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学习笔记【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 2022-06-17 1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学习笔记【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学习笔记【优秀范文】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笔记4篇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笔记篇1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XX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
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
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
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
  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4.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有关部门要抓紧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通过完善精神物质奖励、职务职称晋升、定向免费培养等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职工。改善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倾斜。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年内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8.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9.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10.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
  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抓紧制定实施办法。继续推进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力度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XX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延长实施年限,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搞好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推进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和南方崩岗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14.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
  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鼓励
  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区域供水。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17.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稳妥实行扶贫易地搬迁,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连片开发以及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等试点。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制定未来1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相关规划。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8.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9.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
  20.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
  21.积极推进林业改革。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深化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评估师制度。逐步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扶持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
  22.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按相关规划和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认真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扩大试
  点范围。继续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快落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基层社建设,强化县联合社服务功能。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
  23.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补充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在县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用,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发展,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放管理权限,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
  24.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便利和优惠。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出口基地。推动农产品出口信贷创新,探索建立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支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加工物流等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导外资投向鼓励类产业,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5.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提高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抓紧落实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完善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切实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26.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因地制宜推广本村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做法。加强对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的领导和指导,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等行为,确保选举平稳有序,防范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等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有条件的乡镇要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设立代办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27.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畅通农村信访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维护自身权益。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坚持群防群治、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健全农村应急反应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农村基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的要求,指导地方细化考核指标,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纳入地方党
  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上,不断提高农村工作领导水平。切实加大农村政策落实力度,及时组织专项督查。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工商企业的作用,形成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做好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新晨范文网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笔记篇2

中央一号文件点名 “生猪期货”前景光明

牛年到,猪来了。在钢材、稻谷期货被“金融30条”点名后,生猪期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里,首次明确提出采取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及采取期货交易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说法。业内人士表示,推出生猪等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显著的期货品种,已成为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央政府对于期货市场在生猪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态度明确,生猪期货的前景将十分光明。


  “从宏观经济看,生猪期货对国计民生有着重大意义;从市场角度看,生猪期货将大大推进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现在推出非常有必要。”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说。

  采取期货交易稳定发展生猪产业

  《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的第二条“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中,出现了“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语句。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及采取期货交易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说法。

  “生猪期货是目前期货市场新品种里研发和准备最成熟的,可以说是万事俱备。”胡俞越表示。据了解,生猪期货质量标准和相关规则已经制定并进行了充分论证。此前,大商所还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在武汉和广州两地开展了生猪期货模拟交割,上市生猪期货的条件已经具备。

  渤海期货公司农产品分析师邵远慧分析指出,一号文件的表述,说明推出生猪等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显著的期货品种已成为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新湖期货公司农产品研究中心经理时岩表示,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及采取期货交易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说法。这说明中央政府对于期货市场在生猪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态度明确,生猪期货的前景将十分光明。

  专家:推出生猪期货迫在眉睫

  “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这就是生猪的特点。”胡俞越说,从国计民生的角度看,推出生猪期货非常有必要。生猪与CPI的关系很密切,猪肉价格的涨跌对CPI的影响显而易见。生猪既关系到城市人口的消费,又关系到农民增收。如果说生猪期货在国外的意义还不算很大,那么作为生猪消费和生产的第一大国,生猪期货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我们对于生猪的调控还是传统方法比较多,没有借助市场价格的调控手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胡俞越说,利用期货工具,能有效规避风险,避免价格的暴涨暴跌,有效缓解市场压力。生猪期货的推出,就能从市场机制层面解决“猪贵伤民”、“猪贱伤农”问题。“生猪的存栏有一定周期,我们以前只是用储备手段,效果不一定好。”

  业内人士表示,生猪期货价格信息具有超前预期性,政府可以参照这一价格去科学把握生猪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适时制订应对政策或调整生猪储备规模、布局与结构,科学引导生猪产业发展。
  “散养率高,这是生猪的第二个特点。”胡俞越说,推出生猪期货,有助于推进生猪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能让更多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进入交易。胡俞越表示,生猪期货的推出,不是让个体的农民去参与期货,而是能促进一些大型养猪场参与期货保值交易。“我们每推出一个期货品种,都大大推动了相关产业,有色金属、大豆都是很好的例子。”

