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正文

2023年度《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通用文档】

发布时间: 2023-01-01 12:30:05 来源:网友投稿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1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通用文档】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1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2

  《爱弥儿》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他构思20年,然后用3年时间撰写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说。在书中,卢梭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旧封建教育,并通过它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论等。

  《爱弥儿》开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忍受痛苦也是儿童应该学习的一件事情。比如儿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过去安抚他。卢梭认为伤痛既然已经发生了,儿童就必须忍受。在儿童年幼时学习勇敢的精神,他便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则,在他们长大后面对痛苦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经验来对付。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

  当然,由于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卢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并为我所用。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1)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弥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2

  常听人说,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系列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个暑假抽空读了这本书,更让我体会到教育“回归自然,发展天性”的重要性。书中提倡的自然教育,只有经过博爱、*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及早地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我们*式的教育,尤其在老一辈中,有太多的漏洞,比如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吓唬孩子,你如再这样做,妈妈就不要你了等等诸如一些类似的话,这是一种威胁,目的是让自己能够轻松一点,在压抑孩子的天性。

  等孩子上学后,学习好的就是家长心中的好孩子。在我自己还是学生时,曾斩钉截铁地说过,以后我的孩子不会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要快乐地成长。但随着大环境下,有时不由地会把成绩来作为评判的标准。就像樊登说的,重要的不是成绩多少分,而是孩子的求知欲,他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他感到开心,自然而然自己就想更加深入地学习了。

  人是复杂而矛盾的。深知这一点的我们,怎么能这么简单的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呢?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和需求,早晚也要离开父母的保护伞,成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人生。难道只要会学习,他就完整了吗?答案肯定是不,身为父母,做好自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控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

  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他会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成为你或者找到如你一样的伴侣,为此我们一直努力,大家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3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读后感4

  作为一名范生,我时常在自我与现实之间徘徊,一方面自己经历了那终生难忘的高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为人师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其实我自己还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认那起早贪黑的苦读对于我的大学生活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为应试压力而结束年轻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试着寻找答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更轻松地在这个社会立足。

  近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爱弥儿》读后感5

  《爱弥儿》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他构思20年,然后用3年时间撰写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说。在书中,卢梭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旧封建教育,并通过它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论等。

  《爱弥儿》开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忍受痛苦也是儿童应该学习的一件事情。比如儿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过去安抚他。卢梭认为伤痛既然已经发生了,儿童就必须忍受。在儿童年幼时学习勇敢的精神,他便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则,在他们长大后面对痛苦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经验来对付。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

  当然,由于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中不免出现主观臆断和过于极端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卢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并为我所用。

《爱弥儿》读后感6

  《爱弥儿》是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在这本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读完《爱弥儿》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自由。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这不禁让我想起*的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是善良的,我们所能给与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护、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纯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呢,显然不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环境所造成的不良习惯,而人的行为结构和人的童年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特征,因此如果孩子童年的很多毛病被放纵,会在成年后极大的放大。因此卢梭在本书中还提出与自然教育密切相关联的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以上两点只是有感而发的浅谈,我想与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爱弥儿》读后感7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读后感8

  读完了第二本书《爱弥儿》,又一次了解了卢梭的教育思想。能够在那个时代有如此的思想觉悟实在不易!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卢梭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思想家,卢梭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告诉人们,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子。爱弥儿是他假想的学生,一个他要真心教育、成就的学生。

  卢梭认为,对人的教育可以分为三种:人的教育、物的教育、事的教育。只有三种教育的有效结合才可以说得上真正的教育。按现代教育的观点就是,教师、家长等人的教育、客观环境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观察、思考。

  卢梭也认为,教育中存在着别有用心的教育,存在着试图把人教育成某些人奴隶的教育,这要值得我们警醒。教育要先把人培养成为人,让他懂得人的权利,人生而自由和*等,谁比谁也不高贵,谁比谁也不低贱,人首先要做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自由人。高兴就是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该哭就哭,该乐就乐。压抑孩子的自然需要,压抑人的自然需要是违背教育道德的。不承认人的自然需要的合法性的,一定是伪道德,一定是欺骗性的道德。

  卢梭认为要培养人的感受美的能力,道德、技术、艺术无不是自然界中美的化身,在人的一生中追求事业、家庭和人生价值的成功过程,就是追求美的过程,人是不断追求完美的、打造完美的。

  教育的重要目的,还在于能够使人善于比较各种关系,在比较中抓住要害关系。

  总的感觉,人生真正的学习是四十岁以后的事情,才能够看懂一些过来人的真实体会和感受,才懂得一些道理的珍贵。记得上大学时,教心理学的老师让大家读读这本书,但怎么也读不进去。今读爱弥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感觉心有灵犀,卢梭的想法与现代社会教育理论竟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不得不佩服啊!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2)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弥儿读后感1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卢梭,卢梭另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爱弥儿》。在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良好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著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卢梭是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成语不可估量:估量:估计。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如:她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爱弥儿读后感2

  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而如何来*衡好孩子的现实压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确也是我们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卢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个性*”,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我们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遵从天性自然在现实中做起来感觉挺困难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今社会上教育内卷已经成为了常态化,虽然*颁布多项举措来缓解家长的焦虑,以期望改变教育内卷现状。但是家长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肆行,家长陪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们家长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探讨未来,给予他们试错的勇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上既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是一味的保护他们,更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适应现实的社会。

  以前,在教育内卷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我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没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将我们大人的期望强压给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课学习,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惊觉孩子好像很久没有笑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对孩子最终的期望,难道我们对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试成绩优异,只是希望他能够考上某一所重点初中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开始聆听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选择,寻找孩子快乐学习的源泉,他又开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学习没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发掘孩子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比一切的填鸭式学习更有效。

  所以,我们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衡好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既要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爱弥儿读后感3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所说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要教授给学生多少已死去的知识,而是要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及思想,主动地去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只有这样,实施德、智、体方面的教育,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后感4

  许久没有读书,尤其是如此长篇的、还是专业性较强的书籍。等终于鼓起勇气,利用三个长夜粗读了一遍,也是一知半解。知道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大有些偏差,又赶忙查百度刷了几篇读后感,才写下这些文字,匆匆总结,不及万一,大致想说的落笔还显苍白,权当是做个学习笔记了。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1762年首次出版《爱弥儿》这本教育学著作,一下子引来多国教育学家们的热议,其影响力之大,以至于过去了这200多年,我们依然能在其文字中感受到那种强大的力量。

  首先卢梭提到:不要因为上学,而牺牲其他生活中的美好。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活泼,这是他们变得聪明的源头。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兴趣之后在深入研究学问,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很接受的,毕竟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让孩子们在未来生活中能变得更美好,而不是因为学习导致他们的生活变得沉重甚至痛苦。好在我们现在也的确这么在做,也希望在有了理论依据后一直保持。

  而对于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卢梭提到,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拥有健康家庭的童年,是孩子保持理智的最佳环境。

  作为父亲,我们有责任将其抚育和培养,直到其真正融入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思想的公民。

