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8篇

发布时间: 2022-11-21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8篇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8篇,供大家参考。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8篇

篇一: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扩展资源

  精心整理

  进一法和去尾法

  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个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个麻袋才能装完?用200去除88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个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个麻袋才能装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四舍五入法不一定是可以,有时会用到进一法,并且做题的学生千万要把进一法和四舍五入分开。(即省略的位上只要大于零都要进一位)。

  去尾法去尾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都为近似值,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去尾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而保留部分不变。这样得到的近似数为不足近似数(即比准确值小)。去尾法一般是把所要求去尾的数值化成小数后去掉小数部分,取整数部分有一符号可表示。“()”

  例:(3.25789)=3(π)=3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很多,如“裁布制衣”问题,在布料有多余时,通常舍去这部分。例如,7尺布可做一件衣服,20尺可做这样的衣服几件?显然只能做两件,余下的6尺不够做一件,只好舍去。

  四舍五入法

  在取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一方法了。我国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个整数表示一2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黄钟律管的长度是81,那么…,把应钟七2(2/4)进作43;……;中吕59(2039/2187)进作60;这些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成整数的。

  精心整理

  《九章算术》里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演算结果加以处理。

  公元237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篇二: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扩展资源进一法和去尾法

  进一法

  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个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个麻袋才能装完?用200去除88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个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个麻袋才能装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四舍五入法不一定是可以,有时会用到进一法,并且做题的学生千万要把进一法和四舍五入分开。(即省略的位上只要大于零都要进一位)。

  去尾法

  去尾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都为近似值,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去尾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而保留部分不变。这样得到的近似数为不足近似数(即比准确值小)。

  去尾法一般是把所要求去尾的数值化成小数后去掉小数部分,取整数部分有一符号可表示。“()”

  例:(3.25789)=3(π)=3

  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很多,如“裁布制衣”问题,在布料有多余时,通常舍去这部分。例如,7尺布可做一件衣服,20尺可做这样的衣服几件?显然只能做两件,余下的6尺不够做一件,只好舍去。

  四舍五入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在取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一方法了。

  我国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个整数表示一2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黄钟律管的长度是81,那么…,把应钟七2(2/4)进作43;……;中吕59(2039/2187)进作60;这些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成整数的。

  《九章算术》里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演算结果加以处理。

  公元237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家长会发言稿

  连州镇实验小学陈慧兰各位家长:

  大家晚上好!时光飞逝,已经是第三次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开家长会。内心有很多的感慨,感受。但最多的还是感谢,感谢大家对我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作的支持。这次家长会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和大家分享和回顾上半学期

  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关键词1:成绩

  知道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们的成绩。期中试卷的题目比较浅显,几乎没有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因为期中考试是综合前四个单元的知识来考核,所以有一些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就是这样一张比较简单的期中考试卷让平时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同学在考试中却没能考出好成绩,我拿着每一张试卷仔仔细细分析过,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不认真审题,看见题目不思考直接写。这是因为孩子对数学考试掉以轻心,考试写完之后就没有认真检查,希望这部分同学能吸取教训,下次考试不犯同样的错误。

  2、公式定义记忆不牢靠,题目稍稍变形就开始思维就混乱。数学的解题很多都是依托公式和定义,如果公式和定义都是模糊不清的,那是无法解题的。这就需要家长利用空闲的时间帮助孩子抽查。从每月作业签字以及考试卷的审阅时发现漏洞及时查缺补漏。需要在“勤”字下功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篇三: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扩展资源

  进一法和去尾法

  进一法

  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

  1。这样得到

  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个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

  需要几个麻袋才能装完?用200去除88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个麻袋不可能装完,

  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个麻袋才能装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四舍五入法不一定是可以,有时会用到进一法,并且做题的学生千万要把进一法和四舍五入分开。(即省略的位上只要大于零都要进一位)。

  去尾法

  去尾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都为近似值,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去尾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而保留部分不变。这样得到的近似数为不足近似数(即比准确值小)。

  去尾法一般是把所要求去尾的数值化成小数后去掉小数部分,取整数部分有一符号可表示。“()”

  例:(3.25789)=3(n)=3

  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很多,如“裁布制衣”问题,在布料有多余时,通常舍去这部分。例如,7尺布可做一件衣服,20尺可做这样的衣服几件?显然只能做两件,余下的6尺不够做一件,只好舍去。

  四舍五入法

  在取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

  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

  1”,这种取

  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一方法了。

  我国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个整数表示一2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

  黄钟律管的长度是

  81,那么…,把应钟七2(2/4)进作43;……;中吕59

  (2039/2187)进作60;这些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成整数的。

  《九章算术》里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演算结果加以处理。

  公元237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篇四: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

  Highqualitymanuscriptsarewelcometodownload

  “进一法”、“去尾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教学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创设小强生日party的情景。1、小强的生日快到了,他邀请了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party。他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小强很担心爸爸不能准时赶到。你能帮小强算一算吗2、出示题目: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课件)学生列式解答:60÷50=(小时)≈1(小时)(板书)

