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

发布时间: 2022-09-07 08:50:04 来源:网友投稿

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文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文5篇篇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

篇一: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文 5 篇 篇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1】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发行,要学好用好这部重要著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其中,建设美丽中国,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宽阔的国际视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实践遵循和前进动力。

 一是必须立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

 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2】

 】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严重破坏地球母亲:使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毁灭;给人类造成危害,如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下降、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她是我们美丽家园,当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为了地球母亲和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保护环境。“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烈的呼声!

 怎样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呢?首先我们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炭生活的理念,节能减排,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未来的地球家园,一定会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

 怎样低炭生活呢?其实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例如平时我们出行时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能减少碳排量;不用一次性木筷,少用纸巾,重拾手帕,每张纸都双面打印能减少森林

 的损耗;脏衣服用手洗,能节省水电;随手关灯,少用空调,节电及减少氟利昂的使用;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不乱丢弃废电池,使用节能灯泡等。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做到低碳减排的小细节。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3】

 】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子孙。原来的她被人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折磨她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地球不受到污染。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在一次次灾难的提醒下,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

 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珍惜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4】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和阐述。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理论,为我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张家口地区现在正在进行 2022 年冬奥会的建设筹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初视察崇礼区时,对崇礼的生态建设就十分关注,要求每项规划都要体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原则,不要贪大求全、乱铺摊子,现在冬奥赛场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而且各项建设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张家口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地都在以冬奥会地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北、美丽张家口而奋斗。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5】

 】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

 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

 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

篇二: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学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建立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 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讲座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比尔·盖茨的神话,使 lT 业、高科技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创业金矿,以至于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其实,高科技创业项目往往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创业风险和压力都非常大,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过高,一开始就起点较高,很容易失败。因此,大学生创业不妨放平心态,深刻了解市场和自己,然后从小做起,从实际做起,第一步走稳了再走第二步。

  缺乏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习惯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例如:“如果有 3 亿人需要我们的产品,每件售价 1OO 元,我们就有 300 亿元的销售市场。”这种推断方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常常起着误导作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一些可行性研究也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才能长久。

 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强强合作,取长补短,要比单枪匹马更容易积聚创业实力。

  大学生在校期问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培养,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主创业的难度较大,限于大学生年龄、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制约,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创业意识。尽管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却缺乏真正的自主意识,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清,往住不能发现自己的创业潜质或者说商业潜质。

  大学生的理解还仪仅停留在设想和概念上,由于缺乏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他们往往不能制定详细的创业计划.缺乏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市场涮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仓促选择自主创业不仅难以获得所需的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实践能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 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我同学校则足停留在学生就业教育的阶段

 中,很少有学校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多流于形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国家在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更是无从淡起。我国传统观念较多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冲动”、“逞能”、“瞎折腾”,足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倡,加之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要求,往往导致大学生对校同创业活动没有足够的兴趣。

  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与外国成熟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创业环境还很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少,失败多。政府需要在法律法规、创业培训、创业扶持、创业环境、项目配套、创业保险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 以创业资金为例,大学生创业需要启动资金,而我同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还在为衣食温饱担忧,不可能依靠家庭筹措创业资金。闪此大学生创业时很难筹措到所需启动资金,创业也就无从谈起。由于创业风险高,失败多,很多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也放弃了自主计划。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自主创业虽然增加很多制约因素,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意义已引起社会、国家和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应认清当前的形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自

 主创业之路,用信心和能力找到就业门路,用自己的成功实现自我价值。

  当前,社会舆论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方面各种媒体通过广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典型,引导社会形成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新闻

  媒体开辟了各种形式的“励志创业”栏目,举办“创业论坛”,定期宣传国内外创业成功的案例,交流成功的经验,影响和带动一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走向成功之路。成功的创业不仅解决了创业者本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社会物资财富。创业本身的成功还可以使创业者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产生良好社会示范效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那些大胆转变就业观念,勇于接受自主创业风险挑战的大学生,社会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宣传不断扩大创业典型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导向和支持。

