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2023年度《理想风筝》教案3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3-03-13 11:50:06 来源:网友投稿

《理想的风筝》教案1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理想风筝》教案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理想风筝》教案3篇(全文完整)

《理想的风筝》教案1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阅读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1)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的风筝》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4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6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7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x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14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9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11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13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1)师: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 “蹦跳着” ,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 (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4、小结: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着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1、过渡: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 、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学生练习,练后讲评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个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会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师: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理想的风筝》教案14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15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2)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的风筝》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2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3)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x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14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0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3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4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4)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感动,教完这一课,主人公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教室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范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教室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文章的第最后小结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通过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而是放飞自己的理想,理解课题叫“理想的风筝”;第二层次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还放飞着我们的理想,从而理解我走上历史学系的学习;第三层次结合作者的生*经历,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

  回顾我们的阅读教学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主要是从感悟人物精神、人生哲理的角度进行的。如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三个事例领悟刘老师乐观幽默、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而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总是蜻蜓点水,关注不够。课后习题“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等关注的都是语言形式。如课文开头“春天又到了。”这一句,一个“又”字就耐人寻味。经过点拨,学生明白:1.说明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春天“又”到了。2.说明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风筝翱翔蓝天,作者就“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刘老师。这样的教学场景是在早读课上。有了对“又”字的关注,学生朗读这句话就有滋有味了。其实六年级的学生对刘老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对这篇课文而言,领悟刘老师的精神属于“情意目标”,而关注“语言形式”显然体现的是对“学科立场”的坚守。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4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正是缘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所以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切入,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教学“写板书”这部分时,出示刘老师写板书的那段文字,通过对动词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敬业精神。“谈残腿”和“写板书”这两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粗略地抓关键词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所以也是课堂的着力点。()这部分的教学我可以说是最没底的部分,因为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我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总感到有点慌。

  另外,抓“泛”和“漾”这两个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的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二、运用多种读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了多种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或感受语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对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这段文字进行引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能将风筝放上蓝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能像正常人那样追赶风筝,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对课外资料的运用

  文中作者通过三件事中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理想的风筝意义何在?我想,只要对作者生*的遭遇进行一番了解,就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段关于作者生*简介的文字,我认为是能在最后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教学过程中,无疑同样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的提问过于理性,使学生的回答好似贴标签,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现;教师牵得过多,既然在上课伊始提出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抓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毕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响了课堂氛围。

  教学完本课,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好好锤炼,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要能运用学生的生成性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5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工作、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的残疾老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而且在课前进行了批注。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入手,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学谈残腿这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残,而且是笑谈,这笑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谈残腿》《讲课》《提问同学》这三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要求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来,让学生紧扣重点词读出文中蕴涵的深意,课前我也进行了辅导,适当的范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提问同学这件事时,我引导:“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倘若同学回答的不好……”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文章结束时的不足。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如果加入对作者生*的介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还有就是老师的话太多,学生理解到位了,我还进行强调,总结,如果把这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悟,不是更好吗!还有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些。板书也有一点不足,《讲课》这件事突出了刘老师热爱工作,这点也和其他几件事的板书统一,反思自己还是对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够,今后还要在课前多研究,多琢磨,力争做到最好。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课文列举了四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贯穿事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8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感动,教完这一课,主人公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教室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范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教室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9

  在第四次作业中提交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是本人执教的一次公开课例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施,当时颇得教师好评,现在精心整理一下,做个深入的反思:

  一、回归词串,巧妙串联复习,整体回顾全文内容。

  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开课伊始出示的词串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又呼应低年级内容,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作为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二、关注作家,适时适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顾全文内容后以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创设了走进作家心灵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深情朗读,唤起学生探知作家心灵的强烈愿望,开启学生阅读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探究课文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灵,我找准了焊接点,挖掘搜索了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以生为本,把准重难点长文短教。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 “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法,采用了直扑中心的方法,从重点段开始突破,这一方法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无关紧要的内容暂且忽略,也巧妙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四、以读为本,深入细腻品味言语。言语是文章情感流动的血脉,纵横组合,唯有引导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方可达到阅读教学的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过程,既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升华,自然顺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过程中的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阅读所得,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理解生活、工作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着、自强不息,更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特点。

  六、紧扣主题,渗透人文教育。在课堂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里“回顾开头,升华情感”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通过三件典型事例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坚强的精神,重点让学生感受板书的动作从而深层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学完课文的主体部分后,学生可能对理想的风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这样前后贯穿起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5)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清单如下: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4、解决文后第4题(部分)。