  孩子读书,其实是很辛苦的事情,早起晨读,晚上自习,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也会在未来社会的创造和竞争中,拥有较大的优势。我们在注重孩子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思想锻炼,还需加强劳动,卢梭也曾说没有劳动的成长,就不可能获得正常的人的生活。

  但其实真正的教育是用行动去为孩子树立榜样。

  再就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老师在孩子们成长中的重要性,卢梭曾说: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可见卢梭在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对教师的侧重。所幸,陪伴孩子们的教师都很年轻,彼此的相处欢乐*等且富有爱心,这种相互之间的信任也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建立了理想人际关系的基础。

  还有就是面对诱惑,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未来走向社会,我们的孩子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引诱,但如果我们能够在成长期就为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价值观,那么他们未来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就会更胜一筹。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目的地其实是一样的,但如何观赏沿途的风景,并以什么样的心境和状态,经历人生,才是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的。毕竟,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爱弥儿读后感5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6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后感7

  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读了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读完这本著作,我觉得在我们*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8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细细品味,确是有不少独到见解之处,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顺应天性的发展才是教育应该做的。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不能用*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使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

  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应进行体育教育。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还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占主体了。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就是重点了。从20岁开始,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认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文为衡量儿童教育水*的标准。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儿童通过切身体验,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们就会理解这种惩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关心荣誉和财富。所谓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单个体。“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叫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卢梭认为如果儿童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吃苦耐劳、遇到挫折不气馁,认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爱弥儿读后感9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0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潜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好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好处。人生本来就就应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但是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1

  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讲道理,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习知识。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治疗的。

  卢梭阐述的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卢梭说,教育女孩,只需对她说,别人怎么会看她就可以把她们管理的好好的。而对男孩如此,则如对牛弹琴。我原来在教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要积极采用学到的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12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3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习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习,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习,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习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14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15

  卢梭先生并不是陌生人,他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都是法律系同仁的必读书目之一;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等、自由”“天赋人权”的理论,在《爱弥尔》这本教育类著作中,同样有所体现。

  一、孩子是应当自然的成长的,但也不能无节制的满足其欲望。

  “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所以自然是孩子的本源,孩子天然就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兴趣,并天然就会模仿大人的言和行;所以,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或她天然就能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多干预才是导致教育偏离本源的主要原因。

  “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与此同时,孩子天然又是极聪明的,或者说人类天生又是极其聪明的;如果他们发现了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通过哭闹、撒娇、投诉、控告获得利益,他们自然不会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利益,而显然会其他更容易的方式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在他或她明白,真正疼痛的时候再请求帮助,而不是将他人当做自己的拐棍,那样注定是走不快、走不远的。

  *世界的规则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会出现通过法外途径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利益的怪事,且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家长也不应当焦虑,该会走路的时候,他或她就会自然学会走路;该会说话的时候,他或她就会学会说话;家长能够做的不是替他或她走路或说话,而是创造机会练习,创造机会让他或她自然的学习,比如卢梭笔下的假面具练习,比如我们小时候慢慢学会跳绳。

  焦虑走路、焦虑跳绳、焦虑成绩、焦虑工作、焦虑婚姻。这些焦虑都是同样的问题,关心则乱。自然之道、顺应趋势之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本源之道。

  二、孩子是应当被*等对待的,虽然这知易行难。

  如果孩子是自然成长的,那么他或她应当是能够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够不依赖拐棍而自然站立的。那么作为独立的人,他或她理应获得家长的尊重。不过,客观上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很难那样*等的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在社会中没被他人*等的对待或往往不能*等的对待他人一样。

  当代社会,追求效率,能够短*快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被广泛宣传和使用,加上刻意不刻意的焦虑,使得大家都变得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无论是报班还是作业时间,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购买衣物,我们总在以“我是为了你好”为借口,不*等的对待孩子,急功近利的强制对方。而当一个人不能被*等的对待,真正的独立是不会从天而降的;真正的成长也是不可能靠强制得来的;这正是我们要修行之处,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爱弥尔终将长大,终将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希望他或她是自然的,是独立的,是能够*等善待他人同时被他人*等善待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创造上述条件,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3)

——爱弥儿600字读后感

爱弥儿600字读后感1

  卢梭先生并不是陌生人,他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都是法律系同仁的必读书目之一;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等、自由”“天赋人权”的理论,在《爱弥尔》这本教育类著作中,同样有所体现。

  一、孩子是应当自然的成长的,但也不能无节制的满足其欲望。

  “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所以自然是孩子的本源,孩子天然就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兴趣,并天然就会模仿大人的言和行;所以,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或她天然就能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多干预才是导致教育偏离本源的主要原因。

  “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与此同时,孩子天然又是极聪明的,或者说人类天生又是极其聪明的;如果他们发现了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通过哭闹、撒娇、投诉、控告获得利益,他们自然不会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利益,而显然会其他更容易的方式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在他或她明白,真正疼痛的时候再请求帮助,而不是将他人当做自己的拐棍,那样注定是走不快、走不远的。

  *世界的规则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会出现通过法外途径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利益的怪事,且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家长也不应当焦虑,该会走路的时候,他或她就会自然学会走路;该会说话的时候,他或她就会学会说话;家长能够做的不是替他或她走路或说话,而是创造机会练习,创造机会让他或她自然的学习,比如卢梭笔下的假面具练习,比如我们小时候慢慢学会跳绳。

  焦虑走路、焦虑跳绳、焦虑成绩、焦虑工作、焦虑婚姻。这些焦虑都是同样的问题,关心则乱。自然之道、顺应趋势之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本源之道。

  二、孩子是应当被*等对待的,虽然这知易行难。

  如果孩子是自然成长的,那么他或她应当是能够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够不依赖拐棍而自然站立的。那么作为独立的人,他或她理应获得家长的尊重。不过,客观上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很难那样*等的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在社会中没被他人*等的对待或往往不能*等的对待他人一样。

  当代社会,追求效率,能够短*快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被广泛宣传和使用,加上刻意不刻意的焦虑,使得大家都变得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无论是报班还是作业时间,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购买衣物,我们总在以“我是为了你好”为借口,不*等的对待孩子,急功近利的强制对方。而当一个人不能被*等的对待,真正的独立是不会从天而降的";真正的成长也是不可能靠强制得来的;这正是我们要修行之处,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爱弥尔终将长大,终将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希望他或她是自然的,是独立的,是能够*等善待他人同时被他人*等善待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创造上述条件,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4)

——《爱弥儿》读书心得10篇

《爱弥儿》读书心得1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xx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读书心得2

  《爱弥儿》是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在这本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读完《爱弥儿》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自由。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这不禁让我想起*的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是善良的,我们所能给与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护、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纯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呢,显然不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环境所造成的不良习惯,而人的行为结构和人的童年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特征,因此如果孩子童年的很多毛病被放纵,会在成年后极大的放大。因此卢梭在本书中还提出与自然教育密切相关联的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以上两点只是有感而发的浅谈,我想与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爱弥儿》读书心得3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论;抨击了封建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无数深刻的教育观点,现在读起来仍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爱弥儿》读书心得4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读书心得5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读书心得6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心得7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爱弥儿》读书心得8

