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4篇

发布时间: 2022-09-11 15:30:07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4篇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2006年4月第4期总第130期q.墨。 。 謇.兰。 .曼.慧一壅.。_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_岫u卧恍川拙山补肛巩smd涵inId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4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4篇

篇一: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0 6 年4 月第4 期总第130 期q. 墨。

 。

 謇. 兰。

 . 曼. 慧一壅. 。_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_ 岫u 卧恍川拙山补肛巩sm d 涵inId 耐。

 西ca lE d u c觚o n‘‘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的基本做法和体会南华大学教学研究部( 南华大学教学研究部, 湖南衡阳4 210 0 1)( 摘要]南华大学“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形成了二定特色, 在学校党政干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 提高教师水平的“七步走” 以及课程管理与考核改革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 课程安排; 教学管理; 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c64 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 07 ( 2006)04 —0053—02经过几年的实践, 南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 课在规范教学、 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模式等方面,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表现是:

 课程安排, 四年不断线, 每学期20学时, 上课10学时, 课外活动( 实践)10学时; 教学内容根据形势需要, 每学期选定4 —5个专题; 实施过程由马列部组织专家拟定讲授专题, 思想品德教研室确定每个专题组组长, 教学组长拟定教学大纲, 收集教学资料, 组织集体备课, 各学院参与教学管理。一、 “形势与政策” 课开设的基本做法1、 开课对象“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即全日制本科生、 研究生、 成教学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有所区别, 即教学对象主体是全日制本科生, 由学校统一安排; 研究生、 成教学生由研究生处、 成人教育学院分别安排。2、 课程性质学校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 课为全体学生必修课, 每个学生必须修完该课程, 并取得规定学分。3、 课程开设时间安排考虑到“形势与政策” 课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在时间安排上, 我们做到了有所区别,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在国庆节后( 第7 —15周); 第二学期( 第5—14 周)安排在全国“两会” 召开之后。4、 开课形式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上课形式上, 我们采取了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方式, 即大课在学校礼堂进行, 每次800一1000人; 小课全部进入教室, 一般为150 一20 0 人。

 大课由1名( 副高以上职称、 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主讲, 学生干部考勤, 4—5名学生辅导员进行管理, 马列部检查管理老师是否到位, 作为教学任务完成的依据, 并作为年终考核、 晋职、 晋级依据之一。5、 讲课内容、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要点和省高校工委“形势与政策” 系列讲座提纲, 制定相应专题。

 每个年级每学期6—8个专题, 其中国际专题安排2个。6、 考核方式。在考核上, 我们采取的是平常听课考勤加最后小论文( 20 0 0 字左右)相结合。

 具体做法是, 第一位教师上课时就将本学期开设专题复习思考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任选一题写论文或体会; 教师明确宣布学生凡缺课2次, 该门课程成绩为不及格; 最后一名教师上完课后, 即收论文, 学生所交论文必须是手写稿, 以杜绝在网上下载。

 论文由学生辅导员评定成绩。

 学生成绩按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五等记载。

 规定优秀一般不超过25%, 不及格控制在1%之内。

 每学期考核一次。‘7 、 教学计划与安排学校教务部门不折不扣地将“形势与政策” 课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

 具体做法是:

 ①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了学校总体教学计划, 并规定相应学分( 3个学分); ②每学期下达教学任务书; ③确定教学班级和教室, 排入课表; ④要求“形势与政策” 课教师提供基本教学文件( 教学大纲、 考核要求等)。8、 具体实施考虑到“形势与政策” 教学的特点, 我校确定了以专职教师讲授与兼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办法, 具体做法是:第一, 开课前, 由马列部领导召集有关专家, 认真确定开课选题; 第二, 选题确定后, 每个专题确定一名< 珍  万方数据

 20 0 6 年4 月第4 期总第130 期q. 曼。

 。

 矍. 鳌. . 要. 黧…壅. 。S tIld iesinId eo l晒ca lE d u c撕o n_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岫u 卧%1¨ 伍, u 堋、 压巩落实“ 新方案"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刘小新(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 北京10 0 10 1)【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面临挑战。

 反思并研究以往教学方法上的疏漏, 探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路、 方式与办法, 对保证教改新方案的全面、 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 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2—57 0 7 ( 20 0 6)0 4 _ 0 0 55一0 2随着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 简称5号文件)的下发, 新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已经开始。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新方案的全面、 有效实施, 必须对以往的教学进行认真的总结, 找出差距, 寻求解决方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一、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与思考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 教学表示认可, 尤其喜欢课堂讨论或辩论等方式, 并对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论分析很感兴趣。但客观地看, “思政课” 教学目前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诸如:

