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

发布时间: 2023-01-09 16:55:08 来源:网友投稿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  你遇到过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阅历和思考,来给这个迷惘的世界教授关于人生的一点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

  你遇到过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阅历和思考,来给这个迷惘的世界教授关于人生的一点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在他的床榻边,给他的学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一课。课堂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婚姻、原谅以及死亡。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当莫里谢世后,米奇将听课笔记整理后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种*和睿智的口气来讲述生命这样庞大的命题,他从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叫我常常被书中字句触动,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曾经那个愚蠢、自负又别扭的自己。

  书中有一段讲述原谅的话题。莫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当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这件事后却没有来看望他,于是莫里伤心地中断了这段友谊。而当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时,他因为自负拒绝了。最后他的朋友死于癌症,而他为自己没有去原谅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了。可是,他最终决定原谅自己“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年轻时,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意气,轻率地做出决定,等时间过去,却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后渐行渐远。可是,如果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还会把这些不甘、自负和失落看的.这样重要吗?当这些遗憾成为自己的心结,为什么不学会原谅?无论如何,我们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们曾经历的欢乐也不是假的,为此,它也值得我们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运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当它成为你的负担时,不妨学会与生活讲和。

  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关于完美的一天。米奇问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回答道:“让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或是鸭子。剩下的时间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噢,就是这些吗?不是和总统共进午餐,或是去享受什么奇异奢侈的生活,最普通*静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们常常在追寻社会赋予我们的价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为此我们汲汲营营一生,心里想着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么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匆忙呢?当你年老时,回过头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发现既没有好好陪伴亲人,也没有和朋友欢度一个假期,甚至没有安静下来听过一场夜雨,难道不会遗憾吗?去踏实过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乐于享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必急于追寻结果,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当你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时,也许你才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跳出社会强加给你的框架,也许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2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资料概括。应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但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正因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决定潜质。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潜质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应对它们,我们该怎样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期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能够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常的不能再*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仅能够把杯具变成喜剧,甚至能够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3

  你遇到过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阅历和思考,来给这个迷惘的世界教授关于人生的一点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在他的床榻边,给他的学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一课。课堂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婚姻、原谅以及死亡。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当莫里谢世后,米奇将听课笔记整理后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种*和睿智的口气来讲述生命这样庞大的命题,他从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叫我常常被书中字句触动,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曾经那个愚蠢、自负又别扭的自己。

  书中有一段讲述原谅的话题。莫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当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这件事后却没有来看望他,于是莫里伤心地中断了这段友谊。而当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时,他因为自负拒绝了。最后他的朋友死于癌症,而他为自己没有去原谅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了。可是,他最终决定原谅自己“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年轻时,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意气,轻率地做出决定,等时间过去,却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后渐行渐远。可是,如果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还会把这些不甘、自负和失落看的这样重要吗?当这些遗憾成为自己的心结,为什么不学会原谅?无论如何,我们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们曾经历的欢乐也不是假的,为此,它也值得我们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运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当它成为你的负担时,不妨学会与生活讲和。

  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关于完美的一天。米奇问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回答道:“让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或是鸭子。剩下的时间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噢,就是这些吗?不是和总统共进午餐,或是去享受什么奇异奢侈的生活,最普通*静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们常常在追寻社会赋予我们的价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为此我们汲汲营营一生,心里想着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么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匆忙呢?当你年老时,回过头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发现既没有好好陪伴亲人,也没有和朋友欢度一个假期,甚至没有安静下来听过一场夜雨,难道不会遗憾吗?去踏实过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乐于享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必急于追寻结果,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当你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时,也许你才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跳出社会强加给你的框架,也许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4

  窗外,淡红色的木槿叶随风而落。每个星期二上午,都会按时赴约,我的必修课程,讨论生活的意义。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米奇·阿尔博姆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与自己老师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成为莫里老师的学生,能在多年后再次相遇,甚至,陪伴老师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不得不说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按时去莫里老师家听授他的人生之课。因为,他最喜欢的老教授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太不幸了,简直难以相信,米奇回想着上大学时期,白天课堂上那位热情幽默、晚上露天舞场魅力四射的老教授,依然在眼前,那么清晰。就这样,从谈论世界开始,延续到最后谈论道别,十四个星期二。每个星期,莫里老师的身体又不如上一周,可他深爱家人、温暖朋友、热情生活的人生态度却一直没有变,像太阳的"光芒一样。虽然时光不多,但是不能虚度,他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

  和米奇一样,我也很喜欢莫里老师。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感情,乐于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感动人们的热爱。他不修边幅,爱说话、爱大笑,他不断地奔放自身的幽默细胞,使周围者体内的被诱唤出,它们互相吸引彼此升温。尽管在后来,他身体日渐虚弱,皮肤松垂无力,可他笑的时候仍是毫无遮拦,仿佛听到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欣赏莫里老师特立独行的人生哲学,很多都使我受益匪浅。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不要让它左右极端,要么敷衍要么疲惫。每个人的*衡点都不同,关键如何正确地找到它。在忙于重要的事情时,也不要使之单调乏味,要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才会永远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忠诚、信任和热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定位切实可行的数个目标计划,每天认真审核,努力修正,并坚信明天。莫里老师说:“疾病一直在敲打我的灵魂,可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他望着天花板停顿了下,接着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眶里也已经盈满了泪水……