  本学期的第二本读物是《爱弥儿》,《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好书。“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身为一名教师,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教师用自己的热情与才能,加上不断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坚持读书,来完成社会交给的教育任务,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爱弥儿》读书心得9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观点:孩子在幼年教育时,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爱弥儿》读书心得10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

  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

  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师范)的学生,我将来是要走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位的,置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5)

——《爱弥儿》读后感10篇

《爱弥儿》读后感1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爱弥儿》读后感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xx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习,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习“的明智之举。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常德的教育就会真正成功,*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3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一种尊崇自然的教育。从先到后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普遍性和差异性去对待学生。教育的来源有三种:一是自然,也就是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真正的人。二是人,也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三是事物,也就是环境的影响。这三种教育需配合一致,才是自然的教育。

  一、自由的渴求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那么今后我们要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二、愉悦的教学和学习

  卢梭极力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强调儿童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他说:“我憎恨书籍,他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体。”又说:“教师所教的是为了什么呢?文字!文字!文字而已!在他们所夸示的种种教给儿童的科学中,他们永不注意选择儿童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儿童们不得不去应付事实,也无法不全盘失败了。”因此他建议道:“请勿以文字教育给予你的儿童,它应当是纯由经验而学习。”“凡是他们能够由经验中学习的事体,都不要由书本去学习。”卢梭主张在现实中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相应地,他要求教师放弃繁琐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卢梭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学。”卢梭在《爱弥儿》中,列举许多在现实中师生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例如,爱弥儿在秘密的临海中迷失了路途,于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阳光照射的方向和森林所在部位,推断出回家的路,可见,天文和地理的知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场合学习的。又如,魔术是操纵水盘中蜡制的小鸭游来游去,这桩秘密被爱弥儿戳穿了,在这一场合中,爱弥儿懂得了有关磁铁的知识。

  为了确保师生共同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卢梭倡导尊重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首先,卢梭以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在天然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不断探究,发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的全部教学论主张无非是这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出,卢梭所谓的“良好的教学”即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这两个要素是获得知识,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真理本身。因此,卢梭的教学论不是只是本位的,而是兴趣、能力趋向的。

  其次,卢梭十分注重教学要适应儿童、青年身心发育的水*。他希望教师根据儿童水*选择学习内容,从简单的儿童熟悉的事件说起,坚决反对硬把*的需要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卢梭认为:“人们对于儿童们的知识领域认识错误,把儿童所没有的制师人为儿童已经具备,并且教儿童去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劝告老师道:“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说明”“你在研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要永远就最可见和最新明的现象着手。”此外,卢梭还希望儿童学习的进度要恰当,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他说:“纵令最有天资的儿童,你们也莫要设想在我们教导他的三四年时间内,能对一切艺术和科学都有所理解,以致到他长大时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

  最后,卢梭要求教学要注重对于事物的接触或直观。卢梭以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基础,因此极为注重要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这就是说:“我们真正的教师时经验和情绪。”也就是由实在关系而得到各种观念的心灵是透彻的。所以这是一条通例: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不要以符号代替实在的实物。因此,卢梭重视实地考察和旅行参观,以便在丰富而确实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爱弥儿在学习农业、土壤、物产和种植方法,是亲自夏天观察以及在和农民一道操作中进行的。他采集植物和矿物的标本,是在实地参观调查中进行的,他绝不关在房内死读书,而是走向实际搞研究。

  我们来看看之后的爱弥儿成长的如何:懂得自然常识,懂得人情世故,重视对他有用处的东西,喜爱劳动,性情温和,有耐心又顽强,充满了勇气。不惧怕疾病。具备社会道德。没有恶习,身体康健,思想健全,心地自由。

  我想这也许是所有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所能具备的能力了吧。

《爱弥儿》读后感4

  《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卢梭通过虚拟了一个贵族子弟爱弥儿,自己扮演爱弥儿教师的角色,讲述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有感觉,而没有思考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具体论述了母亲应该让婴儿充分的活动,而不是束缚他们,怎样喂食,谨慎给婴儿用药怎样选择保姆,婴儿应该生长在城自然的环境中,以及慎重对婴儿进行言语教育等。

  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12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对儿童继续进行大量的感知觉的接触,与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日后发展他的智慧。这一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个人生活,使儿童懂得一些,道德观念,他对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儿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吓,理性教育等,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教育,绝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如说重视这一时期的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认为11岁至15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及知识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问题,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进两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对治愈的基本原则,虽然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学习,反对啃书本和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第四卷中,他认为11岁至20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因此还提出了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并把他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认为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着重于培养灵巧。

《爱弥儿》读后感5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读后感6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7

  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读了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读完这本著作,我觉得在我们*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8

  “教他们不去听那些废话,也就是对他们进行了非常有用的教育了。”

  《爱弥儿》第一卷的最后部分,讲到孩子学习语言,本文来谈谈几个关键点。

  01、从哭开始表达

  孩子出生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他在使用人类的这种基本的通用语言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只能通过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有限的内容,但是确实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步。

  这里的学习可以会引起误解,因为哭没什么好学习的,每个人天生就会。但是这里的学习是指孩子对哭的运用。

  此时的婴儿如果只有在痛苦时哭,那么*就知道他此时需要帮助,可以立马实施帮助,换尿布、喂奶等等。如果不能够找到痛苦的原因,*应该镇静,不能通过摇晃或者抚摸的方式叫他不哭。

  因为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我们就在助长婴儿通过哭来摆布*的习惯。这种习惯通常会很顽固,比如很多大孩子在玩具商店里面打滚,成因从婴儿就开始。

  02、不对他们说废话

  最初,婴儿以哭的方式来和*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使用他们的语言和这个世界交流。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他们的语言,妄图以自己的想象去和他们交流。

  这种妄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和他说很多话,扰乱了他的学习。在小时候应该经常性的教几个简单的发音,清晰、重复,而且这几个词要他能够观察到。比如说妈妈等等。多了反而会让他混乱。

  在稍微长大的时候,*会说一些超过孩子能够理解的话,比如问“爱不爱啊?”之类的问题。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废话,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反而引起他们的混乱。就是能够回答对,也不是通过理解,而是他在判断形式,按照最有利于他的方式回答。

  教他们不去听废话,家长首先要意识到那些是废话。这种教育就非常有用了。

  03、限制词汇量

  人们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操之过急,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而降低这种急躁感或者焦虑的结果就是不用专门提高孩子的词汇量。

  如果只了解词汇,而不了解词汇背后的思想。这就是鹦鹉学舌,有坏处无意义。因为通过不同场合的使用同一词汇,哪怕是用错,但会让这个词的意思深入人心,而且随着场景的逐步增加,孩子自己会产生区别,用新的词汇去表达新的情况。