  在揭题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但很显然,要理解这个课题不是容易的事。我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其中特意强调苏叔阳患癌症后顽强地挺过来的经历。我说,学习课文理解课题,有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较顺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苏叔阳为什么能够战胜病魔吗?这个就与“理想的风筝”有关哎!反应很快的唐凯亮马上就明白了,举手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习。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工作、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的残疾老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而且在课前进行了批注。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入手,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学谈残腿这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残,而且是笑谈,这笑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谈残腿》《讲课》《提问同学》这三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要求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来,让学生紧扣重点词读出文中蕴涵的深意,课前我也进行了辅导,适当的范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提问同学这件事时,我引导:“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倘若同学回答的不好……”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文章结束时的不足。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如果加入对作者生*的介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还有就是老师的话太多,学生理解到位了,我还进行强调,总结,如果把这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悟,不是更好吗!还有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些。板书也有一点不足,《讲课》这件事突出了刘老师热爱工作,这点也和其他几件事的板书统一,反思自己还是对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够,今后还要在课前多研究,多琢磨,力争做到最好。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文章的第最后小结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通过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而是放飞自己的理想,理解课题叫“理想的风筝”;第二层次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还放飞着我们的理想,从而理解我走上历史学系的学习;第三层次结合作者的生*经历,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6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工作、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的残疾老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而且在课前进行了批注。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入手,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学谈残腿这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残,而且是笑谈,这笑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谈残腿》《讲课》《提问同学》这三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要求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来,让学生紧扣重点词读出文中蕴涵的深意,课前我也进行了辅导,适当的范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提问同学这件事时,我引导:“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倘若同学回答的不好……”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文章结束时的不足。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如果加入对作者生*的介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还有就是老师的话太多,学生理解到位了,我还进行强调,总结,如果把这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悟,不是更好吗!还有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些。板书也有一点不足,《讲课》这件事突出了刘老师热爱工作,这点也和其他几件事的板书统一,反思自己还是对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够,今后还要在课前多研究,多琢磨,力争做到最好。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7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到蔚蓝的天空,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一共写了7个小朋友放了不同的理解,如作者是放飞水兵帽,希望以后能够当一名海军;小薇薇放飞蝴蝶希望以后可以当昆虫学家等。

  讲完全文,让学生明白不同风筝代表不同理想后,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每个人都要有理想。那么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话刚说完,整个班级就沸腾起来了:老师,我想当科学家;老师,我想当老师;老师,我想当作家;老师,我想当一名工程师……

  但是有些学生的答案竟然是要当孙悟空,学他大闹天宫,还有的要当神仙……

  等大家讲完后,我进行小结: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如当老师、作家、工程师……但我们说你现在并不是有了理想就等于你已经实现了理想,还需要大家面向这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和奋斗,付出汗水才能实现。但有一些理想应该值得注意:想当孙悟空的同学,这样的理想与众不同,有独特的想法,但不是很切合实际。因为孙悟空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靠我们人去想象出来的。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孙悟空身上的一些本领已经实现了一些:如神六的上天等,有些还要大家以后去努力实现。但也有些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如72变、一根毫毛变成一只猴子,大闹天宫等,因为天上没有天宫。所以对于这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希望大家要去掉。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代,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很容易对一些想象中的英雄人物由于佩服而崇拜,特别是童话、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希望有朝一日也象他们一样能够神通广大,大干一番。因此理想就向这一方向去追求。所以我觉得这一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加以引导。在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追求的同时,必须引导他们怎样去通过奋斗来实现理想。并指导他们去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如前面所说的孙悟空的72变、大闹天宫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8

  在第四次作业中提交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是本人执教的一次公开课例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施,当时颇得教师好评,现在精心整理一下,做个深入的反思:

  一、回归词串,巧妙串联复习,整体回顾全文内容。

  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开课伊始出示的词串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又呼应低年级内容,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作为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二、关注作家,适时适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顾全文内容后以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创设了走进作家心灵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深情朗读,唤起学生探知作家心灵的强烈愿望,开启学生阅读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探究课文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灵,我找准了焊接点,挖掘搜索了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以生为本,把准重难点长文短教。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 “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法,采用了直扑中心的方法,从重点段开始突破,这一方法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无关紧要的内容暂且忽略,也巧妙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四、以读为本,深入细腻品味言语。言语是文章情感流动的血脉,纵横组合,唯有引导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方可达到阅读教学的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过程,既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升华,自然顺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过程中的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阅读所得,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理解生活、工作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着、自强不息,更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特点。

  六、紧扣主题,渗透人文教育。在课堂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里“回顾开头,升华情感”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9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是半独立阅读课文,篇幅较长,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学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上着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大胆质疑的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课文虽然只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我感觉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我的教案是粗线条的,空间很大,目的是届时循着学生的思维调整,预设环节不能过细。

