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共同富裕 > 正文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 2022-06-08 12: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优秀范文】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5篇

第一篇: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正确认识和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杨帆;

作者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学术评论

ISSN:无

年:2013

卷:000

期:002

页码:P.15-17

页数:3

中图分类:F124.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共同富裕;权贵资本主义;消灭阶级;收人差距;社会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基尼;共富;产能过剩;扶贫标准

摘要:共同富裕,本来没有什么争议。它是人类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特征之一,却不是全部,人类美好理想还有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政党和国家,消灭三大差别,消灭家庭等等。共同富裕是作为理想社会一部分来谈的,和其他理想一样,不能抽象地作为现阶段目标。共同富裕就现实经济社会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改革成功的标准之一。邓小平讲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要资本主义两极分化。

第二篇: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坚持共享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1)

坚持共享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我有话说

  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这个古老东方民族的价值追求。几千年以来,共享就是世代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孔子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孙中山有“平均地权”之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造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革命、建设、改革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同志讲过:“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虽然实现共同富裕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要努力去做、不断推进。”对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我们党有丰富的思想认识成果,也有丰硕的探索实践成果,现在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这方面的事情做得更好。

  一、要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也是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的五年。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在不断完善,用于民生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就业稳步增加,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就业人数在上升。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无论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当下,都保证了就业基本稳定。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253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148万人。

  二是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8.0%的GDP年均增速。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缩小。201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已连续5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在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最高的3.33倍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呈现出缓慢回落的态势,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倍。

  三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公平性不断提高。2010-2015年,针对城乡教育差距,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6.4万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实施每年普及3000多万农村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不断扩大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规模,2015年招生7.5万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明显增多。针对校际差距,以县域均衡为重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有918个县通过了均衡发展国家认定。同时,不断健全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14年全国共资助学生8500多万人次、资助资金总额超过1400亿元。

  四是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人数达到13.3亿人,参保(合)率年均稳定在95%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和75%。到2015年底,大病医保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大病保险支付比例预计达到50%以上。

  五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制度全覆盖。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42亿人。随着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社会保障水平在稳步提高。据统计,到2014年年底,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月均超过2000元(2005年调整前为700元,2010年为1362元),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城乡低保覆盖了7000多万贫困人口。老龄事业发展迅速,养老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2014年我国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37%,养老床位达每千人25.43张。

[责任编辑:康慧珍]

上一篇:理论思维居文化软实力之首0

第三篇: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中国现在即可实现共同富裕
2012-08-20

  现在,在中国上下,共同富裕已经被当作最符合普通劳动人民根本利益,最切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而被广泛应用着。无论左派、右派,国内、国外都已这样。8月18日草根网头条文章《怎样 看待中国现代化》也不自觉地使用共同富裕来代表未来中国所谓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虽然那只是用来媚俗,没有现实可行内容,只是骗取社会主义者和百姓们的支持的。

  实际上,不知不觉中,人类已经迎来一个巨大的进步。把社会主义这一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最重要的社会思想文明从那种:“人民思想极度文明,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的所谓共产主义”的意象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更为实际、科学、有意义的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人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非常曲折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结果。这说明人类对社会主义 的思想认识,已经在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并逐渐成熟着。

  事实上,符合当年社会主义理论创建者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的本意的社会主义,主要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那种导致现今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低潮的什么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这种 所谓高级的共产主义,不过是马克思当年在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步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对当时人类空想的一些美好社会梦想进行了简单的一点可能性分析而已。这种所谓高级 阶段的“共产主义”,根本与庞大、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粘不上多少边,只是后来的人们机械、教条式地理解和用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一种表现和结果。人类社会在 20世纪末在社会主义实践上的普遍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这种错误、机械、教条式理解和运用。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义的、可以互相替代的,都是一种基于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资本主义 社会的一些缺点弊端,而探讨一种没有这些缺点弊端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努力的结果。只不过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的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一个阶级社会,对资本主 义社会缺点弊端的这种扬弃具有一种彻底结束人类阶级分化,实现人的真正平等、自由等的重大意义而已。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过于注重这种相对终极性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 现实世界本身的扬弃,从而导致没能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弊端,而不是要打造一个什么终极的超理想的 大同社会。

  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缺点弊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原因和现象,这就是贫富两极分化。而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就在于私有经济制度。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各种各样社会 问题和弊端,如贫穷与失业、贫富差距、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战争与动乱、腐败与犯罪、道德沦丧、人性丧失等等基本都是根源于此。可以说,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 分化问题,基本也就可以解决其它的所有一切问题。这是可以科学论证的客观事实,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早把这一切分析得清清楚楚。

  与贫富两极分化相对立的,就是共同富裕。因此,主要是要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缺点弊端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其基本特征、特点、本质就是共同富裕。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贫富差 距与共同富裕的对立统一现象的客观存在,也证明了人类社会对解决和克服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实现以共同富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是必然要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无论会有多少反复和曲折,人类总能克服和解决自身存在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资本主义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这种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是必 然会得到有效克服和解决的,那种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现实存在的,是科学与必然的。

  显然,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弊端的扬弃,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显然是现在就可以实现的。正如我在《真正共产主义现在即可实现》一种中指出的:“建立可以克服资本 主义社会缺点弊端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并不需要首先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只需知道资本主义的缺点弊端有那些,应该怎样避免或克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更加优秀和科学有效 就可以了。”