  简单的说不在词汇上不拔苗助长,他们才能把已经词汇,通过经常反复的比较,深入把握每个词的意思。等他们长大以后不至于混淆这些词的意思。

  04、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

  否定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就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即交流。

  在婴儿时期,哭就是一种交流,*需要准确回应这种交流,那孩子哭的这种交流方式也不会变形。

  在说话阶段,不需要操之过急,因为单单会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让孩子学会每个词语背后的思想,从而能够实现准确交流的目的。

  在更大一些的时候,也不用要求他们的语法,字的正确性,而是看发音是否清晰,用词是否恰当。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清晰意思,而不是书法优美,态度端正等等外在的东西。

  总之,语言是拿来交流的,特别是孩子,应该聚焦于本质,其他的东西不需要教,自然就学会了。

《爱弥儿》读后感9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后感10

  从大一上外国教育史*老师介绍《爱弥儿》这部书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课中自己选择并从头到尾阅读这本书,再到这门课程在大家的忙绿、批判与赞同的声中正接近尾声,我的感触颇深。

  首先,来谈一下《爱弥儿》这本书。此书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创作。撇开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不谈,我看到得是爱弥儿在教育家的指导下,由婴儿长至*并与自己的所爱结为伉俪的过程。爱弥儿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似乎从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已由父母绘制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头细想,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想我们是悲哀的。

  其次,在经典教育名著的选择上,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所谓“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作品。老师们给的著作名很多《最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国外的.,为什么?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不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不为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吗?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读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学记》,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师在课程上也说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可是,没有。我没有去批判,也没有走歪路,仍选择了老师所推荐的书。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老师”,教育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也为自己蒙羞。

  最后,再说说教育名著了吧。我觉得这种另类的教学形式很好,但我没看到老师预想的结果。记得何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读一本书,我们一百个人,最后,我们每个人就都读了一百本书。”然而,结果却不是的。再说说我们的老师,有的教师在学生讲时并不尊重学生,让我很失望。不过,*的老话还是有用的—“万事开头难”,我想,在大家的评论中,何老师及众位老师会把《教育名著》课办的更好,一起期待!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6)

——《好心眼儿巨人》读后感500字3篇

《好心眼儿巨人》读后感500字1

  这本书写的生动、形象,吸引读者,让我们随着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快乐、紧张、害怕、担心……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有一个山洞外,那里有很多的巨人,他们把人类称为“人豆子”,而且,每天只有一个巨人和其他巨人不一样,他就是——好心眼儿巨人。好心眼儿巨人是那可爱、善良,虽然他没有读过很多书,还经常把查理斯·狄更斯,但是他把这本书买了几百遍,还自学新生字,并把他们写下来。他还和索菲成为了好朋友,有时他们一起去于足梦“进漩涡”,好心眼儿巨人便把这个“进漩涡”吹给吃人肉的"巨人,是他做个可怕的噩梦。大结局时,好心眼儿巨人和索菲制止了这些吃人巨人。为了表示感谢,英国女王派人在王宫旁边改了两座房子,一座大的,一座小的,并分别送给了好心眼儿巨人和索菲。好心眼儿巨人最后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

  读完真本书,我明白了真正的友谊是不分地位、身份的。就像好心眼儿巨人和索菲之间的友谊,虽然索菲只是一个*凡的人类,但好心眼儿巨人并没有因为她是人类,而嫌弃她。而且当吃人肉块巨人来临时,好心眼儿巨人还想办法保护索菲,这种友谊,真令我感动。

  当我再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想:我以后对待朋友也要像好心眼儿巨人对苏菲那样。只有这样,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不是吗?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7)

——《爱弥儿》读后感15篇

《爱弥儿》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弥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1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卢梭,卢梭另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爱弥儿》。在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良好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著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卢梭是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成语不可估量:估量:估计。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如:她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爱弥儿》读后感2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3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潜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好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好处。人生本来就就应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但是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4

  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讲道理,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习知识。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治疗的。

  卢梭阐述的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卢梭说,教育女孩,只需对她说,别人怎么会看她就可以把她们管理的好好的。而对男孩如此,则如对牛弹琴。我原来在教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要积极采用学到的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5

  最近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后感6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所说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要教授给学生多少已死去的知识,而是要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及思想,主动地去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只有这样,实施德、智、体方面的教育,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后感7

  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读了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读完这本著作,我觉得在我们*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8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9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后感10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习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习,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习,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习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11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13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14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

《爱弥儿》读后感15

  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而如何来*衡好孩子的现实压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确也是我们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卢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个性*”,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我们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遵从天性自然在现实中做起来感觉挺困难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今社会上教育内卷已经成为了常态化,虽然*颁布多项举措来缓解家长的焦虑,以期望改变教育内卷现状。但是家长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肆行,家长陪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们家长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探讨未来,给予他们试错的勇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上既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是一味的保护他们,更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适应现实的社会。

  以前,在教育内卷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我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没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将我们大人的期望强压给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课学习,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惊觉孩子好像很久没有笑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对孩子最终的期望,难道我们对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试成绩优异,只是希望他能够考上某一所重点初中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开始聆听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选择,寻找孩子快乐学习的源泉,他又开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学习没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发掘孩子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比一切的填鸭式学习更有效。

  所以,我们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衡好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既要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8)

——爱弥儿读后感 (荟萃20篇)

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赏书中优美抒情词句、逻辑严密的推理令人惊叹。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儿童要适应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学的地方。

  《爱弥儿》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向压抑、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发起了挑战,开创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其所处时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儿童视为具有人格和价值的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对象。

  以这种“性善论”和“人格*等”为坚实基础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自由、澄澈的环境来发展自我,成为社会中的优秀的“自然人”。

  毋庸讳言,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美至极,我们仍需要带着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局限性在于,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教育观,教育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是避免沾染恶习;不是引导儿童向科学与知识的目标前进,而是让理性在儿童期休眠。

  我们应当合理看待其局限的部分,吸收《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基础教育注入营养。

爱弥儿读后感2

  《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卢梭通过虚拟了一个贵族子弟爱弥儿,自己扮演爱弥儿教师的角色,讲述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有感觉,而没有思考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具体论述了母亲应该让婴儿充分的活动,而不是束缚他们,怎样喂食,谨慎给婴儿用药怎样选择保姆,婴儿应该生长在城自然的环境中,以及慎重对婴儿进行言语教育等。

  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12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对儿童继续进行大量的感知觉的接触,与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日后发展他的智慧。这一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个人生活,使儿童懂得一些,道德观念,他对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儿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吓,理性教育等,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教育,绝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如说重视这一时期的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认为11岁至15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及知识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问题,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进两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对治愈的基本原则,虽然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学习,反对啃书本和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第四卷中,他认为11岁至20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因此还提出了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并把他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认为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着重于培养灵巧。

