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床旁即时检测与检验科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 2022-11-06 0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分析床旁即时检测与检验科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的对比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用促进管、EDTA-K2方式收集80例患者肘静脉血液,将血清、全血和血浆分离出,用i-Chroma床旁即时检测仪、特种蛋白仪、生化分析仪检测其C反应蛋白指数,分析各仪器检测的C反应蛋白指数,并得出结论。结果: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指数上,生化分析仪、床旁即时检测两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种蛋白仪和床旁即时检测结果对比,后者比前者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即时检测可及时得到结果,且此用此仪器测定,测定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为确保测定结果理想型,临床把检验科常规检测和床旁即时检测方式联合使用,进而判定疾病。

【关键字】检测;C反应蛋白;常规检测;床旁即时检测

检测C反应蛋白指数时,检测结果准确性对临床诊治疾病有较大影响,现较为理想的一种检测仪器则为床旁即时检测仪器,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1-2]。此研究将80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在于研讨床旁即时检测与检验科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的对比状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其中包含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阶段为2.3岁-71.4岁,平均为(62.3±9.4)岁,包含12例神经内科疾病者,18例心外科疾病者,18例儿科疾病者,24例急诊疾病者,8例呼吸内科疾病者。此次所入选的80例患者各结果均满足此研究各项条件和规定。

1.2方法

收集80例患者肘静脉血液2ml,完成采集后,把血液样板放入到EDTA-K2抗凝管和促凝管内,并做好记录和标记,静脉血液给予抗凝处理,用i-Chroma床旁即时检测仪测定其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C反应蛋白指数。为达到降低误差的目的,测定过程中需严格依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将操作行为进行规范,降低误差发生率。然后离心处理EDTA-K2抗凝管、促凝管所保存的血液标本,把血浆、血清分离出。用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i-Chroma床旁即时检测仪、特种蛋白仪测定,测定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需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提供,因患者接受多项检测,所以检测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检测时间在1小时内,实施检测前,仪器需为在控状态,精密度指数保持最佳,将误差将底。

1.3 指标判定

整个研讨过程中,各工作人员需认真记录此次研究所得各项数据,并对比讨论。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X2)、计量资料(t)分别采用(n,%)、(±s)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检测结果对比

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指数上,生化分析仪、床旁即时检测两种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而特种蛋白仪和床旁即时检测结果对比,后者比前者要高(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临床检测疾病时,往往需检测其C反应蛋白指数,主要因素为C反應蛋白属于人体肝脏中所分泌出的物质之一,在炎症反应、组织损伤等方面均有预示效果,所以,临床在诊断细菌或感染疾病时,往往检测C反应蛋白指数进行诊断[3]。现临床测定C反应蛋白指数的理想方式为动态性检测,此检测方式对检测系统存在较高要求,且此方式检测速度较快,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现临床较为理想的一种检测仪器则为床旁即时检测仪器,各医务工作人员均对其肯定,目前床旁即时检测仪器为小型检测设备之一,在测定C反应蛋白指数上,此仪器所使用的荧光免疫测定法、参考检测系统,此两者有一定可比价值。特种蛋白仪、生化分析仪、床旁即时检测仪此三种仪器检测其C反应蛋白浓度,其结果存在相关性和可比性,床旁即时检测可及时得到结果,且此用此仪器测定,测定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为确保测定结果理想型,临床把检验科常规检测和床旁即时检测方式联合使用,进而判定疾病。

参考文献:

[1]钱留军,李珺,张喜梅等.尿常规检验与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比较[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122-123.

[2]穆孜智.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4):140-141.

[3]吴炯,郭玮,刘晓文等.C反应蛋白和其他心血管标志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的长期预后作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3):213-218.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