  知道一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缺点弊端,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有那么难吗?更何况自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来,已有太多的专家、学者、大师们研究、探讨过这个问题,也已经取 得非常显著的成果。特别是中国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计划经济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经验知识,我们只需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国有计划经济的实践经验,对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方式予以科学的完善与发展就可以了。

  首先,从国有计划经济的实践来看,扬弃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一种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必须对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制度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实际上,一方面,私有 财产和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理想并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显然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积极有效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及相应种种弊端的根源的确在于其私有经济的生产方式。但私有经济的产生根源并不在于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制度,而是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于人民 自由生产、竞争与交换的前提条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而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并不是互不可少、必不可缺的。正像我在《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中所证明 的那样,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样可以有良好的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制度。因此,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弊端,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不应从消灭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 制度上入手,而应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方式,为人民以争取自己私有财产的为中心纽带的自由生产、竞争与交换提供必要的前提、基础和条件的方式来实现。

  在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产生与存在有个基本前提,就是社会必须存在大量的产业后备军,有足够数量、足够贫穷的无业劳动者,可以为其生产提供足够的雇佣工 人。因此,当我们通过公有生产资料的方式,为这些无业的劳动者提供原始生产资料服务,协助其建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生产,那么社会上就没有了足够多而且贫穷的无业劳动者,私人 资本家就无法雇佣到足够的良好的劳动者,从而私有经济就无法形成,资本主义的私有生产方式将不得不逐步转化为一种劳动者自主联合的集体所有的生产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 缺点弊端得以消除,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得以有效实现!

  财富主要就来源于企业生产。当企业生产归资本家所有时,资本阶级富得流油;
当企业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时,国家官员们各个财大气粗,腰缠万贯。因此,贫穷与失业的人民要想富裕起来, 就必须占有企业生产的所有权。当人人都可以建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生产时,共同富裕便成为很简单的理所当然的事情。

  显然,这种通过为无业劳动人民提供生产资料服务,协助其建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生产,并不是一件很难而做不到的事情。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服务。海南省政 府就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5万元人民币的创业贷款;
香港政府可为每个创业者提供10万元港币的创业贷款。而拥有庞大国有资产和实行自然资源公有制的中国,只需把这种创业贷款服务进一 步延伸,扩大范围,加深力度,并协助创业者以所有权归劳动者的方式从事企业生产,那就可以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建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生产,我们期待已久的共同富裕目标就可以轻松 实现。

  因此,中国现在即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现在就可以有效解决对人民群众至关重要的普遍存在的贫穷与失业问题。而一旦解决了根本关键的人民贫穷与失业问题,那么其它的几乎所有 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中国政府在也不必为什么“国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化解经济危机”,“医疗、社保、教育、养老改 革”等等问题焦头烂额了。因为这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人民没钱、贫穷困苦,而一旦通过这种让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自己拥有相应所有权的企业生产的方式,就解决了人民的贫穷与失业问题 ,人民不再没有钱,所有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显然,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可靠、有效与科学的,那么政府就没有任何拒绝施行的理由!我们期待着人民政府体现出其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和行动来!

  而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亲自占有和管理企业生产,占领企业所有权。人民群众要想普遍富裕起来,要想翻身解放作自己的主人,在这个社会上拥有真正公平、 平等的地位,就只有通过掌握企业所有权的方式,改变这个社会,改变这个人吃人的剥削社会。有了企业所有权就会拥有一切;
没有企业所有权,就会一无所有,空喊各种口号都是没有用的 !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
因而工人阶级的经 济解放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二卷136页)。因此,具有决定性的,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革命是经济革命,就是由企业劳 动者占领企业所有权的社会大革命

第四篇: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龙源期刊网 />

第五篇: 中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富裕。”听了刘老师那么多节相关的课,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些问题,参考一些资料,逐渐加深了对这方面的了解。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不平衡发展,产生的后果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都会得到发
展,一部分人倒是先富起来了,他们买豪宅、名车,尽情地购买奢侈品,炫富、
露富层出不从,而与此同时,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深陷贫困的泥沼,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在现实中处理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关系时,要认真解决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以防止两极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以及企业经济效益、个人天赋的差异,必然形成地区、企业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发展生产、提高效率有激动作用。但差距过大,高低悬殊,就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产生两极分化。当前,已经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高,与广大劳动群众相比,差距悬殊,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强烈的反映。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确定收入差距性的“度”。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合法。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符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部分高收入者的存在可以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对这部分收入者应当予以保护。相反,那些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收入,特别是靠权钱交易获取暴利的现象,只能是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循序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限制和铲除。对那些目前较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但尚无法律依据的“灰色收入”,也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解决。同时,国家在宏观上实行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

收入和调节过高收入的措施。对这类收入,国家要严格制止,坚决取缔;
过高收入是指法律允许范围内所获取的高于正常水平的那部分较高收入,对这部分收入,国家以税收形式对其实行征管,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消费。国家调控不同收入主要是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形成完整的调控体系,包括财政手段、税收手段、法律手段、社会保障和社会监督等。同时,国家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影响、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个人,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手段对进行收入再分配在制度和政策上确保公平致富和合法致富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扶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稳定的保护器,也是相对提高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方面。它作为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问题。医疗、教育、养老等
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国务院已颁布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将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多更好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共同建设西部,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三、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全面的信息服务消除失业与职位空缺共存的现象,推动行业、职业、专业间的收入均等化。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卫生医疗
共同富裕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通过以上一些手段和政策,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的实现共同富裕,让我们的祖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早日实现。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