爱弥儿读后感3

  《爱弥儿》这本书讲了卢梭作为一名导师对书中假定的一个正常孩子“爱弥儿”从婴儿期到结婚的自然培养过程,体现了卢梭崇尚自然教育,崇尚自由人的教育方法。

  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产生于自然、于物、于人。当三者趋向于共同的目标,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这种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爱弥儿的儿童期,当看到这独特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时,我很兴奋。12岁的爱弥儿开朗大方,眼神中依旧流露着天真明静,成规和习惯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更没有命令和服从,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是*等的。工作和游戏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读到这里,想象一下爱弥儿游戏时如同工作般的认真严肃的状态,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这样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到了读书的年龄多么的厌恶书本,把它们当作束缚,他更没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现在再回顾其“教学”过程,也并没有发现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是顺着自然规律走,不给孩子强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缚。

  但是,教育的确是一门深奥艺术,实现好的教育并不简单,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违背教育的规律。书中有一例子说到,我们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诚实的人,可是当你不恰当的问法却使他撒谎。当我们不在时,孩子干了一件坏事我们不应该向孩子问出“是不是你干的?”这种草率的问题。如果是他干的,如果他认为你已经知道是他干的,还在设置陷进问他,那么,他就会与你对抗。如果他认为你还不知道是他干的,那么,他就会自问:“我为什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这样一来,你的不谨慎的提问就促使他撒谎。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你必须首先仔细的观察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因此,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不过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去接受挑战。

爱弥儿读后感4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著作《爱弥儿》第一卷的第一句话,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人类因为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破坏者。这是因为人们不愿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样子,总是习惯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结果大都不遂人愿。由于人类不愿意接受大自然本来的样子,大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去肆意改造,制造了混乱不堪的状况和面目全非的东西,把一切都变得很糟糕。改造出来的丑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养”,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终泯灭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会使得他不至丢失人的本性,回归到自然中去。顺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极的放弃与逃避,而是为其提供最适合的成长条件,找到更合适的方式顺其成长,那样才算是自然的。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个12岁孩子的教育时说“要想当好学生的老师,就必须实现当好自己的老师”,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要让他们从经验中获得教训,要多让他们去探索大自然,要用关心和善意去敞开你的心扉,要有谨言慎行的朴实。还要“让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无顾忌地伤害别人,以致伤害了别人自己却不知道”,要用能让儿童明白的词语教他们,要让孩子萌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也就是说,对幼年的儿童教育,不学习反而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这时他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寻找答案,因而也就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摆布。他相信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零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要让自己对知识的探求去唤醒他沉睡的心,让好奇心去带领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坐啃书本的死记硬背远不如去亲身实践。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他这个懂他的老师。反之,作为他的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教师的荣耀不是体现在自己身上,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成为和教师并驾齐驱的人”。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句,让人受益匪浅。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们的教育应该是实际行动多于口头传授;因为儿童很容易忘掉他们曾经说过的和别人曾对他们说过的话,却忘不掉他们做过和别人教他们做过的事情。”实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走向实践之路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事实明摆着的,我越是为他提供独立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不受别人意志和判断的干扰,我就越能让他懂得撒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撒谎是孩子逃避惩罚或指责时对真相的隐瞒,是他对危险的提前预知而对事实的掩盖,正当的谎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许诺和撒谎都是为了从当下的困境中解脱,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诺以及为了遵守这些诺言要做些什么。所以,就算儿童答应了做些什么,他也什么都做不了。为了让儿童说真话,就要用真理去抵御谬误而不是把诺言变成谎言。因此,说真话才能继续让孩子保持天真和纯洁。

  “亨利四世说过:‘他们撒了那么多的谎,直到最后他们才说了实话。’谁要是想讲几句俏皮话,只要他多讲几句傻话就行了。”作者说这种讲几句俏皮话的人是“没有其他什么长处值得庆贺的赶时髦的人物”,相信他们就像相信一个说了一千句总有一句语言准了的星相学家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这一生都难以具备思考能力”,对这句话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养学生的智慧,就要培养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这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指挥他的双手,用锻炼身体去利于思想活动,用习惯和服从去取代理性。作者说:“他们的身体越活动,思想就越灵敏;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长,相互促进。”

  “最初你什么也不教他,结果你却创造出了一个教育奇迹”,这是一种颇有些难度的教育方法。当你办事不因循守旧,不对你的学生施教的时候,你就把什么都交给他了,还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说“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说这就是不教是为了教吧。

爱弥儿读后感5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卢梭,卢梭另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着作之一便是是《爱弥儿》。在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良好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卢梭是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后感6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著作《爱弥儿》第一卷的第一句话,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人类因为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破坏者。这是因为人们不愿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样子,总是习惯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结果大都不遂人愿。由于人类不愿意接受大自然本来的样子,大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去肆意改造,制造了混乱不堪的状况和面目全非的东西,把一切都变得很糟糕。改造出来的丑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养”,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终泯灭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会使得他不至丢失人的本性,回归到自然中去。顺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极的放弃与逃避,而是为其提供最适合的成长条件,找到更合适的方式顺其成长,那样才算是自然的。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个12岁孩子的教育时说“要想当好学生的老师,就必须实现当好自己的老师”,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要让他们从经验中获得教训,要多让他们去探索大自然,要用关心和善意去敞开你的心扉,要有谨言慎行的朴实。还要“让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无顾忌地伤害别人,以致伤害了别人自己却不知道”,要用能让儿童明白的词语教他们,要让孩子萌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也就是说,对幼年的儿童教育,不学习反而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这时他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寻找答案,因而也就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摆布。他相信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零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要让自己对知识的探求去唤醒他沉睡的心,让好奇心去带领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坐啃书本的死记硬背远不如去亲身实践。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他这个懂他的老师。反之,作为他的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教师的荣耀不是体现在自己身上,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成为和教师并驾齐驱的人”。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句,让人受益匪浅。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们的教育应该是实际行动多于口头传授;因为儿童很容易忘掉他们曾经说过的和别人曾对他们说过的话,却忘不掉他们做过和别人教他们做过的事情。”实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走向实践之路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事实明摆着的,我越是为他提供独立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不受别人意志和判断的干扰,我就越能让他懂得撒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撒谎是孩子逃避惩罚或指责时对真相的隐瞒,是他对危险的提前预知而对事实的掩盖,正当的谎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许诺和撒谎都是为了从当下的困境中解脱,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诺以及为了遵守这些诺言要做些什么。所以,就算儿童答应了做些什么,他也什么都做不了。为了让儿童说真话,就要用真理去抵御谬误而不是把诺言变成谎言。因此,说真话才能继续让孩子保持天真和纯洁。

  “亨利四世说过:‘他们撒了那么多的谎,直到最后他们才说了实话。’谁要是想讲几句俏皮话,只要他多讲几句傻话就行了 。”作者说这种讲几句俏皮话的人是“没有其他什么长处值得庆贺的赶时髦的人物”,相信他们就像相信一个说了一千句总有一句语言准了的星相学家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这一生都难以具备思考能力 ”,对这句话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养学生的智慧,就要培养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 。”这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指挥他的双手,用锻炼身体去利于思想活动,用习惯和服从去取代理性。作者说:“他们的身体越活动,思想就越灵敏;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长,相互促进。”