  在创业带动就业思路的指导下,同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金融、税收、创业培训及指导等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2)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 5 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

 伙经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3)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时,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可以享受更多公共服务。国家在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强化了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孵化、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的“一条龙”服务,对于符合规定的学生还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10 月 28 日,系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我有幸参加,受益颇多。

  进入大学,标志着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阶段,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生要科学认识自我发展,努力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逐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学习环境在改变,大学生要变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科学确定新的目标,逐步树立新的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有健康的心理的人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坦然地接受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差的。作为大学生,应该对此 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要自立自强,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客观现实,

 寻求对策,赢得主动。

  大学生面对陌生环境,相互之间特别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摆脱寂寞感和孤独感。为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真诚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其次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际圈。

  身心健康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这当代不仅此于身体健康,也都应该对自身的心理架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尺度,它反映的是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状况,但不是最完美或完善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心境,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更好地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大学阶段是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储备科学知识,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面临择业就职的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只要正视现实,对社会和自身具有正确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付出正确评价,坚定实现理想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不断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才能理智地面对社会,科学的思考人生,从而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标迈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容易集中我们的精力,为实现自身的理想和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努力奋斗。

  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重视身心健康,更要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都要保持情绪正常,认知合理,正确把握自己,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和主动与人沟通。

  从刚进入大学到而今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此间听了很多场的讲座,现在就听过的人文与科技讲座谈谈自己心得。

  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探索研究自然的两个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体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精神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去解释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亦即诗意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想象为其主要特点。它并不是要真实的反映现实,而是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意识活动。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多元精神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恒价值的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状况、不计较当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质利益得失而为信仰、目标或价值而献身的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点。科学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是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理性的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而科学最严格地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必须成体系,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恰性,必须精确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体现。在进行高等教育

 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学生科学观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专业人士乐于重复有限的科学事实,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和艰辛论证,从而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科学追求。有些中国学生去美国后,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比那里的同龄人多,就因为教科书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但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体验,没有无数试错性的游戏,没有个人化的即兴探索,独立工作、探索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别人。

  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

 的科学观。我们要培养学生反对知识迷信、科学崇拜、科学主义、教科书主义,建立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理论敢怀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态度,而不是对科学顶礼膜拜,奉之为遵守客观规律的迷信。

  要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设置应当适当社会需求;上课应当有更多的对话,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战胜“科学迷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

 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篇三: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通过 《长江保护法》 感悟心得

 2016 年 1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从“大开发”转向“大保护”指明了方向、划定了禁区。在这次座谈会召开 5 周年前夕,一部旨在保护长江生态、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江保护法,于 2020 年 12 月 26 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以全票赞成的结果通过,这是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5 周年的最好纪念。

  厉行法治是对长江经济带的最好保护。首先通过立法引领长江经济带树立“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固化相关措施,为自然生态的恢复留出必要的时间空间;其次通过执法和司法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各项措施加以落实,真正做到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需求,促进长江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通过法律的宣传,强化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在法治体系中,立良法是前提。长江保护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流域性立法,面临着诸多难题:既要解决长江保护管理体制中“九龙治水”的顽疾,也要破解生态系统的“无鱼”困局,以防止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让长江恢复元气……协调好长江流域这

 个横跨中国东西部、承载中国经济总量近半的复合系统中各种利益关系,是这部立法的主要任务。

  长江保护法针对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焦点问题,设置了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加大处罚力度、提升威慑力等规定,以国家意志形式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立下了严格规矩,既彰显了以法治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法治护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明确了长江流域法律属性,划定了其空间边界。长江保护法适用于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江流域其他 8 省市相关县级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各种生产生活和开发建设活动。同时,长江保护法也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本原则,锚定了保护目标,针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破坏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设置专章实施更高标准的保护。