 内容陈旧、 僵化; 脱离现实的照本宣科; 教学主体颠倒、 错位; 教学方法单一刻板等等。

 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存在迫使人们失去选择自主理性的种种诱惑因素, 就难免出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水准与“思政课” 教学目标发生游移甚至偏离的状况, 有些学生的思想深处甚至处于混杂动荡, 认知模糊和认同弱化的状态。造成这种结果, 既有教学的内容问题, 也有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问题。

 笔者以为,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

 我们到底立足于何者为整合“思政课” 教学的核心因素或主导因素?即从何点出发去激活“思政谭” 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从而真正有效地去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的“思政课” 教学, 以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使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解决学生自身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的根本。面对时代的挑战, 作为教育者, 必须迅速调整观念和视角, 来一场教学理念及其方法的真正变革。

 总体考量, 我认为应做到:

 第一, 面对现实, 让教学以实际生活为中心, 这会使?‘思政课” 教育做到与时俱进,改变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方式; 第二, 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所在, 给予真诚关怀和有效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对时下的社会总体文化和道德状况有更专业性地精深研究和体察; 第三, 调整灌输式与强加式教学模式, 加强认同性和共识性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摸索出既能适应学生的选择能力, 又要培养、 引导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的具体教学方式。

 当然, 这也同样对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学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准提出更高要求, 即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 评判和选择能力, 并在民主平等的情况下, 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和理性认同。概言之, 今后的“思政课” 教学, 要形成一种不断深化和自我扬弃机制的理性自觉, 扭转以往惯性的、传统的思维定势, 深刻反思以往教学的得与失, 利与弊, 对其认真总结并给以积极地扬弃。

 依据现状, 我以为, 需要调整的传统定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脱离生活的道德理想主义; 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错位。进行理想化教育, 一贯是高校“思政课” 教学的初衷和基本方式。

 从培养有正确三观, 树立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来讲没有错。

 但问题在于我们只会用单一的、 单面性的教育方式, 而缺少比较的、 分析的教学方法, 以致我们总喜欢用一种至善至美、 纯而又纯、 难以企及的“圣人道德理想” 去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便总给他们看生活中人造的绝对干净的一J^\  万方数据

篇二: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做法

 摘自吳武典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做法.民 79 教師如何協助推展特殊教育

 今日教育的課題是一方陎求量酌擴充一方陎求質的提昇。要求量的擴充便要實施全民教育做到「有教無類」;要求質的提昇便要推展特殊畝育做到「因材施故」 。今日我國國民教育在量方陎已臻於理想;在質方陎則有待提昇。加速推展特殊軟育便成為刻不容緩之事。

 為何要推展特殊教育 ?

  現代世界各國無論是民主國家或共產國家都在特殊教育方陎盡力推展有三個重要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基於人道思想:最早時期人們認為殘障兒童是多餘的是劣等的是社會的寄生蟲所以用歧視的眼光看他們近且拒絕他們這是歷史上特殊教育的黑暗時代。這種態度與處遇是非常不人道的也是非常野蠻的;後來有些善心人士特別是教會人士基於仁民愛物之心創辦了慈善事業及養護機構以收容殘障者才由拒絕、歧視的態度演變為同情、憐憫。但這種做法含 屬於慈善事業或救濟事業。

  演變到現在一種新的觀點產生了認為他們也是「人」 跟我們一樣是平等的「人」 人既生於世就有他存在的價值與自我的尊嚴我們應接納他們就像接納自己一樣。由此產生了另外一種態度一接納與協助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人道的態度。

  由此看來社會態度的演變是先由野蠻的歧視和拒絕進而變成較為消極的同情、憐憫再進入較積極的協助、接納與教育。我國自古就富有人道精神在禮運大同篇中有「鯤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之句。這是屬於傳統的倫理精神也是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重視特殊教育顯然已成為世界的潮流任何國家不管其意識型態為何都一樣重視殘障福利和特殊教育甚至中共亦然。因為他們不希望被戴上「不人道」的帽子一個顯明的例子是最近他們在深圳籌設啟智學校。我們是一個道道地地自由民主的「人道」國家更應該大力推展特殊教育才是!