  “最初你什么也不教他,结果你却创造出了一个教育奇迹 ”,这是一种颇有些难度的教育方法。当你办事不因循守旧,不对你的.学生施教的时候,你就把什么都交给他了,还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说“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说这就是不教是为了教吧。

爱弥儿读后感7

  就读师范的时候,在教材上看到过卢梭的《爱弥儿》。当时只是记住有这样的一本书,对于里面的内容没有去研读过。现在借教师素质年的机会,阅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在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 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是不是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呢?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

爱弥儿读后感8

  最近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后感9

  《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于l762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时,曾轰动了整个西欧,影响巨大。这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出现的论教育的专著。卢核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要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就必须改造个人。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新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新人(摆脱封建影响的人)的教育计划。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主张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出发展的“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所谓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实际上包括自然环境对于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的本性,也就是儿童所具有的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特点等;第二,“人为的教育”。它包括母亲、保姆、教师等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卢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统一性。在他看来,对儿童施加数育,“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就像三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一样。“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石同教育相互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怎样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呢?卢梭的答案是:“人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发展。他说:“往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万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受人支配的两种力量。必须服从那种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领导。”因此,卢梭主张必须依照儿堂“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这就是卢梭自然教育的要义。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观点。一、儿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坎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人“返回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一定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判断,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在强*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提供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些无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这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现在,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看了《爱弥儿》后说“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卢棱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地位而大声疾呼,教育应以儿童的生理、心理为依据,以儿童的本能、需要、能力、爱好为基础,帮助儿童发展其本能和各种器官,通过他自己的活动,使他的身体和心灵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长过程而得到发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后果”法则也是抓住了儿童喜欢尝试、冒险、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儿童在实践中尝试,在结果中获得知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打破了千年因袭的教育陈规陋习,把儿童从一个接受塑造的动物,变成了一个主动接受教育的活泼的人。卢橙设想在他门下出去的儿童,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可以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感官得到缎炼fL\灵得到培养,判断力亦日益得到加强,并赢得自己幸福的童年。20世纪韧,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义与教育》中,多次引证卢梭尊重儿童人性的理论,他提出的“儿童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张就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发展。瑞土心理学家庭亚杰也称赞卢搜看出了儿童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动力,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和情感的方法。庆亚杰的研究实质上也是以这一点为前提的。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呼吁尊重儿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以书本为中心,提倡教学要联系生活,等等。从某种角度看,也就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回归。总之,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实践的影响来看,不仅仅给予他同时代的人们,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正如*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3B付t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有阶级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脱离社会的纯自然教育,他把教育过程划分为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虽然其目的在于防范或抵抗社会的不良影响,但这种划分是很不科学的。卢梭把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断言儿童凡是来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经人手就变坏了,这种结论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学内容k,卢梭由于强调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识,过分重视生活经验的价值,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儿童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其结果只能让儿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离破碎的常识。

  总之,读《爱弥儿》,看卢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批判地加以继承。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而一概否定,这是我们所反对的;同时,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盘继承,也是我们所不取的。

爱弥儿读后感10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我有一个小侄女,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周末就要参加围棋,电子琴,作文,巴蕾等等兴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个职业女性一样,毫无喘息的机会。当我问其“放五一长假,你最想干什么”的时候,她回答;“我就想到乡下姥姥家看看田野。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读后感11

  读此书之前,卢梭的教育理论已经多次在不同的育儿书籍中被引用过,爱弥儿早就不是个全然陌生的孩子了。但或许正如很多育儿理论说的,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童年开始,早期教育的影子将与一个人终身相伴。

  和有些根据自身育儿经历为蓝本写就的育儿书籍不同,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是个虚构的形象。既然是描述一种育儿理念,既然是抒发自己对政治、道德的鲜明观点,既然是一组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将理想主义进行到底,给爱弥儿一个完美的结局呢?是一定要有过足够的磨砺和挫败,一定要支离破碎过,才能显示出主人公的强大,才能表明在任何不顺遂、不走运、不公*中,他的教育成果都不会覆灭,才能不遭人嫉妒地回归*淡?空想的教育结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并不值得让我们的孩子完全照本宣科地实践,仅仅提取起闪光点还是有不少的。不过啰啰唆唆写了近七十万字,任谁如此铺陈,要从中挑出若干金句都是可能的吧?耐心读完此书只能说是卢梭之所以为卢梭的号召力。

  就我的读书体验来讲,上卷的前半部读得飞快,可读性很强。在孩子早教问题上,卢梭是偏向自然教育的。最让我深以为然的是他对早教的准备工作和背景的挑剔,诸如怎样为孩子选老师(或者说怎样为老师选学生)、教师的绝对权威等等,尽管有些理想主义,但真的是我一直努力打造却难以实现的。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热衷早教的钻研者,看到了靠谱或有同感的文章,总希望能进行尝试,若有人反对,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唱反调真是教育的大敌。再比如父母以身作则这件事,我可以为了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却无法约束家里的每个人都能自律,又如何能真正给孩子做榜样?孟母之所以能三迁,一方面是当时房价便宜,另一方面反而是得益于他是单亲家庭。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可是不配合的父亲只是教育的绊脚石。卢梭的立足点是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环境,那接下去的论述就只能水中望月了。

  伴随着卢梭教育理论的展开,爱弥儿一点一点长大了,到他的青春期,卢梭重点探讨了如何避免早恋以及随之引发的后果,如何挑选伴侣(顺便讨论了淑女的养成和他认为理想的素养),如何谈恋爱,夫妻双方如何维持婚姻幸福,其间也穿插着卢梭的政治观点。毕竟是不同国度,隔了这么长的时代,作者的品位基本让我不敢苟同,偶有真知灼见,大抵当小说读过,事事都要参合在里面的作者真是碍眼。爱弥儿和苏菲结合了,作者也像父亲一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故事进行到这里还算圆满。然而从爱弥儿独挑大梁开始,剧情才刚刚开始。

  爱弥儿的书信中也透露,是从作者离开以后故事急转直下。爱弥儿的最大考验是原本对不能白头偕老嗤之以鼻的妻子忽然出轨这件事。能否从奇耻大辱中调整好心态走出来是一个男人成熟与否的标志,而作者正想告诉大家,在他功成身退之后,他的教育成果完全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独自直面新的问题,勇敢坚强合乎道德地处理。最后再给他一个还算欢喜的结局(假结婚那幕瞬间出戏啊)。

  如是观之,我并不认为爱弥儿是个教育成功的典范,至少像爱弥儿这样的男人出现在我面前,我是不会动心的(好在以苏菲的标准择偶,他也不会看上我)。他健康强壮,他人格高尚,他兴趣广泛,他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他还家底殷实,但缺乏的恰恰是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情趣和生命力。人可以有缺点,未必要像爱弥儿这样表面事事完美,但不能缺少情趣,不能凡事像机器人一样地理性思考下判断,状似严谨,实则呆板过头,和这样的人生活,每一天将是无比沉闷了无生气啊。我并不希望我儿子将来是这样的,哪怕这样的他能像爱弥儿一样娶个合我心意的媳妇,代价也未免太大。我希望他发自内心真正的快乐,而不只是按照我灌输给他的标准下的快乐。

