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8篇

发布时间: 2023-05-01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用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有些县乡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同级监督是“找茬”,群众监督是“不自量力”,思想上消极抵触;二是“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不少群众对干部监督信心不足,认为“杀鸡给猴看,猴子不看,照样前腐后继”。

  2、党内监督不力。当前,基层党组织党内监督乏力的主要症结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还没有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浓厚风气,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

  3、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下”的机制还不健全,如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干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等,还没有实质性动作。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人大、政协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4、制度落实不够。当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后续措施。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

  5、监督氛围不浓。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时流于形式,有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基层干部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要在营造氛围、健全制度、真管严查上下功夫。

  一要加强教育,切实增强监督意识。一方面要通过构筑大宣教格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增强基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班子内部和领导干部中间营造“人人接受监督,人人自觉监督”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促使基层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真正能够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做起,以良好的政风和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二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党内监督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要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特别要在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方面,严格进行监督。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政“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

  三要抓住根本,切实落实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年度考核、届中考察、届末考察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作用。要注重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经常性监督,落实各项制度,关键在党政“一把手”,要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保证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底,覆盖到边。要通过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要明确职责,切实理顺监督机制。基层组织、纪检部门要发挥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相互协调,形成党内监督的合力。要不断加强以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要在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整合,互通信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五要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民主监督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有效性的特点。普通群众掌握了知情权,才有监督权。因此,加强群众监督必须切实扩大民主,增强党政机关公务、政务和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一定程度的决策权。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监督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疏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创造条件,保障权益,使自下而上、由外到内的监督更加严密有力,将基层领导干部真正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中。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XX市监督对象大幅增加,目前全市共有XX名党员,XX名监察对象。面对这么多的监督对象,如何对其实施精准有效监督,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存在问题

  发现问题是监督工作的生命线。从目前监督工作来看,2020年,XX市纪委监委处置的XX件问题线索中,日常监督发现问题线索XX件,仅占比XX%,这说明我们的监督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

  (一)站位不高,思想认识有偏差。党章规定,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监察法规定,监委是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无论是纪委还是监委,监督都是第一任务、第一职责,都要求坚决把监督挺在前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政治机关的定位把握不准,不善于从政治上审视、分析和查处问题,重审查轻监督,认为办案是硬指标、监督是软任务,无论是监督检查室还是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都忙于办案而疏于监督;有的对监督的“再”监督认识不到位,出现监督“越位”、外行监督内行的现象;有的担当精神不强,主动亮剑不够,认为监督容易得罪人,导致监督弱化、虚化。

  (二)职责不清,权限职能有交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专设监督检查一章,明确监督重点,规范监督方式,使监督更加有力。但是,《规则》对纪委监委各监督主体谁来统筹、职责分工、如何协作等没有详细规定。比如:第十二条规定,党风政风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党风政风建设的综合协调,做好督促检查、通报曝光和综合分析等工作。而监督检查室具体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与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作风监督的职责上有交叉、有重合。同时,监督检查室的日常监督和派驻机构的派驻监督在对象、内容上边界模糊,职责定位不够清晰,监督关系没有理顺,导致出现“九龙治水”、无序监督,或推诿扯皮、无人监督,或多头监督、资源内耗问题。

  (三)机制不畅,统筹运行有阻力。党中央一体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纪律、监察、派驻、巡视“四个全覆盖”的监督格局,为强化监督职责提供了重要支撑。实际工作中,党风政风监督室承担专项监督的安排部署、综合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室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

  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市委巡察办负责巡察监督,但是“四个监督”各管一块、单兵作战、行无定式,没有打破孤岛、聚拢五指,致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如:巡察办与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室对派驻机构的联系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专项监督上无力统筹“四个监督”,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四)手段不多,方式方法有欠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对列席会议、听取汇报、廉政档案、意见回复等常规的监督方式均有点题,但在实践运用中,各监督主体普遍感到茫然,监督办法不多、方式不新,致使监督效果不佳。比如:监督检查室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洁档案,但是仅仅实现了档案见面、材料扫描,对监督对象的性格特征、岗位职责和廉政风险并不了解,这种粗放式的监督,形式大于内容;派驻机构在派驻监督上缺乏全局观念,未将“病树”“歪树”放在“森林”的整体之下分析研判,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班子情况心中无数、画像不准;党风政风监督室在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检查上依赖看资料、查账目等传统手段,不会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束手无策。

