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从训诂学角度对比Peter,Merel,和陈荣捷的《道德经》译本

发布时间: 2022-11-08 16: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道德经》作为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经典著作对当今世界仍有着巨大影响。历年来,随着中外学者对《道德经》的不断深入研究,其译本也层出不穷。事实上,《道德经》是和基督教《圣经》并列成为人类历史上译本最多的著作。对《道德经》的译者来说,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古汉语字形字义带来的理解障碍,还要兼顾让现代外国读者准确地把握中国先贤的智慧,难度可想而知。训诂学,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也有助于中国古籍翻译者把握原文意涵,提高翻译精度。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视角分析《道德经》的两个译本---Peter Merel译本和陈荣捷译本,并对今后中国经典古籍的翻译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Peter Merel;陈荣捷;训诂学

一、中国训诂学与西方诠释学(Hermenuetics)的比较

在开始分析两个译本之前,本文作者需要对中国训诂学和西方诠释学(Hermenuetics)进行差异比较,以免读者对这两个相似的概念产生混淆。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诗故训传》一书中,意思是译解古代词义,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在20世纪初期及之前,汉语白话文尚未普及使用,而由于古汉语每个文字的含义复杂多变,因时因地而异,所以当时的学者必须借助注释阅读古代典籍。

与中国语言类似,西方拉丁希腊语系语言也随着时代而变迁,以至于现代西方人也必须借助辅助手段才能理解古代西方语言。诠释学应运而生。诠释学包含对一切交流现象的解释过程,无论是语言类还是非语言的交流沟通现象,以及对交流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假定(presupposition),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语言含义和语言哲学,符号学等等。另外,海德格尔以及之后的伽达默尔和德里达对存在的批判研究也为诠释学赋予了哲学思辨的内涵。

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虽然二者都有辅助读者理解古文的功能,但是中国训诂学是从微观角度阐释文字,着重于一字一词的考究,而西方诠释学是从宏观角度诠释文字整体意涵,对单独文字的缺乏关照。由于古代汉语微言大义的独特性,在分析中国传统古籍翻译时,训诂学明显更有参考价值。

二、《道德经》简介

自从1868年第一部译本面世后,《道德经》便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在英美国家更是掀起了对《道德经》的研究热潮。目前,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俨然成为国际文化研究领域的显学。截至当前,国内外已经出版发行的《道德经》英译本大约有100个,而且还在以大约一年一个的速度递增。

三、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以下就采用例证法对陈荣捷译本和Peter Merel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例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陈译本:

Much talk will of course come to a dead end.

It is better to keep to the centre.

Merel译本:

So the sage draws upon experience

And cannot be exhausted.

在此例中, 关键点在于对“中”的理解和翻译。一些版本的《道德经》在此处有不同的用词。龙兴碑版此处用的是“忠”而非“中”。古汉语中有通假字之说,“忠”和“中”因发音相同,因此常常被视为一对通假字。陈把“中”翻译为center是根据“中”字原意即为中间,中部。Merel将其翻译为experience是基于其自身对《道德经》的理解。而根据训诂学专家的研究,“中”字还有一个通假字“冲”,意为虚无。由于道家的核心思想即为自然无为,无所不容,因此对“中”的翻译应为void 而最为贴切。

例二: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

陈译本:

For this reason the sage is concerned with the belly and not the eyes.

Merel译本:

He provides for the belly, not for the senses.

两个版本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目”的翻译。陈荣捷将之翻译为眼睛,属直译。而Merel将之翻译为senses,属意译。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一书中将该句注释为“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陈荣捷的直译法,没有翻译出原文中的隐含意义,而Merel虽然将“目”翻译为senses也不甚精准,但也可通过联想迁移得出原文信息。所以二者相比,在此句的翻译中,Merel版更为妥帖。

四、总结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它更多的是将不同文化的符号和特征进行传递。文化和文化沟通是翻译的应有之义,而翻译本身又是文化沟通的产物。译者就是文化沟通和文化产品交流的桥梁和媒介。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翻译过程必然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必须要借助辅助手段加强对原文语言和译入语言的理解。

训诂学认为,每字每词都有自己的意涵,所谓微言大义。《道德经》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参考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因为五千字的《道德经》字字词词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和哲理,稍有不慎,就偏离了原文的精神内涵。其实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者来说,学习和了解训诂学都是必要的。本文作者建议开设有中国古籍翻译课程的学校和学系都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训诂学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宝荣,武建宇编著.训诂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2]蒋锡昌.老子校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