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利弊之分析

发布时间: 2022-11-02 08: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头号工程。当前,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仍存在一定争议,且正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之中。作者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问题”由来已久。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有利、有弊,且利大于弊。对于其存在的“弊”,应积极研究,主动应对,做到“防范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将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战略工程。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3-0021-06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江西余江人,农学博士后,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所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学理论与实践、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

[收稿日期]2010-06-18

Analysis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Hydro-junction Project in Poyang Lake

HUANG Guo-qin

Abstract: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hydro-junction project is the core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Pres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hydro-junction project is still in debates and unde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demonstr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is longstanding. As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we should study the disadvantages and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make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hydro-junction project a benevolent, moral and strategic project with the merit in contemporary age and the advantage in the century.

Key word: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the ecological hydro-junction project in Poyang Lak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江西全省上下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头号工程。当前,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仍存在一定争议,且正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之中。本文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理解,并结合有关调研工作,分析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利与弊,以期为有关方面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尽个人微薄之力。

一、问题的由来

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在鄱阳湖建坝,当时他提出的目的是为连通赣粤水路航运交通。1946年,当时的《赣江流域水利建设计划》提出建闸方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也提出在鄱阳湖建坝,他的想法是建坝挡长江洪水倒灌。

1979年至1984年,着眼于抵御1954年大规模洪水,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对湖控工程开展全面研究。

1981年7月6~11日,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全省24个学会、16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和科技工作者共71人参加的“第一次鄱阳湖综合治理利用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有专家提出了兴建鄱阳湖“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的设想。

1982年3月14~19日,在江西省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科协组织了省地理、地质、水利、畜牧兽医、环境科学等学会和省交通厅航运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18人,对鄱阳湖进行了一次综合治理利用考察活动,国家科委应邀参加了考察活动。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有专家提出了鄱阳湖“控湖调洪”的规划设想和建设鄱阳湖“控制性工程”的方案。

1982年9月1~6日,由江西省水利学会牵头,省农委、省建委、省科协、省科学院等全省35个单位(部门、学会)共60名代表参加的“鄱阳湖工程治理学术研讨会”在鄱阳湖区新建县召开。会上,代表们就建设“鄱阳湖控制工程”进行了专题讨论,多数同志认为建设鄱阳湖控制工程是有效益的。

1983~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省17个委、办、厅、局和地市,39所科学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600多位科技人员,对“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开发整治研究”进行科技攻关。该次科学考察与攻关,对鄱阳湖控制工程进行了专门深入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认为鄱阳湖控制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垦殖、水产、血防、旅游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工程,但也会带来一些如排涝、淤积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200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江西4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的“一号议案”。

2005年11月22~24日,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为指导单位、江西省政协为主办单位的“内陆湖泊暨鄱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该次会议上,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出了“兴建湖控工程合理调节水资源——关于建设鄱阳湖湖控工程的建议”,受到会议的高度重视。

2008年底,江西省成立了专门的推进工作小组,就“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推动。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更好地加快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家战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0年1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举行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研究课题专家聘任暨协议签订仪式,聘请国内著名科学家曹文宣、李文华、韩其为、刘兴土4位院士和舒俭民等专家领衔承担“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其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影响与对策”、“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泥沙冲淤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质影响与对策研究”和“江湖关系变化研究”等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研究课题,预期不久将取得丰硕成果。

考虑到建设这一“湖控工程”或“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影响,以突出“生态”的重要性,以下用“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一词表述,并全面、科学地分析建设这一工程的利与弊,以供有关领导与部门决策时参考。

二、工程的方案

要分析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利弊,首先必须了解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生态枢纽工程的方案。

(一)原方案

1983~1987年“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的研究成果认为,鄱阳湖人工控制有三种模式:一是全控制模式。用水工建筑物对整个湖泊与入湖河川进行全面控制,使其水文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如洪泽湖、骆马湖、镜泊源、白洋淀等均以这种模式进行人工控湖。二是分控制模式。用水工建筑物对部分湖泊与部分入湖河川进行控制,使其水文状况发生一定变化。三是局部控制模式。用水工建筑物对湖泊的局部水域进行控制,使其在特定期间发挥作用与效益。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全控制模式较分控制或局部控制模式更优,因此,在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时,应选择全控制模式。

