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童年书事

发布时间: 2022-10-29 11: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故乡大冶茗山乡汪明村是个古老的村庄。在童年的记忆中,这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村子座东朝西,北东南三面幕阜山余脉环抱,正西向是四、五百米宽,北高南低延绵不绝的梯田。村后山古松参天,大者二、三人合抱,小者也一人抱不过来。古松下是漫山的黄荆,仲春时节,米白色的黄荆花遍地开放,蜂蝶在花丛树叶间穿梭翻飞,孩子们嬉戏其间,追蝴蝶,抓纺织娘,捉迷藏,敷展出天地间一幅美妙天然的闹春图,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金色童年的美好时光。只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民大炼钢铁时,古松被砍伐了一批作了炼钢的柴火。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贫穷愚昧而又利欲醺心的人们又来偷伐了一批。至此,这些象征着古老村庄的古老的,苍虬的古松已所剩无己了。

村庄虽然古老却是贫困的。近代以来,没出过像样的富人和读书人。父亲那一辈人断文识字的不多。到了我们这一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陆陆续续上了小学。我五岁上的学,比一般的孩子早。因我平常总跟着堂姐玩,堂姐长我两岁,堂姐上学了,我也就跟着去了学校,上课也跟着,就坐在堂姐旁边。学期结束前,老师来家访,母亲给了8个鸡蛋交了学费。就这样,小学一年级我前后读了三年。

大约读第三个一年级的时候,我迷上了连环画。那时,村里登才哥读四年级,东林叔读三年级,他们书包里总装着一、两本小人书,平时上学、放学时总捧在手上读,读完了就讲给大家听,我这时总是挤在人堆里,张大着嘴巴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听完了,我就缠住他们,要借书看,有时他们懒得理我,有时高兴了,就借给我一本,有时他们看书时,我就拉住他们的衣袖,挤在一起看。童年的好奇心总是让人无法抗拒,像个虫子,钻到人脑袋里,闹得心痒痒,不达目的是不能罢休的。

就这样,到二年级结束时,我跟着大孩子们读了一批连环画。红色经典故事《万水千山》、《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 、《赵一曼》、《八女投江》、《草上飞》、《战火中的青春》、《渡江侦察记》、《上甘岭》……,惊险的传奇故事,殊死的战争场面,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人物磁石般深深地吸引着我,老洪、马本斋、赵一曼、高山、黄继光等英雄人物都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根据经典名著《西游记》著名故事改编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使我如痴如醉。孙悟空嫉恶如仇的个性,洞察一切的火眼金睛,法力无边的金箍棒,无所不能的七十二变,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一时间成为我们兴奋不已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还有先以美貌村姑面目出现的白骨精,由于其一而再,再而三地骗取唐僧的信任,逃过孙悟空的惩罚,诡计多端、凶狠狡诈的形象,也被我们拿来指称一切坏蛋特别是坏女孩的代名词。

最难忘怀的是《宝葫芦的秘密》。每想及此,东林叔笑嘻嘻地手举着他那本簇新的《宝葫芦的秘密》,卖关子、捉弄我们,自我炫耀的神态总是活灵活现地闪现在眼前。东林叔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胖胖的身材,整天笑呵呵的。在我们这些低年级小学生眼里,他聪明、懂得的东西多,只要你请教他的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因此,他对于我们这些人总是有股很强的磁力,吸引着我们围在他的屁股后头颠。那时,在村里,东林叔家境大概比我们好些。他大哥、二哥从部队转业后,在省城武汉当干部,大约会经常寄些钱回来接济家用。所以,他总能买到自己喜爱的连环画。在我的印象中,东林叔故事多,他讲起故事来,表达能力、感染力很强,能使我们大张着嘴巴,睁圆了眼睛,跟着他的手势转。有一次,他讲《草上飞》,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真是把匹马讲神了。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东林叔不动声色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连环画,眼睛的余光先朝左右两旁我们身上扫了扫,然后,旁若无人又漫不经心似地翻起书来。书是全新的,光亮的封面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我首先凑了上去,两手抓住他的胳膊,伸长了脖子,就想跟着他先睹为快。哪知他一把推开我,一本正经地:别碰我呃,别把书弄坏了!这时,其他同伴都从两旁和后边围上来了。只见东林叔往旁边跳了一步,嘿地笑了一声,然后晃动着手里的书,大声道:什么书知道吧?宝葫芦的秘密!光宝葫芦就够吸引人的了,还有秘密呢,真新奇。这时,小伙伴们直嚷嚷:快讲给我们听。其实,东林叔早已对故事烂熟于心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往斜坡上的大枫树底下一站,就手舞足蹈地讲了起来。他讲宝葫芦神通广大,简直无所不能,讲王葆从兴高采烈到懊恼不已惟妙惟肖。故事讲完了,大伙还怔在那里,只见他不慌不忙打开书包,把书放进去拍了拍,大踏步往前走了,大伙这才回过神来,赶上去,前跑后蹿地追着他,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就问开了。