  长江保护法明确了长江流域管理事权配置,为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地方的长江保护工作进行了体制创新,规定国家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统一指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长江保护工作。长江保护法确定了长江流域生态管控标准,设置“规划与管控”“绿色发展”专章,推动绿色发展。长江保护法以责任为导向,明确长江流域保护法律责任,界定不同主体的法律义务和违法后果,专门设置“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两章,强化考核评价与监督,提高违法成本。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长江保护法将于 2021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我们期待这样一部为长江大保护奠定法治基础的良法,能够通过全面准确的施行实现善治。

篇四: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大保护水务行业分析报告

 2020 年 3 月

  目 录 1、 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 .................................................................................................................4 2、 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6 2.1、 厂端:污水处理产能仍需进一步提升...................................................................................................... 6 2.2、 网端:管网建设及治理是核心 ................................................................................................................ 7 2.3、 河端:黑臭水体治理更得民心 .............................................................................................................. 14 2.4、 农村污水: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 17 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问题的“破题之法” .......................................................................................18 3.1、 扩容、提标、“厂网河”一体化治理缺一不可.......................................................................................... 18 3.2、 长江大保护市场空间测算...................................................................................................................... 23 3.3、 投资建设的核心主体是谁?三峡集团.................................................................................................... 26 3.4、 钱谁出?政府正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30 4、 企 业 分 析 .............................................................................................................................34 4.1、 洪城水业 ............................................................................................................................................... 34 4.2、 兴蓉环境 ............................................................................................................................................... 35 4.3、 国祯环保 ............................................................................................................................................... 36 4.4、 重庆水务 ............................................................................................................................................... 37

 -3-

 1、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 长江经济带的高强度发展带来环境污染,而其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使得环境治 理需求迫在眉睫。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亚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 水能第一大河。长江沿线的 11 个省市组成了长江经济带,其拥有超过 40% 的中国人口,亦贡献了超过 40%的全国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最具战略地位 和发展要义的淡水资源库和协同经济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 长江经济带在过去的高速发展也留下了一定程度的水环境问题:虽然 11 省 市面积仅占全国的 20%,但是废水排放总量占 30%以上;常见污水水质指 标排放强度亦高于全国平均。我们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也没有离开全国乃至全 球经济发展的通病——“先污染,后治理”,即长江经济带过去的建设发展 是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的,在大开发同时没有兼顾生态安全,致使长江沿 线遭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而过度开发更是使得流域沿线的各种丰富资源面 临枯竭的状态,因此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

 图 1:长江经济带十一个省市示意图 资料来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图 1:2015 年全国各流域污水排放情况 图 2:2015 年全国各流域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情况 140 120 100 80 工业源 生活源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化学需氧量 氨氮 约占30% 排放量均为第一 60 40 20 0 0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统计年报,单位:亿吨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统计年报,单位:亿吨

 -4-

 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均对长江大保护提出了新的要 求。针对“生病”了的长江,从 2016 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将“共 抓长江大保护”放到“压倒性的位置”,并在 2018 年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 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明“四个切实”的科学路径,明确了长江经济 带发展要把握的“五大关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的贯彻落实成为长江大保 护战略的基石,从高位不断推动着大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出台。从 国家层面到各地方政府都纷纷响应号召,明确今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点, “不搞大开发,只搞大保护”,并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制定保护计划、设 定治理目标。