  第二個理由是社會的需要:有人曾批評投資特殊教育太浪費了就像肉包子打狗一有去無還是屬於消耗性的投資。這是一種誤會因為他們不了解辦理特殊教育可以同時幫助解決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 且有助於發展社會的人力資源。在一個有殘障兒童的家庭裡不但需負擔龐大的醫療和教養費用更需陎對沈重的精神負擔整個家庭氣氛也深受影響。例如:我所認識的一對中國籍夫婦

 皆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只因為家裡有一位重度智能不足的孩子由於親自照顧二、三十年來不敢到外地去創業包括回國服務就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在這樣的家庭裹不但家庭經濟受影響家庭氣氛受影響家長的發展也受影響對社會實在是一種重大的損失!

  何況有些殘障者木身也有相當能力甚至還是一個資優者例 如海倫凱勒從小又盲又聾有非凡的成就;我國許悼雲博士是舉世聞名的歷史學家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雖是殘障者成就卻遠超過常人;另外劉俠(杏林子)女士本身也是殘障者開創了「伊甸基金會」 不但自己能站立起來又照顧了多少殘障者她同時也是名作家文采豐盛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像這些都是現成的例子。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可以提供機會讓殘障者學習與發展 他們的能力也一樣可以貢獻給社會。如果純從實利的觀點看來辦理特殊教育也有其價值雖然成木嫌高(平均約為普通教育的二至三倍)也是值得去投資的。在日木曾有一項研究指出一位殘障者如果復健成功可以有二十倍的回收。因此我們的目光不要太短淺心胸不要太狹窄。國家建設需要有各種人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建設國家的首要途徑。像以色列、新加坡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的國土雖然小但人力資源能夠充分發揮遂能堅強地立足於世界上殘障者 的才華便是很值得開發的領域。

 第三個理由是法令的依據: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也是一個人道國家同時又是一個法治國家。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明白規定: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一個法治國家施政全憑制度所以在教育上有「國民教育法」(68 年公佈

 )、 「特殊教育法」 73 年公佈)等。憲法第十三章基本國策第五節教育文化中的第一百五十九條明白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憲法第廿一條也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這些條文完全符合我國「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傳統教育精神。由此可知特殊兒童(包括各類殘障兒童)也應該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根據國民強迫入學條例規定在國民教育階段未入學之學童家長(監護人)要受罰鍰處分由此看來所有特殊兒童應受國民教有乃是不爭之事實。

 但是特殊兒童入學後應受何種教育呢?所謂「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教育機會平等的含義又是什麼呢?如果傴提供教室裏一個座位這只能說是假平等;真平等應是一種「適性教育」 即提供給每一個兒童適合其身心特性與需要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國民教育階段對於資賦優異、體能殘障、智能不足、性格或行為異常學生  『應』施以特殊教育或技藝訓練。」特殊教育法第十八條也規定得很清楚:「身心障礙學生得依鑑定結果按身心發展狀況及學習需要輔導其轉入其他特殊學校(班)或普通學校相當班級就讀。」為確保教育機會均等並提供特殊學生合宜的教育是有法律的依據這應是我們努力不懈的目標。

 何謂特殊兒童?

 接著也許有人會問:「何謂特殊兒童?」我們可以簡單的回答如下:

 一 個別差異特別顯著的兒童:或更具體的說: 「特殊兒童是在某方陎或某幾方陎的個別差異特別顯看而可能有特殊的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兒童。」由個別差異的觀點來解釋特殊兒童顯得較為人道也較合乎心理學的原理。

 二有特殊困難或特殊需要的兒童:個別差異是一種自然現象特殊兒童有別於一般兒童者只是程度的差異不是木質上的迥然有別;所以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其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後天失調以致於在學習或適應上有特殊的困難或特殊的需要。

 在教育上我們必需充分發揮特殊兒童的健全部分;對於缺陷部分就需施以補救教學;同樣的道理資賦優異的孩子也有他們的困難和需要因為他們顯得太超常了超常越大需要越多困難越大也就較難適應正常教育下的一般設施。

 三得天獨厚或得天獨薄的兒童:在「特殊教育法」中明白規定特殊教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資賦優異教育一類是身心障礙教育。資賦優異兒童屬於 「得天獨厚」 身心障礙兒童是屬於「得天獨薄」 。對於得天獨厚的教育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適應差異與因材施教;對於得天獨蒲的教育不是一種浪費而是一種愛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因材施教。

 何謂特殊教育?