二年级时,我开始阅读《中国少年报》。那时,学校在我们教室里放了这份报纸。大概是找不到多少连环画读的缘故吧,课前课后,我总爱翻这张报纸,里面的消息和小故事总是读得津津有味。不久,因生产队会写字的人少,队长让我当记工员,给社员们记工分。这是个好差事,每天能给家里挣半个工分。现在想来,对我更为有意义的是,生产队订有《湖北日报》和《人民日报》。每天记完工分后,我就读这两张报纸,从一版到4版,一字不落。不认识的字和看不懂的东西很多,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读消息,了解新闻、事件,读通讯,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就这样,我逐渐形成了读报纸的浓厚兴趣。

通过读报纸,也培养了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从人的发展过程看,人的写作能力又是以其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念到三年级时,我们开始上作文课。一次,因山洪暴发,山脚下生产队一大片稻田被泥沙淹埋了,队长领着大家忙碌了几天,才修复了稻田。我以此为背景,模仿《人民日报》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写了篇作文,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柯贤才十分兴奋,在班级作文课上公开点评了我的作文,表扬了我。这篇作文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现在想来仍然有不少启示。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其社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写作能力和水平也是在模仿中提高的。

小学期间,能找到的适合我们阅读的书籍不多,相反,可以读到不少报纸。我就读的小学是大冶县龙头镇小学,学校有不少优秀教师,教育质量比较高。校舍主建筑为两层,一层是教室,二层作教师宿舍,这栋房子的中间是个较大的厅堂,学校把二楼的厅堂作了阅览室,摆上书架和报架,主要放了一些杂志和报纸。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和《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以及其他主要省市的报纸等等。我每天课余时间总是到这里看报纸,到了文革开始的时候,学校差不多不上课了,我上学后,基本上都待在这里,每次都是从左边楼梯上楼,从右边下楼,一个上午也就把头天的报纸读完了。通过读报纸,我学到了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知识,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也大大开阔了眼界。远到世界各国的国名、首都、首脑政要的名称,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要闻,近到国内的时事政治,外交往来,各地党政军人物姓名,人事更迭等等,那时年少,记忆力非常好,读过的东西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后来,我读报纸这件事一度在学校传为佳话。村里良初伯在学校任教导主任,他儿子建设和我同学。多年后,我的老师肖九皋告诉我,良初伯在教师中讲,全校三百多个学生,只有这个学生天天都到阅览室读报纸,这该怎么解释啊。

童年时代,对我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起着推动作用的,是五伯家的藏书。村里同宗五伯的儿子胖子哥与我同年,我们常在一起玩。旧社会,五伯和上一辈人曾在上海生活过,上过洋学堂,后来因战乱返回故土。五伯在村里算是个读书人,他卧房的桌子上总是堆着一摞子书。他家房子宽敞些,我经常过去找胖子哥玩。那时少不更事,闯进五伯的卧房,见到这么多书,眼睛就瞪大了,顺手拿一本,站在桌边就读了起来,胖子哥就好像不存在了一样,玩耍的事儿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先是天天到五伯的卧房里读书,慢慢地,书读上瘾放不下了,就拿回家去读。读完一本送回来,再拿一本回去读,也不与五伯招呼一声。在五伯这里,我读了一批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出版的反映革命斗争和土地改革等题材的小说、回忆录等。尚能记得书名的,有《小城春秋》、《三家巷》、《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林海雪原》、《山乡巨变》和《我的一家》等等。曾记得当时读过一些反映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者严酷斗争的中、短篇集子,书名记不得了,其中的名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却深深铭刻在脑海,始终未能忘怀。后来查到,这是抗联著名歌曲《露营之歌》第4段中最经典的歌词。我拿五伯的书读,五伯肯定是知道的,然而,他从未提起过一句,这使我一直心存感激。

那时由于家庭困难,读书的条件很差。家里两间房子,没有一张书桌,更谈不上宽敞明亮的书房了。两间房子中间一道隔墙开了个门,门框上方钉了颗钉子,挂盏小煤油灯,晚上点灯时两间房子就都照亮了。我平常除了上学外,每天早上、星期天和寒暑假,除了有时上山砍柴外,都参加生产队劳动,能够集中读书的时间也不多。我习惯较好,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讲,不读课外书籍。每天上学和放学时手上总是捧本书读。因母亲常年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小时在家干家务较多,有时边生火做饭边看书,烟熏火燎,对眼睛都有刺激,以至多年后影响到了眼睛健康。每到天黑吃完晚饭后,是我读书的集中时间,这时,我总是拿了书,站在煤油灯下,背靠门框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一会儿,整个人的身心就都沉浸到书中了。

这一时期的读书,促使我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接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熏陶。那时是多梦的年龄,也是个多梦的时代,小脑袋瓜里满满地装着的都是梦,梦想着长大了要当英雄人物,要干一番大事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阅读的局限性当是很明显的,古典作品都没见过,更别说阅读了。先天不足,底子薄,这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应是一代人的伤憾。

教育者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从上流社会到草根阶层人人尽知。然而,最有意义的是,兴趣是怎么培养起来的,是怎么产生形成的呢。仔细想来,人的一生是有着许多偶然的东西,这些偶然的东西就像看不见的手,像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在左右着、推动着人生往前走。假如不是这许多的偶然,人生还会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这会儿会是在哪里,在干什么,或许都将是个谜呢。

责任编辑 陈晰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