 表 1:长江大保护相关政策情况梳理 部委/省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 生态环境部 环保部、发改委、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国务院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发改委 上海市 出台时间 政策名称 2016 年 9 月 2017 年 7 月 2017 年 10 月 2018 年 8 月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 2019 年 6 月 2019 年 7 月 2019 年 9 月 2019 年 6 月 2019 年 7 月 2019 年 5 月 2019 年 6 月 2019 年 5 月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 年)》 《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江苏省 《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湖北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 湖北省 浙江省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浙江省实施方案》 云南省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八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湖南省贯彻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14 个专项行动 江西省 湖南省 四川省 重庆市 《重庆市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 《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 坚行动方案》 安徽省 贵州省 2019 年 4 月 2019 年 9 月审核通过 《贵州省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 资料来源:各部委及省市官网,XXX整理 水环境治理是长江大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 7 月发布的《长江经 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首次提出宏观层面的大保护目标,而战略性文件的 出台当属 2019 年 1 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长江保护修复 攻坚战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长江大保护的总体目标,即到 2020 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 III 类)的国控断面比例需要达到 85% 以上,丧失使用功能(劣于 V 类)的国控断面比例应低于 2%;长江经济带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 90%以上,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高于 97%。完成上述目标不但要着重于现有污染的整 治,也要从源头上提升废弃物排放到环境的标准,并且坚持系统和整体的观 念,合理整合流域上下游的资源,将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 实现规模化效应和协同效应。

 -5-

 表 2: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治理相关目标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 目标 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控断面 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国控断面 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 2020 年≥75% 2020 年<2.5% 2020 年达到 85%、95% 2017 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 A 目标 处理设施排放标准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2019) 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控断面 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国控断面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 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 2020 年≥85% 2020 年<2% 2020 年>90% 2020 年达到或优于 III 类>97% 资料来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2、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厂端:污水处理产能仍需进一步提升 长江经济带的污水处理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按照“十三五”规划及长江 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需要在 2020 年底达到 95%的城市污水处理率。目前,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十一省市正稳步朝着目标 推进,平均污水处理率在 2017 年达到了 94.81%,但是仍有部分省市尚未达 标(2017 年上海、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未达 95%),十一省市整体的 排放量和处理量的差距在 2017 年仍有近 10.85 亿立方米。

 图 3:长江经济带十一省市城市污水处理情况(2017)

 污水排放量 污水处理量 污水处理率(右轴)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90% 95%污水处理率目标 0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资料来源: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左轴:亿立方米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发达的核心地区,95%的污水处理率并无法与人民日益 提升的生活标准相匹配;对标全球部分发达国家,其早在 2000 年左右便实 现了 100%的污水处理。我们认为 100%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是长江经济带 未来的污水处理目标,叠加县城日益提升的污水处理需求,污水处理产能仍 需进一步提升。

 -6-

 表 3:污水处理率已达 100%的国家 达到 100%污水处理率的年份 国家 1990 奥地利、韩国 丹麦、芬兰、荷兰 英国、瑞典 2000 2005 2010 法国、德国 资料来源:OECD Statistic,XXX整理 此外,从源头出发,长江经济带的用水量仍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不 断上升,对应产生的污水量也将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的人均用水量在近几 年基本呈波动趋势,除部分城市实行节水行动方案等政策人均用水量稳步下 降,另一部分省市人均用水量都是在波动上升状态,其中湖南、湖北、江西、 贵州、江苏等五个省的人均用水量在 2016-18 年仍处于上升态势;此外,长 江经济带的人口数量亦逐步提升,因此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用水量仍将持续上 升,对应需要处理的污水量亦会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带来污水处理产能的 提升需求。

 图 4:2016-18 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用水量情况 图 5:2005-18 年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数量 61,000 60,000 59,000 58,000 57,000 56,000 59,871 重庆 云南 四川 贵州 湖南 湖北 江西 上海 江苏 安徽 浙江 2018 2017 2016 55,000 54,000 53,000 55,808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资料来源:Wind,单位:立方米/人 资料来源:Wind,单位:万人 2.2、网端:管网建设及治理是核心 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的核心重点是加强管网治理。城镇污水治理是长江大保 护战略的重要一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污水收集率低、以及进水浓度低等 问题带来的污染物超标进入自然水体,而归根结底的原因是管网基础设施建 设落后的基础性问题。对于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而言,治理的“关键在管网” 是一个共识,如果这个基础问题不解决,许多工作可能都是白费功夫。

