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梅乡随笔

发布时间: 2022-11-10 11: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枝干状如山杏,远远望去像是灼灼盛开的桃花,十分好看。这也足见梅州人之爱梅乃是真爱。

北京作协组织作家到梅州采风,通知的名单里有我,这让我多少有些兴奋,于是早早把手机里的墨迹天气加上了梅州,每天或早或晚的都打开看看,看看梅州的天气是冷是热,刮风还是下雨……

梅州这地方,地处粤东,以前未曾涉足,所以,对其知之甚少,不过从名字上判断,那里应该多梅,一一梅州嘛。一查百度,果然如此:梅州自古就有梅乡之称,域内多见古梅,山川、古迹、村舍、乡镇亦多以梅命之——这多少颠覆了我江浙多梅的记忆:原来梅州才是梅之故乡诶!

一月中旬,北京还是“三九四九不出手”的隆冬季节;但在梅州,却是满目葱绿,卉木萋萋,正是梅花盛开的大好时节。那一朵朵、一串串的暗香疏影,色如胭脂,花气袭人,把个梅州装点得一派诗情画意。

梅州的梅

梅,蔷薇科杏属植物,排名十大名花之首;国画中的“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都有梅,可见梅在文人画士心目中的地位。不过那些梅多以曲、欹、疏为美,全是经过人工“斫直、删密、锄正”过的,清人龚自珍在他的《病梅馆记》里曾对其大加诟病,且“乃誓疗之”,然而时至今日,人们看到的梅(绘画、盆景乃至埋于地者)仍是那些状如虬爪的病梅。

梅州的梅却不是这样,丝毫没有被“斫”被“删”被“锄”的痕迹,我在好几个地方看到的梅都是直溜溜的,枝干状如山杏,远远望去像是灼灼盛开的桃花,十分好看。这也足见梅州人之爱梅乃是真爱。

写梅州,叶帅是不能不提的人物。叶帅是梅州人,他的故居就在梅州雁洋镇虎形村,到达梅州的当天下午我们即去参观。故居有屋舍数间,保存良好,木门、白墙、鱼鳞瓦……虽然略显陈旧,但门前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惜里面正在大修,我们只能站在外面朝里观望。

叶帅善诗文,写过一首《咏梅》诗,诗曰——

心如铁石总温柔,

玉骨珊珊几世修。

漫咏罗浮证仙迹,

梅花端的种梅州。

字里行间透出了叶帅爱梅更爱家乡的一番情愫。

客家文学院的一位朋友说,离叶帅故居不远,有一棵古梅,树龄已有1400多年,花期正旺。我们想去看看,后因道路狭窄,汽车开不过去,只好作罢。

围龙屋

梅州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到梅州不能不看看客家人住的地方——围龙屋。围龙屋又称围屋或客家围。这种建筑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听导游说,典型的围龙屋都是大门前面辟 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圆形的池塘——禾坪用于曬谷或夏日乘凉;池塘则是为了养鱼养虾以及救火时的取水之用。禾坪边上有的竖有一对或几对石楣杆(导游称其功名碑),上面刻着某年某地某种考试某人考取某某功名等等,用以记录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荣耀,并以此激励子孙后代努力读书,光宗耀祖。大门里面,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有二十多间,正中一间为“龙厅”,——“围龙屋”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到两条围龙,大的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

梅州有一座很出名的围龙屋,名曰种玊上围。种玊上围位于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据说是明朝遗臣罗万杰为反清复明而建。罗万杰,崇祯甲戌进士,官拜吏部员外郎(桂王时拜副都御使),明亡后,曾招募人马,打算起兵抗清,后因形势急转几下,遂遣散将士,痛哭入山,布衣蔬食30年。康熙初年,揭阳县令奉命请其出山仕清,罗万杰不从,以诗婉拒,诗有“首阳亦属周疆里,敢道茹薇不是恩”两句,颇具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侠义。

罗万杰当年建的这个围,“围”的不是屋而是村落,从外面看像是一座城堡,其建筑风格极为独特。据说外墙是由一百零八堵墙围筑而成,材料用的是贝灰、糯米泥、沙石子及红糖,(有人用舌头舔过,确有甜味,我用手摸有坚硬感)里面的房屋雕梁画栋,檐缀垂莲,梁架皆饰以通花、狮蟹、花草、人物等雕刻。各祠堂厅堂墙上都刻有楹联,且悬挂木质匾额,内容大抵都是张显祖德、激励创业、勤俭持家、爱国爱乡之类。

古围外有绕围濠沟,至今通水,宛如玉带。围外广场前有一池塘,水不多,几乎见底,围子里的人说,过了冬季水量就会充足,既可养鱼和防火,还与风水相对应:内设照壁,外修明塘——有“山旺人丁水旺财”之意。塘边一字排开有五棵古榕树,当地人称“五丛榕”。据传清代古围内出了五位举人,按当时“每中一举种榕一棵”的乡规,一共种了五棵榕树,那树至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古围共有大门四扇,正门为西门,门上有“种玊上围”匾额,南门是“南安门”、北门是“北平门”……围墙四角各建一个两层哨楼,外露的三面墙各设有枪眼两孔,用以防卫。

泉乡最美三月天,

氤氲温泉雾气腾。

木屐声声敲石板,

汉子汤帕扎腰间。

孩儿嬉戏汤池闹,

俏妇洗衣笑开颜。

据说是当年古围里生活场景最真实的写照。

围内有手工制作面线人家,房前屋后到处晾晒着面线,面线是汤南特产,有三百多年历史,那里的人家但逢嫁娶、生日、弥月、乔迁等喜庆事,席面上都少不了面线一肴。

面线很长,味是咸的……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