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学习困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作用与意义

发布时间: 2022-10-30 0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与学业发展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人研究中发现学习困难儿童存在自卑、抑郁、叛逆、厌学等各种心理问题。如何提升学习困难儿童学业与改善其心理状态是广大教育者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前人对于学习困难儿童所做的大量认知水平与心理问题研究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重点阐述了学习困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作用、意义及策略。以唤起人们对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视,用积极的视角和合理的教育策略来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学习困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03-02

一、引言

学习困难儿童指的是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没有智力迟缓,但是却在学业上表现出落后状况的儿童。这一部分儿童在学龄儿童当中占有5%~10%的比例,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了沉重负担和困扰[1]。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儿童学习困难呈增长趋势。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环境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育可产生不同的影响[2]。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对儿童的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中良好亲密度、知识性和组织性对儿童的学习成绩起着正向作用,而矛盾性高的家庭由于环境不和谐,会严重影响(负面)儿童的学习成绩。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有情感障碍,它包括了抑郁症和躁狂症,它们是儿童时期的心理行为障碍的问题[3],这一问题属于心理层面,对其的干预要从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层面进行。

现如今学习困难儿童的问题愈发严峻,而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力图打造公平的教育环境。目前学习困难儿童问题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阻碍。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于教育公平的号召,也为了学习困难儿童能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本文从学习困难儿童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与原理来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来阐述学习困难儿童的相关问题与解决对策。

二、学习困难儿童常见的问题表现

前人研究表明,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定向、友谊质量显著偏低,而孤独感却显著偏高[4]。这表明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知觉水平低。

社会知觉包括观点采择、自我概念、社会性接纳以及自我评价等。

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较差;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概念较差,经常会有消极的或不良的自我概念;社会接纳性知觉水平低,学习困难儿童对自己社会接纳性的评价更为消极,并且对自己社交成功的预期比非学习困难儿童低;学习困难儿童常有消极的自我评价,较低的自我评价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个体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孤独感。

2.社会技能缺乏。

学习困难儿童缺乏社交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前人所做的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约有75%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社交技能缺陷,主要表现为:被同伴拒绝和社交障碍。这些儿童因对自我及人际关系的焦虑而容易产生孤独感。

3.语言困难。

学习困难儿童的语言困难经常会持续到中学毕业以后。虽然表面上学习困难儿童在交谈的量上与非学习困难儿童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交谈的质量上却不如非学习困难儿童。與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在理解寓言、幽默和难懂的句子时存在困难;学习困难儿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采用的语言往往比较消极,而且还常富有挑衅的意味。学习困难儿童的语言困难问题会成为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过程当中的巨大阻碍,同学往往会因此而不愿去接纳他们,这对学习困难儿童树立合适的自我形象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4.学习成绩差。

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是最容易被察觉出来的问题。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从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社会现实来看,儿童在校的学习成绩不仅是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学生评价自己的主要尺度。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业上的不断失败,会导致其他人对他们的认知变得消极,从而使得学习困难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开始表现出退缩和放弃,最终会变得不愿与人交往,逐渐产生孤独感。

5.缺乏独立性。

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业上和社会活动当中,往往会过分的依赖成人(父母或教师),他们缺乏独立自主参与其中的能力。这种过分依赖将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6.社会行为不良。

学习困难儿童的这一问题表现在:经常性的说谎、逃学、偷窃、打架、违纪、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冲动、不善交往、羞愧、欺骗等。这些行为会造成学习困难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更加的疏远。

7.注意缺陷。

学习困难儿童不能长时间的去集中注意某项活动,他们很容易就会受到无关刺激和外界刺激的干扰。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注意缺陷与许多行为或情绪问题有关。学习困难儿童还存在着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落后于普通儿童等问题。

在近些年,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的一个重大的前沿课题,目前研究者们对学习困难儿童的非认知心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性品质、行为特征以及人际关系上[5]。这些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确定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探讨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上。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深层原理的揭示变得越来越必要[6]。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使得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研究出现了一条值得研究者去探索与尝试的全新道具。本研究拟探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对于改善儿童的学习困难症状的效果,同时也为今后进行相关研究的人提供一部分理论依据。

三、积极心理品质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自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一直被广大学者、教育者所关注,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自2000年著名的心理学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刊登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共同发表的文章《积极心理学导论》开始,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所熟悉。积极心理学关注人内心美好、积极的一面,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心理特征以及积极的公众品质,这与以往的心理学有很大不同[7]。

1.认知层面:健全认知结构,完善自我观念。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认知是以一个立体动态的形式来实现的。

在前文当中我们就已经提到了,学习困难儿童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要落后于普通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结构没有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一般儿童比相差不大,但是学习成绩却差距很大的。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帮助学习困难儿童健全其认知过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以达到积极心理品质的水平。

为了健全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结构,我们的教师就须要充分的掌握学习困难儿童接受知识的心理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速度等。同时还应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情感需求,以便能够更好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采用具有針对性的方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提高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从而让学习困难儿童能够做到积极地看待并且应对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总括的说就是要让学习困难儿童形成健全的认知结构,并且要让学习困难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以积极的认知方式处理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情况。

