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7月民情日记3篇【通用文档】

发布时间: 2023-04-17 17:15:06 来源:网友投稿

7月民情日记1  清早,我和纪委江龙*、镇长助理文智到杨圪崂和牛湾管区去查看当前工作落实情况。先后到板桥、建兴、景兴、景丰、八一、兑山、常湾等村,就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五项制度落实、精准扶贫等工作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7月民情日记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7月民情日记3篇【通用文档】

7月民情日记1

  清早,我和纪委江龙*、镇长助理文智到杨圪崂和牛湾管区去查看当前工作落实情况。先后到板桥、建兴、景兴、景丰、八一、兑山、常湾等村,就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五项制度落实、精准扶贫等工作进行了督查。到兑山村时,我看到兑山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沿村道的 五堆 不见了,路边的杂草也进行了清理,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走到一个垃圾台处,我看见一名村上的环卫工人正用农用架子车在转运垃圾,打过招呼后,我就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说,环境整治的确深入人心,以前我们村卫生垃圾乱扔乱倒,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现在人们卫生意识提高了,垃圾有了固定的去处,但在垃圾转运的过程中,由于村环卫队没有自己专用的手推垃圾车,环卫工只能用自家的架子车转运垃圾,每逢下雨天,很不方便,也很不卫生。我想,他所说的,也是全镇存在的共性问题,我立即在电话里同镇上其他几个领导商议,并安排人员到县城购买了50辆垃圾手推车。以解决各村转运垃圾难的问题。

  下午三时许,50辆手推垃圾车陆续分发到全镇各村居,望着环卫工用新购买的手推垃圾车转运垃圾,看到他们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是更露着笑容。是啊,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只要我们心系百姓,哪怕为他们做一件小小的事,他们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你,这就是基层老百姓,他们朴素的言语,真实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发展变化的明天。我相信,只要我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一定会在老百姓心目中竖起一座无字的丰碑。

  下午六点多,回镇*的时候,走在洁净的乡村水泥路上,沿途的景丰、八一、下涧村,河道整洁,河水清澈,村道通畅,家家户户门前,柴物堆放整齐,保护环境卫生的浓厚氛围在各村居已经形成。晚风清凉,下乡的疲劳在晚风中散去,我在心里为我现在工作、生活的这个乡镇默默祝福,祝福她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7月民情日记2

  7月21日早晨,我和干部张军骑摩托车一起去话庙、三要街社区入户调查下半年低保评定工作。盛夏的早晨,花香鸟语,满目葱茏,骑车更是舒适惬意,在话庙走访了5户低保户,通过邻里之间了解请况,入户调查,以及了解申报审核评定程序,没有什么问题,大家评论这次低保开了会、张榜公示、评定公开,公正、透明,真正把低保给了应保之人,群众心*气和,没有什么意见。结束话庙之行后,我们又骑车到三要街入户调查,在南坡组乔娃子家了解情况时,知道其今年49岁,家境贫寒,常年有病,还是双女户,居住的3间老房即将倒塌,符合低保条件。就在这时,一个约有60余岁的老者,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嚷闹着跑到我们面前,说村上低保评定有问题,他家庭很困难,申请了低保,却没有审查通过,认为不公*,要求全家享受低保政策,并扬言评不上就要上县去*。

  办理情况:经了解,前来缠闹的人叫王三怀,男,现年63岁,家中7口人,现有住宅四层4间,大儿子在广东东莞一家国企工作,收入颇丰,小儿子在外打工,因老婆患半身不遂,常年需要人照料。王三怀以此为由多次找社区要求享受低保。而社区在本次低保评定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核,规定家中有二层以上楼房的、有小汽车的、是干部职工家属的均不得享受低保,社区干部多次给王三怀解释,本人根本不听。经现场入户比对并做扎实细致地思想工作,鉴于王三怀老婆偏瘫有病,存在一定困难,建议本人提出申请,经镇上审核后,以临时救助形式上报民政部门解决其困难,年终村上慰问困难户时再适当给予照顾,王三怀表示同意。

  工作启示:1.群众利益无小事。王三怀要吃低保,事出有因,要适当解决其实际困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解不了的疙瘩。2.乔娃子一家虽吃了低保,但是一家仍住在危房之中,正值汛期,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做群众工作要细之有细,统筹兼顾。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阅读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1)

——大学生村官1月民情日记3篇

大学生村官1月民情日记1

  20xx年1月9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上午10点,姚家村所有村干部在村委会召开了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办事处对精准扶贫的工作精神,并对全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前期首先要开展的是贫困户精确识别工作,黄*根据实际情况,将村干部分为两组,分别走访金花和姚家的贫困户。

  姚家村贫困户共78户,其中金花56户,姚家22户。我和办事处包村干部、两个村干部一起走访姚家村。我们首先来到了姚家一组的黄西站家,在门外看到这家人住房是个二层小楼,还心生疑惑,进去后我们向黄西站的家人说明了来意,并向他们宣传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村干部告诉我们,这家人原本生活不错,后来黄西站得了癌症,为了治病,家里债台高筑,欠下了几十万的外债,也没有主要的经济来源,靠妻子在外做零工,家里情况还是比较困难的,村里人还为他们捐过款。听着黄西站家人的讲述,我详细的记录下来。在随后我们入户走访的22家贫困户中,大部分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境也十分困难,有的人还住在简陋的木架房里,屋内阴冷潮湿,连取暖的设备都没有,让人看了觉得很是可怜。