  业内人士表示,采取上市生猪期货这种金融手段是实现农户和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好办法;能帮助生猪养殖户和屠宰、加工企业有效回避价格波动风险,锁定预期利润;更可以吸引更多各层次的投资者积极入市参与交易,活跃期货市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结构体系。

  业界:非常欢迎生猪期货

  “我们多次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企业非常支持欢迎这个期货品种,”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生猪生产存在一个问题,即市场风险较大,价格波动大。“主要是我们没有整个产销的预警体系,究竟存栏多少,市场需要多少,价格是什么,销路怎么样,这些都没有体系。纯粹是一个小生产体系,与市场没办法衔接。价格有时像过山车一样,高的时候吓人,低的时候又很低。”

  张跃文表示,生猪期货对稳定生产有好处,这是最大的功能。“比如能知道明年一月份生猪价格是多少了,这就能很好指导生产。”张跃文表示,作为搞生猪的上市公司,生猪期货推出后,毫无疑问会积极参与。

  “我在四川开会的时候,生猪业的老板们都表示很欢迎生猪期货,非常欢迎期货业进来。”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锦继中表示,一号文件中提到了采取期货交易稳定发展生猪产业,是非常好的消息。“期货产品出来,无形中就有更多人来帮我们分析市场了。”

  锦继中表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是肯定的,要用概率的角度去分析随机事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市场分析,而且最好是利益攸关者。“比如期货公司、投资者,让他们去了解供求关系、了解价格时机、了解产业集中化程度、了解国外资本的进入。”锦继中说,生猪企业即便不参与期货,也可以把期货市场当成风向标,而这个风向标要比传统方法灵敏得多。“比如说哪里有瘟疫了,小猪死亡率多少,也许做期货的比我们了解得更多。”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笔记篇3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水利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以至202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发展,增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在我省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兴水利、除水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必须看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威胁、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瓶颈。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艰巨;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清我省的基本省情、水情和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把水利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切实把水利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来抓;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我省水利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明确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突出统筹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水系生态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保障。

到2020年,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建成长江水、黄河水与当地水贯通,库河湖相联、城乡统筹一体的现代化水网体系,促进全省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
基本建成反应迅速、可靠完备的防汛抗旱保障体系,有效防御水灾害威胁;
基本建成蓄泄兼筹、调控自如的雨洪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
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体系,有效保护自然生命系统;
基本建成制度完备、统一高效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促进水利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十二五”期间,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大幅度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省新增雨洪水资源利用量5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一般年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大幅度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基本完成规划内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重点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
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能力显著增强。

----大幅度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全省初步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灌排系统,完成70%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7500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达到6000万亩。

----大幅度提升水系生态质量。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0%,湿地保护率达到60%;
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城乡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面积大幅度缩小,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大幅度提升节水型社会管理水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9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到 65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 1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用水效率明显提高。

----大幅度提升水利科技与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建成全省水利信息监测采集传输处理网络、公共平台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

三、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防洪、供水和生态需求,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利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集中力量加快水利重点工程建设。

(一)加快防洪工程建设。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易灾地区薄弱环节综合治理及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巩固扩大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山丘区重点抓好河道堤岸加固,平原区重点抓好河道清淤疏浚,沿海地区实施千里海堤工程,开展入海河口综合整治。搞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建设完善预警预报系统。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完善南四湖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淮河流域骨干河道防洪和涝洼地排涝能力。加强黄河标准化堤防和滩区安全建设,加大海河流域骨干河道治理力度。以提高防洪能力为重点,兼顾洪水利用、生态改善和新农村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全面加快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体系。

(二)加快山东水网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胶东调水干线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适时启动胶东调水南线工程,强化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加快区域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完善区域水网。实施沂河、沭河、泗河、大汶河等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快山丘区河道拦蓄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沿海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矿坑水、微咸水利用,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水能资源。