  学贵有疑。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鼓励他们学会在疑问处打个“?”。学生能抓住关于篇章的主要脉络提出两个问题,还就重点文段的关键词语提了两个问题,都挺有思考价值。我把四个问题抛向学生,大家联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老师的上课与放风筝有什么联系?”——两者看起来没有相关,但课堂的精彩与主人公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响了作者。所以,当明媚富有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尽管身有残疾但活得顽强、快乐的刘老师来。学生通过能提挈全文的问题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另两个抓住关键词——“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和“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来思考的问题,看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较准,知道从关键词上突破课文理解。对这些疑问,我只做了理解准备,课上是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程序。我

  较满意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理想的风筝》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投影来,让学生或紧扣重点词读出景物中蕴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顿、语气的转换触摸人物心灵的刚与柔......课前,我是特意范读了一次的,学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听得入了神。所以教学时,他们模仿范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以声传情,是很能感受、了解阅读者认识深浅的方法。

  3、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文章以一名残疾老师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身残志不残的事例,他们在搜集、汇报、聆听中获益不浅;课的尾声,让学生在刘老师的图片下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直抒心臆,深化体会。我还借助前一天报纸上海伦﹒凯勒遗嘱的话教育学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强音才能领略命运的精彩。几个设计将积极的人生意念深入学生的心灵。

  不足:

  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圆润些。课的末尾对刘老师“理想的风筝”的领悟还缺少回顾总结,显得不够完整。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

  1、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2、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6)

——《理想的风筝》课文反思5篇

《理想的风筝》课文反思1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理想的风筝》课文反思2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理想的风筝》课文反思3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课文反思4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课文列举了四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贯穿事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理想的风筝》课文反思5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7)

——放风筝的教案3篇

放风筝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

  2.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4. 积累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5.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3.积累好词好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学习第1、2自然段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风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谜语

  2.风筝

  3.出示一实物风筝

  二、 学习生字词

  三、 学习课文

  1.看图,说图画内容。

  (1) 学生自由说图。

  (2) 老师归纳 ——《放风筝》一文描绘了几个小朋友们放风筝的快乐过程。

  2.现在大家读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是刚才大家说过的内容。(也就是图上画的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汇报

  (3) 老师引导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a) 空中的风筝有哪些?

  b) 空中有没有飞机、鸟儿?

  c) 我的大蜻蜓还在哪?

  描写图画的句子有: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一句

  3. 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1) 自由读1、2自然段

  (2)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以下内容:

  “我”和哥哥在星期天的早晨去体育场放风筝。

  这一天的天气十分晴朗。

  来体育场放风筝的人很多。

  空中的风筝有各种各样的。

  我催哥哥快点放风筝。

  (3) 看图完成填空。

  a) 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来到体育场,准备放风筝。

  b)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老鹰、鹦鹉、仙鹤、蜈蚣,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4) 找出喜欢的词、句读背(老师相机引导)

  (5) 说说文中的省略号后还会写哪几种风筝?

  (6) 朗读1、2自然段。

  四、小结

  美丽的风筝满天飞,我的心也快飞上天,我们明天再学作者是怎样把大蜻蜓放飞的。

  五、作业

  抄写词语。背、写好词好句。

放风筝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复习写话的.四要素,能发挥想象,结合图片合理的编故事,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到的词语,尝试运用形容词,逐步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4、能写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教学重点:能运用积累的词,写一段通顺、完整、生动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写话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听了这首优美的曲子,今天老师还要和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一幅美丽的图画。

  小组内探讨描写春天的词句,并抽生汇报。

  大家真棒!可见大家*时在阅读时积累了很多词,是学习的有心人。也一定能写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看图写话。用三个自然段完成写话,师分别引导。

  1、课件出示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什么时节放风筝?这个时节是什么景象?(学生说后写第一自然段,抽生汇报情况。)

  2、图上有哪些人或事物?他们在干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说

  后写第二自然段,抽生汇报情况。)

  3、风筝飞上了天,小朋友们心情怎样?(学生说后写第三自然段,抽生汇报情况。)

  4、小结:出示完整的故事(句式填空),生练习说。瞧,用上了关联词、形容词,让这个故事更美,更吸引人。

  三、展评。

  同桌互读互评,师巡视引导。再选几篇优秀作品读给大家听。

放风筝的教案3

  活动内容:

  放风筝

  活动 目标:

  1、 欣赏散文《放风筝》,感受散文优美的语言。

  2、 了解风筝的各种造型。

  活动准备

  课件《放风筝》。

  活动过程

  一、 谈话

  1、 欣赏风筝图片。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

  2、 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你放过风筝吗?什么时候放风筝呢?

