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扶贫范本总结汇编(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2-06-23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扶贫范本总结汇编(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扶贫范本总结汇编(全文完整)

扶贫范文总结汇编

1大数据里看中国:扶贫精准有力减贫提质加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一个个贫困山乡落地生根。2013—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
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

2016年底的4.5%。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和成功实践赢得世界点赞。在向“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奋力冲刺中,脱贫攻坚的出色成绩成为一抹亮眼的底色。

精准识别有了靶心

“贫困家底”首次到村到户到人

“这几年精准扶贫后,真正实现了精准脱贫。”一位“老扶贫”对记者如是说。

弄清谁是贫困户,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认为,过去扶贫工作减贫效果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弄清楚扶贫对象到底在哪里。“好比大水漫灌,有限的扶贫资源并没有瞄准贫困人口,影响扶贫效果。”

准确找出贫困村在哪里、谁是贫困户,给他们建档立卡,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号工程。

2014年4月至10月,80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

8962万贫困人口,基本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贫困家底”,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自此,精准扶贫有了大数据支撑。

然而,农村的情况远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农民的收入支出账很难算清楚,谁家更穷?老乡家境差不多,谁当贫困户谁不当?为夯实精准扶贫的基础,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

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共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

口929万。

脱贫返贫,扶贫对象动态变化,需要动态管理。2017年2月,各地对2016年脱贫真实性开展自查自纠,245万标注脱贫人口重新回退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家底”首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挤出水分,动态管理,精准扶贫“靶心”更准。

精准帮扶有了路径

因贫施策打造“五个一批”脱贫路径

弄清楚“扶持谁”只是第一步,“怎么扶”文章更大。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各地因致贫原因施策,确保帮扶措施到户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免费住新房,孩子上大学有补助,产业扶贫发羊又盖圈,这些都是为我专门设计的,我不好好干对不住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贫困户代玉飞说。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成为主攻方向。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国家出台支持政策,各地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风生水起。

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脱贫攻坚“标志性工程”。2016年全国249万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工作及时跟进。国家发改委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10月底,易地搬迁的贫困人

口本地落实就业岗位45.18万个,产业扶持126.19万人。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实现,寒门子弟基本告别因贫辍学。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2016年林业部门为扶贫对象安排护林员岗位28万个,西藏50万贫困人口实现生态保护就业。国家花钱买生态,贫困户“因绿得福”。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积极衔接,贫困人口逐步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我国贫困人口因病致贫比例超过四成,决胜全面脱贫就要抓住健康扶贫这个“牛鼻子”。我国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80万基层医务工作人员逐户逐人逐病核实,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00多万人;
组织889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1189家县级医院。提高新农合

门诊报销水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降低病残儿童、重度残疾人以及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农村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真金白银的健康扶贫好政策陆续出台,合力阻击因病致贫、返贫。

精准管理有了重点

放活管好扶贫资金,因村选派帮扶干部

精准扶贫,自然要管好钱、管好人。

不乱花一分救穷的钱,中央重视、社会关注,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成为脱贫攻坚精准管理重要发力方向。

以前,贫困县是扶贫工作的主体,但上什么扶贫项目、资金具体怎么用,县里说了不算,不可避免地造成有限的资金没用在刀刃上。为改变这种状况,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贵州省习水县县委书记向承强说,“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破了“撒胡椒面”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县里有了自主权后,能把钱花在脱贫最需要的地方,也能让资金五指握成拳,突破久攻不下的脱贫瓶颈。

放活也要管好。各地贯彻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建设。完善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尊重并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

加强扶贫资金检查审计。2015年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2016年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自查,2017年实现审计与专项检查对重点贫困县全覆盖。国务院扶贫办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开展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2016年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了1.95万人,检察院系统处理了1892人,审计发现的问题处理了153人次。财政部、扶

贫办集中检查,各地处理了1231人。这几年随着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扶贫资金总体管理使用情况逐步好转。

管好钱,也要用好人。中央要求,每个贫困村都要派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帮扶责任人。19.5万名优秀干部来到贫困村和基层党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积极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地落实。有些省份针对帮扶干部“挂名”“走读”等问题,建立召回制度;
有些省份探索干部“逢提必下”制度,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干部。