(二)新方案

2008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决策,为该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江西省水利厅随即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把鄱阳湖建闸的思路由此前的“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即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采取“调枯不调洪”的运行方式:汛期保持江湖相通,发挥鄱阳湖分洪作用,在枯水期则放闸蓄水。而原《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设想》计划在鄱阳湖口建闸蓄水,抵御长江洪水倒灌,拒长江洪水于鄱阳湖外,鄱阳湖与长江完全隔断。显然,“调枯不调洪”的设计理念,是将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由防洪为主要目的转为水资源的配置保护与开发利用,这是对鄱阳湖“湖控工程”方案的一大突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据了解,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选定为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公里,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公里。此处,右边是屏峰山,属都昌县;左边是长岭,属星子县。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公里,为鄱阳湖入长江通道最窄之处。两岸均为岩质边坡,地形、地质条件都很好。右岸是修建水坝的理想场所,并且右岸屏峰山的基岩埋深相对较浅,是修建水坝的理想场所。“身高”不足200米的屏峰山、长岭山谈不上巍峨,却如两把大锁,锁住了浩瀚的鄱阳湖水。

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其中闸坝主体工程分别为船闸、泄水闸、电站厂房和过鱼建筑物。

在建设闸坝主体工程时,还设计安排了对鄱阳湖(吴城)、南矶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拟将保护区用长达38公里的堤围起来,使保护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保护圈,然后再在小保护圈内设立节制闸、排涝站,控制圈内水位,满足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正常运行要求,以适合冬季候鸟栖息。此外,一旦该工程实施建成,鄱阳湖14~16米之间约有600k2的草沼湿地,加上鄱阳湖(吴城)和南矶山自然湿地保护区445k2的草沼湿地,届时,至少有1000 km2稳定的草沼湿地供候鸟栖息。

为了使江湖相通顺利和满足鱼类洄游的需要,调控水位从21米降到了12~15.5米,大幅牺牲了发电与灌溉功能。又坚持改坝为闸方案,2.8公里长的枢纽工程开有111个泄水闸,每个闸宽16米,加起来总净宽1776米。全部开启后,江湖基本上处于自然连通状态,保证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保障水体更换速度。在5月至8月鱼类洄游高峰期水利枢纽闸门全开,保证洄游通道畅通无阻,并将建设仿生态鱼道,让鱼类自由进出鄱阳湖。

此外,还可以满足鄱阳湖血防灭螺的需要,保证将枯水期控制水位以下的钉螺杀灭,基本消灭鄱阳湖血吸虫病,以保障湖区人民生命安全。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位将根据季节来调节。5月1日~8月31日的主汛期,闸门全敞开,江湖连通。9月1日~9月30日的蓄水期,当湖水位消落到15.5 m时,控制闸门开度,使湖水位维持在15.5m左右。10月1日~10月31日的补水期,加大枢纽泄量,将湖水位从15.5m降至调控高水位14m,以补充下游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外江水量减少。在11月1日至次年2月底的供水期,为满足通航、生态基流需求,枢纽最小下泄流量按925m3/s控制,尽量使湖泊维持在调控高水位运行。到3月1日~4月30日,加大枢纽泄量,至4月30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低水位12m。

科学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提供一个有效、可控的平台,保护、调节鄱阳湖生态系统新的平衡,促进鄱阳湖“水-草-鱼-鸟-人”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之“利”

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具有“正面”作用和多方面的效益。

(一)航运

目前,由于湖面日益缩小,鄱阳湖通航范围必然缩小,且由于水位年变化巨大,一年中只有半年时间较好航行。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变鄱阳湖现有的航运条件,湖面将变宽,水位将比现在稳定,航运的范围将扩大,航运时间将延长。水位提高以后,轮船吨级必然相应提高。据预测,鄱阳湖控制工程建成以后,可实现江西五河经鄱阳湖到长江再到沿海城市的通航直达,从而解决鄱阳湖内枯水期停航或绕道行驶的问题。

(二)发电

鄱阳湖多年平均流入长江水量为1470亿立方米(或1450亿立方米),超过黄、淮、海三河入海流量(黄河574.5亿立方米,淮河351亿立方米,海河226亿立方米)的总和,且鄱阳湖一口通江、通海,不从其他地方流入长江和海洋。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如将水位控制在16~18米,鄱阳湖控制工程建成以后,每年可发电8.94亿~10.33亿度,如果加上汛期长江倒灌入湖水量,其发电量还要增加。

(三)防洪

兴建鄱阳湖控制工程,不仅对鄱阳湖区的防洪功能有作用,而且对长江洪水同样具有调蓄作用和防洪功能。在1983~1987年的“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中,水利专家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计算和分析,认为建设控湖工程,可有效防御洪涝灾害,达到“江湖两利”。