  3、 教师小结:春天来啦,许多小朋友都喜欢放风筝,风筝很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欣赏散文《

  放风筝》。

  二、 欣赏散文

  1、 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完整欣赏散文。

  2、 理解散文。教师引导幼儿仿读和初步理解“五彩缤纷”“飘荡”。

  讨论:孩子是怎么放风筝的?孩子们放了哪些风筝?风筝在春风中是怎么样的呢?

  3、 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跟着课件朗读散文。

  三、 了解风筝

  1、 教师:散文里说了这么多样子的风筝,你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

  2、 了解风筝是对称的。教师播放课件【风筝的外形】。

  教师:小朋友有没有观察到风筝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呢?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8)

——《理想风筝》读后感3篇

《理想风筝》读后感1

  《理想风筝》,光是念题目,就有着新鲜而深刻涵义。

  每人都有理想,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瘸了是非常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次都特别的高,飞得特别的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那么的伟大,说不定了它,刘老师就还在病床上*呢!那在现实中,这根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瘸了还能这么的精神,我们呢,四肢齐全,可对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迈过一步,对吗?

  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

  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给撕了。

  我实在想不通,刘老师的理想率已经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充足了还不知足,还跟自己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自己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9)

——《风筝的歌唱》大班教案3篇

《风筝的歌唱》大班教案1

  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习两声部轮唱。

  2、借助图谱、指挥,保持两声部的和谐,培养专注的学习态度。

  准备:

  1、已会唱歌曲。

  2、两声部轮唱图谱。

  过程:

  1、复习歌曲。

  ⑴幼儿看图谱或指挥演唱歌曲。

  师:我知道你们学习了一首关于风筝的歌曲,名字叫?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看着图谱或者我的指挥把这首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

  ⑵幼儿边唱边用动作表现风筝在空中起舞的样子。

  师:刚才你们唱的时候心里一定都在想着风筝吧?那现在你们能不能跟着音乐一边唱一边用动作表现风筝在空中起舞的样子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赵老师要看一看谁最像一只在空中起舞的风筝。

  2、学习二声部轮唱。

  ⑴教师范唱,幼儿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师:今天,赵老师也想来唱一唱这首歌曲,但是我不是一个人唱,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包老师来和我一起来演唱。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我们唱的和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

  师:赵老师和包老师这样一先一后轮流着唱,你们知道这种唱法叫什么吗?(轮唱)

  师:赵老师和包老师不是从头到尾一直轮唱的,我们从哪个地方开始是一起唱的?

  ⑵出示第二声部图卡,引导幼儿摆放在图谱的相应位置。

  师:刚才赵老师是唱到哪个字的后面,xxx接着唱的?

  师:今天,赵老师带来了我唱的第一声部的图卡,还带来了第二声部的图卡,现在我想请一个小朋友们上来摆一摆,把第二声部的图卡摆在第一声部的下面,刚才你是怎么听到的就怎么摆。(视幼儿情况进行引导)

  师:到底谁摆的是对的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赵老师唱第一声部,你们唱第二声部。

  师:赵老师这里还有第二声部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这次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来摆,有点难度哦,谁想来试一试?

  师:刚才有不同意见,我们来试一试到底是谁摆对了。

  师:后面还需要摆吗?(不需要)因为后面是一起唱的所以就不用摆了。

  师:第一段终于摆出来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第二段?这次三张图卡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来摆,谁想来试一试?

  师:咦,我发现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摆的这六句图卡有一个地方是一样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师:我发现这六句上面都有一条小尾巴,它的名字叫延长记号,表示唱到这个地方时音要延长。

  ⑶师生、生生合作,用二声部的形式演唱。

  师:我们两段都摆完了,现在我想请一位小老师上来帮帮我,现在你和所有的小朋友唱第二声部,等会轮到你们唱第二声部的时候你就指着第二声部的图卡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唱好吗?

  师:刚才我们在演唱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进行引导)

  师:我们再来合作一次,这次你们是想和赵老师合作呢还是和你的好朋友合作?

  师:现在我来切西瓜,这边小朋友是红西瓜,这边的小朋友是黄西瓜,红西瓜的小朋友唱第二声部,黄西瓜的小朋友唱第一声部,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你们觉得刚才和朋友合作得怎么样?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师: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试一试,我知道我们小朋友都很棒的,所以这次我们不看图谱,我用指挥来帮助你们,我们完整地演唱一遍。

  3、全体幼儿用轮唱的方式合唱表演。

  师: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你们愿不愿意把刚才我们学的轮唱表演给下面的`客人老师看?我数到三,愿意唱第一声部的站在赵老师的这边,愿意唱第二声部的站在赵老师的这边,站成两排,一、二、三。

  师:下面请欣赏xx班小朋友带来的合唱表演《风筝的歌唱》,指挥赵老师,伴奏xxx,掌声有请!