  下午5点多,两组人在村委会集合,对走访贫困户的情况进行汇报,然后大家共同商讨是否符合贫困户条件,保留还是退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59户贫困户,在村内公示两天,有异议的村民可以随时来村委会反映,公示完后会将结果上报办事处。

  通过今天的走访,我体会到虽然大部分村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在村里仍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在贫困的生活中艰难度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过上好日子,不再靠国家的补助来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村干部的工作目标。

大学生村官1月民情日记2

  20xx年1月11日 星期一 雨夹雪

  在美原镇三联村只要是一提及“包红艳”这个名字,全村人都无可厚非地为其竖起大拇指,为她的事迹点赞。

  包红艳是三联村万西组村民魏红斌之妻,十五年前从外地远嫁到魏家,刚进魏家门时公婆担心她这个外地媳妇不能入乡随俗适应农村生活,村里人对这个新媳妇更是议论纷纷,甚至是有所偏见。但在她深知自己已为人妻、为人女,只有踏踏实实将日子过得有模有样,才能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这些年过去了,她一直在坚守着做人做事的本色,始终如一。

  魏家是典型的*农民家庭,全家经济收入主要依靠那几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便是他们的生活状态。日子一天天过去,包红艳的儿女们在渐渐长大,她的小叔子四年前因违法而被判刑坐牢,妻子抛下两个女儿离家出走,这对于年事已高的两位老人来说就是天大的打击,原本身体不佳的他们也相继身患重疾而瘫痪在床。面对这样雪上加霜的家庭境地,包红艳并没有选择退缩,没有失意绝望,而是咬紧牙关坚强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她一边抚慰公婆解开心结,一边鼓励丈夫继续前行。自此,家庭的重担在她的肩上越来越沉,丈夫要在外打工赚钱来养活着一大家子人,而伺候老人、照顾小孩的任务便由她来承担。每天伺候公婆衣食起居、送孩子上学、洗衣做饭等这些琐碎的家务成了她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对老人百般孝顺、任劳任怨,使老人安享晚年;对孩子悉心照顾、精心培养,将两个侄女视为己出,让她们和别的"孩子一样有个快乐的童年。正是因为有了她的真心付出,老人把这个儿媳看的比亲生闺女还要亲,虽然他们已经言语不清晰,可当说起他们这个儿媳,他们便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正是有了她的抚养呵护,她成了四个孩子至亲至爱的好妈妈。

  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身上所凝聚着的正能量感人至深,她用行动诠释了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的真谛。她是我们全村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是弘扬家庭美德、建设文明三联村的活教材。因此,乡邻们一致推选她为“最美儿媳”。对于这个荣誉称号,她当之无愧!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2)

——大学生村官7月民情日记3篇

大学生村官7月民情日记1

  20xx年7月7日 星期二 晴

  为进一步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我镇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百日”综合整治活动。

  在“百日”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村组干部带领群众积极投入其中,按照镇党委、*的要求和标准采用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刷写墙体标语等形式宣传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并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保洁员对我村的主干道、巷道进行清扫,确定郝家组为我村的示范巷道。

  经过多天的努力,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长效机制未建立;三是专用经费不足。结合镇情村况,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提高思想认识,明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我村的具体任务,引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立长效机制,使洁静成为村庄常态,建立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村庄保洁制度;农村垃圾要定期清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要听取民意、协调各方筹集资金。

  总之,我们要齐心协力,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让群实实在在得实惠,让群众在美丽、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幸福生活。

大学生村官7月民情日记2

  20xx年7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吃过早饭,我协助镇计生办工作人员来到我村笃福扬组村民仇冰冰家,对仇家的新成员姓名、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以便做好我村人口统计工作。他们夫妇都是新时代的80后,丈夫在西安一家私企工作,收入还算可观,夫妻二人于2011年生育了一个女儿,妻子在家照顾小孩,与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全家人生活幸福。最近,又新添了一名小公主,老人更是喜上眉梢。仇冰冰对我说:“起初,只是想着一个孩子将来太孤独,就计划着想再生育一个孩子。随着时间的变化,政策也在变化,我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我们*大多数都是‘421’家庭,虽然小孩拥有了父母的所有疼爱与呵护,但将来孩子也要承担着家庭所有的责任,所以我们全家人经过深思熟虑后,一致同意要二胎。”

  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允许下,仇冰冰妻子经历了十月怀胎喜得贵子。我看着他们全家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简单快乐,让我深受感染。在当今社会,这种简单快乐,正是整天追寻“生活”的人们所被忽略的,而恰恰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正能量,正是我们所缺失和要弘扬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青年人的一分子,我更该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少一分好高骛远,多一分脚踏实地,坚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更多关注妇女儿童的健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大学生村官7月民情日记3