2.情感层面:体验积极心理,培养积极情感。

学习困难儿童因为其特殊原因而导致其学习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而这也常常会导致他们衍生出很多其他问题。有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优秀及学习一般儿童相比,他们的同伴关系更糟糕,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这就充分说明了学习困难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存在于功课学习和认知能力上的,学习困难儿童的问题是具有复杂性和多质性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处理学习困难儿童的相关问题时,不能光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还应该要考虑到情绪与情感这一方面。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习困难儿童体会到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最终要让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价值观。而要让学习困难儿童形成这种积极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应该要将课堂教学及课堂延伸进行有效整合。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而言就比较单一,习惯于使用单向性的灌输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单调和乏味,这样的方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实现。因而我们需要注意在教学中的改进,比如强化实践教学,将学生上升为教学的主体,使学习困难儿童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学习知识。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让他们从教学活动中感悟、分享和收获,并将课堂收获的知识迁移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习困难儿童在课堂上有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渐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关键一环。

3.行为层面:促进行为改变,养成积极行为习惯。

前面提到要对教学方法做改进,开展实践教学。即除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行为实践、习惯养成与情感体验,如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而言,开展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8]。心理行为的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从而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与现实中的处事原则。通过让学生连续的体验以达到加深感受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感,这里遵循的是“体验+感悟=内化”的原则:以活动体验促进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从而最终达到人格和谐发展的目的,这就促成了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实现了学生自主且全面的行为发展。

学习困难儿童总得来说还是属于学习障碍范畴的,学习的基本类型就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因此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作用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这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四、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意义

国内有关学习困难的研究:国内对学习困难的研究始于1986年,根据调查学习困难检出率为17.4%[9]。可见国内学习困难的状况是很严重的。但目前国内对学习困难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1.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主观幸福感通俗来讲就是个体对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质量的总体上的满意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培养学习困难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及时转换消极情感,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好,以乐观的心态去感受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

对于学习困难儿童来说,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最重要的过程。

2.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培养学习困难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增强其心理韧性,达到了增加积极心理因素的目的,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调节自身不良的情绪。需要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才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的最好的方法!

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开发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倾向,并且能够自觉树立积极的目标,同时激起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的欲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发进取,努力奋斗。这个是学习困难儿童成功的培育出积极心理品质之后的理想状态,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认为,对学习困难障碍问题的解决应该从积极心理品质这方面出发,进而最终达到影响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目的。

五、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策略

1.重视学习困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转折期的培养。

心理发展转折期是指某段时间内某项心理品质发展迅速。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与策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促进其发展;同样的,如果忽视了该时期某项品质的发展,那么就会延缓该项品质的发展和完善。根据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调查结果显示[10],对于学习困难儿童而言,要在初中阶段时全程关注学习困难儿童爱、信念希望、友善、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在初二、初三时重点关注初中生谦虚的培养;要在初二时特别强调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

2.根据学习和生活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

学习困难儿童也希望能够像一般儿童一样,自主地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然而由于其认识水平与能力有限,使得他们的依赖性较强。正是这种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之间的不同步性,带来了他们心理发展上的尖锐矛盾。于是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开展心理健康特点专题教育,然后再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习困难儿童解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以体验和活动为主。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形成的。因此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而言,要以“体验”和“活动”为主,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推崇的,而且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班级同学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比如组织心理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学校也可以联合家庭来开展对学习困难儿童有益的趣味活动,还可以联合家长,通过亲子互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或者解决问题,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4.重视同伴的力量。

发展心理学的书中提到,皮亚杰认为同伴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并且要善于利用同伴的作用,为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寻找到适合他们的同伴群体,让学习困难儿童的问题在同伴群体积极的态度和良好规范的作用下得以解决。通过作用同伴的力量,来促进学习困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形成。

六、结语

前人关于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认知等领悟,最新的研究进展是关于社会性发展的,而这也同样是从认知结构的层面来分析问题的。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只注重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心理品质以及情绪情感等因素的重要性。关于学习困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前人不曾涉及,因此本文针对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的常见社会问题,阐述了积极心理品质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作用,说明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介绍了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以期在儿童学习困难领域为研究者们开拓新的视角。

未来关于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中也应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上,通过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自身积极潜能的开发,使学习困难儿童形成较为完善的来自自身内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有效地从根本上预防各类心理问题并减少各种心理危机的发生,进而健全其认知结构以达到解决儿童学习困难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焰,张卫平.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与内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103-10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Z].北京:中国卫生心理杂志,1993.95.

[3]徐家丽,孔平.学习困难儿童非智力因素浅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06):506.

[4]]刘在花,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127-130.

[5]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程丽红,刘武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J].亚太教育,2015(04):227+191.

[6]宿淑华,袁书华.学习困难儿童社会目标、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03):42-46.

[7]朱冽烈,许政援,孔瑞芬.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05):556-559+638.

[8]牛衛华,张梅玲.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0(01):115-116.

[9]刘卿.学习困难的历史和现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03):338-341.

作者简介:刘小珍(1985—),女,讲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

[10]张冲.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29-34+69.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