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 2022-11-05 1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方法:对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8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86例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10例(9.2%),其中足月儿FI发生率为4.4%(93/2133),早产儿FI发生率为76.5%(117/153),且胎龄越小,FI发生率越高。210例FI患儿出生时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低体重、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的危险因素。结论:FI好发于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后的第1周是其发生的高危时期,临床需密切观察FI发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加以防治,以此改善FI患儿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 新生儿; 喂养不耐受; 临床表现; 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053-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1.026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新生儿时期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喂养障碍症候群,常影响新生儿营养的摄入,进而易诱发新生儿其他并发症,降低新生儿存活率,因此积极防治FI,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1]。本文将对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0例F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FI临床表现,分析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排除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者、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需禁食>5 d者、出院或死亡日龄≤7 d内者及入院日龄≥7 d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共有2286例符合筛选要求而作为本文被选对象。

1.2 喂养不耐受评定标准

经喂养后有不同程度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体征;日均呕吐≥3次;连续3 d喂养的奶量未增加,甚至奶量减少;腹胀但肠鸣音正常;每次喂养前检查胃潴留量超过前次喂养量的1/3;有排便动作,但12 h内无自主排便,经灌肠可排出较多大便。有上述症状一项或多项,且经给予促胃动力药和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在48 h内明显好转者,即可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早产儿、足月儿比例;观察符合FI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不耐受临床表现、胎龄分布、不耐受发生时间,及一般临床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分娩方式、孕母自身疾病、胎膜早破、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合并其他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使用呼吸机等)的信息资料,将采集到的资料信息采用Excel进行汇总,以此分析FI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

2286例新生儿中,早产儿153例(其中29~31周8例,32~33周30例,34~35周80例,36~37周35例),足月儿2133例;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10例(9.2%),孕周28~42周,其中早产儿(<37孕周)117例,平均出生体重(2485.4±452.7)g;足月儿(≥37孕周)93例,平均出生体重(3252.4±423.7)g。

2.2 喂养不耐受患儿的临床特征

2.2.1 喂养不耐受患儿的胎龄分布 足月儿FI发生率为4.4%(93/2133),早产儿FI发生率为76.5%(117/153),且胎龄越小,FI发生率越高。210例FI患儿出生时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详见表1、表2。

2.2.2 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发生时间 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其中呕吐发生于开奶喂养0~2 d,平均(0.8±0.4)d;腹胀1~3 d,平均(1.5±0.3)d;胃潴留1~3 d,平均(2.1±0.5)d;排便不畅2~4 d,平均(3.1±0.4)d。

2.3 FI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分娩方式、羊水性质、孕母合并糖尿病、孕母合并高血压、胎膜早破、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合并其他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使用呼吸机等多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出生体重、出生时胎龄、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的危险因素,详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由多种因素影响新生儿胃动力而诱发的一组症候群,好发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分析是由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各个器官及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吸吮和吞咽协调功能较差,且消化酶含量及活性较低,肠黏膜渗透性较高,大量毒素吸收,各炎症因子释放,降低胃肠动力低下,影响胃排空能力,同时,窒息缺氧及急性应急状态常引起新生儿机体各脏器血液重新分配,致使胃肠血液供给分配较少,胃肠道黏膜大面积缺血缺氧,血促胃液素分泌减少,进而易引起喂养不耐受,严重者可引起胃肠功能衰竭。据卓燕舞等[3]研究表示,喂养不耐受常影响新生儿营养的摄取和体质量的增长,并延长完全肠胃喂养的时间,进而增加继发性胆汁淤积性黄疸、高血脂等并发症的发生,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密切观察FI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FI患儿相关风险因素,及早对症加以防治,对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分析是由于新生儿消化能力降低,进而可诱发呕吐症状;当机体缺氧加重时,会减少空腹时移形性复合运动,常影响胃肠动力,进而可产生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等症状。据唐振等[4]研究显示,新生儿胃肠道移形性复合运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动力,且其发生率随胎龄增加而增加。因而,本文研究结果提示,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据邹冬梅等[5]研究表示,胃肠激素与新生儿消化道的发育和成熟关系密切,且新生儿经肠道喂养7 d内,其胃肠激素水平显著升高。本文研究发现,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结果表明,经肠道喂养后的第一周是FI发生的高危时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F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出生时胎龄、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的危险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早产儿、低体重儿是FI的风险因素,分析是由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平滑肌尚未发育成熟,胃肠道消化酶活性较低,植物神经调节较差,且胃肠激素分泌水平较低,胃肠动力及移形性复合运动较差;开奶喂养时间较晚常影响胃肠道成熟,并抑制胃肠激素分泌及胃电生理活动成熟,且影响正常菌群的建立,促使有害细菌进一步移位[6]。早产儿易合并各种并发症,尤其是新生儿窒息,窒息缺氧是造成早产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宫内窘迫可使胎儿生长受限,影响胎儿各个系统的发育,且宫内窘迫时间越长,新生儿出生后并发症越多,越影响新生儿肠内营养摄取功能,易造成新生儿喂养不耐受[7]。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12 h内排出胎粪,若超过48 h仍未排便,且无消化道畸形,需警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造成排便时间延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儿出生后机体水分丢失过多,且胃肠动力低下,致使胎便较粘稠,胃、十二指肠运动减少,导致排便不畅[8]。早产儿离开母体后,环境突然改变,易发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且胎龄小、体重低,其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越高,另外,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应用激素等均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而感染炎症介质释放可造成肠道血流灌注异常,进而易影响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FI好发于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后的第1周是其发生的高危时期,临床需密切观察FI发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加以防治,以此改善FI患儿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韦联彬,赵优,李惠芬,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17-2918.

[2]侯秀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J].河北医药,2012,34(21):3275-3276.

[3]卓燕舞,林瑞凤,林世英,等.两种不同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对极低体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2,25(10):107.

[4]唐振,周英,李明霞,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27-630.

[5]邹冬梅,曹素梅,白瑞云,等.新生儿抚触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61-62,65.

[6]陈超,曹云,胡晓静,等.2例超低体质量极早早产儿的早期生命支持[J].护理学杂志,2011,26(21):65-67.

[7]任丹,余静,管利荣,等.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7):4483-4485.

[8]亢安娜,张新艳,刘波.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2):109-111.

(收稿日期:2015-03-23) (编辑:金燕)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