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正文

毛泽东的教育探索与中国教育优良传统

发布时间: 2022-11-04 17: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国教育的精神和气派。从毛泽东的自身成长和教育探索来看,他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的范例。他博览群书,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践履学、思、行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重教奖学”、注重德育、讲究教法等优良教育传统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毛泽东;教育探索;中国教育;优良传统

作者简介:李婧(1987—),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文化学;

葛金国,安徽师范大学教育传统与学校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史专业硕士生导师。

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回望历史,毛泽东成长自身就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的例子。毛泽东教育思想承前启后:无论是从其教育理论思考还是教育实践工作,我们都能看到浓厚的中国教育传统及毛泽东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努力。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为理论基础,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体现着中国教育优良传统辩证发展的教育。[1]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凸显了中国教育的精神、气质和气派。作为历史积淀,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几千年传承的教育精神等。[2]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可使我们的教育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一、重视教育,服务国家政治

中国是一个具有“重教奖学”优良传统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学校的国家之一,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统治者注重人事,重视教化的做法,经过历代儒家的宣传,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创了中国“重教奖学”的先河。长期居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支配地位的儒家更是利用教育起家。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周游列国游说统治者重视教育,并以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历代学者继承了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都把教育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把从事教育工作视为人生一大乐事。

毛泽东考虑教育问题,历来是从社会全局出发,把教育事业看做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要求教育必须始终为党和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3]与此相关,中国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坚持教育为国家政治和社会改造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较早则有《论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后有《学记》关于“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以及“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论述。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同并采纳,于是,他们把教育视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首要工作。从近代开始,有“教育救国”的思潮,毛泽东亦传承了该思想,强调“教育不普及,国家就强大不起来”。时至今日,更有“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的基本国策。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要求教育为国家政治和社会改造服务的观念可谓一以贯之。

毛泽东坚持教育服务政治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他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因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之后,教育必然是建立新政权的得力工具。毛泽东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4]毛泽东强调教育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在不同的时期教育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抗战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毛泽东提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5]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的中心任务从战争转为经济建设,毛泽东此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教育工作要把培养大批政治上进步、具有中等文化知识和基本科学知识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急需的人才作为新的任务。

二、注重德育,旨在提高修养

自古西方重自然,东方重人事,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些说法虽未必全面,但却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注重德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传统。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在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文化背景下,培养有道德的中国人必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奋斗的目标,其具体体现就是注重德育。

儒家是重视德育的热情鼓吹者和组织者。其最直接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士”,即德才兼备的“君子”。在孔子看来,教育应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教育者应当把从教与从政看成同一件事情而认真对待。由此出发,孔子确定了自己的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其中除“文”之外均属于德育范畴,并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韩愈在佛道势盛、儒家伦理衰微的唐中叶,提出“学所以为道”,企图以教育来维护和推行儒家纲常。朱熹认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更明确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明清之际的儒家还把德育成败与社会治乱联系起来。可见,中国古代从以德治国的政治需要和主张出发,普遍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6]中国古代统治者认识到,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忠诚的统治接班人,而且有利于传播本阶级的思想意识,从而对社会道德意识与行为发挥导向功能。

到近现代,中国各时期的教育方针也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今德育学更是成为一门热门“显学”,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于道德教育研究。而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7]这是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创新,也是对中国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毛泽东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德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毛泽东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他要求“学点哲学”,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讲话中强调抗大“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强调“除了学习专业以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毛泽东明确要求,要使受教育者自觉运用阶级分析观点提高阶级觉悟和政治修养,使全体人民和青年学生为实现远大理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第二,毛泽东要求全体人民和青年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他高度评价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又是爱国主义者。”第三,毛泽东认为,学校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形成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提高执行纪律的自觉性。

三、强调教法,重在学思行结合

我国教育具有强调教学方法的传统,这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即注重技艺的特点有关。中国古代强调教学方法的传统,始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但是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不同学派的教育家,为了更好地宣传各自主张,想方设法招揽听众。作为影响宣传教育效果的教育技术,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论语》中记载,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却一个回答是,一个回答不是。面对公西华的不解,孔子答曰:“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是孔子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的范例。孔子对于教学方法改进具有突出贡献,后代教育家继承了孔子重视教学方法的思想并进一步丰富发展。《学记》等著作的诞生,更是展现了我国强调教法的优良传统。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法确实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于其中优良的传统,毛泽东明确要予以继承。

第一,他主张师生平等,赞同教学相长。强调因材施教,反对填鸭式呆读死记,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学会自学,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他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即当时的“三七开”制度,“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8]关于因材施教,湖南自修大学中就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设有专门的预科班。同时,根据学习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上课方式,上课时间、地点等也根据情况有所不同。

第二,毛泽东重视启发式教学与自学。孔子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实行了启发式教学。《学记》中强调:“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古到今,启发式教学一直为教学带来生机和收益。毛泽东著名的“十大教授法”中第一条就是“启发式(废止注入式)”[9]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毛泽东作了专门报告:他把为什么蒋介石该杀却不能杀的道理,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耐心讲解,最终使大家明白道理并支持他的做法。由此看出,他的教育是启发诱导而不是简单填鸭。这大概是为什么在大多数战士是文盲的情况下,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追随他这个知识分子的原因。与此同时,毛泽东更是推崇自学,主张“要自学,靠自己学”。毛泽东早年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这所大学把古代书院的形式和现代学校的内容相结合,突出“自修”特点。他对书院的教学形式进行批判继承,将好的教育传统进行发扬,时至今日,这种做法对我们的教学仍然意义重大。后来,在抗大讲课时,他常常将讲课稿发给大家,只讲三十分钟,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探讨,有疑惑的地方他再来解释,将这种学习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的创新。中国文化重视变化和创新,注重“学以致用”。群经之首的《易经》就是变化之学。毛泽东亦有所言,“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使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10]强调“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此,毛泽东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会了一些马克思的原理原则,还不算是真正完全学到了学问,主要的还是要到工作中去学习”。[11]

参考文献:

葛金国.论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 .安徽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胡金平.教育传统:教育现代化无法割断的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任青.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 .苏州大学学报,2004(1).

边彦军,王莉,倪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