(三)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加强城市供水和农村集中供水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以水库和优质地下水富集区为中心,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沿黄地区重点搞好平原水库建设,山丘区重点搞好水库塘坝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合理布局供水管网,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加强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健全供水服务体系,落实管护主体和维修资金,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统筹规划,旱涝碱沙荒污综合治理,突出抓好田间工程配套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结合实施全省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规划,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适时启动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抓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平原地区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山丘区大力开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山地丘陵区、粮食主产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五)加快水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以建设生态河流为重点,上游突出涵养水源,中游实行库河调蓄,下游建设生态湿地,大力推进生态水系建设。按照“四带三区两湖一环”总体布局,重点实施水系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破损山体治理、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搞好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规划建设一批水利风景区。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抓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实施回灌补源工程,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沿海地区重点抓好蓄水防侵工程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强化城乡供水水源地、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保护。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河流湖库上游地区补偿机制。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快污染严重的河湖水环境治理。构建水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最大限度实现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大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治污力度,确保调水水质安全。

(六) 加快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信息化骨干网络、布局合理的信息监测采集站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综合平台、省市县三级信息共享的数据中心,加快推进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水资源管理等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四、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超过行业用水定额的用水户不予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将水资源论证作为相关规划与项目建设布局批准实施的前置条件。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项目。强化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对未获得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实施,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把限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修订完善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理顺和完善水文管理体制,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和区域用水总量、水功能区水质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尽快建立地下水位、水功能区纳污、工程可供水量预警管理机制。

(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依法对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区域外调入水等各类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配置。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三)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按照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要求,以乡镇和小流域为单元,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环境治理、水利科技推广、公共供水服务和农村水事监管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在有条件的村庄选配村水利员,具体承担现场报汛、水情观测、供水服务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等职责。大力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合作组织,鼓励用水户对工程维护、用水管理、水费收缴等实行自主管理。

(四)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进行改革,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巩固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严格定编定岗,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由财政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一步搞好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保护范围。健全完善省市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五)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文监测、节约用水、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实行工程带科研、产学研相结合,建设水利综合试验基地,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设施装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行行业技术标准,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步伐,农业灌溉逐步推行终端水价与用水计量收费,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的办法。工业与服务业用水严格执行行业用水定额,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对多水源供水区域,探索建立综合水价制度。行政区域之间可以在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水权有偿转让。

(七)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完善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立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设黄河、淮河、海河、胶东地区和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实行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加强雨情汛情旱情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各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五、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要求,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翻一番。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合各类涉农、涉水资金,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防洪城市和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按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水源工程建设及水环境整治。延长省市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期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全部用于水利建设。加强水资源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工程占用补偿费等水利收费的征缴管理,合理调整征收标准和范围,全额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二)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各地可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各级小额贷款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严格执行农村水电增值税和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推行洪水保险和水利工程保险。

(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加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对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条件、并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的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各级政府按农民筹资筹劳总额的50%给予奖补,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兴建小型水利设施。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经营性水利项目,鼓励采取产权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盘活水利固定资产,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水利建设领域。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连片推进的要求,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粮棉油基地建设、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水系生态、九大农业振兴规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各类涉水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六、切实加强对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

(一)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作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改革发展措施,切实抓出成效。要认真落实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库安全管理等行政首长负责制,对完不成水利改革发展任务,供水、防洪、生态安全出现重大问题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把水利改革发展成效作为衡量各地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把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控制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建立部门间协作配合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统筹抓好水利规划建设、工程运行、水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建设用地、机构队伍建设、考核奖惩、水政执法等方面制定措施,抓好落实。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统一步调,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

(三)加强水利队伍建设。要把加强水利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提高治水管水能力。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水利人才队伍。着重加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和科研机构队伍建设,支持大专院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单位工作,落实基层水利人员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基层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解决基层水利管理队伍不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四)广泛开展省情水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内容,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的良好环境。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五)加大依法治水力度。加快水资源配置、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流域管理、节水型社会等地方性法规建设,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和执法装备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全面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强移民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涉水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笔记篇4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连续12年聚焦“三农”的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首位。市场人士分析,随着“现代农业”的上位,水利、农机等现代农业板块在去年政策利好不断加码的情况下有望进一步迎来政策利好。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
EconomicObserver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