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2-12-28 12:40:10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1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完整版】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1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2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的市场

  直接原因:*的禁烟运动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①*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的*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战争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的市场。

  (2)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3)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

  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④清*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4)影响:

  ①*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1)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3)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①*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等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财政。

  ②*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的狂潮,严重破坏了*的*。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国运动。

  (2)时间:1900—1901年

  (3)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4)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阅读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1)

——高中必修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1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战时*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

  二、*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高中必修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2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必修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3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2)

——高中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点 (菁选3篇)

高中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点1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高中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点2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高中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点3

  一、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二、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3)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1

  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4)

——高一必修1政治重点知识点整理 (菁选2篇)

高一必修1政治重点知识点整理1

  1、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2、税收和纳税人(1)我国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集体经济。

  (注意:国有经济)

  (2)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税收的税率。

  (注意:二者无必然联系)

  (3)不同性质国家的税收,其分配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注意: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注意: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5)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注意:直接负有)

  (6)在我国,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注意: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

  (7)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

  (注意: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

  13、市场经济的易错观点(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2)*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5)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14、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易错观点(1)总体小康水*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

  (注意:总体小康是低水*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衡的小康)

  (2)对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注意:这是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3)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我国计算汇率,通常以100单位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

  (注意: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3)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注意: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一必修1政治重点知识点整理2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5)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1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汉代

  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2

  1.《权利法案》的制定 P118

  (1)制定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

  (2)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臣民自由,扩大议会的权力权利

  (3)影响:使国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P119页

  形成过程:

  (1)光荣革命后 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乔治一世时 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后来成为惯例。

  (3)1721年 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

  从此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

  (4)18世纪中, 内阁遭到下院反对, 开创了两条对策,分别是首相辞职向议会谢罪(或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新下院决定内阁存留

  形成影响:

  (1)议会取得了对行*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3.1932年议会改革和内阁成为第三院(不是课标直接内容)见教材120-121 此处略

  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由我校苏建老师整理)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君*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掌握行*,受议会监督

  (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6)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1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签订《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的日军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中国成立“*一部队”。等等。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对世界反*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辛亥革命

  a主要史实:武昌起义首役成功;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

  b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4、五四运动

  a主要史实: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b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的诞生。

  1922年7月,*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1月,第一次*,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的基础。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10月,*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据地。

  1934年10月,*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6、*战争

  a主要史实: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发动了辽沈、淮海、*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军队主力。

  1949年春,*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b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屈辱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斗争的.士气;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天国运动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1)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局限性:体现了*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颁布了《*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的诞生!1922年7月,*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第一次*: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6.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7.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枪。同年10月,*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据地。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7)

——高中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框架 (菁选2篇)

高中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框架1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类迁移、教育是重要途径。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3.大众传媒的含义+阶段: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大体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4.大众传媒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5.大众传媒意义: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

  6.文化交流:意义①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③对外国影响)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7.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①对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对世界文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高中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框架2

  传统文化的继承

  1.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

  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包括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方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继承性

  4.传统文化的作用: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传统文化的意义: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高中必修一历史重点知识整理3篇(扩展8)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1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