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被讨厌勇气读书笔记,菁选3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 2023-04-10 13:00:08 来源:网友投稿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我们都在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被讨厌勇气读书笔记,菁选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被讨厌勇气读书笔记,菁选3篇(范文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 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通过为共同体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没有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虽不同但*等即“横向”关系。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该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和所有人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讲,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如果是公司组织,职责差异自然也会存在。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

阅读这本书实际上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但写读后感几乎用了双倍的时间散落在不同的时间点。

这是一本值得不断斟酌的书籍,在读完这本书的将近两周的时间内,我不断的尝试使用哲人教导的智慧,收获颇丰,值得记录加强感受,故有了这些读书笔记。这本书的笔记将分5篇文章在公众号陆续分享,以作自我督促。

今天分享的第一部分,即“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读这部分的时候我和书中的青年的疑虑一样,因为深信“因果论”,即任何事情的演变总是有原因,所以在阅读的开始并不认可阿德勒的思想,总觉得有点“绝对化”。但随着哲人的逐步阐述,逐渐被折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抱着“因果”不放,即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造就现状的自己。大到人生大事,小到约会吃饭......总认为自己有太多的不得已,例如没有美好的童年,没有有钱的上一辈,没有很好的学历,没有演说才能,没有......总之我们会有很多外在的原因,我们总会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想到一个“外因”,甚至这个“外因”是自己过去的无知......我们完全忽略我们可以“改变”,即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改变的能力,但还是喜欢揪着外因,因为这样我们会“更舒服”。

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发现了不如意的现状,我们想解决问题,但我们总是继续抱怨这些所谓的原因,我们总会忽视我们有“选择权”,忽视我们对结果负百分百的责任。

在过去的这两周,每一次我发现了问题,无论是沟通上的问题,还是小孩互动中的问题,事无巨细,当我尝试停下来践行这本书的理论,会先问问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自然的就会放走那些萦绕在脑际的外因,也会逐渐的放下了那些想“彰显的情绪”,当我清晰自己的最终目的的时候,会开始专注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专注在自己有力量去改变的事情上。如此这般,事情逐渐变好,心情也随之趋好,屡试不爽。

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收获,每次遇到问题,会尽力把焦点回到自己身上,把力量集中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3

  很少有这么一本书,看的时候想极力否认“怎么可能开什么玩笑,我不信”,但鼓起勇气看完后,又会觉得他好像是对的。他把行为撕碎,露出人内在的心理需要,赤裸裸血淋淋,你才发现自己也被骗了。而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带你一步步认识自己,获得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有3个重要的心理学观点,贯穿了全书

  01、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对过去的看法才决定你的人生。

  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比如:你在咖啡厅看书,服务员把咖啡洒在你新买的衣服上,你忍不住发火吼起来了。按常理说,是因为服务员的行为引起了你的愤怒情绪,没毛病吧【原因论】。但阿德勒认为你是为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了愤怒情绪【目的论】。

  思路是这样的: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服务员,进而让对方认真听你的话,为了这个目的,你捏造了愤怒的情绪。即便你不大声斥责,服务员可能也会道歉给你擦擦,你也预料到接下来的行为,但为了快点同时引起对方的重视,你选择了愤怒这种方式。“怎么可能,那会哪有时间,怎么可能思考选择”。确实,情绪肯定不是思考得来的,但它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如果这时候你喜欢的人/领导突然出现了,你还会愤怒的大吼大叫吗?不一定了吧!也就是说那一刻的愤怒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原因其实是目的,是为了逃避或呈现更深层需求而伪装出来的挡箭牌。正视痛苦和恐惧,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延迟暴露”,反复回忆过去的经历,时间长了会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改变赋予它们的意义。然而人们常常下决定“不改变”,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现状找理由。很多人想做的事一直没做,实际上是想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失败的现实,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想一想,多少人都是这样的!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现状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02、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聚焦于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任何烦恼都会有他人的因素,而且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

  首先,聊聊自卑感,也就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对周围人抱有竞争意识,凡竞争必有输赢,那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下去就容易产生自卑情结/优越情节。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或无法祝贺亲朋好友取得的成就(有也无可厚非)。这是因为站在了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真心祝福。把自己从竞争比较的怪圈中*出来,正视自己的价值和成长。

  然后,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

  最后,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怎么分辨?只需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不要害怕被讨厌,有人不喜欢你,并不是你的课题。同时,也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父母为孩子做决定。

  03、过好当下,是生活的真谛!

  (1)自我意识过剩,反而会束缚自己。

  一味在意“别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担心自己出糗,担心说错话,担心别人怎么看我,都属于自我意识过剩。怎么调整呢?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有3个方面: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诚实的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个容易和自我肯定混淆,简单来说,自我肯定是对60分的自己说“这次运气不好,我一定能拿100”,自我接纳是“诚实接收60分的自己,并思考如何接近100”,不必悲观,关注可以改变的就行。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相信)。这点很难,需要熟练掌握课题分离。他者贡献:为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即“我对他人有用”。

  (2)甘于*凡的勇气

  人具有“优越性追求”的普遍欲望,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就像登山,总想着到达山顶,但没能到达山顶呢?该怎么办?这是对人生一种“线”的理解,阿德勒建议我们把人生理解为“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所有的人生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人生很简单,要认真但不深刻!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阿德勒给了我们“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建议,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阅读这本书,就是不断推翻认知并重新思考的过程,书中有很多新颖的观点,能真正理解并受用还需要多年的实践!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