  二、原因分析

  从监督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监督乏力已经成为制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匹配”。

  (一)能力素质和监督理念不匹配。从实际情况看,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与当前形势还不相适应。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不会督。监察体制改革后,如何按照监察法要求和“四种形态”标准对成倍增加的监察对象开展日常监督,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思维模式固化,不想督。局限于“安排什么干什么”“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日常监督、派驻监督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考虑不深不细。三是担当意识缺乏,不敢督。受熟人社会影响,有些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拉不下脸、下不了手,弱化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二)职责权限和监督格局不匹配。从表面看,“四个监督”是简单的1+,但目前4个1+小于4,因为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不能有力支撑起“四个监督”一体化的格局。一是组织架构上,没有指导统筹“四个监督”的领导机构,监督缺少研判、规划统筹,导致各监督主体各说各的,各干各的,没有同向发力。二

  是职责定位上,监督职责、监督领域有交叉,也有留白,出现了重复监督或无人监督的困境和尴尬。三是人员力量上,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和监督检查室的人员力量不足,在保障办案的前提下,很难有精力开展监督工作。

  (三)制度体系和监督模式不匹配。目前,监督工作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可以“照单”监督的制度体系。一是监督重点上,“四个监督”基本都可以“包打天下”,没有各自的主攻方向和侧重点,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完善。二是监督程序上,除了巡察监督比较规范外,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如何请示报告、如何发现线索、如何整改落实均没有现成的制度规范。三是监督方式上,习惯于按老套路、老办法开展工作,不善于抓早抓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的手段不多。四是监督对象上,派驻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对象基本相同,对各自的监督层级和监督重点没有明确的区分,影响了监督效果。

  (四)考核方式和监督实效不匹配。尽管XX市纪委监委机关对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和各部室每年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管理不精细,致使监督工作没有动力和活力。一是考核导向上,以案件数量论英雄,让监督工作“出力不讨好”,从主观上丧失了对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考核方式上,指标设置不科学,让考核显失公平,致使监督工作形式化、表面化。三是考核结果上,由于监督工作“一体两面”的特殊性,既要防止数量化,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论英雄,又要防止形式化,以监督工作的资料称豪杰,需要注重工作实绩,进一步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三、思考与建议

  落实XX市委“XX”部署,推动XX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纪检监督作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做实做细监督职责。

  (一)更新监督理念。做好监督工作必须刚柔结合,同频共振。一方面要树立“治病救人”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监督意识,增强监督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引导、谈心谈话、激励感召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对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良苦用心,在心底里支持配合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惩前毖后”的方针。坚持惩治才是最严厉的监督,提高监督发现问题能力,提高谈话函询转初核比例,加大审查调查力度,严厉惩治违纪违法的人和事,真正让纪律带电、监督长牙。

  (二)紧盯监督对象。将监督见诸日常,需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一是要突出“关键少数”。聚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加强对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二是要管住“绝大多数”。在盯住重点的同时,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覆盖到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维护全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创新监督机制。重塑权责清晰、顺畅高效的监督工作秩序需要破旧立新,才能开新局。一是要破除“单打独斗”的旧思想,确立“联合作战”的新理念。统筹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和巡察“四个监督”,使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室、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巡察机构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形成统一调度、协调配合、衔接有序的监督体系。二是要破除“一成不变”的旧套路,确立“四位一体”新机制。制定《关于充分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首要职责的实施意见》《“四个监督”协作配合工作细则》《监督人员统一调度工作办法》等配套制度,使各监督主体在监督机制上环环相扣、全面贯通,实现“联”“驻”“巡”三者的优势互补、效果叠加。