精准考核有了制度

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把好贫困退出关

把好贫困退出关,才能倒逼压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为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对2015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

开展了试考核,根据试考核情况,对中西部20个省开展了督查,对2个省开展了巡查。对

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今年组织开展正式考核。

正式考核分四个步骤:第一步,中央政府组织省际交叉考核。从22省抽调476名司处级干部组成交叉考核工作组,通过随机抽样,分赴22省的108个县、605个村,入户调查

80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一对一访谈基层干部3216人。

第二步,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主要评估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

第三步,收集考核数据,其中包括各省总结报告、贫困监测数据和建档立卡数据,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等。

第四步,对22省2016年脱贫攻坚成效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形成考核意见。考核结果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中央

政府对综合评价好的省份通报表扬,并在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上给予奖励。

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综合评价落后的8个省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2以劳务输出推动精准扶贫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目标和最艰巨的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产业间和部门间的流

动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工总量由2006年的1.32亿人,增加到2016年的2.82亿人。这一大

规模的劳动力流动除实现了劳动力及其附载要素在空间与区域上的有效配置之外,也为中国贫困的缓解与消除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共有6500多万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5%。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在劳务输出上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安排以及地方政府的具体组织功不可没。然而,在精准扶贫推进的关键期,贫困地区劳动力外流导致贫困对象的空间分布与表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这对传统的扶贫方式提出了挑战。

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贫困空间位移对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了反思与新的要求。自1986年开始,我国传统扶贫政策采取了偏向区域就地救济和开发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各类扶贫项目和资源资金主要聚焦贫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这是由我国长期以来贫困人口在地理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的特征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必要性、精准性和合理性。然而,随着城乡抑或区域间二元经济体制藩篱约束的不断减弱,劳动力从不流动到流动、从小规模流动到大规模流动,不仅改变了劳动力要素的区域布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贫困由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向城镇和发达地区的空间位移。更为关键的是,在现行的扶贫、救助体系和政策框架下,外流劳动力既脱离了农村扶贫范畴,又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之外,处于两端“漏出”的境况。这就对目前我国所实行的聚焦贫困连片地区、贫困县和贫困乡村并实行就地开发的扶贫政策形成了新的考验,需要校正扶贫政策在空间上可能的偏差和对象上可能存在的遗漏。

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贫困空间位移,形成了“新城市贫困”,这也对精准扶贫战略的“精准”推进与扶贫效率提升提出了新命题。随着近年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贫困逐步由农村和传统农业部门向城镇和现代城镇部门转移,外来劳动力构成了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的就业主要集中在非正规部门,生活往往处于城市的非主流境地,呈现居住边缘化和生活孤岛化特征,在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城中村”“棚户区”“城乡接合部”等便是典型例证,给扶贫政策如何精准聚焦和锁定“新城市贫困”、预防陷入“新二元贫困”提出了新的考验。劳动力外流给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内生发展带来的冲击值得关注,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快进程。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恰恰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劳动力外流的极化效应偏向占主导,而且所带来的留守人口结构的“畸形化”、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福利的侵蚀,乃至“空洞镇”“空心村”层出不穷等社会问题使得贫困并未得到根本消除。因此,劳动力流动给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所带来的负向效应以及整体区域贫困值得关注,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以提升欠发达地区内在竞争力和吸引力为目标的造血式扶贫需要提上日程。

中央在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新的方略,实现了扶贫治理主体的微观化和具体化、扶贫考核和问责机制的转变与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建构与创新、社会监督和社会参与下的扶贫过程透明化与公开化。然而,为规避因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新城市贫困”,降低劳动力外流所导致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源的漏出,进一步发挥与挖掘劳务输出在精准扶贫中的潜在效应,笔者提出以下创新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将劳务输出纳入精准扶贫的战略框架,并凸显其战略地位,这是弥补传统区域开发扶贫的不足,纠正扶贫政策方向偏差和扶贫对象漏出的需要。尽管劳动力流动早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然而因为劳务输出并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直接的财政收入,导致劳务输出在精准扶贫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更未实现劳务输出与减贫两者间的激励相容。另外,由于近年来贫困的空间位移,导致漏出部分贫困人口无法从政府扶贫开发资源中受益:政府扶贫开发资源只流向贫困区域与贫困县域,而非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以及劳动力外流的贫困群体并未得到足够关注。因此,将劳务输出与缓解贫困摆在同样的战略高度尤为必要。