  教育是一生的修行,孩子终要独立。在自我修行的漫长的道路上,始终热爱并享受*淡生活的乐趣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爱弥儿读后感12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后感13

  暑假里我有幸读到法国教育学家的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直接表达了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也正是我我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所欠缺的,而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我也重新定义了自己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二、怎样教学生

  “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而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学之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还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

  三、痛苦教育

  “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样的东西把孩子围起来,预防他受到任何伤害,以致他在长大后一有痛苦便不能对付,既没有勇气,也没有经验,只要刺痛一下便以为就要死了,看见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过去,弄成这样的结果,我们还能说这一大堆设备有什么用呢?”痛苦教育大概也应该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我们不能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们受伤,因为受伤总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避开无谓的伤害或受伤。比如利器戳到眼睛总不是好事。但是,有一些伤痛大概再所难免,比如奔跑中的摔倒。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谁也不能避免痛苦的困扰,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遇到痛苦就要投降。不然我们的孩子就会太软弱,太没有力量。如果被打火机的火花烧了一下手指,他们就知道玩火是危险的;如果手指流血我们就要教他们学会使用创口贴,方法是最重要的!

  

爱弥儿读后感14

  《爱弥儿》的童年期,是卢梭讲述的最详细的一部分。童年是孩子思想认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一切事物,他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在他的眼里,一切都那么新奇。“儿童期是从两岁到十二岁,这是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也是种种错误和恶习逐步滋生的时期,如不及时纠正,他们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永远无法根除。”此时,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语言、态度、方法等等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爱弥儿童年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指导。这种指导,并不只是在理论的高度,而更多的是实践。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孩子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如哭的时候、任性的时候、撒谎的时候……作为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和引导,书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及讲解。这些问题也是此时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

  书中尤其对教师提出了诸多建议与要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公正善良、热情淳朴、谨言慎行、做孩子的模范……细致的讲解与深入的分析,带给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许多良策。“奇怪的是,人们除了向孩子灌输‘竞争、嫉妒、猜疑、虚荣、贪婪和怯弱’之外,竟然想不出其他的手段。而人们还以为自己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切不可让这愚昧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延续下去。

  “要想培养他们的智慧,首先要培养他的体力,锻炼他的身体。”不要认为锻炼就会影响学习,不要等到身体柔弱到不堪一击了才想起锻炼的好处。近年来,初中毕业考试中体育测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可很多学生却是在进入九年级后才开始恶补体育测试内容的。真希望家长能从小就注意让孩子锻炼身体,真希望这种用考试来促进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早点结束,让健身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

  书中还对如何训练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做了详细的讲解。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先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会受益多多的。

  我的宝贝,刚刚走进童年。经常看着天真可爱的她,想:“宝贝,我该如何爱你?”总想让她受到最好的教育,总想祈盼她有最*坦顺达的人生路,总想让她时刻都快乐幸福……我想,这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吧。

  带着《爱弥儿》给我的启示,陪宝贝走过童年。

爱弥儿读后感15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后感16

  《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卢梭通过虚拟了一个贵族子弟爱弥儿,自己扮演爱弥儿教师的角色,讲述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有感觉,而没有思考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具体论述了母亲应该让婴儿充分的活动,而不是束缚他们,怎样喂食,谨慎给婴儿用药怎样选择保姆,婴儿应该生长在城自然的环境中,以及慎重对婴儿进行言语教育等。

  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12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对儿童继续进行大量的感知觉的接触,与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日后发展他的智慧。这一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个人生活,使儿童懂得一些,道德观念,他对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儿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吓,理性教育等,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教育,绝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如说重视这一时期的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认为11岁至15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及知识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问题,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进两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对治愈的基本原则,虽然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学习,反对啃书本和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第四卷中,他认为11岁至20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因此还提出了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并把他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认为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着重于培养灵巧。

爱弥儿读后感17

  卢梭是十八世纪中最杰出的启蒙运动家,他创作出了大量的著名作品,其中以《爱弥儿》的影响最为深远。它属于一本教育巨著,该部作品主要围绕主人公爱弥儿进行创作,讲述爱弥儿处于不同时期下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并渗透了多种教育方法,它在现代教育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巨大作用。

  此部作品历经二十年才完成构思,利用三年完成创作,一经发表变引起了轰动性的效应,掀起了教育狂潮。卢梭笔下的爱弥儿不仅拥有哲学头脑,还勤劳肯干,追求自由与*等,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所憧憬出来的。卢梭借助爱弥儿的形象,对封建教育进行严厉抨击。

  纵观全书,在本部作品中,作者所渗透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1、将儿童单纯地看作儿童。提倡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鼓励自由发展、自助生长,这会让儿童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欢笑。

  2、自然教育思想。本文中的自然教育指代尊重儿童的本质与天性,遵循正常成长规律,结合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3、作者认为儿童并非小大人,他们拥有别样的生活,儿童期属于一个自然现象,客观存在。为成年生活奠定基础并不是儿童期的唯一存在目的,它拥有特定的价值。

  卢梭认为教育教学工作应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适应孩子的天性,不允许妄加干涉,更不允许将*思维生硬地添加到孩子中。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家长为让自己的孩子不被残酷的社会击退,以免输在起跑线,赋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害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便为孩子报各种特长和补习班,钢琴、舞蹈、画画等占据了孩子的业余时间,无暇玩耍,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这种作法不仅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扭曲孩子的性格,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卢梭提倡教师应正确看待自然教育观,深入挖掘内在天赋,为尽量孩子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使其自由成长。

  《爱弥儿》还是一部关于人性教育的作品,卢梭在书中指出,收获幸福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唯一目标。他提倡自主教学,教师应一边传授知识,一边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从要我学顺利过渡到我要学。

  在该部作品中,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而这也是在向读者渗透道德教育,无论在个人成长的任何时期,都应严格坚守这一教训,与人为善,不允许损害他人利益。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

  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

  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学习:“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笔者个人认为,教育教学工作若单纯地培养自然人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教育并非独立发展,它依赖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前进。而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教育不断将儿童带入社会,最终有效适应。而教育的道路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也没有特定的法则与捷径,这需要我们逐步探索,不断总结。

爱弥儿读后感18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19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一种尊崇自然的教育。从先到后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普遍性和差异性去对待学生。教育的来源有三种:一是自然,也就是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真正的人。二是人,也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三是事物,也就是环境的影响。这三种教育需配合一致,才是自然的教育。

  一、自由的渴求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那么今后我们要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二、愉悦的教学和学习