 -7-

 图 6:我国水环境问题一览 倒灌进管网 直排 排放 雨水管网 泵站 (未精通的污泥、各类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旱天满流)

 截流 (影响地下水)

 污 合流溢流污染 雨水 收集口 水 体 本 身 水 质 差 水 混 接 错接 水 体 污水外渗 污 水 直 排 污水管网/合流制管网 (各类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 高水位运行、污染物浓度异常等)

 污水 处理厂 排放 排水户 污染物 排放浓度过高 污 水 直 排 工业废水 不达标纳管 水体 外水入渗 (地下水/ 施工降水等)

 倒灌进管网 筑坝(堰)

 拦沟截流 山泉(溪)水沟等 理想流线 问题流线 管网排水系统问题 污水处理厂标准问题 原生水体问题 资料来源:《城镇排水系统提质增效的方法与措施》(唐建国等)

 污水收集率低是以管网治理为基础的城市污水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污水收集率指的是污水排放量与生活用水供应量之比。城镇的污水处理系统 中的污水管网担任着“血管”作用,当这个“血管”堵塞或者失灵的时候, 用水造成的污水就不能有效地收集,造成收集率偏低。根据城乡建设统计年 鉴数据,2017 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 94.81%,但这并不 意味着产生的污水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在高污水处理率的背景下长江沿线 的污染情况依然较为严重,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污水收纳比例不高导致污水 直接或间接排入自然水体产生污染。污水收集率达到 80%以上(即供水量/ 排水量≥80%)是海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根据 GWI 出版的《水美中 国:共谱水与能源共美同生的可持续新未来》白皮书中数据,2016 年美国/ 英国/新加坡的污水收集率分别为 78.2%/85.8%/100%,而中国的城镇污水收 集率仅为 56.6%。厘清现有管网建设的问题,加大投入财力物力提升管网的 运输收纳能力从而提升污水收集率,是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的关键。

 -8-

 图 7:十一省市污水排放量和收集率情况(201...

篇五: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江保护法贯彻实施座谈会上的主持讲话

  同志们:

 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并报省委娄书记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重要讲话指示要求为指导,认真落实栗战书委员长在长江保护法实施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准确把握长江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执法监督问责,推动长江保护法在江苏全面有效贯彻实施。

 刚才,我们传达了省委娄书记的批示精神,省有关部门和部分设区市人大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与会其他单位也都向会议提供了书面材料。大家结合工作实际,交流了对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的认识、体会和打算。金龙常务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介绍了我省长江保护有关情况,并就贯彻实施好长江保护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小敏常务副主任对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作了全面部署,指出长江保护法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立法成果,要切实提高贯彻实施法律的政治站位;长江保护法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要全面准确把握法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长

  江保护法为守护长江母亲河提供了强大法律武器,要严格履行长江保护的各项法定职责。小敏主任的讲话,政治站位高、内容解读准、工作要求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大家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强调三点:

 一要增强法律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长江保护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对于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作为长江下游以江为名、靠江生存、依江发展的省份,有责任、有条件、有基础在实施长江保护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我们要切实增强贯彻实施法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推进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真正把法律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要抓好法律实施的重点工作。长江保护法将于 3 月 1日起施行,此前各地各部门已经做了很多宣传贯彻的准备工作。这次会议后,各有关单位要将会议精神向党委(党组)汇报,迅速组织传达学习,特别是认真传达学习栗战书委员长的讲话和娄书记批示精神,深入领会和把握长江保护法的制度设计、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规定,建立起省域一体的长江保护机制,积极谋划法规清理、规划编制、配套措施、执法监管等各项具体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长江保护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三要强化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和沿江各地要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协同联动、有效衔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实施长江保护法的强大合力。要坚持责任导向,督促沿江各地履行主体责任,持续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层层压实任务、级级传导压力,强化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打通任务落实“最后一公里”。要发挥各级人大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不敢松懈,切实增强法律的刚性和权威性。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