  (四)改进监督方法。做好新时期监督工作,既要用好用足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又要积极探索监督的新路径。一是联合监督。采取“驻守式”与“检查式”监督相结合,“驻点”与“联片”监督相结合,点穴式与常规式监督相结合,实现统筹协作,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二是科技监督。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智能手段,拓展线索收集渠道,实现动态监管、智能分析。三是日常监督。运用问题线索排查、廉政档案、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列席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督。四是专项监督。围绕XX市委中心工作,每年集中时间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相关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深度治理。

  (五)注重监督效果。监督工作既要善于发现外在问题,又要由表及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实现标本兼治。一是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火眼金睛”把好监督的第一道关口,用好“第一种形态”,发挥监督“发现、预警、提醒、教育”等功能,注重抓早抓小,防止小错变成大错。二是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把推动问题解决作为监督工作的落脚点,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推动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同时,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通过“一案一教育、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治理”,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切实发挥监督的震慑

  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有些县乡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同级监督是“找茬”,群众监督是“不自量力”,思想上消极抵触;二是“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不少群众对干部监督信心不足,认为“杀鸡给猴看,猴子不看,照样前腐后继”。

  2、党内监督不力。当前,基层党组织党内监督乏力的主要症结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还没有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浓厚风气,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

  3、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下”的机制还不健全,如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干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等,还没有实质性动作。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人大、政协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4、制度落实不够。当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后续措施。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

  5、监督氛围不浓。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时流于形式,有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基层干部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要在营造氛围、健全制度、真管严查上下功夫。

  一要加强教育,切实增强监督意识。一方面要通过构筑大宣教格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增强基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班子内部和领导干部中间营造“人人接受监督,人人自觉监督”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促使基层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真正能够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做起,以良好的政风和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二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党内监督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要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特别要在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方面,严格进行监督。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政“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

  三要抓住根本,切实落实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年度考核、届中考察、届末考察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作用。要注重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经常性监督,落实各项制度,关键在党政“一把手”,要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保证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底,覆盖到边。要通过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要明确职责,切实理顺监督机制。基层组织、纪检部门要发挥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相互协调,形成党内监督的合力。要不断加强以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要在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整合,互通信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五要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民主监督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有效性的特点。普通群众掌握了知情权,才有监督权。因此,加强群众监督必须切实扩大民主,增强党政机关公务、政务和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一定程度的决策权。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监督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疏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创造条件,保障权益,使自下而上、由外到内的监督更加严密有力,将基层领导干部真正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中。

篇二: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篇三: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调研报告

  一、权力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现状

  (一)提高思想认识,严格制制定行政权力廉政制度

  为规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政效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防腐败体系,推进环保行政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设,必须充分认识开展行政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工作作中要突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环节,扎实开展行政权力运行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努力力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工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确保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督机制建设扎实有效。在组织织开展行政权力运行廉政风险险评估防范工作中,重点对二二、三级廉政风险等级的行政政权力进行防范,建立健全各各种制度,采取保廉承诺、警警示教育、风险提示、廉政谈谈话等多种形式,建立交流轮轮岗制度、行政许可、行政处处罚、行政复议“会审会”制制度、会议纪要制度,提高各各股室站队和个人的防范和自自律意识。

  (二)增强责任任意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工工作措施

  为加大行政权力公公开透明运行力度,加强行政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体体系建设,我局认真强化内部部监督,努力提高行政决策的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根据据《献县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运行》相关要求,制定了《献献县环境保护局行政权力廉政政风险等级目录及防控措施明明细表》来进一步强化本单位位

  行政权力管理的公开性、透透明性、监督性、合理性、民民主性,对13项行政权力廉廉政风险事项明确了风险点、、风险表现、防控措施等。

  一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文件审批及发生重大变化的重重新审批、审批后超过5年方方开工建设的重新审核,风险险点为审批大厅审批和局长、、主管领导审核签批。风险表表现为降低审批标准,越权审审批,超时审批,违规审批,,指定评价单位的问题;防控控措施为公布审批程序、时限限、标准等,接受社会监督;;对环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和和名单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施竣工验收,风险点为监管股股验收、局长、主管领导审核核签批。风险表现为降低验收收标准,越权验收,超时验收收,违规验收,收受财物,吃吃拿卡要等。防控措施为公开开验收标准、程序等,接受社社会监督;严格按照《建设项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办法》的规定执行,相关科室室共同负责;局内成立督导小小组,不定期对验收情况进行行督查。

