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3年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3-01-06 14:40:07 来源:网友投稿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

  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

  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

  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学习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习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