  20xx年7月16日 星期四 晴

  最近正值暑期,村里好多儿童都沉浸在假期的快乐中,不少儿童从一放暑假开始就基本与书本告别了,为了让孩子们在假期也能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我跟村上协商负责管理暑期这段时间的农家书屋,上周利用了一天时间对2000本图书进行了整理,并专门分类挑选出了一部分儿童读物供孩子们阅读。

  随后连续几天通过村广播宣传,号召有儿童学生放假在家的可以来农家书屋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但一周下来,来书屋的孩子们并不多只有7个,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进行一次走访调查。为了掌握儿童读书信息和推广农家书屋,今天我走访了10户农户,走访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村民刘新应说自己孩子成绩差要多补习功课,我告诉他课外书可以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强迫孩子做作业打压孩子兴趣不仅没有效果,还不利于孩子成长成才,刘新应立刻又说道连课本知识都学不好哪有能力和时间学好课外的东西,当我邀请他小孩刘伟来书屋看书的时候,刘伟小朋友问道:“农家书屋有电脑玩吗?我想玩游戏!”

  这种状况是我之前也有碰到的,现在农村的父母受传统思想束缚,简单认为读书就是做作业,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能享受这种福利,对孩子看课外书不仅不支持还有点排斥的心理;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孩子处在一个读书文化氛围不浓的环境里,缺乏对读书的认识和兴趣,部分孩子还沉迷电脑游戏。以上两个原因使得农家书屋对青少年儿童难以发挥作用,下一步我将有针对性的对全村这类家庭进行一次深入走访,去做好家长和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激发读书兴趣和提高对读书的认识。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3)

——村官1月民情日记 (菁选2篇)

村官1月民情日记1

  20xx年1月14日 星期四 晴

  在几个月的走访入户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农民朋友很多都不懂用手机这类电子产品,尤其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孩子的手机号都存在脑海里,用的时候才摸索着拨出去,根本不会保存,更别说其他了。

  今天在梁文军家老人拿出手机让我帮他存几个号码,说号码多了都记不住了。梁文军老人今年60岁了,老伴和他同岁,两人有一个女儿,现在女儿女婿在外地打工,留下两个小孙子在家由老人照顾,算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和孤苦老人家庭。两位老人在家还要种7亩地,靠庄稼的收入尚且能够维持生计。女儿有时打钱回来补贴家用,生活还算可以维持。孩子都还小需要人照顾,老人年纪也大了,腿脚不便,照顾孩子对他们而言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好在开春就可以送孩子去幼儿园了,但是村上没有幼儿园,只能把孩子放在镇上的幼儿园,每天接送。

  这样类似的情况很多,留守儿童已经成了农村的特色,也成了农村人的悲哀。一边是生活,一边是一个家的未来和希望,是走出去,还是在家照顾孩子成了一件让家长头疼的大事。我不能责怪类似梁叔叔女儿这种出门在外不照顾孩子的行为,毕竟这也是生活所迫,哪个父母不想陪伴在孩子身边。我深知自己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是无能无力的,心中也做了个小计划,有时间多来看看小孩,力所能及的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临走的时候我抱了下梁叔叔家的大孙子,好在他也不认生,笑眯眯的问我“西安远不远?”我说她为什么要问西安呢?梁叔叔告诉我孩子妈妈在西安打工。原来如此!农历新年也快到来了,我想小朋友马上就可以见到妈妈了,真的希望他们团聚的日子可以更长一些。让小朋友可以有更多的快乐时光。

村官1月民情日记2

  20xx年1月17日 星期日 多云

  忙碌了好一阵子,难得清闲,暖阳给这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带来些许美好。一杯烧开的热水,一杯随手丢弃的杂志。漫无目的的阅读倒也显得悠闲自在,顿时有种幸福感涌上心头。读着读着,读到一篇关于孤寡老人的纪实文章,心里不免酸酸的。也许是情感使然,往往容易触景生情,也会推己及人。遂决定去村里的困难户和留守儿童家里走一走。

  我包联的困难户是家住段塬村三组的段文红,腿有残疾,女儿上大学,妻子离他而去,一个人过着清苦的日子。我的到来让他感到欣慰,哥俩你一句,我一句,聊得很是热闹!他的烦恼我来排解,我的感受他来理解,这样一来一往,时间滴答滴答走到午后。临走时,将自己买的馒头、米菜留了下来,刚开始老哥硬是不肯接收,再三相劝才勉强收下。

  告别了文红大哥,去到了留守儿童段闯的家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既要照顾年仅半岁的小弟弟,又要操持整个家务,甚是辛苦!因正巧处于学生上学时间,未能见到小家伙,稍有遗憾,遂将自己带来的文具交给了他母亲。迟暮斜阳,独自走在路上,心里有种别样的温暖。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4)

——干部民情日记3篇

干部民情日记1

  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千辛万苦筹划准备,永善县民胜村几个打工仔回乡创业养殖场终于落户中厂二社小河边。

  “来了,来了,拖鸡的车终于到了……”

  4月6日,如油的春雨一拨接着一拨下过不停,从四川省筠连到盐津牛寨途经普洱,900斤1600多只来自四川省筠连县北京坝的小乌骨“鸡宝宝”终于历经千山万水风雨无阻地来到了民胜村,落户中厂二社小河边由肖玖万、罗贵书、姚富林和罗*清合作的养殖场,一个个欢天喜地的“鸡宝宝”正式开启了民胜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行动模式。