  师: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你们跟我合作多,跟好朋友合作过,还有谁没合作过啊?你们大声问一问客人老师愿不愿意呢?那我们问一问客人老师愿意唱哪一声部?你们的眼睛都要看谁啊?

  师:让我们把这首好听的用轮唱的方法唱的《风筝的歌》带给更多的朋友,好吗?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风筝的歌唱》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习两声部轮唱。

  2、借助图谱、指挥,保持两声部的和谐。

  3、培养专注的学习态度。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演唱歌曲。

  2、两声部轮唱图谱。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

  1、幼儿看图谱或指挥演唱。

  2、幼儿边唱边表演。

  (二)学习二声部轮唱

  1、欣赏范唱,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2、出示第二声部图卡,引导幼儿摆放在图谱相应位置。

  3、师生、生生合作用二声部形式演唱。

  ﹙三﹚全体幼儿用轮唱的方式合唱表演。

  活动反思

  活动在幼儿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旨在让幼儿学习用二声部轮唱的形式进行合唱表演。活动的重点环节我请了配班老师来帮忙用二声部轮唱的方式给幼儿范唱,让幼儿去发现唱法的不同,并了解这样的演唱方式叫轮唱,在活动中用简单的语句渗透概念,然后再学唱二声部轮唱。在这里,我用到了图卡,请幼儿将粉红色的二声部图卡放在与一声部相对应的地方,不仅是加强了师幼互动,而且也能真正让幼儿自己去理解感知二声部该从哪开始唱。

  在正式练唱时,教师是由简到难层层加大难度的,先是让幼儿演唱第一声部,教师演唱第二声部,再进行交换来让幼儿练唱第二声部,而在练唱时教师的指挥也起着不小的作用,为下面幼儿分声部演唱打下基础。之后教师提升难度,先让 幼儿看图谱、看指挥进行轮唱,再是不看图谱看指挥来演唱,经过几遍不同形式的练习,幼儿已经掌握了二声部轮唱的技能,也就达成了活动的目标预设及解决了重点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感受到了教师进行的充分的准备活动,不同颜色的图卡是为了区分声部而特意摆放的,让我真正了解到细心准备的重要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周老师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在请一名幼儿做指挥时就很尊重幼儿,让他自己选择要用指挥棒还是单用手指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帮助幼儿完成指挥。在最后一环节模拟合唱表演时,我提问还能和谁合作来演唱时,根据幼儿的回答,我请幼儿与客人老师来合作演唱,由小朋友唱第一声部,客人老师唱第二声部,不仅好玩,而且利用了身边的资源,更是对孩子的很好的应答。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扩展10)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纸船和风筝》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1

  教材分析

  《风筝和纸船》是一个富有童趣,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故事让幼儿充分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能够说出故事中小棕熊和红松鼠的对话,尝试说出应该怎样处理生活中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棕熊和红松鼠的图片各一个、纸风筝和纸船若干、录音机、磁带、故事背景图。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你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感觉怎么样?

  2。依次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的图片、背景图,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提问:小棕熊住在哪里?红松鼠呢?

  它们住的那么远,怎么会成为好朋友呢?它们是怎么做的呢?

  (2)继续讲述故事6—8段,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提问:红松鼠看到风筝上的祝福,心情是怎样的?它会怎样做?

  小棕熊和红松鼠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小结:跟对方说对不起、给朋友送礼物、主动打电话,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幼儿熟悉故事9—11段内容。它们和好了吗?他们是怎样做的?

  小结:红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你愿意和我好的话,就放一只风筝吧”,小棕熊放了九只风筝呢!说明小棕熊心里很希望和红松鼠和好。

  3。完整欣赏故事,感受故事情节变化。

  (1)提问:小棕熊和红松鼠是怎样和好的?

  (2)结合生活实际,请幼儿讲一讲:你喜欢小棕熊和红松鼠吗?为什么?和好朋友在一起玩都喜欢玩些什么?大家一起玩要注意什么呢?

  附:

  风筝和纸船

  红松鼠和小棕熊是很要好的朋友。红松鼠住在山顶上,小棕熊住在山脚下。他们很高兴有一条小溪从红松鼠家出发,沿着山坡流下,正好流到小棕熊的家。于是,他们常在一起玩各种游戏。

  小棕熊会做风筝,他放起一只风筝,风筝一直飘到红松鼠的家门口。

  “早上好,愿快乐和友谊永远伴着你!”红松鼠开门看到小棕熊写在风筝上的祝福,高兴得眯眯笑。他马上折了一只小纸船放进小溪,溪水把小纸船带给了小棕熊。当然,小纸船里也少不了写上一句最美好的祝福的话。

  他们就这么玩着……

  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谁也不让谁。山坡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也不再有漂流的纸船。