  3、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有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4、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板书)5、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近似数》二、探究新知。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1)小强的妈妈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妈妈好像有点烦恼,她碰到了一个问题: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能帮妈妈解决(2)出示题目:妈妈要将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课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个)答:需要准备个瓶。(板书)

  (3)提问:其实是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要用6个瓶子。)(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千克香油,还有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需要用竖式或乘法说明为什么余下

  千克老师小结:①商到6,余,还要不要再往下除了使学生明确:在这里,只要有余数,不管余下来是几,都只能再装一瓶,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往下除。只要在商的个位加1就可以了。②像这样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只要有余数,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7)示范教学:÷≈7(个)(板书)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1)小强妈妈非常感谢同学们能参加小强的生日party,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呢她打算在生日party玩游戏,竞赛的时候送给大家。

  为了增加神秘感,她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她又遇到一个麻烦,需要同学们的帮助。什么问题呢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25÷=···(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因为×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7)老师指竖式,问:在这里,商16表示什么余数1呢使学生明确:1表示包装16个礼盒后余下的1米,已经不够再包装一个礼盒了,所以只能商16。在这里,我们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因为余数不管是几,都只能把它省略。你想给这样的方法取个什么名称(去尾法)提问:这个“尾”是指什么①它可以表示商的小数部分②它也可以表示除到个位上的商以后的所得到的余数。

  老师: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8)示范教学:25÷≈16(个)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4、对比2个问题,同样是取商的近似值,有什么不同

  5、老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进一法”、“去尾法”或者“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课堂练习。1、趣味小竞赛:①:郭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汉语词典18元,她可

  以买几本词典【100÷18=···(本)≈5(本)去尾法】②:水果店要将130千克的苹果装进纸箱,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

  克,需要几个纸箱呢【130÷15=···(个)≈9(个)进一法】2、眼力大比拼:下面的问题,怎样取近似值才合适:进去①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②幼儿园订制了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篇五: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大数与凑整(进一法与去尾法)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初步体会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需要性,初步掌握这两种不同的

  凑整方法。

  2、在观察、比较中体会理解三种凑整的方法并能正确灵活运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凑整的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两种凑整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凑整方法。

  教学准备:

  ppt、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进一法

  1、出示:班服尺寸

  130cm

  140cm

  150cm

  160cm

  2、出示:小巧144cm选择哪种尺寸合适

  【集体讨论】

  板书:144≈150

  3、出示:小丁丁152cm

  小亚148cm

  4、感知“进一法”

  (1)仔细观察,都是怎么凑整的?【同桌讨论、反馈交流】

  (2)小结

  5、尝试练习

  (1)用“进一法”将数凑整到百位

  1724≈

  9887≈

  (2)用进一法按要求凑整

  10380001≈

  (万位)

  10380001≈

  (十万位)

  6、概括总结

  二、创设情境,探究去尾法

  1、出示:订单信息(2772元),猜测优惠价格

  2、观察、感知

  3、练习

  (1)用去尾法将下列各数凑整到万位

  648703≈

  74994270≈

  (2)用去尾法将下列各数凑整到十万位

  648703≈

  74994270≈

  4、概括总结

  三、对比练习

  按要求凑整到万位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

  去尾法

  7372107

  【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四、变式练习,加深认识

  选择:(1)74590≈75000,它是按()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②四舍五入法或去尾法③进一法④去尾法

  (2)按去尾法凑整到万位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五、回归生活,应用数学

  (1)出示情境:印刷校刊《太阳鸟》

  (2)出示情境:蚂蚁积分兑换活动,

  六、回顾总结

  七、阅读材料

  1、观看进博会视频“会飞的汽车”

  2、银行家“四舍六入”法(机动)

  八:板书

  凑整

  进一法

  去尾法

  144≈150

  2772≈2770

  152≈160

  2772≈2700

  138≈140

  2772≈2000

  先找到这一位

  先找到这一位

  向这一位进一

  再把尾数舍去变成0

  再把尾数舍去变成0

  

  

篇六: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r——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二〕

  近似值的实际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

  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流程: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复习题:上周老师去超市购物,买了2.1千克的蔬菜,每千克6.46元,我用计算器算一了下,一共是13.566元,商标上的价格是13.57元,收银员收了13.6元。提问学生:收银员收的钱和商标上的价格利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学生问答:利用“四舍五入”法。(此处可以提问学生)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因为人民币的面额最小是“分”,所以商标上的价格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而生活中常用的最小的人民币面额最小是角,所以收银员收了我13.6元,由此可见利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

  应用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种在生活中用到的求近似值的方法。二、拓展新知:1、教学例12(一)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课件出示例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列式。

  教师板书:2.5弋.4二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教师提问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6.25个,6个,7个等。教师反问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结果,能否运用“四舍五入”法。6.25:请你给老师拿6.25个瓶子好吗?