  当我们一次次回望这个座落在金沙江边犹抱琵琶半摭面的小山村,位于永善县青胜乡北端,东临江北村,南与青胜社区接壤,西边与四川黄琅隔江相望,北与绥江团结相邻,拥有村民755户3124人,海拔最高1785米,最低381米。远远看去,村子南北相通,道路纵横;走进村庄,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当你问他们村有什么的时候,众口皆一地答道:我们有土地。当你问他们缺什么的时候,他们都会告诉你:我们缺产业。

  今年年初,根据中央精准扶贫部署,昭通市商务招商合作局和永善县委*部精准派驻工作人员到民胜村开展扶贫工作。自驻村以来,工作队走乡窜户,了解村情民意,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可利用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经过多次研究,在市商务招商局领导班子的领导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提出了2016年民胜村扶贫工作计划(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到2017年,创建农村产业合作社1个,生态养殖到年出栏生猪1000头,鸡5000只,培育各类专业大户5户。)截止目前,民胜村围绕果树提质增效、厨师培训等培育新型农民150人;初步发展养鸡示范户2家2000只鸡;养猪示范户1家16头母猪30头肥猪;在低海拔区民胜一、二、五社和中厂一、二、三社种植葡萄162.2亩,在高海拔地区红岩三社种植猕猴桃100亩。

干部民情日记2

  途经大山深处的村庄通往绥江绍亭的公路正在忙碌有序地硬化施工;莲花山上纯天然罗汉笋被四面八方的村民日思夜想惦记了整整一个春天;村子里危房改造敲砖声、搅拌机声和打板的吆喝声混为和谐的“安居谱”;要求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场里牛满圈鸡满舍……历时三个月,时至暮春,走进民胜村,看到的是人人忙着建安居,产业发展初布局,群众生活喜洋洋,精准扶贫笑嘻嘻。

  近日,青胜乡党委*蒋泽龙率领乡畜牧站负责人到民胜村调研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时指出,要精准识别贫困户,要突出精准扶贫重点,要产业扶持精准,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积极探索切合民胜村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

  精准识别是基础

  今年3月以来,在乡党委、*的部署下,民胜村全面启动扶贫户精准识别工作,并把建档立卡工作列为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根据安排,市、县、乡驻村干部均参加了入户调查培训,要求每个干部进村入户,瞄准最贫困的村社、最困难的群众,采取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贫困人口识别政策、程序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内容要求,同时,通过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精准识别工作的认知度和精准度,为识别工作的深入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在民胜村两委的大力帮助下,最终审批确定精准扶贫对象315户1333人。

  精准产业是关键

  民胜村,是一个缺产业的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民胜村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每个贫困户的困难、优势做到心中有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发展产业,带动全村经济真正发展,这是蒋*的思路,也是民胜村驻村干部的共识,更是民胜村委班子工作的目标。来到民胜村中厂二社小河边养殖场,看到一群群黑衣天使在小竹楼上欢天喜地地玩耍、嬉戏,“小竹楼,大舞台!”蒋*高兴地说,紧接着问起正在精心饲养鸡宝宝的肖玖万和罗贵书:“你们消毒怎么样?防疫怎么样?是不是按照标准来做的?你们是一个人做的还是几个人合伙的?你们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吗?……”肖玖万和罗贵书都是多年在外务工,听说现在政策好了,农村发展空间比较大,今年无论如何也不出门了,决心在这小河边干点动静出来,见蒋*热情的关怀,急忙走过来向*汇报鸡宝宝的长势、消毒、饲养情况和当前急需400米水管和扩建圈舍资金短缺的困难以及成立农民合作社的愿望,蒋*当场表态给予水管500米和同意解决贷款替息的问题,并表示,以实践为重,认认真真把防疫、消毒做细做好,密切观察鸡的状态,今天把畜牧站的带来,就是给你们信心、壮胆的,一定要把这批鸡当作“钱袋子”,学到真法子,只有经验强大了,你们才会做得更好更强,走得更远!并支持大家走规范化的路子,成立养殖合作社,带动身边更多的老百姓勤劳致富。

  离开小河边养殖场,蒋*来到青树四社苏顺华家,看到牛圈里摩肩接踵挤在一起的小牛,蒋*很着急的说:“你这个要不得,密度太大了,牛还很小,想伸个懒腰都很困难,赶紧扩圈,牛粪处理也不恰当,要理一条水沟,每天用水冲洗圈舍……”当看到圈外一条小牛躺在地上,得知是生病了,蒋*紧忙对畜牧站陈洪福说,“你认真看一下,这牛是不是很严重啊,你们畜牧站要加紧学习畜牧养殖的这些常识,认识了解家畜在养殖过程常见病症,现在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在技术支持上还得靠你们为老百姓撑腰啊!”……