在抗御洪涝灾害方面,由于鄱阳湖洪水季节一般出现在4~6月(或4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而长江洪水一般出现在7~8月,修建鄱阳湖控制工程可利用长江和鄱阳湖洪峰期的差异,通过电力排灌“削峰填谷”等措施防洪,可获得“江湖两利”的防洪效果,对长江防洪和鄱阳湖防洪都有利。其实,不用通过电力排灌“削峰填谷”,在长江和鄱阳湖洪峰错开的年份,只要在长江洪水的第一或第二个比较安全的洪峰经过鄱阳湖口时关闭控湖工程的闸门,让长江水不进入鄱阳湖直接东流,保持鄱阳湖低水位,等到长江第三、第四危险洪峰经过时,再开闸门削长江洪峰,也可以提高鄱阳湖的调蓄洪水的作用。如果出现类似1998年长江和鄱阳湖的洪峰相碰的年份,有了鄱阳湖水闸也可以对江湖两边进行评估调控,同时保障两边的安全。若洪水出现严重危险需要泄洪,有了鄱阳湖控制工程的水闸,也可以控制洪水向泄洪区的流入量,从而减少泄洪区的损失。

(四)供水

鄱阳湖控制工程建成以后,可利用最低消落水位与汛后正常蓄水位之间的调节库容,在长江枯水季节的特枯时段(12月~2月)为长江下游补充优质的淡水资源,这也是对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的有力支持。据鄱阳湖湖口站1950~1991年共42年的水位资料与鄱阳湖容积曲线分析,天然湖泊在长江枯水季节的特枯时段,即12月至2月仅向长江吐水量5亿立方米。由此可见,在天然状态下,长江特枯时,湖泊向下游吐出的水量是很少的。鄱阳湖控制工程建成后,可以将约40亿立方米的水量保留到长江枯水季节的特枯时段再放出去。这样,不仅在长江特枯时段多年平均能比天然状况多向下游供水约40亿立方米,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还可以按下游的需要放水。这些水还可作为江苏省、上海市有效和可靠的优质水源。

(五)灌溉

鄱阳湖汛期水灾以后,紧接着就是伏旱与秋旱相连。期间,农作物灌溉需水量大,沿滨湖农田主要靠提水灌溉。干旱年鄱阳湖水位低,提水灌溉受到影响,湖区旱灾也常发生。控制工程建成后,汛后(10月以后)将湖水位维持在18米或16米,能使沿江滨湖圩内高程在18米(或16米)以下的大部分农田,至少是高程在16米以下的300多万亩(20多万公顷)农田由提水灌溉变为自流灌溉,既可节省提灌费用,又可减免这些农田的旱灾损失。

根据测算,控湖工程建成后,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扩种双季稻50万亩,增加粮食产量30亿斤以上。

(六)养殖

鄱阳湖区历来是“鱼米之乡”,每年为国家、为江西提供了大量农产品,尤其是优质水产品。但因洪枯水域面积变化较大,对发展淡水养殖业产生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鄱阳湖水产业的发展。鄱阳湖控制工程建成后,水位相对稳定,水体面积、容积增大,为大力发展鄱阳湖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千载难逢的契机。

(七)血防

鄱阳湖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病泛滥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修建鄱阳湖控制工程,对于消灭湖内主要生存于14~16米高程滩泥草洲里的钉螺,防治血吸虫病发生具有显著效果。有人试验蓄水13个月,钉螺死亡率达到93.52%。

根据大量研究,水利灭螺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方式,通过控湖工程调控水位及持续时间,能直接影响到钉螺的消灭程度。若湖控水位为16米,每年连续水淹8个月以上,连续5年以后,16米以下洲滩的钉螺便会被消灭,而16米以下有螺草洲占全湖有螺面积将达约80%。

(八)旅游

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若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将“创造”一系列新的风景,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必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九)高效

2001年,江西省水利部门的专家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测算和认证,得出鄱阳湖控制工程总造价为80亿元人民币,总投资仅为三峡工程的1/25,大大低于三峡工程;而其蓄水能力却可达到200亿立方米,是三峡工程的2/3,占全国水资源问题的0.8%。如进一步实施退田还湖、加固圩堤,可蓄水300余亿立方米,超过三峡水库的蓄水能力。若仅从蓄水工程成本来讲,鄱阳湖水库每立方米的蓄水成本仅为三峡水库的1/16。

(十)简便易行

与三峡水库相比,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拆迁,更不用移民安置,具有简便易行、建设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四、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之“弊”

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既有上述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利”的影响,或者说,还有诸多问题要求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采取防范措施。

