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共同富裕 > 正文

论述共同富裕伟大意义论文800字(完整)

发布时间: 2022-06-16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述共同富裕伟大意义论文800字(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论述共同富裕伟大意义论文800字(完整)

论述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论文800字5篇

第1篇: 论述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论文800字

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

作者:郜耿豪

作者机构: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所,北京100091

来源: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ISSN:1009-346X

年:2017

卷:018

期:003

页码:33-35,39

页数:4

中图分类:E296.9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

摘要: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南昌起义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借鉴;未赶上南昌起义的部队及南昌起义军余部分别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海陆丰及井冈山的斗争,促进了全国武装斗争的开展.

第2篇: 论述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论文800字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各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的伟大成果,它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让革命的火种传至各大神州,而且在这场远征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这也许就是长征精神吧。

做为西部地区教师,我们更应该以红军精神为指导,不断克服困难、努力进取,争做人民的好老师。下面是我罗列的一些关于学习长征精神的要点:

一、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乐于奉献

红军老战士陆力行说“提起长征,我们世代难忘。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我们靠什么支撑?靠信念!靠一切为祖国、为人民的坚定革命信念!”正是这种奉献精神,让我们红军战士坚持到最后,取得最后的胜利。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无私奉献的人,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甘于奉献是青年应有的精神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打算,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奉献精神虽然很高尚,但做起来也不是高不可攀,奉献就在身边,奉献就在眼前,人人都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奉献,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多讲些奉献,少讲些索取,多为他人着想,少考虑个人得失,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精神充实的人。边缘地区教师更应该如此,现在教师紧缺,在乡村学校的教师每个人至少有着20节以上的课,因此我们更应该具有奉献精神,不为一时得失而计较,也不为多干一点工作而抱怨,张云泉说得好,“做人必须像人,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要有胸怀大局,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二、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访问北师大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红军,一支靠着小米加步枪走出来的队伍,他们在武器短缺、物资稀少的情况下翻雪山、过草地、尝毒草、啃树皮。十万人的队伍,在急行军过程中面对的不只有数十倍于己方的敌人,还有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我还记得那位被冰雪矗立的军需处长,当周总理发现他时向旁边的同志说:“把军需处长叫过来。”而回答他的只有一句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能够让那位军需处长如此从容的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原来是信念,是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中国红军,让他们无惧艰难险阻,即使在陕北胜利会师时只剩1万人,也将革命的火种传播开至全国大地,最终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为一名祖国西部地区的教师,我们更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难,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条件。同时,我们更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使在最艰苦的地区,依然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止,不因为条件艰苦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不因为生活清苦而失去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终身读书,只有拥有扎实的知识,才能为成为学生所热爱的领路人,才能有更高的眼界为学生指引方向,为自己探索梦想。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业务能力、奉献精神,将教书育人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学习红军精神,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思想上建党则体现在坚持使用马克思哲学教育和武装自己。对事物的发展要用辩证和统一的目光来看待。做为一名教师,马克思哲学亦是指路的方向,通过学习,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发现他们好的地方,引导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教学实践创新与教学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4、学习红军精神,终身学习

红军长征经历了无数次的胜与败,在胜利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在失败中总结下次能胜利的经验,他们在8年的抗战中没有丝毫的放松与懈怠。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我们的长征精神得以极大的丰富,即使在抗战胜利也依然指引着我们前进。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上进,也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5、学习长征精神,就要严守纪律