  随后,蒋*来到小厂小学检查学生营养餐并用餐后,来到红岩三社查看猕猴桃种植情况,由于种植技术培训不到位,猕猴桃种植水*不过关,蒋*要求立即整改,等待下一次检查。

  随后,蒋*来到民胜三社,与养猪示范户彭品银和正在做养鸡准备的刘宗祥、刘宗志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发展的思路,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彭品银家是具备一定养猪技术基础的示范户,猪圈干净有序,大小猪养护得健康油亮,目前已养着15头母猪,听到要扩建圈舍时,*马上给他们替息贷款指标支持扩大规模,并再三叮嘱要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尽量不出现任何疫情。当看见刘宗祥因小儿麻痹受害的身体,却坚持要养1500只鸡致富的决心时,*感动地说“你可不可先养500只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再扩大规模?”刘宗祥两兄弟却坚持要养1500只,*强调说,“既然你们意志这么坚定,那一定要在防疫上狠下功夫,注意养鸡的每一个细节,认真搞好消毒等常规工作,请畜牧站密切关注关心民胜村这些刚刚起步的养殖产业,一但有什么情况,一定要赶紧寻求技术支持和处理……”经过调研,蒋*肯定了民胜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并表示以“种”、“养”为主的产业扶贫工作开端很好。蒋*要求,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发展方向,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引领大家走标准化、科学化的产业发展之路。蒋*的到来,为民胜人民群众鼓舞了士气,解决了实际困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干部民情日记3

  从运庄村北朝西下八个坡,拐十多道紧弯,走到沟底便是澄合交界处的张家河村。这个村子住房以窑洞为主,村民以留守老人为主,土地以层层梯田为主,富有立体感的坡地和传统记忆村貌,咋看都像一个穷村子。

  走进70岁老人陈兴春的家,他躺在竹床上,手扶着头说话很吃力,表情很痛苦。她的老伴叫张茸侠,67岁,把我拉到另外一孔窑洞里悄声说,丈夫患了恶性脑瘤,花了不少钱也没见好转,只能在家保守治疗,病情也一直隐瞒着他;养育了三个子女,因为家里贫穷,儿子娶不起媳妇,入赘到南王村做了上门女婿,*时很少在身边,两个出嫁到几里外村子的女儿偶尔来照顾下他们,下地干点活。我问家里收入如何?她摇摇头说,地还不少,有15亩,但都是沟坡地,仅能种些小麦和玉米,收入微薄,今年新栽了3亩花椒,收益还得几年以后,现在靠每年3000元左右的养老金和粮食直补生活,老伴病后更是入不敷出,借了亲戚朋友不少钱。我问有没有干部帮扶?她说有,是村长袁新战,每月能来两三次。看到脱贫明白卡上易地搬迁一栏写着面积60*方米,*补贴1.86万元,家庭出资4.764万元,但老人却表示自己并不知情,不知道自己是搬迁户,也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产业扶持一栏笼统写着种植药材,帮扶手册填写简单。看来干部的帮扶计划与家庭实际情况有偏差,存在与群众沟通不到位、政策宣传不具体、施策不精准等问题。

  再上一个坡,来到65岁老人张培奇家,门口过道处的脱贫明白卡上显示家里有两口人,但产业帮扶措施填写不具体。张培奇说卫计局干部李君刚每个月能来三四次。在聊天中得知,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和媳妇常年在外打零工,过年回来转下就走了;小儿子也和自己闹着分了户,一个人在外很少回来,说到这里,老人有些悲伤。老人边领我进家里,边和我聊天,得知他以前在村里当过会计,引以为傲的是娶了知青媳妇鲁苏芳,但不幸2009年患了宫颈癌,手术化疗后基本丧失劳动力,现在靠微薄的低保金买点药物维持,加上自己腿疾严重,走路一瘸一拐,生产也不方便,生活确实困难。翻看帮扶手册和工作纪实,发现帮扶计划较为笼统,工作纪实也比较简单,最少的一篇仅有14个字。问老人有没有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他说大儿子在县城登记了60*方米的房子,但他和小儿子都没有登记,自己不愿意搬迁,也搬不起。在最后的聊天中,老人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很是满意,但对现任村干部不及时公开村务略有不满。

  在76岁老人张进生家门口的照壁墙上,隐约可以看到“存心忠孝、立志修齐”的家训家风,上世纪50年代翻修的五间半边厦房有些漏雨,墙上保留着老人1966年写的语录。老人生活在一孔集卧室、客厅、灶房、餐厅和储物功能五合一的窑洞里,一张方桌、一台老式电视机和几把凳子就是全部家当,挨着炕盘了个灶炉是用来做饭的,窑顶已被烟熏成了黑色。老人说因为大儿子是一名老师,自己家的贫困户在数据清洗时被剔除了。我问他有意见没?他说没有意见,自己曾是村干部,服从上级政策决定。我问老人有什么困难时,他乐观地表示没有困难,但对村上灌溉问题提了点建议,希望能将被淤泥堵塞的渠道疏通,用上游河道里的水来灌溉庄稼。我将老人的意见记在心里,也答应他一定会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