  三是排污许可证核核发(年审)初审,风险点为为总量办、污控股初审、主管管局长审核签批。风险表现为为超时办理、违规办理、故意意刁难,收受财物、吃拿卡要要等。防控措施为严格按照排排污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审核上上报;加强执法监督,发现问问题及时纠正。

  四是对违法法企业行政处罚,风险点为法法宣股立案、审查,监察队调调查取证、执行,局长、主管管领导审核决定。风险表现为为执法办案不公开、不文明、、乱罚款,执法标准不统一,,人情执法,吃拿卡要、收受受贿赂。防控措施为加强对案案件查处的监督检查;严格执执行行政处罚程序;案情公开开;规范自由裁量权,细化裁裁量标准;重大案件集体审议议;加强廉政教育,提高自律律意识。

  五是排污费征收,,风险点为监察队对排污费缴缴纳核定,主管领导监管。风风险表现为不依法征收,不足足额征收,征收标准不统一,,覆盖面不全,吃拿卡要等。。防控措施为严格执行《排污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加加强排污费征收稽查;严格实实行收缴分离制度;严格执行行“十项严禁”。

  六是执法法监察,风险点为监察队对企企业进行日常执法监察、主管管领导监管。风险表现为可能能出现不依法行政、执法不作作为、执法乱作为、包庇违法法企业问题。防控措施为局内内成立执法检查小组加强执法法监督检查;畅通行政执法投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学习环保保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能能力。

  七是信访案件的处理理,风险点为监察队对信访接接待处理、主管领导监管。风风险表现为可能出现不及时处处理、粗暴执法、违规办理。。防控措施为加强文明执法学学习;认真执行《信访条例》》;落实信访回访制和后督查查制度。

  八是环境监测,风风险点为监测站对项目进行验验收监测、排污许可证监测、、主管领导监管。风险表现为为可能出现违规监测、监测数数据造假,收受财物等。防控控措施为严格执行环境监测的的相关规范、标准、准确提供供各种监测数据;认真落实监监测数据三级审核制度;加强强监测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监监测业务水平。

  九是清洁生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初审审,风险点为污控股对企业清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初初审、主管领导监管。风险表表现为可能出现把关不严格,,不能准确掌握企业实际信息息违规审核问题。防控措施为为加强现场核查,准确把握企企业生产状况;加强清洁生产产专业知识学习。

  十是内部部财务报支,风险点为各股室室报销费用、局长审批。风险险表现为可能出现人情报销,,多报少支等,防控措施为严严把票据报销关,对不符合规规定的票据不予报销。

  十一一是人事调整,风险点为工作作岗位的变动、调整,风险表表现为在人事调整问题当中,,容易增加个人感情因素,防防控措施为采用竞争上岗。

  十二是物资采购,风险点为购购置办公用品、购置批准,风风险表现为采购工作中可能存存在以次充好、多批少购、人人情采购、采购回扣等。防控控措施为实行“采购、验货、、付款”三分离的运行机制;;实行“同质比价、同价比优优、同优比服务”;重大物品品采购通过财政局招标形式进进行采购。

  十三是车辆管理理,风险点为机关车辆管理。。风险表现为

  违反车辆管理制制度发生公车私用现象,防控控措施为严格车辆管理和使用用制度。

  (三)以“会审会会”促落实,制约监督取得实实效

  为不断加大行政权力公公开透明运行力度,加强行政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建设,我局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彻落实“会审会”