 至於特殊教育又是什麼呢?以下從三方陎加以說明:

 一有教無類:教育是一種愛心的事業能愛有缺陷的人愛有困難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愛」 不管他是屬於資賦優異、智能不足或身心障礙的兒童都應該是我們施教的對象。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種適性的教育具體來說即是實施個別化的教學。個別化的教學可以是個別(一對一)的教學也可以是一對一個小組的教學但不可能是大(全)班式的教學。譬如特殊教育法第三條規定:「特殊教育乏課程、教材及教法應保持彈性適合學生之身心特性與需要。」同法第六條亦規定「特殊教育之設施以適合個別化教學為原則。」現在特殊教育趨勢中所謂的「回歸主流」 主要是在普通班裡接受輕度障礙的特殊兒童然後在資源教室實施部分時間的補救教學。美國在一九七五年國會通過的「殘障兒童教育法」(94-142 公法)明白規定要為三歲至二十一歲的殘障者提供二免費日的教育

  並擬定個別化的教育計劃這個法案規定得非常強硬與具體。

 三 教育治療:所謂 「教育治療」 就是透過教育的手段以補救學生的困難。這些手段包括彈性的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編班和特殊的環境與設施。其目的可以說是「教育補恨天」 。即是用特殊教育的方法來彌補先天的缺陷。另一方陎對資優兒童來講特殊教育的重點則不是「補救」缺陷而是「充實」和發揮潛力。

  特殊教育的實施原則

  那麼如何實施特殊教育呢?茲提出以下四項原則以供參考: 一肯定「人人都有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權利」: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對於任何特殊兒童(包括智能不足者)均不得剝奪其就學的權利。過去曾有人誤解了對智能不足兒童的輔導以為「可教育性」智能不足兒童才可以進入學校來求學;「可訓練性」智能不足兒童要到特殊學校;「養護性」智能不足兒童應到養護機構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國小的啟智班和國中的益智班以「招收輕度智能不足為限」 而拒絕了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啟智學校也以收中度智能不足兒童為限。這種截然劃分的做法常會鬧出許多淒涼的笑話例如:啟智學校不收的兒童(重度)轉到普通國小來;啟智班不收的兒童(中、重度)全推給普通班來教造成更為嚴重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種怪現象是智障兒童想要進入特殊學校或特殊班需要先參加智力補習。這是由於競爭激烈分數無法達到標準者便無法順利擠進窄門家長為了替孩子爭取受教育機會只好想盡辦法來給孩子補習「智力」 或是請議員關說。這在台灣的教育界是個很特殊而不正常的現象。

  現代大家似乎都覺醒過來了認為拒絕特殊兒童入學是違憲的做法。因為依據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對於智能不足兒童也「應」施以特殊教育或技藝訓練。在觀念上我們也應強調「智能不足兒童是智能較低學習較困難但絕對不是沒有學習的能力。」 所有的 「活人」 都是可教育的都有進步的可能性只是進步的大小不同罷了。何況學習的範圍也不傴限於讀、寫、算三種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技能皆可以是教育的題材。由此可知對於特殊兒童的教育以「法律」的觀點來看是不得拒絕以「理智」的觀點來看也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二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可以同時並進:世界各國對於特殊教育的發展有一共同的現象往往是普通教育發展到相當程度以後才發展特殊教育;也就是行有餘力才照顧殘障兒童。有人根據這一觀點認為目前我國大力推行特殊教育還不是時候因為普通兒童的教育問題仍然很多。這一觀點很需要加以澄清。

  事實上目前我國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收入逐年提高政府已有能力發展特殊教育此其一。何況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環特殊兒童也是國民應該和普通兒童享受一樣的權利只是因為他有特殊困難需要「多加一點點」。這個「多加一點點」乃是「因材施教」不是給予特權。所以特殊教育應該和普通教育同時並進而不該有「正餐」與 「點心」之分。特殊教育亦是正餐!更何況特殊教育的提倡可提升普通教育的品質。由此看來普通教育「先」特殊教育「後」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可以同時並進的。

 曰最少限制的環境最大的發展機會:「回歸主流」是一九六八年以後在美國所掀起的一種運動其目的是盡量讓特殊兒童在普通環境裡接受教育不要隔離

 也不要給他標記。這原是一種人道運動但這個名詞卸帶來了很多的誤解。美國在一九七五年所公布的「殘障兒童教育法」中便不用這一個名詞而使用「最少限制的環境」 (TheL笛stRestrjctiveEnviroment)一詞其含義是:撤除生活與教育環境中的樊籬讓殘障者也能擁有同等享受各種社會資源(包括教育資源)的權利讓他們有最大的發展機會。

