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1-09 0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话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教育者,不但是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话题。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语文学科的德育并不是教师空洞的口头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的德育并不是教师空洞的口头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之“鱼”,德育工作之“熊掌”如何兼得呢?要紧抓课堂教学,以情激情,形象分析,朗读和表演,人物的感染;通过随笔、作文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校本教材阅读推荐使学生有所收获;开展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才能是品德的基础,品德是才华的主宰。培养“德能兼备”的优秀人才,是老师永恒追求的主题。我在自己的教育等活动中寻得了有效渗透德育的几种办法:

1 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有效渗透德育元素

1.1 以情激情

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记得有一次上《紫藤萝瀑布》,课临近结束,总结课文时,我为主人公不屈不挠、热爱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执着精神深深地鞠了一躬,一下子把课堂震住了,我让学生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内心的激情喷然而发,我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思想的精髓——顽强不屈的精神,热爱生命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1.2 形象分析

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骗子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个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其灵魂的肮脏,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

1.3 朗读和表演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学课本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在细细咀嚼中提高语感,而且在诵读中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教学《散步》一文时,通过有感情地范读和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老爱幼,幼尊老的感情,从而受到感染,做到体贴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还有的文章要善于点拨渗透,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再如讲授《雷电颂》,课前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屈原的资料,让学生先对屈原的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又给学生播放朗诵录音,许多学生随着激昂的朗诵不自觉的就融进到文章高昂的氛围中。然后我又让他们随录音仿读,同时穿插讲解朗读中如何处理语音、语调、语气等知识,学生听得很认真、很仔细。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分成四小组开展朗诵比赛。结果整个课堂被朗朗的读书声淹没。更可喜的是许多同学在课后小记中写道:屈原的呐喊让我们震撼!屈原的形象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更激发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课文诵读方式的优化,不仅能使学生领会到诵读的技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情感素质。

有些课文如《羚羊木雕》剧情性强。表演相对容易、方便,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1.4 英雄人物的感染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孕育的无数的爱国英雄,如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这些民族英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 以校本教材阅读为突破,有效彰显德育元素

校本教材主要指我们初中生的语文书和自读课本,这对有效彰显德育元素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并推荐读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让学生充分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

学了 《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都被又聋又哑的海伦而感动了,对她很是佩服,于是我因势利导,把目标指向了她老师的老师(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并推荐了2007年《意林》杂志第5期的文章《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希望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德育熏陶。让学生懂得人生不只需要珍惜,更需要自信。

3 以作文评价为引导,有效深化德育元素

我执教的学生中有个女生对爱情似懂非懂,于是我就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下了一行字:女孩的美丽不止是外表,更为重要的是由内而外的气质。后来她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期末考试她得了个优。

还有几个头脑很灵活的但是很顽皮又很有个性的男生,对这个社会流露出了不满,我就在他们的作文本上留下了下面几句话:相信自己,然后改变自己,最后超越自己。

甚至可以因时出题:比如上次的汶川大地震,在震后的第7天,我们所在教研组就即时出了个话题作文:收获€讇祝痛舜蔚卣鸱⒈碜约旱母邢牒涂捶ā?

4 以开展语文活动为依托,有效积淀德育元素

4.1 改错别字大赛

可以让同学们从各级各类的商品广告、说明书、宣传纸等等来一次是非的大辩解,这样学生既能改变自己的错别字,又能还我们汉字一个本真,还能增强我们学生的社会主义是非观。

4.2 成语积累

可以让学生从课本、课外阅读书及字典上找成语,看谁积的多,理解的透,时间可以放长一点,一开始就可以布置下去,一个月查一次,这样学生一方面会有许多成语,方便作文,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毅力。

4.3 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真正开展

比如说店面语、广告语的摘录,例如:“载人舟”(鞋店名),将鞋子喻为载人之舟,生动形象;“稻香村”(饭店名),借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让人回味无穷;“小别意酸酸,欢饮心甜甜”(澄汁饮料)运用双关修辞,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种活动要比上正式的课来的带劲,学生也很乐意这么做,而且能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会让他们更爱生活。

再如中国戏曲种类的收集一文,让学生当堂唱了豫剧《花木兰》和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回》,最后还让他们把现代的歌曲《说唱脸谱》一起唱了。此举激发了他们对我国民族戏曲的爱好。以致于有位学生在其随笔中写道:想不到我国的戏剧和流行歌曲相比,真可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没有语文,德育就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每个教师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我们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应保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量,承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成为不仅学习好,而且道德品质高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文集.

[2]辛占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学周刊·B,2010(7).

[3]张雁凌.初中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29).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