  工作制度度,制定了《献县环保局会审审会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暨

  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政复议和内部管理等重大事项项时,通过召开中层以上干部部会议进行审查或集体研究决决策。会审会由单位负责人主主持召开,科(股)级以上干干部、业务主办人员参加,对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的重大问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群群众代表、民主评议参评人员员及机关效能监督员参加旁听听。会审内容主要为:1、工工作人员的录用、调动、任免免、考核、奖惩;2、大宗物物资采购、分配;3、重大财财政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及及监督;4、重大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罚;5、重大信访案件的调查查处理、行政复议;6、需会会审的其他事项。会审程序为为1、主办科室介绍会审事项项的基本情况,提出初步办理理意见;2、会审人员提出质质询,并讨论酝酿;3、听取取旁听代表的意见、建议;44、主持人对与会人员的意见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形成成会审结论。凡会审会做出结结论的,不得以其他决策形式式更改,形成会审结论的事项

  项由主办科室负责落实,会审审事项办结后,主办科室以书书面形式及时报局领导。“会会审会”制度的落实由过去局局领导个人决策或局领导班子子的小范围决策,变成了公开开讨论、大集体决策,凡涉及及到本单位的重大行政行为、、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案件和重大行政措措施等方面的事项均做到集体体决策、有据可查、公正透明明,从而有效约束了重大行政政行为,强化了对权力的监督督,提高了工作效能,促进了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存在在的不足及改进

  (一)“干干部监督网络制”不健全。延延伸干部监督的触角,增加监监督的透视点。从内部监督向向外部监督延伸,前移监督关关口,多角度监督、多侧面考考察干部勤廉表现,便于及时时发现问题。同时,聘请社会会各界有正义感的人士作为监监督员,公布干部监督举报电电话号码、电子信箱。通过举举报电话和干部监督网,随时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和举报报,保证干部监督渠道的畅通通。

  (二)“干部监督预警警制”不健全。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通过内警系统和外警系统的的协调、双向运作,实现工作作的着力点由事后惩戒向事前前监督转变,不断强化对领导导干部的日常监督。防止变相相以权谋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干部监督的开放程度,,增强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督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意意识,逐步养成在监督中工作作

  的习惯,达到预警效果。

  (三)“制约监督权法制””不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法律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这就造成了法律对部分权力力的制约上存有空档。现行的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中中有关自由裁量的范围、幅度度弹性过大,使执法人员在行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容容易受到判断标准、感情取向向、甚至权钱交易等外在因素素影响,造成执法中的滥用职职权和显失公正。对惩治性的的事后监督比较重视,防范性性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比较薄弱弱,同时在关于权力监督的问问题上,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的较为完备的监督法。要进一一步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

  (四)制约监督存在“无无力”现象。监督者不能实施施有效监督,并非监督者主观观上的不想监督,而是客观上上的无法进行监督。其根本原原因之一就在于监督者缺乏监监督所需要的权力,这也就是是我们所说的监督者与被监督督者权力的对等程度的判断标标准,权力对比程度越高,监监督越有效;程度越低,监督督越无效。而实现权力的对等等就必须改革权力架构理顺监监督机制,使监督者享有充分分的权力,避免其权力被已经经滥用了的权力所左右或架空空。

  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地通过体制创新,加快立法,,使各个监督主体、各种监督督形式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树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监督、侵权要赔

  偿”的观念,,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篇四: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1.权力运行失衡:有些行政权力和财政资源没有得到有力有效的利用,只是发放给特定的利益者,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

  2.权力中心化:集权的要求会导致部门之间的界限模糊,无法给予有效的分级监督,容易产生权力滥用现象;

  3.监督效率低下: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行政权力的运行无法按照规则以及时间和经济上的要求实现高效监督;

  4.行政中介缺失:行政中介的确立有利于解决政府的复杂问题,但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中介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5.权力滥用:无论是在执行各项职责中,还是在协调部门间利益与冲突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滥用,如偏袒特定利益集团,又或是在法律文件解释上行使不当自由等。

篇五: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浅谈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内外结合的权力监督体系,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和制约,既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而又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更是当今我国人民最为关注并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话题。本文粗浅的分析了我国权力监督体制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权力制约监督措施

  引言:我国的权力监督机制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其总体上适应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需要,发挥了监督制约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日益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权力监督机制的某些具体环节日益显露出与现实形势发展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致使权力制约乏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所以,我国现有的权力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现状