  小棕熊很难过。他仍然每天做一只风筝,但他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到大树下。他难过了九天,九只风筝挂在了大树下。

  红松鼠也很难过。他仍然每天折一只纸船,但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丢到了屋顶上。他难过了九天,屋顶上丢了九只纸船。

  到第十天的时候,红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想试探一下。他折好纸船,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您愿意和好的话,那么就请放飞一只风筝吧!”然后,他把纸船放进了小溪……

  啊,九只风筝在天空中飘,九只纸船在小溪里飘,多么美好!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前半段故事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感受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活动准备:

  1.小棕熊和红松鼠的手偶(或图片)。

  2.教学挂图:《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

  3.故事磁带、录音机。

  4.幼儿已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段。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2.教师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手偶,讲述《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故事的前半段。

  3.教师:故事里有谁?小棕熊和红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会做什么事让朋友高兴?

  (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仿编故事。

  1.教师: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谁也不让谁。山坡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也不再有漂流的纸船。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俩和好呢?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出各种让小棕熊和红松鼠和好的办法,尝试仿编故事结尾。

  (三)集体欣赏故事结尾。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鼓励幼儿说说:小棕熊和红松鼠后来是怎样和好的?

  2.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小结:两个小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那样大家才能快乐。

  (四) 出示教学挂图,带领幼儿完整地欣赏和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的身体语言参与讲述故事内容。

  (五) 集体完整的欣赏故事录音。

  (六)表演音乐活动“好朋友”。

  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唱歌边两两结伴表演《好朋友》”,让幼儿感知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提供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等让幼儿进行折纸船做风筝等活动。

  2.家园共育: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节假日去放风筝。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前半段故事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感受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活动准备:

  1.小棕熊和红松鼠的手偶(或图片)。

  2.教学挂图:《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

  3.故事磁带、录音机。

  4.幼儿已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段。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2。教师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手偶,讲述《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故事的前半段。

  3。教师:故事里有谁?小棕熊和红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会做什么事让朋友高兴?

  (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仿编故事。

  1。教师: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谁也不让谁。山坡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也不再有漂流的纸船。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俩和好呢?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出各种让小棕熊和红松鼠和好的办法,尝试仿编故事结尾。

  (三)集体欣赏故事结尾。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鼓励幼儿说说:小棕熊和红松鼠后来是怎样和好的?

  2。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小结:两个小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那样大家才能快乐。

  (四)出示教学挂图,带领幼儿完整地欣赏和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的身体语言参与讲述故事内容。

  (五)集体完整的欣赏故事录音。

  (六)表演音乐活动“好朋友”。

  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唱歌边两两结伴表演《好朋友》”,让幼儿感知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提供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等让幼儿进行折纸船做风筝等活动。

  2.家园共育: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节假日去放风筝。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生成活动,没有教学挂图的。这对于一个刚刚升入大班的幼儿单单倾听故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我自制了几张故事图片。在活动中幼儿能从画有风筝和小船的图片上了解故事的内容,从第一张图片中风筝上的49和小船的49,初步了解故事的题目含义。在活动中幼儿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从图片上观察到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的发生,在幼儿猜测故事结尾时,幼儿就能根据前面的图片比较的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图片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能给幼儿的想象提供基础,能激发幼儿想象力、能给幼儿的想象创造空间。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

  2、知道可以借助图片回忆故事,并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续编故事情节。

  3、萌发宽容谅解别人的情感,体验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活动准备:

  1、音乐故事磁带一盘。

  2、教学挂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的前半段。

  师:小朋友,你有风筝吗?你有纸船吗?你有49只风筝盒9只纸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的前半段。

  二、进一步熟悉前半段故事内容。

  出示挂图,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段,教师提问:红松鼠和小棕熊住在哪里?他们各有什么本领?又是怎样让朋友高兴的呢?

  三、根据已有的经验续编故事情节。

  1、师: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一点小事吵嘴,结果谁也不让谁,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幼儿进一步续编故事结尾。

  2、组织幼儿讨论让他们和好的办法,引导幼儿进一步续编故事的结尾。

  四、师生看图共同欣赏故事结尾,理解故事的含义。

  1、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幼儿自有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时,两个好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爱护,那样才是最快乐的一件事。

  五、欣赏配乐朗诵,给幼儿完整的影响,鼓励幼儿跟随教师和磁带一起讲述。

  六、音乐活动:《小帆船》

  师:49只风筝在天上飘,49只纸船在水里游,多么美丽呀!让我们乘着《小白船》一起去看望生活在山顶上和山角小的红松鼠和小棕熊家吧!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5

  一、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

  1.出示纸船和风筝,说说他们的用处。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看看纸船、风筝还有什么用处。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伙伴之间互相正音,把字读准。