  最后一家是贫困户张德荣家,76岁的张母拄着拐杖在一孔窑洞里生活着,进去时正与几个邻居在一起拉着家常,打发寂寞。问老人有没有见到干部帮扶?老人说自己不清楚,都是儿媳妇他们管事,不知道哪个干部包联,也说不清楚帮扶手册和资料在什么地方。看到脱贫明白卡上的帮扶干部是王村镇干部张君侠,帮扶计划仅填写了易地搬迁相关内容,其他均没有写,问搬迁情况,老人也说不清楚。老人说自己户口在大儿子那边,去年大儿子不幸去世后,二儿子张德荣便把自己接过来住,儿媳在县城打工,偶尔回来照看下就走了,儿子身体也不好,在西安帮别人看门,收入微薄,两个孙子在上学,经济很是拮据。

  基本可以看出,这个仅有114户348口人的小村子,青壮年劳力基本外出打工或已搬迁至新地方,留下来的都是孤寡老人,居住在危险的窑洞里,生活艰苦,缺乏照料。从长远来讲,这个地方不适宜居住,需要整体搬迁;村里没有劳动力,对1060亩土地需要采取土地流转或托管,依靠合作社的带动或股份合作的方式解决土地经营问题;贫病交加,就需要贫病兼治,把健康扶贫的政策精准落实到户,把治贫的办法精准施策到户。干部要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疑难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公开透明,不能暗箱操作,更不能弄虚作假、折扣政策,否则,群众不答应。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5)

——走访群众民情日记3篇

走访群众民情日记1

  根据《姚河乡深入开展*干部大走访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巩固*系统“倾听民声、汇聚力量、服务基层”大走访活动成果,推动全乡*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结合侨胞普查和少数民族普查工作,8月1日到2日,我深入了沈桥、梯岭、龙王、香炉等村开展大走访活动。

  在沈桥村,我走访了秦声树、秦声举户,兄弟两有个叔叔*前到了台湾从事银行系统工作,属于台属,也是我们的*对象户。在秦声树户,他反映到现在板栗效益不好,家中还有山场与村民小组有些纠纷。针对板栗效益不好的问题,我向他们详细介绍了现在板栗的一些行情和姚河乡板栗的劣势,比如难以保存,再加上姚河板栗易生虫,才导致效益不佳,但姚河乡党委、*已经将此事列上日程,并将板栗作为姚河八大产业之一,予以发展,现在已经联系了省农委、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专门针对此事开展研究,寻找最佳解决办法。针对山场纠纷问题,我向村里面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并表示将进一步调查了解,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规来解决。在秦声举户,他家只有小女儿秦萌在家,秦萌在山东读大学,对发生在家附近的变化表示欣喜,她反映沈桥小学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我向她介绍了发生在沈桥小学的变化,比如正在施工的校安工程、还有学生营养餐工程,中山(黄山)商会捐资34万元新建的沈桥小学食堂等,其他的诸如办公电脑、文娱设施等我们党委、*将进一步争取资金项目,逐步改善学校环境。

  在梯岭村、我走访了台属朱诵贵户,老人有个哥哥当兵去了台湾,多年前已经去世,儿子媳妇均在外创业,老人身体不好,现在独自一人在家生活,我嘱咐随同的村里有关同志要经常性的关心照顾老人生活。

  8月2日,我还走访了龙王、香炉的一些*对象户,大部分是地理、风水先生,*时做些红白喜事,这些家庭呢,大多生活比较贫困,有些人有宗教信仰,有些人还相信鬼神,我向他们宣讲了我们国家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要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不能搞封建迷信,特别是不能传播邪教思想。针对生活困难,有些人有低保五保等民政救助,乡也出台了针对困难人口的救助办法,乡党委、*将予以考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其他生活救助。

  经过两天的走访,我深刻的感受,每个干部的个人形象都代表着党和*的整体形象。作为一名*干部我将以此次走访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将被动"坐堂"办事转变为主动"上门"办事,由"干与不干一个样"转变为"干与不干不一样",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转变干部作风。尤为重要的是,走访过程要深入群众,要学会说"群众话",练就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特别是遇到一些历史问题、疑难问题时,要主动思考"怎么访"、"怎么讲",力求通过得体的话语,消解群众怨气,得到群众理解,甚至化干戈为玉帛,融洽干群关系。

走访群众民情日记2

  3月28日,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春风中带有丝丝寒意。按照市、区委“六访六送六帮大走访”活动的要求,27日下午我就联系市瑞杰量具刃具有限公司、雁峰街道巷荫岭社区、厉家村社区。上午八点多钟,院长肖家亮、党组副*王兴龙、纪检组长罗小宁、监察室主任蒋亮*、行政装备科科长刘银菊、办公室副主任王燕一行来到联系点,这次来主要了解我们联系点情况和慰问特困户,要听取想法和需求,听取对走访活动的意见和建议,重点访问特困户。

  首先来到市瑞杰量具刃具有限公司,接待我们的是厂长罗孝生,罗厂长介绍了厂里的基本情况,该厂建厂1958年,厂里有职工1116人,建地面积80多亩,2010年企业改制转让。现面临的困难有:1、厂里原盖有二栋家属楼2011年已全部住进,但至今还未办理国土、房产证手续;2、现在厂区内及家属区没有路灯、晚上出行不安全;3、厂里不景气,买我们厂里的老板没有投入,也不过问,职工的工资发不出去,有一大部分生活困难。