军纪严明,才能打胜仗。长征中,红军能杀出重重包围,闯过道道险关,与铁的纪律密不可分。正是因为红军官兵严守纪律听指挥,才保证了政令军令的畅通。红军严守纪律,表现在对党忠诚、行军打仗、内部管理、军民关系等诸多方面,具体而鲜活。比如,一些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粮食奇缺,为共渡难关,有的部队规定个人随身携带的粮食属于集体,没有命令不得私自动用。官兵对此都能严格遵守,不少人就是饿得发晕,也不向自己身上的粮袋子伸手。这种恪守纪律的自觉,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同时也闪耀着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人性光芒。穿越时空,看似冰冷的纪律,让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也感受到红军内部关系的和谐,感受到革命队伍的温暖。2014年3月9,习总书记的“三严三实”讲话以及更是让我们感受更加纪律的魅力。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作为基层人员,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客观规律、科学精神。认真工作,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我们要把实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始终坚持埋头苦干、踏实肯干。

6、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毛泽东曾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可见,党的坚强而正确的领导,是夺取红军长征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红军长征初期,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实行消极避战,退却中逃跑,把战略转移变为大搬家,致使中央红军在通过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后,折损过半,引起了党和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不满,坚决要求恢复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正确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泱泱大国,已于历史中伫立5000多年,素有古文明之国,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男有三纲五常,女有三从四德,自古是一文明之邦,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介于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3篇: 论述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论文800字

第一: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实现人民脱贫是共产党必须做的事。

第二: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中国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20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脱贫攻坚。

第三:
我国性质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四项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体现了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第四:中国的矛盾所决定: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导致了贫富差距,穷着越穷富者越富,坚持扶贫,有利于决解内部矛盾,从而降低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
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而且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亮丽风景。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如期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区党委、政府向党中央和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我们一定要如期兑现承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要深刻认识到做好西藏脱贫攻坚工作事关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大计,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必须切实把这“第一民生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全精力投入、全身心付出,用实际行动恪守为民初心、勇担时代使命、兑现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巩固党在西藏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脱贫攻坚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是实打实的民生大事,是不容有失的品质工程、民心工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最直接的体现,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脱贫攻坚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同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使全区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确保全面小康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决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不断巩固党在西藏执政最可靠的群众基础。

第4篇: 论述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论文800字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多次就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性的深刻阐述,指引我们更充分地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和工作主动性。

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
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而且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亮丽风景。

  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的济贫历史同样久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的观点和论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为基础的慈善传统,开展了以个体、邻里、宗族、会社、机构及政府为主体的慈善救助行为,为近现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据现行贫困标准全国还有近亿农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依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3年后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第5篇: 论述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论文800字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论文2000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多次就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性的深刻阐述,指引我们更充分地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和工作主动性。

  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的济贫历史同样久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的观点和论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为基础的慈善传统,开展了以个体、邻里、宗族、会社、机构及政府为主体的慈善救助行为,为近现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据现行贫困标准全国还有近亿农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依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3年后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
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而且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亮丽风景。

从发展维度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

  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0%,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是1994年至2010年间年均减贫人数的两倍多,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强度集中投入,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条件的明显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明显提升,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前所未有。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退耕还林等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奠定了实现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有机结合的基础。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明显提高了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全体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从治理维度看,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成为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论述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扶贫开发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扶贫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责任体系。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贫困县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强化东部省份和中央各单位脱贫攻坚责任。二是政策体系。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打出政策组合拳。三是投入体系。确保扶贫投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相适应。扶贫资金由过去的中央财政投入为主,转变为中央、省、市县投入“三三制”局面,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成为新的投入渠道。出台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再贷款政策,加强保险扶贫、资本市场扶贫和土地政策支持等。四是工作体系。开展建档立卡,摸准贫困底数,着力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组织驻村帮扶,增强一线力量,着力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实施“五个一批”,推进分类施策,着力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制定退出办法,严格考核评估,着力解决如何退的问题。五是动员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细化中央单位、军队和武警部队定点扶贫。动员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确定10月17日为国家扶贫日,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和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建设中国社会扶贫网,不断完善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六是监督体系。对各地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民主监督,中央巡视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内容,加强纪检监察、检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和媒体等监督力量的合作,改进督查巡查办法,确保监督工作质量。七是考核体系。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办法,组织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和媒体暗访,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

  这套体系的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科学性、指导性,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