 「最少限制的環境」不但是對殘障者適用對資賦優異者也很適用因為學制、課程、進度、評量等的刻板化。也會限制了資優兒童的發展。所以在特殊教育法中有幾項非常進步的規定:「資賦優異者得降低入學年齡或縮短修業年限」(第四條第二項)。「資賦優異學生經學力鑑定合格者得以同等學歷參加高一級學校入學考試或保送甄試升學」(第十二條第二項)。這些規定的實施將使我國學制更富有彈性楊柏因十八歲在大學畢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于。

 回多元的模式彈性的課程:在特殊教育裡有三種主要的教育措施:

  1〃特殊學校:如啟明、啟聰、仁愛、啟智等學校。

  2〃特殊班:又分為三種形態一

 1自足式特殊班:全班同學都是特殊兒童整天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又叫做全部時間特殊班。

 2合作式特殊班:大部分時間在特殊班一部分時間(如音樂、美術、體育、聯課活動)和普通班兒童在一起學習。

 3資源教室(班):大部分時間混合(在普通班)小部分時間隔離的補救教學方案。

  3〃混合教育:例如國內所實施的盲生走讀(正式名稱是盲生混合教育計劃盲生完全統合在普通班中)有盲生輔導員作巡迴輔導。

  至於如何選擇實施特殊教育的方式必需考慮到學生的特殊需要(障礙程度)與進展情況...

篇三: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教育的生命线, 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

 “在质量中求生存, 在质量中求发展” ,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课堂教学 的摸索, 总结以下几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一, 把功夫下在课前。

 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 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 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 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

 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备课。

 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

 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 备教学环节、 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 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 必须严格做到六个统一, 即统一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 教学资料、 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

 第二, 把力量放在课内。

 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 必须遵守几点原则:

 (1)

 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 (2)

 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

 必须当堂检查、 反馈和巩固。

 第三,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注重教师自身形象, 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谈要和蔼可亲、 使学生喜欢自己。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 改变处处为我独尊的个性。

 2、 教师要多赞美, 少批评, 多种奖励并举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或成功, 努力让学生有一个好心情, 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克服困难。

 讲究批评艺术性, ,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求激发兴趣, 提高积极性。

 3、 为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不囿于现有的答案, 大胆提问, 大胆质疑, 哪怕提出的问题希奇古怪, 不着边际, 也不要加以指责和批评, 而是要循循善诱, 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解决疑难, 在议的过程要求学生解放思想,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使答案渐趋完美, 以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个性。

  第四, 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学中, 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精神, 倡导自助、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有助于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篇四: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 300 名学生就会有 300 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共性的背后,还存在更多的差异和个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此,学生个体差异性不容忽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多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价值,又不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讲求成绩。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吸收更多的适合他们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学智慧——分层教学来实现。

 分层教学的基本做法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人才本来就有层次。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应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全面素质是否提高作为标准。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只有在教学中认识这种资源,才能利用分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应营造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案例和心理的自由。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利用分层教学可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

 一是学生分层。

  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个性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 A、B 两层(分别为好和须努力)。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是学生分层。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 A 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课文教学时,只要求 C 层学生掌握字词;A 层学生则要求提炼课文中心。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 C 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 A 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 C 组学生能回答能听写,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较难题让 A 组同学回答、课文的启发,争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 优”和为“学困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1.目标的分层 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课堂上,如果教师独立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依据目标去学习,那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形成学习障碍。因此,我们制定目标时应遵循统一与分层相结合、教师自制目标与师生共同制定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超纲目标,更为一部分学生降低目标,使其分层达标。

  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另一方面课堂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主攻基本目标,又有兼顾优、学困生的环节, ①“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②“操作型”。能按照导读、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用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预习。③“智能型”。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这三种预习法,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3.作业的分层

 以往的教学,布置作业“一刀切”,教师出的题往往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这使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就能使学生在作业的天地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1)作业量的分层: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

 (2)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我

 们在作业布置中一般确定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4.评价的分层

 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符合学科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即个体在学习时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实行分层评价,使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向知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素质评价转换;评价者由教师向全员转移,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观念、内容、方法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评价体系。让评估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