  6个:6个瓶子能将个2.5千克的油装完吗?不能,剩下的怎么办?等式后面应该怎么写?写6不对,写7又容易和“四舍五入”法混淆,所以在这里,我们写准确结果。因为可以装6瓶完整的,剩下的还需要1个瓶,所以最后我们整数部分的6加上1是7。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进一法”也属于求近似值的一种方法。师生共同写上答语。教师谈话导入下一例题。上一道题中大家都会选择自己满意近似值来表示结果,下面老师出一道题,看同学们能否找到正确的答案。2、课件出示例12(2)指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并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勻.5二指导学生列竖式找结果。

  提问学生结果:学生可能会用进一法,得出17个,也有可能会说是16个的,教师提示学生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不够,可以完整的包装多少?剩下的一点够包装一个礼盒吗?教师总结:像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用“进一法”,它有自己名字,叫做“去尾法”。(教师板书)同“进一法”一样我们在横式的结果上写准确结果,而在答的时候写我们利用“去尾法”之后的结果,所以在“进一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法”和“去尾法”我们不但要注意式子的结果,还要注意答语里的结果。教师小结:同学们,从上面的两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解决实际问

  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课件展示)三、课堂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两道习题,看大家会不会运用“进一法”

  和“去尾法”。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字典18.5元。他可以买回几本?

  (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总结求近似值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从大家练习中可以看出来大家对“进一法”和“去尾法”掌握的很好,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习了几种求近似值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下面请大家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判断一下下面的题该用什么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告诉学生选择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小建议。课件出示:1.一般用材料做东西或买东西时要用“去尾法”2.用容器装东西时,一般用“进一法”。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我们下去后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是:㈠我利用旧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营

  造课堂气氛。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作为学生向上攀登的“支架”,

  从习题中进入新课,构

  成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采用先放后引的方法。㈡两次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进一法”和“去

  尾法”的理解和区别。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变换,就能把例

  2的知识点通过

  例1展现出来,让学生也可通过重要的字眼区别,选择合理的算法。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技巧欠

  缺,在“引”方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部分同学不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不懂地分析题意,

  在解题时造成错误。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篇七: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扩大资本

  进一法和去尾法

  进一法进一法是去失落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存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如许得到的近似值为多余近似值(即比精确值大).例如,一个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须要几个麻袋才干装完?用200去除880,商为4,余数为80,即应用4个麻袋不成能装完,是以必须采取进一法用5个麻袋才干装完.在我们的实际生涯中四舍五入法不一定是可以,有时会用到进一法,并且做题的学生万万要把进一法和四舍五入离开.(即省略的位上只要大于零都要进一位).

  去尾法去尾法是一种经常应用的数学取值办法,其取的值都为近似值,这种办法经常被用在生涯之中.去尾法是去失落多余部分的数字,而保存部分不变.如许得到的近似数为缺少近似数(即比精确值小).去尾法一般是把所请求去尾的数值化成小数后去失落小数部分,取整数部分有一符号可暗示.“()”

  例:()=3(π)=3去尾法的实际应用许多,如“裁布制衣”问题,在布料有多余时,平日舍去这部分.例如,7尺布可做一件衣服,20尺可做如许的

  衣服几件?显然只能做两件,余下的6尺不敷做一件,只好舍去.

  四舍五入法

  在取近似数的时刻,假如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失落.假如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办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应用“四舍五入”这一办法了.我国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个整数暗示一2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黄钟律管的长度是81,那么…,把应钟七2(2/4)进作43;……;中吕59(2039/2187)进作60;这些都是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来写成整数的.《九章算术》里也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对演算成果加以处理.公元237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白的记录:“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放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不然就舍弃不进位.公元604年的“皇极历”消失后,四舍五入的暗示法加倍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假如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

  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标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缺少,这种四舍五入法,完整和如今的雷同.

  

  

篇八:进一法和去尾法课件

  扩大资源之袁州冬雪创作

  进一法和去尾法

  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存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个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个麻袋才干装完?用200去除88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个麻袋不成能装完,因此必须采取进一法用5个麻袋才干装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四舍五入法纷歧定是可以,有时会用到进一法,而且做题的学生千万要把进一法和四舍五入分开.(即省略的位上只要大于零都要进一位).

  去尾法去尾法是一种常常使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都为近似值,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去尾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而保存部分不变.这样得到的近似数为缺乏近似数(即比准确值小).去尾法一般是把所要求去尾的数值化成小数后去掉小数部分,取整数部分有一符号可暗示.“()”

  例:()=3(π)=3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很多,如“裁布制衣”问题,在布

  料有多余时,通常舍去这部分.例如,7尺布可做一件衣服,20尺可做这样的衣服几件?显然只能做两件,余下的6尺不敷做一件,只好舍去.

  四舍五入法

  在取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而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一方法了.我国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个整数暗示一2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黄钟律管的长度是81,那末…,把应钟七2(2/4)进作43;……;中吕59(2039/2187)进作60;这些都是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成整数的.《九章算术》里也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对演算成果加以处理.公元237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白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暗示法更加切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标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缺乏,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