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与德育对策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22-11-09 08: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成为公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网络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尤其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科学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成为青少年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研究者在大学生网络生活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研究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生活     心理特点     网络德育

前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迈进,网络信息科技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公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以“90后”青少年为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为其学习、娱乐、消费、社团活动等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同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90后”群体由于其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其在网络空间环境中的生活也存在与其他年龄段群体不同的特点。因此,了解“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心理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以往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评价和展望,便于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生存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德育策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研究。以往研究大多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1.年龄、性别、时间等基本情况特点;2.网络生活的内容和结构;3.网络生活的动机、情感和态度;4.其他特点。

第二,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研究。综合以往关于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网络消费、网络参政、网络游戏等方面,考察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的基本情况、具体内容、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等。例如:武昭阳(2012)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角色迷失、网络沉溺、情感放纵和内在攻击性四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成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温佳豪、张敏(2012)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进行研究。蔡少辉(2013)对大学生网络阅读动机和行为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第三,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往关于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1.宏观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探讨网络生活对于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王娟等(2009)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对于人际交往、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2.微观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的具体网络生活特点和行为与身心健康指标或者变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例如:王炜炜(2012)的研究表明:网龄、平均每周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目的、主要使用的网络功能、网络行为依赖程度与心理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第四,大学生网络德育策略研究。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开展的教育对策研究,主要分为积极引导和消极矫正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根据网络特点,发挥网络优势功能,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素质提升、潜能开发等积极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引导模式;另一方面,研究者从消极角度针对网络沉溺(成瘾)、网络道德缺失、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进行矫正对策研究,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生活对其身心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国内研究评价和展望

第一,关于网络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还处于较浅层面的探讨,未能挖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并且大多研究仅考虑了网络环境内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缺乏将社会、家庭、文化等外界因素与网络环境融合进行联动研究,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第二,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对策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但是大多是理论性建议,可操作的实践性对策较少,有待进一步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尤其是以案例为依托的对策方案。

第三,以往研究大多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相结合,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但是对于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交叉运用还需要加深,实证研究中的因素变量有待进一步挖掘,数据分析的方法也需要更加科学。另外,实验法也应在对策研究方面得到应用。

第四,研究的网络载体大多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进行研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网络(例如:微信)逐渐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关注以手机移动网络为载体的青少年网络生活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志伟.当代大学生网络生存现状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6上):71-74.

[2]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8(04):147-162.

[3]凌传繁.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4]闫杰,吴迪,王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09(05):54-57.

[5]杨维东.“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西南大学,2012(08).

[6]于颖,刘波,刘成新. 网络文化生态研究现状与系统构建策略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03(278):28-30.

[7]温佳豪,张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探析[J].科技信息, 2012(29):209.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