  接着我们走访了特困户田世明,男,55岁,离异,与80岁的母亲和刚成年的小孩三人一起生活,田世明原是该厂职工,由于患病至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现靠小孩在外打工维持一家生计,生活十分艰难。我们也十分同情,并给予了一点心意表示慰问。这一家虽然经济上困难,但精神状况还算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访的第二户是孙先秋,男,50岁,离异,一人生活,6年前由于摔伤致腿残疾,行动不方便,生活也十分艰难。接着我们准备走访第三户谭宝娥家,谭宝娥及爱人自己来了,说今天领导来看望我,我很高兴,我是租房,怕你们找不倒就自己找来了。谭宝娥自己介绍,我已买断,爱人在农村没有工作,小孩在读书,现靠每天打零工维持一家生活及小孩的读书费用,家里也比较困难。

  第二步我们走访了巷荫岭社区,接待我们的是社区主任陈海湘,陈主任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该社区有5688人,1804户,13个居民小组,85名*员。有7个座落单位。现存在的困难有:1、雷公塘地段卫生条件差,晚上没有路灯,出行不方便;2、机械化公司家属房存在社会治安问题;3、六一小学路段车流量大容易受阻,经常出交通事故;4、卫生防疫站家属房地段堤级改造护坡存在问题,去年围墙都已经垮了。5、商业技校与老干所的围墙已开裂、倾斜。

  接着我们走访了三户特困户。走访第一户封家衡,男,59岁,瘫痪在床,当我们踏进屋的时候,这个男人哭了,心情激动地说病魔的痛苦,生活的艰难,不能工作,把家里的钱全部用光,还驮了许多债,几次想自尽。肖院长安慰说:你要振作精神,生病确实也很难,现在医技高,只要配合治疗还是有希望,不要轻易放弃生命……。肖院长的一番话使封家衡的心情渐渐*静下来,并感谢领导对他的关心,感谢我们去看望他。走访的第二户肖凤英,女,80岁,与50岁的精神病儿子一起生活,一走进屋发现屋里虽然简单但也还比较整洁,老人瘦小的身体把家里还整理得干干净净,当得知我们是去看望她时很高兴,说感谢*、感谢领导对她的关心,当我们问及家庭及生活等问题时,老人说,儿子患精神病20多年了,生活全靠我照顾,我虽然已经80岁,但每天要买菜、给儿子煮饭、洗衣,还要管好儿子不要外出伤及他人,经济来源靠退休金。走访第三户许亚萍,女,48岁,与丈夫和10岁女儿生活,丈夫是农村人,无工作。刚踏进屋一股浓浓的中药味,许亚萍趟在床上,接待我们的是许亚萍丈夫,丈夫介绍,妻子19岁就生病,瘫痪在床需要照顾,每天靠中药维持。社区为了照顾他们,安排他在社区打扫卫生,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搞卫生,搞完卫生回来再做早餐给女儿吃送她上学,接着就煎药照顾妻子的生活,家里所有的一切全靠他一人承担,从早上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点钟才能休息,生活当然困难,但感谢领导照顾评上了低保户,现在生活就将就着过。看到憨厚朴实的许亚萍丈夫,感觉人间的真情、真爱,能年复一年地照顾患病在床的妻子不离不弃,这个男人我非常敬佩。

  走出这个家,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十二时多了,我们立即赶回单位食堂就餐。就完餐回到办公室我思考着:今天我们走访,重点走访了困难户,这次走访了解他们都是因病因灾致困致难的,我们给予了一点心意,给他们送去了温暖。他们通情达理,对党和*感恩戴德也寄予厚望。社区干部掌握的情况准确,列入的低保对象。市、区委开展“六访六送六帮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多走访,能了解民情民意民忧民盼,又能融洽关系,也便于工作开展。今后要多走访,更要在解决民忧民盼上下功夫,做好帮扶工作。

走访群众民情日记3

  20xx年1月6日,星期五,小雨

  1月6日上午,我来到了**镇**村走访。这天碰巧是小寒,气温在5℃以下,还下着蒙蒙小雨,有点冷飕飕的。**镇是我挂点联系的乡镇,也是我基层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想起那些农民朋友以及与我一道干事创业的同志们,虽未天天见面,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心暖乎乎的。

  **村现有人口2680人,其中贫困人口138人,占全村总人口

  5.1%;耕地360余亩,人均纯收入2200元左右。

  一个国家对老人的态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养。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弘扬和继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于是,我们首先来到位于镇*旁边的光荣敬老院。镇民政所长介绍到,光荣敬老院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5800多个*方,目前有供养对象52人,管理人员4人。看到我们进来,院里所有老人都很开心,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声。在给老人讲明来意并送上春节祝福后,老人们乐开了怀,就仿佛晚辈回家与他们团聚一样。随后,我们察看了敬老院的食堂和宿舍,询问了老人们的伙食、住宿等情况。据院长介绍,敬老院现有耕地1.8亩,加上党和*每年的补贴、关怀,院里每年收入超过

