不可分的。

  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希望女排的经历给国人带来正能量。”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这,就是女排精神!女排姑娘们就是凭借着这股精神,顽强战斗、勇敢拼搏,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

  荣誉,是拼出来的

  中国女排,是中国各体育团队中成绩突出的体育团队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经惊艳世界。女排球队曾为中国获得“三大球”中的首个世界杯冠军,并一举获得五连冠的辉煌战绩。女排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而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女排姑娘们汗与泪的付出。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女排姑娘们训练时没有完善的训练器械,甚至连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拼。

基础设施不好,训练更似“玩命”。主教练袁伟民站在高台上,把一筐球不间断地扣向对面,女排姑娘以最快速度飞身救球,一个滚翻后立刻爬起来接下一个球。她们在地上摸爬滚打,摔得遍体鳞伤,咬着牙含着泪继续训练。

在上世纪80年代,一枚金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中国女排在赛场内外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身影,让更多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 话题速写从世界杯冠军到世锦赛冠军、从奥运冠军到亚锦赛冠军……中国女排以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创造奇迹、铭刻历史。在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中国女排成为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腾飞的象征。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其中刘伟的例子让我的心被震撼了。“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没有手臂的钢琴王子在中国达人秀夺冠舞台上说过的励志名言,它触动了我的灵魂。

  刘伟的独特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刘伟出生在北京一户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为一场事故,被命运夺去双臂。后来,他学会了游泳,曾获得过金牌。但命运又再次带给他不幸:他得了一种病,不能再做剧烈运动。一开始,他悲观,他消沉。但最终他呃住了命运的喉咙:他再次振作起来,开始弹钢琴。他练得那样刻苦,脚都磨出了血泡可他终于登上了舞台,见证了无臂中国男孩的奇迹!当我看完刘伟用努力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的故事,不禁为他的事迹震撼!也体会到成功需要付出何种努力,成功的路上不仅有鲜花和快乐,也有荆棘和艰苦。但只要你有梦想,并不断地付出努力,成功就在眼前。

  我却常抱怨吃得不够好,作业太多……当我面对刘伟这位身残志不残,用自己的奋斗创造奇迹的“感动中国”的人,真感到惭愧。作为拥有健全身体的学生,我又有什么理由抱怨身边的一切不够好?我应该学习刘伟那自强不息的精神,脚踏实地向我的目标进发。快写完这篇观后感时,我仿佛又听见主持人为刘伟念的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我想我要以刘伟为榜样,保持一颗坚强的心灵,超越自我,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学生,因为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