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正文

党史经典故事例文(通用12020)(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 2022-09-03 13: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经典故事例文(通用12020)(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史经典故事例文(通用12020)(精选文档)

 

 党史经典故事范文( ( 通用 15 篇) )

 Word 文档可编辑

 党史经典故事范文( ( 通用 15 篇) )

 党史的意义政党的历史。它还特殊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经典故事的文章 15 篇 ,欢迎品鉴!

 党史经典故事篇 1

  1956 年 9 月 17 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 21 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在生活上,朱德始终保持着艰苦朴实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担当中心重要领导职务后,每顿饭也都是三菜一汤,三盘菜是两素一荤。早上洗脸也舍不得多放水,朱德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要留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奢侈。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平常,朱德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接着穿。连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们和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时,他总会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斗争年头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1959 年,他担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接见外宾较多,考

 虑到国际影响,工作人员打算为他做两套新衣服,好在参与外事活动时穿,他就是不同意我的衣服不是很好嘛!把钱省下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嘛!后来经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劝告和动员,他才牵强同意只做一套新衣服,并且坚持自己出钱。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来往的客人多,亏欠了 50 多斤粮食,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虽然这是政策允许的,但朱德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情愿享受特别照看,不情愿让国家多为他花一分钱。最终,朱德坚持和一家人吃菜糊糊,硬是用以瓜菜代粮食的方法把亏欠的粮食全部补了回来。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宝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晚年的朱德更加珍惜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很短,到了吃饭的时候,总得一再督促才能走出办公室。他总是说我能做的事情就应当去做,这样可以为毛主席分担一些工作,年轻的同志也可以腾出手来做我做不了的事情。有一次,女儿朱敏劝他你是近 90 高龄的人了,这样会吃不消的。他仔细地说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要工作,要革命!有时孩子们也劝告爷爷,你要留意保重身体啊!他总是说有多少工作须要去做啊!时间很珍贵。共产党员要一心一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死不顾,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天。

 党史经典故事篇 2

  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

 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心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方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非常自责,坚持要做检讨,很多身边同志都劝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简单,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奢侈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心写了检讨信。

 党史经典故事篇 3

  1949 年 1 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共中心确定尽快召开七届二中全会。2 月底,参与会议的同志接连来到西柏坡。为了保证会议平安,周恩来找来负责大会警卫工作的方志纯汇报打算状况。他问假如出现最坏状况,你们能阻击多久方志纯回答中心须要我们阻击多久,我们便坚持多久!周恩来看着他们,略带指责的口气说光有决心不够,要有切实的措施和精确的计算。他不仅想到敌人可能从地面上来,而且还想到假如来了空降部队该怎么办。

 党史经典故事篇 4

 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扬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自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踪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珍贵文化财宝。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别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当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心文学探讨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其次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心文学探讨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用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打算支配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最终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今用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心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

 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方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非常自责,坚持要做检讨,很多身边同志都劝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简单,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奢侈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心写了检讨信。

  1940 年 4 月,朱老总依据中心确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探讨确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肃穆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莫非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贺炳炎上将,祖籍湖北宜都。1951 年 11 月,时任解放军青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军军长的贺炳炎携妻、子回乡探亲,途经宜昌。前来

 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刘真,是他的老部下。专署款待所是栋百年老屋,陈旧简陋,食宿条件差。老首长远道而来,刘专员当然想把生活支配得好点。他细心选择,找到桃花岭专署机关接管国民党的一幢洋楼,请贺炳炎一家去住。谁知贺炳炎一口谢绝,款待所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军区首长回乡探亲,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尽下地主之谊,想请贺炳炎和其亲属吃顿便饭,略表欢迎之意。可是,刘专员几次在贺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谢绝了。虽然如此,老部下总觉得不尽地主之谊未免失礼,还是备了一席薄酒。不料却惹得贺炳炎满脸不兴奋。他绷着脸说:现在不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能节约的要尽量节约。早就讲了,不要请客,怎么还要这样办!刘专员只好作罢。贺炳炎临行前,刘专员又提出陪送老首长回乡。贺炳炎抿嘴一笑,诙谐地说:我回家探亲,你去干什么?你去,我还要雇一顶八抬大轿抬你这个父母官!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吩咐,率 24 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 多斤,徒步 300 多里路,运粮到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运粮队头一天走了 120 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叮嘱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打算煮饭。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性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

 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榜样的力气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特别感动,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壶,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问:可运,你怎么啦?还没等邓可运张口,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 5 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其次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1944 年冬天,地委机关搞到一些皮袄筒子,分给地委委员每人一件。但缺少一件不够安排。朱正传也收到一件,他问:是否地委委员都有?秘书长说:还少一件,有位领导出差在外,还没有分到。朱正传同志说:这不好,我年轻,不怕冷,把这件给那位同志吧。朱正传坚持不要,仍旧穿着那件白布里子青布面的旧长袍过冬。朱正传平常喜爱抽烟,但那时候也难得有钱。而一旦发了津贴费,碰上住在集镇旁边的时候,几位同志一起上街,朱正传就买烟请大家抽。他买一包烟,犹如行中有四人抽烟,他就每人分 5 支,他自己也留 5 支。大家称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

 党史经典故事篇 5

  毛泽东一生酷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行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殊喜爱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爱杭州,称杭州为其次家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头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旁边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洁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爽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慎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原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兴奋,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宠爱有加,上山后叮嘱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漫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始终运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漫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美丽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缺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

 精神境界、精神品行的详细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意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爱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心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打算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或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足。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变更,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许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明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