  交流,反馈。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教师正音。

  (注意:“扎”和“抓”在一些方言区读音容易混淆,要注意分清。“扎”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zā。“抓、吵、受”都是翘舌音,“幸”是后鼻音,也要注意分清。)

  生字:坏扎抓莓幸福吵受

  词语:山顶山脚正好流过纸船松果纸条快乐风筝抓住草莓翅膀

  幸福吵架飘荡漂流难过屋顶愿意和好傍晚小溪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启发学生利用“抓、莓、吵”等形声字的特点,读准字音,大致理解字义。“坏、扎、抓、幸、福”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要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分小组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听的同学要听出有点和缺点,进行评价,教师根据情况给予指导。

  小组内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认字情况。正确的发给五角星。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书写指导。

  1.指导认字

  出示“坏松扎抓祝福句幸”学生自主观察,识记。

  交流汇报识字方法。

  扩词。

  2.指导书写

  ·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它写好。

  “幸”字是书写的难点,要区别“幸、辛”二字的字形。提示“幸”上面是“土”,不是“士”。

  “抓”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的左边不要写成“衤”。

  ·分别指导“抓”字和示字旁(祝、福)。

  “抓”字的书写,关键在于写好右边的“爪”字:第一个*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三笔竖要垂直。

  示字旁的书写要注意两点:横撇的撇不要弯;竖一定要写直。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生字认读:坏扎抓莓幸福吵受

  2.读读词语:山顶山脚正好流过纸船松果纸条快乐风筝抓住草莓

  翅膀幸福吵架飘荡漂流难过屋顶愿意和好傍晚小溪

  (二)自读讨论,理解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互相致意、祝福)

  2.同桌讨论,教师点拨。

  (三)再读表演,加深理解。

  1.找一找:哪些词语写出了松树和小熊成为好朋友后快乐的心情?

  2.演一演:你能表演乐坏了的情景吗?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乐坏了?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体会喜悦的心情。

  2.指导朗读,教师范读。

  3.挑战读。

  (五)设疑激趣,扩散思维

  1.设疑:可是有一天,小熊和松鼠为了一件小事吵架了,他们的友谊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2.自由发表看法。

  (六)自读课文,尝试学习

  1.自读课文8-12,思考:松鼠和小熊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他们的方法和你一样吗?

  2.再读,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质疑,师生巩固解答。

  (七)拓展思维

  1.你觉得他们的处理方法好吗?

  2.结合实际说说你跟朋友闹别扭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

  (八)实践活动

  1.把这个故事读熟,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好朋友表达你的心意。

  片断:朗读感悟1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2听老师示范朗读,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3围绕以下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1)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3)后来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支风筝吧!”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懂得当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出现裂痕的时候,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贴图、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听儿歌吧?今天老师给大家读一首儿歌,要认真听,一会回答老师的提问。

  友谊桥

  吵过嘴,快和好,什么桥,童话桥,

  你道歉,我检讨。风吹雨打永不老。

  握握手,笑一笑,什么桥,友谊桥,

  心中搭起一座桥。从小到老永不倒。

  2、提问:儿歌老师读完了,谁来告诉老师,儿歌告诉我们,如果和朋友吵了架,应当做些什么?(快和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这首儿歌有关的课文。

  板书;纸船和风筝,齐读课题(注意“风筝”是个轻声词。)

  二、复习生词。(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爱动脑,下面老师就要和同学们玩猜字谜的游戏,注意谜底就是这篇课文中的八个生字,好吗?)

  1、复习生字(学生猜对一个就出示一个。)

(1)我说你猜。坏 莓 吵

(2)看动作猜。扎 抓

  (3)谁记得还剩下的三个生字是:幸福受

(4)齐读。

  (师:看来,你们个个都能称得上是识字高手啦!)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刚才,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把小熊和松鼠请来了,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学了课文,我们知道松鼠的家住在XX,小熊的家住在XX,一条小溪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人物、板画场景:小熊和松鼠、小溪和高山)

  2、学习第2——6自然段。

  过渡:(师指板书说)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师: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

  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2)重点学习

  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师: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A、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师:哪里直接写出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就提示:有一个词直接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B、“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

  C、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乐坏了”的事?(提示说完整话)D、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这样高兴?