制定区域本地开发扶贫、劳务输出扶贫与配套的农村救济式扶贫等多种不同组合的扶贫政策,因人因地而异,提高扶贫的针对性、精准化和有效性。例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确定就地开发扶贫为主、劳务输出扶贫为辅的扶贫政策;
反之则采用以劳务输出扶贫为主、就地开发扶贫为辅的扶贫政策;
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强制性的移民扶贫政策;
农村特困人员和家庭采用社会保障的救济式扶贫政策,并减少扶贫项目和资金的中间环节,最终形成以贫困人口是否受益、受益多少为考核目标的扶贫体系。

发挥城乡和区域协同效应,实现城乡和区域间的扶贫脱贫一体化,并辅之以户籍及其背后所附属的系列福利制度改革,为发挥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创造制度条件。

建立两大体系,确保对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的动态追踪,并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和贫困地区的内生式脱贫:一是为追踪和锁定扶贫对象,校正扶贫在对象上的偏差,需要挖掘“互联网+”和大数据相互间的双重叠加效应,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动态数据库;
二是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升贫困人口和家庭的人力资本以及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3精准扶贫给乡村以未来

精准扶贫不是一日一夜的功夫,而在于日日夜夜的努力

两年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前往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任职,代表学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两年的一线实践,让我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感触。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割舍不掉的真挚感情。当我踏上麦市镇的土地时,映入眼帘的不仅有略显破败的村落,还有留守老人和孩子们希冀的眼神。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需要,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随后一个月的时间,我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开展调研工作,深入了解这片土地和这方人。

在红石村走访期间,我发现很多村民仍住在危旧泥瓦房中,拿不出钱盖新房子。我立即联系有关单位,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去年,共扶贫搬迁集中安置7户13人,分散安置4户23人,今年还将安置10户19人。今年春节,已经安置的村民在验收合格的新房里迎来了新年。节后去走访的时候,他们脸上都露出了真诚的笑容,看得我心头也热热的,心中的坚定又多了一分。

光解决住房问题对于红石村脱贫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输血”过程中的一小步,我们还需要大力“造血”。首要的就是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经济产业。调研发现,红石村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导致没有较好的支柱产业。结合专家学者的建议,最终因地制宜选择了土壤适应性强、耐贫瘠、抗干旱的油茶种植项目,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没想到的是,这项提议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对,他们表示,油茶树成效太慢,两年生苗,三年开花,四年才挂果,这经济效益从何而来?我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致富的迫切愿望,也向他们解释这是一个长期收益的扶贫项目,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能长期保证村民稳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保土固壤,防止水土流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我笑着开导他们,钱是要赚的,但环境也是要保护的,把目光放长远点、看全面点,红石村才能长久发展下去,一开始就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呐!村民安下了心,回去还向其他人解释,成了项目的坚定拥护者。

油茶种植项目的波折让我意识到,精准扶贫不仅要解决资源资金技术难题,还要重视思想思路问题。思想解放了,工作落实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增收创收的点子也会像活水一样,从村民们的生产实践中源源不断地流出。因此,我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邀请法学、经济学教授来到红石村,开展了“普法讲座”“经济学小课堂”等一系列活动,村民们听下来都反映收获很大。另外,我还通过学校的志愿者协会,组织在校的研究生利用寒暑假来给小朋友们开展支教活动,教授一些简单的语文、英语、绘画等课程,鼓励孩子们坚持读书。看着这些乖巧稚嫩的脸庞,深感他们才是村子的希望,是村子的未来。

在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注重“输血”与“造血”并重、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方能为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打牢发展基础。精准扶贫不是一日一夜的功夫,而在于日日夜夜的努力。输血造血是这样,对乡亲们的关怀也是如此,一天做好事是简单的,难的是让乡亲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关怀与帮助,让他们如沐春风,真正使脱贫扶贫落到实处,满足感落在心里.。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