  2.6万元,能够满足全院正常的开销。

  从敬老院出来后,我们又走访慰问了农村低保户谢桂英、贫困户叶光福和困难党员谢绍海。在体弱多病的谢桂英老人家里,我要求镇里的干部,要及时对老人的房屋进行检修加固,并叮嘱 老人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什么困难要随时向当地党委、*报告,也可以直接跟我说。看着老人信赖的眼神,我们离开了谢桂英老人家。在困难党员谢绍海家中,我了解到,他今年67岁,早年曾在部队服役5年,已患脑溢血多年,生活难于自理,加上妻子多年前患上了糖尿病,至今仍需打针服药维持生命。家里就老俩口,靠着*的困难补助及自己的一点养殖收入维持生活。交谈中,老人还讲出了心里话,作为一名党员,再也没能力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心里很愧疚。从他家里出来后,我心里久久不能*静,深深体会到一名基层党员信念的坚定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通过今天的走访,让我真正了解了基层,真正听到了一线的呼声。回顾今天的走访,短暂而又难忘,让我对走访有了更深的感触,同时也有不少收获。

  收获之一:走访调研密切了干群关系。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依靠群众我们党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走访调研架起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走访调研,深入基层、集思广益,服务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对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有着重大意义。

  收获之二:走访调研发现了真实问题。在走访慰问中,群众说的最多的话是感谢,而我却亲身感受到了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近年来,虽然农村的生产生活水*有了一定提高,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问题依然突出,路难走、水不畅、环境差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虽然我们加大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生活困难的群众每年都发放低保资金、一次性生活补贴,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看病贵、就医难等问题,仍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收获之三:走访调研明确了努力方向。此次走访调研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让我想起了*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想,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发展,造福群众。因此,我们要牢记“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全力以赴搞好“四化”建设。

  为官一任,发展一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基层是一个大舞台,更是一个传递百姓心声的*台。今天的走访,感人肺腑,受益匪浅。基层是我家,群众是亲人。我想,身为一名党员干部、人民的公仆,不仅要带着责任和义务,更要带着真情和祝福走进基层,走进我们的亲人,那样,才能走的更真、更实、更远……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6)

——供销社民情日记3篇

供销社民情日记1

  驻村后,我第一时间了解先锋村的党组织建设和村两委班子的基本情况,详细询问了先锋村的实际情况。二道桥先锋村共有农户354户,1742人,耕地6892亩,主要有小麦、玉米、葵花、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业单一,也没有规模化种植,养殖业不发达,交通条件也不好,村民思想比较保守,每户每年收入不足5000元。对于了解到的情况,我感觉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才能做好扶贫工作。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工作经验,现在终于发挥出了这句话应有的价值。我在对全村农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同时,积极采纳村两委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听取农户的想法,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帮助贫困农户制定脱贫计划,为全村制定脱贫方案,工作开展非常顺利。先锋村两委班子是团结的,我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么好的村两委班子。

  91户贫困户,312口人,看到经先锋村村民*评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张榜公示最后确定的贫苦户,我感觉脱贫任务很重。想脱贫就要有想法,我和村两委成员、党代表、村民代表结合村民的.意见,找到了从产业上想办法的路子,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村脱贫方案“种植业建大棚,养殖业建圈舍,同时成立合作社”。

  “种植业和养殖业齐头并进,依靠现有资源实现脱贫”,是我们共同研究出的结论。村民徐光仁自己三级肢体残疾,妻子二级智力残疾,有一读书女儿,父母年龄大,劳动力不强,怎么办?我多次同村*与徐光仁一起交流讨论,根据徐光仁家庭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建大棚,一是种植大棚经济效益高,劳动范围小,徐光仁一家凭借现有的劳动力就可以完成。二是加入合作社后,由合作社挑头销售,能免除到处奔波。仅仅两年,徐光仁一家从最初实验的两座大棚到现在种植的五座大棚,家庭收入逐年攀升,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7月民情日记3篇(扩展7)

——社区简单民情日记

社区简单民情日记1

  针对辖区老年人多、离退休人员多、空巢老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低保人员多的状况,今年5月,段塘街道在全区首先推出了 “社区民情日记”,其中包括困难户名册、残疾人名册等13项分类台账和5项动态信息记录,并且规定每个社工每星期走访居民住户不少于4次,以及时掌握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设置了 “社工民情日记”回音箱,分别安装在居民楼内,每天开箱收集意见,并记录到 “社区民情日记”中,经社区汇总后,以书面的形式提交街道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每月将破解的难题在社区宣传橱窗进行公示,向居民进行反馈,构筑起民声 “回音壁”。

  “社区民情日记”推行5个月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街道通过“民情日记”的渠道,共掌握各类难点问题13件,破解13件,完成率为100%,群众满意率达98%。其中协调解决了水库移民、宁兴物流公司噪音扰民、针织厂排放污水、非法茶水房、违章搭建等问题,还改建、新建了118个垃圾房,改建和新建公厕17座。

  通过 “社区民情日记”从 “记”到 “办”的全过程,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明显转变,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各社区相继建立了 “康乃馨”、 “邻里守望”等志愿者队伍,对空巢老人进行 “一对一”帮扶;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联系用工单位推荐就业岗位,已帮助70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