  看!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

  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他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E、男女生赛读。(看看谁最能把小熊开心快乐的样子表现出来。)

  师:小熊很高兴,小松鼠呢?让我们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F、个别读第五自然段(评价、指导)。

  G、齐读第五自然段。(3)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你是否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A、自读。 B、指名说。

  C、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如“漂流”“漂泊”。飘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如“飘落”“飘动”等。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D、表演读。(个别表演读、加上动作齐读。)

  (4)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3.学习第七自然段。

  就在他们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中时,(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有一天,他们俩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句式训练:小熊很XX,松鼠也很XX。(课文中,小熊、松鼠的心情除了用难过,还能用上什么词?“伤心”、“孤独”“后悔”、“失落”。)

  (2)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1)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生:“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生: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个读,齐读。(提示:可以联系*时你要是想买什么礼物时是怎样向爸爸妈妈央求的?)

  指导朗读第十一自然段

  (1)师: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又重新成了好朋友,他们高兴吗?(板书:高兴得哭了。)

(2)(板贴风筝和纸船)想想松鼠为什么哭了?

(3)句式训练: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句式:因为XX,所以XX。

  B、让我们带着激动与兴奋一块再来读读最后一段。

(4)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2)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3)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生1: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4)想对曾经和自己发生过矛盾的同学或朋友说点什么吗?大家说得太好了,只要大家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就一定能羸得友谊!最后送上一句友谊格言: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拉布吕耶尔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长听。

  2、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友谊的格言。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复习环节的趣味性设计、音乐的适时运用和感人的情境的设置吧!但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陌生,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想对曾经和自己发生过矛盾的同学朋友说点什么?学生有点显得无话可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发展。教学开始,我依据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采用板画的形式,创设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情境。这样,不仅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文的积极性。

  二、注重朗读指导,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

  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诵训练是重点,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心情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我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时有没有让自己“乐坏了”的事?做个乐坏了的样子,让大家瞧睢。之后,提出情感的要求,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在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老师读,给老师提出朗读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三、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在复习环节为了避免枯燥的生字复现,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特点,设计了猜字谜游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同时还理解了字义。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之后又通过演读,加深对两个字的理解。

  学习完课文,我进行语文训练,出示“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会怎样呢?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的目的。

《纸船和风筝》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通过故事中的语言信息分析情节的发展。

  2、根据前半段故事的提示,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感知故事中两个朋友之间的友情,感受朋友间可以用真诚来化解矛盾。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中优美的童话语言,能用学一学、做一做的方式快乐地进行语言、句子地学习。

  活动难点:

  根据故事前半段,大胆想象并续编故事的发展。

  活动准备:

  角色图片、风筝、小船的图片、第二段的即兴简笔画、字卡“红”“棕”“小”、祝福语图示、题目图片、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出示角色图片进行兴趣导入,学认“红”“棕”两个汉字。

  教师出示角色图片并述:“你们看,这是谁和谁?”(鼓励幼儿用这是?和?的句子)幼儿:“这是松鼠和小熊”。

  把角色贴上黑板,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松鼠?幼儿:(这是红颜色的松鼠)我们可以叫她“红松鼠”

  师出示字卡“红”,我们来把他的名字读一读。集体念读“红松鼠”

  用同样的方法学认“小棕熊”

  二、讲述、学习故事的前半段,理解角色间的感情。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红松鼠和小棕熊的故事。

  1、师述:红松鼠和小棕熊是很要好的朋友。

  提问:怎么才算很要好呢?(幼儿答)提问:很要好就是会在在一起干什么?(幼儿答)

  2、教师用绘画的方式把第二段故事完整讲述并请幼儿根据绘画提示进行复述。

  教师边绘画边讲述:红松鼠········小棕熊的家。

  重点学习难句:“有一条小溪从哪里出发?沿着······”

  请你们也来把这段故事讲一讲(集体讲——个别讲)

  3、教师继续讲述第三、四、五段,并在讲述第五段的时候出示风筝图片。

  4、教师讲述第五段,幼儿重点学习仿说“早上好,愿快乐和友谊永远伴着你!”

  提问:风筝上写着什么祝福的话?(幼儿学说)教师用图示绘画这句话,并把“”快乐“友谊”留空,供幼儿填充。提问:你还会说什么祝福的话?(个别幼儿回答,集体学习)教师继续讲述第五段的后半部分。

  三、教师读第七段,区别感知理解飘荡、漂流。

  教师提问:风筝在天上是怎样飘荡的?请你来学一学。纸船在水里是怎么漂流的?也请你来学一学。(什么东西也会在天空中飘荡?飘来飘去呢?(气球、云)什么东西会也会在水里漂流(树叶)

  四、通过第七段的学习,感知此刻的心情并大胆创编让他们和好的办法,进行故事续编。

  1、教师讲完第七段提问:“听到这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和好呢?请你和旁边的朋友商量一下。并请个别幼儿回答。

  五、教师讲述故事后半段与结尾并揭示故事的名字师:故事讲完了,谁来为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字?

  教师出示数字49····和49·····提示幼儿回答正确的名字。

  结束活动:我们一起听着录音,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听一遍。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