  爱吧,施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不要因为家人、朋友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热爱。哪怕付出了九十九分爱,而只得到一分爱的回报。莫里老师也教会我如何珍爱生活,爱吾所爱。生命,何其短暂。要像礼花那样啊,绚烂暗淡的夜空,自由自在地美好,无所顾忌地绽放。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5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6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资料概括。应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但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正因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决定潜质。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潜质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应对它们,我们该怎样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期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能够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常的不能再*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仅能够把杯具变成喜剧,甚至能够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7

  看完这本书,我用了半个月时间,每看完一篇都让人深思,读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写才好,没有多少文采,只能发表看到某段话时当下的感想。

  刚开始看没有多大感触,直到第49页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我合上书,想想自己,发现这27年我很乐于享受后半句,却很少去做前半句。还记得父亲曾跟我说过:“只有你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父亲说的和莫里教授所传达的意思一致。但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页,当我看到莫里说:“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触的合作伙伴总是充满了疑虑,总是不相信对方,其实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别人的同时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页时,是我对整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处,也是我唯一反对莫里之处。他说:“如果你能接受随时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合上书,我想:“人类对物质的要求不是绝对的,看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当你处于将死之时,物质便已然显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爱会成为你的第一要求,在亲人的陪伴,爱人的守护面前,金钱就如粪土。但是当你依然处于健康的状态时,物质便不可或缺,你的满足感不仅仅只来源于精神,也来源于事业上以及物质上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这份成就感这份满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时间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说的“你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不那么重要”。当你处于一个旺盛生命力的阶段为什么要过一个濒死的生活状态。把握一个度,不要完全杜绝物质,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个时刻,都不要放弃爱,爱别人也爱自己。

  只想说《相约星期二》对我的生活、感情、事业都很适用,看完第97页的时候,我笑了,因为发现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维方式,“你一旦投入进去,就能充分的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你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要超脱它。”说的真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当伤心难受的时候,任由自己这个情绪的抒发,最后告诉自己这也是情绪的一种,没有人一定要天天开心。超脱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绪、感觉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场游戏——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离开你。很洒脱,身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说的一样,就是来体味这世界的百态,开心、伤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种情绪,经历每一件痛苦的开心的事情,告诉自己这是属于我这辈子独有的经历。不要被自己的负面情绪牵着走。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8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9

  《相约星期二》讲的是一位患有重病的老人,同时也是一位执掌教坛一辈子的大学教授,在自己为数不多的岁月中,不是在感慨命运不幸,不是在惋惜自己的一生,而是思考人生,将自己的感悟以每星期二相约的形式,讲给一位曾经教授过的学生,那里没有繁琐的公式,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的解剖……

  老人的情况一天天变遭,但他仍然关注外界,他会为远在他国的难民的困难而忧虑,而伤心落泪,那时他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而是一位有怜悯之心的老者;他从不自怨自艾,他会因为由于他的开导使他人舒展眉头而快乐,从而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他爱他的家人,爱他的朋友,爱他身边的所有人,当大家都阴沉着脸给他举行葬礼时,他会说:到时不要烧过头了哦。他就是这么一位乐观,豁达,超脱的老人。我认为的超脱是游离于生活之外,超然脱俗的感觉,其实呢,不然,是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后看淡所谓的挫折,困难,有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怡然心境。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已经从身边悄然而逝。有时老是感慨:时间都去哪了?时间从指间溜走,从发丝间飞过,增加了我们的年轮,亲吻了我们的脸颊,触碰了我们的额头,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有时总是回忆那美好的青葱岁月,不想让时间在脸上留下痕迹,可是在回忆的过程中时间已飞驰而过,要做的是珍惜当下,关爱亲人。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未来还未出现,唯有今天掌握在手中,是上天的恩赐……

  在未来的道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保持花开静好的心境,追求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爱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0

  你遇到过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阅历和思考,来给这个迷惘的世界教授关于人生的一点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在他的床榻边,给他的`学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一课。课堂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婚姻、原谅以及死亡。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当莫里谢世后,米奇将听课笔记整理后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种*和睿智的口气来讲述生命这样庞大的命题,他从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叫我常常被书中字句触动,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曾经那个愚蠢、自负又别扭的自己。

  书中有一段讲述原谅的话题。莫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当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这件事后却没有来看望他,于是莫里伤心地中断了这段友谊。而当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时,他因为自负拒绝了。最后他的朋友死于癌症,而他为自己没有去原谅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了。可是,他最终决定原谅自己“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年轻时,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意气,轻率地做出决定,等时间过去,却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后渐行渐远。可是,如果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还会把这些不甘、自负和失落看的这样重要吗?当这些遗憾成为自己的心结,为什么不学会原谅?无论如何,我们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们曾经历的欢乐也不是假的,为此,它也值得我们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运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当它成为你的负担时,不妨学会与生活讲和。

  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关于完美的一天。米奇问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回答道:“让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或是鸭子。剩下的时间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噢,就是这些吗?不是和总统共进午餐,或是去享受什么奇异奢侈的生活,最普通*静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们常常在追寻社会赋予我们的价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为此我们汲汲营营一生,心里想着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么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匆忙呢?当你年老时,回过头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发现既没有好好陪伴亲人,也没有和朋友欢度一个假期,甚至没有安静下来听过一场夜雨,难道不会遗憾吗?去踏实过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乐于享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必急于追寻结果,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当你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时,也许你才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跳出社会强加给你的框架,也许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