  卢梭极力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强调儿童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他说:“我憎恨书籍,他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体。”又说:“教师所教的是为了什么呢?文字!文字!文字而已!在他们所夸示的种种教给儿童的科学中,他们永不注意选择儿童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儿童们不得不去应付事实,也无法不全盘失败了。”因此他建议道:“请勿以文字教育给予你的儿童,它应当是纯由经验而学习。”“凡是他们能够由经验中学习的事体,都不要由书本去学习。”卢梭主张在现实中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相应地,他要求教师放弃繁琐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卢梭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学。”卢梭在《爱弥儿》中,列举许多在现实中师生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例如,爱弥儿在秘密的临海中迷失了路途,于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阳光照射的方向和森林所在部位,推断出回家的路,可见,天文和地理的知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场合学习的。又如,魔术是操纵水盘中蜡制的小鸭游来游去,这桩秘密被爱弥儿戳穿了,在这一场合中,爱弥儿懂得了有关磁铁的知识。

  为了确保师生共同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卢梭倡导尊重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首先,卢梭以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在天然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不断探究,发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的全部教学论主张无非是这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出,卢梭所谓的“良好的教学”即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这两个要素是获得知识,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真理本身。因此,卢梭的教学论不是只是本位的,而是兴趣、能力趋向的。

  其次,卢梭十分注重教学要适应儿童、青年身心发育的水*。他希望教师根据儿童水*选择学习内容,从简单的儿童熟悉的事件说起,坚决反对硬把*的需要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卢梭认为:“人们对于儿童们的知识领域认识错误,把儿童所没有的制师人为儿童已经具备,并且教儿童去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劝告老师道:“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说明”“你在研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要永远就最可见和最新明的现象着手。”此外,卢梭还希望儿童学习的进度要恰当,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他说:“纵令最有天资的儿童,你们也莫要设想在我们教导他的三四年时间内,能对一切艺术和科学都有所理解,以致到他长大时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

  最后,卢梭要求教学要注重对于事物的接触或直观。卢梭以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基础,因此极为注重要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这就是说:“我们真正的教师时经验和情绪。”也就是由实在关系而得到各种观念的心灵是透彻的。所以这是一条通例: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不要以符号代替实在的实物。因此,卢梭重视实地考察和旅行参观,以便在丰富而确实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爱弥儿在学习农业、土壤、物产和种植方法,是亲自夏天观察以及在和农民一道操作中进行的。他采集植物和矿物的标本,是在实地参观调查中进行的,他绝不关在房内死读书,而是走向实际搞研究。

  我们来看看之后的爱弥儿成长的如何:懂得自然常识,懂得人情世故,重视对他有用处的东西,喜爱劳动,性情温和,有耐心又顽强,充满了勇气。不惧怕疾病。具备社会道德。没有恶习,身体康健,思想健全,心地自由。

  我想这也许是所有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所能具备的能力了吧。

爱弥儿读后感20

  最近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9)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菁选3篇)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1

  书架上早就有《爱弥尔》这本书,只是太不好读,所以一直搁置在高处。进入二年级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有关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籍,还想对孩子有更多地了解,所以硬着头皮翻开了有大量繁体字而且是上下两册的《爱弥尔》。虽然读的有些艰难,但对书有了大概的了解,从中也多多少少知道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下面我想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爱弥尔》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通过对它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写出真情实感。其实,也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感受,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了解,写出来的东西也才显得真实。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让一个孩子做他极不情愿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所投入的会白费,而且还会让孩子从此讨厌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孩子们是乐意接受的,那我们只能投以怜悯的眼光了,因为那将是一群没能享受人生最快乐、最无虑生活的可怜人。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让孩子多多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孩子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际间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卢梭的“自然教育”之为“自然”,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什么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据理力争,不是自己的东西就要理所当然地放弃。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的。

  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况,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长帮孩子决定的,当然这在孩子尚没有能力决定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自主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喜好及厌恶时,家长更应该做的是给与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他跟大人之间是*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乖张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习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说什么为了竞争,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2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其实在大学期间已经粗粗阅读过,那时候对这本书就印象深刻,现在回味起来,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3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一种尊崇自然的教育。从先到后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普遍性和差异性去对待学生。教育的来源有三种:一是自然,也就是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真正的人。二是人,也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三是事物,也就是环境的影响。这三种教育需配合一致,才是自然的教育。

  一、自由的渴求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那么今后我们要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二、愉悦的教学和学习

  卢梭极力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强调儿童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他说:“我憎恨书籍,他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体。”又说:“教师所教的是为了什么呢?文字!文字!文字而已!在他们所夸示的种种教给儿童的科学中,他们永不注意选择儿童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儿童们不得不去应付事实,也无法不全盘失败了。”因此他建议道:“请勿以文字教育给予你的儿童,它应当是纯由经验而学习。”“凡是他们能够由经验中学习的事体,都不要由书本去学习。”卢梭主张在现实中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相应地,他要求教师放弃繁琐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卢梭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学。”卢梭在《爱弥儿》中,列举许多在现实中师生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例如,爱弥儿在秘密的临海中迷失了路途,于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阳光照射的方向和森林所在部位,推断出回家的路,可见,天文和地理的知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场合学习的。又如,魔术是操纵水盘中蜡制的小鸭游来游去,这桩秘密被爱弥儿戳穿了,在这一场合中,爱弥儿懂得了有关磁铁的知识。

  为了确保师生共同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卢梭倡导尊重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首先,卢梭以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在天然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不断探究,发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的全部教学论主张无非是这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出,卢梭所谓的“良好的教学”即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这两个要素是获得知识,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真理本身。因此,卢梭的教学论不是只是本位的,而是兴趣、能力趋向的。

  其次,卢梭十分注重教学要适应儿童、青年身心发育的水*。他希望教师根据儿童水*选择学习内容,从简单的儿童熟悉的事件说起,坚决反对硬把*的需要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卢梭认为:“人们对于儿童们的知识领域认识错误,把儿童所没有的制师人为儿童已经具备,并且教儿童去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劝告老师道:“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说明”“你在研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要永远就最可见和最新明的现象着手。”此外,卢梭还希望儿童学习的进度要恰当,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他说:“纵令最有天资的儿童,你们也莫要设想在我们教导他的三四年时间内,能对一切艺术和科学都有所理解,以致到他长大时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

  最后,卢梭要求教学要注重对于事物的接触或直观。卢梭以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基础,因此极为注重要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这就是说:“我们真正的教师时经验和情绪。”也就是由实在关系而得到各种观念的心灵是透彻的。所以这是一条通例: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不要以符号代替实在的实物。因此,卢梭重视实地考察和旅行参观,以便在丰富而确实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爱弥儿在学习农业、土壤、物产和种植方法,是亲自夏天观察以及在和农民一道操作中进行的。他采集植物和矿物的标本,是在实地参观调查中进行的,他绝不关在房内死读书,而是走向实际搞研究。

  我们来看看之后的爱弥儿成长的如何:懂得自然常识,懂得人情世故,重视对他有用处的东西,喜爱劳动,性情温和,有耐心又顽强,充满了勇气。不惧怕疾病。具备社会道德。没有恶习,身体康健,思想健全,心地自由。

  我想这也许是所有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所能具备的能力了吧。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