(一)淹没湖滩草洲

目前,鄱阳湖有湖滩草洲面积140万亩。草洲草类繁多,根系发达,再生能力强,并与水生动物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些湖滩草洲是鄱阳湖水牛季节性牧场,是湖滨农民农田绿肥和生活燃料的采集地,还是野生水禽和天鹅、白鹤等候鸟的栖息地。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由于常年保持较高水位(如原定16~18米,现定12~15.5米),湖滩草洲的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将被淹没,这对湖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也影响到农民有机肥的积制和生活燃料的来源,还对生物的栖息地造成严重影响。

(二)危及湖泊堤垸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湖区有相当部分堤垸常年“浸水”或“泡水”,必然对湖泊堤垸产生危害。

(三)有碍鱼类洄游

在当前未建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之前,江(长江)、湖(鄱阳湖)是连通的,水生生物可以来回流动。鄱阳湖控制工程一旦建成运行,湖与江就产生了“天然屏障”,一年中可能有半年左右时间(具体时间长度等工程建成运行后方知晓)相互阻隔,水体生物来往受到影响,尤其是可能阻碍鱼类洄游,对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将产生影响。

(四)影响候鸟越冬

控湖工程将影响鄱阳湖冬季候鸟的种类和数量。由于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鄱阳湖冬季生态环境较目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必然对鄱阳湖冬季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产生深刻影响。

鄱阳湖是白鹤的越冬地,目前全球所有的3000多只白鹤几乎都在这里过冬。长期以来,鄱阳湖形成的生物系统大体与白鹤的栖息、觅食需求相呼应。如果鄱阳湖的水位在冬天突然提高,白鹤及其他的越冬水禽将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种群数量将可能严重减少。近年来鄱阳湖越冬候鸟数量减少,说明鄱阳湖冬季生态环境有“变劣”的趋势,这是值得关注的。

但也有人认为,候鸟具有逐草而生的本领。冬季蓄水,旧草洲淹掉了,地势高的地方会形成新草洲,只要保护得力,那里同样会成为候鸟们越冬的乐园。

(五)破坏流域生态

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能对鄱阳湖流域生态、长江流域生态产生深刻影响,或者说将可能对上述两个流域的整体生态系统产生破坏。鄱阳湖控制工程的建立和运行,必然对水体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将严重影响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的生存。据有关分析,在鄱阳湖口建立闸门控制水位的想法已让豚类保护学家担忧。长江珍稀濒危生物白鳍豚灭绝之后,长江原来非常丰富的江豚也将遭遇灭绝的危险。目前江豚只剩下不到2000只,分属两个稍大的种群,一个在长江干流内生活,一个在鄱阳湖里游弋。鄱阳湖口的公路、铁路等设施,频繁的运输船只,已经让这两个种群几乎中断了交汇,基因衰退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修建这个“生态闸门”,则将彻底断绝这两个种群互换基因的可能,这就意味着江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随白鳍豚一样,永远告别生物界。

“鱼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上游离不开下游,下游也离不开上游”。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将对鄱阳湖生态、长江流域生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绝不可掉以轻心,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五、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说,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有利、有弊,且利大于弊。对于其存在的“弊”,我们要积极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将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战略工程。(2009年12月6日和12月25日,作者接受了《中国环境报》记者刘蔚、楚蕙萍的采访;2010年3月~4月,作者应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之邀,参与“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与候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的有关工作,并撰写出两篇相关调研报告。本文系根据上述工作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蔡其华.2009.健康长江与生态鄱阳湖——在长江流域湖泊的保护与管理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N].人民长江,40(21):1-4.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N].江西日报,02-22.

黄国勤,刘宜柏,石庆华. 2009.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鄱阳湖的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3):1-11.

胡四一.2009.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认识和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40(8):2-3.

胡细英,朱宏富.1998.三峡工程与鄱阳湖区重要城市防洪[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4):365-370.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1983.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1988.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报告集[C].

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06.内陆湖泊暨鄱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

李国强,王海,陈东有.2009.科技创新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刘宜柏,王晓鸿,黄国勤,主编.2009.生态经济与生态江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彭眖生,主编.2007.江西生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1988.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任江华.2006.别把鄱阳湖变成“死湖”[N].人民日报,06-26.

吴龙华.2007.长江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水利学报(增刊),(10):586-591.

熊小英,胡细英.2003.人工控湖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1):89-93.

张平.2008.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及影响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6):87-88.

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2007.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土壤学报,44(2):318-326.

钟业喜,郑林,熊小英.2002.鄱阳湖人工控制与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3):270-274.

责任编辑:胡颖峰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