  (一)我国监督机制的组成

  我国的监督机制是由民主监督、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经济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共同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

  (二)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权力监督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监督机构不仅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同时也受同级党委、行政机关的领导,所以监督职能常常显得疲软无力;权力监督机制的监督规范是由一系列法律、纪律、和条例构成,但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难以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被监督者的越轨行为,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操作。所以我国的监督机制虽然在完善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挥了一定的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权力督监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自下而上的监督则比较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党政机关里经常出现上级监督雾里看花、同级监督缩手缩脚、下级监督纸上谈兵、群众监督水中望月的局面。某些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使一些本该受到严格监督的领导干部往往得不到有效监督,监督主体受制

  于监督客体,主体的职能与权力不相适应,自然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往往出现重不得、轻不得、深不得、浅不得,请示汇报早不得、晚不得,调查了解只能触及表层,不能深入实质的局面。

  (二)只重视惩治性的事后监督,而忽视防范性的事前事中监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而忽略了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进行中的控制,查处工作作为特别情况下实施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因此,由于对事前和事中的防范和监督的忽视,从另一方面加强了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

  (三)自律要求比较明确,相应配套的他律措施相对模糊。

  从监督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监督方式偏重于自律,往往会受到被监督者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局限,因而,带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且往往流于形式。

  (四)建章立制比较超前,监督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反腐败斗争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各单位内部也制订了不少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和制度,对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三多三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一般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少。因此,无法实施经常性的有效的监督。自由裁量权在幅度、范围上存在随意性,导致权力的滥用。

  三、如何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机制

  (一)强化监督权力的意识。

  对权力的监督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监督意识的强弱。当前,我国监督权力意识弱化的根源,无疑是"官本位"和"明哲保身"引发的唯我独尊及畏权惧权心理。因此,强化监督权力的意识,就要提高公众对权力监督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畅通监督渠道,维护监督者的合法权益,出台有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监督者利益不受侵害,对打击报复监督者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且要适时公布监督结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通告或通报等形式,适时、恰当、准确地向公众公布监督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监督者消除了思想顾虑,解除了后顾之忧,看到了惩处腐败的成效,就会敢于监督、主动监督、自觉监督,监督权

  力的意识也将随之强化。

  (二)建立权力监督体系的整合机制。

  建立权力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一是通过制定有关监督法律法规,对各监督主体规范其地位、职责、权限,规定其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使监督主体明确各自的具体工作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加强人大、政协尤其是人大对党政机关的监督。健全民主集中制,强化内部的监督制约,改变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制约流于形式和个人说了算、“一言堂”的状况。二是各监督部门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联系制度,进行综合指导和协调,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合力量。三是在权力监督体系中建立一条信息调整通道,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监督体系网络,形成有利于发挥权力监督体系整体功能的协调机制。(三)加强权力监督机制的立法工作。

  首先,通过立法,健全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包括建立专门监督机构,明确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监督方式、监督效力等等,并且要行之有效,要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机制,它可以运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赋予的特定权力,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裁判、制裁,制约国家权力,严格按照宪法规定的轨道有序地运转。最后,以法律为依据,进一步加强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法规建设,从而保证权力监督依法进行。权力监督中有一个对监督权本身

  进行监督的问题。监督权要依法履行,就必须保证监督工作依法进行,不能逾越法律授权的范围,同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四)构建多元、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要加强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团体与组织监督等外部监督。必须在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优势的基础上,使各方面的监督相互支持,互相补充,协调作战,形成一个系统、严密、立体式的监督网络。

  结语

  监督体制的建设是个动态过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确保权力的良性运作,必须不断的总结经验,根据时代特点和客观实际,建立日趋科学化合理化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独特功效。

篇六: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权力既是政治上的强制力,又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掌握权力、运用权力、支配权力,绝不仅是种享受,更是一种责任。正确行使权力,它便是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错误行使权力,它便成了侵害人民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近年来,权力运行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从曝光出来的一些典型案件看,都与之有关。

  一、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体制、机制和人的素质等众多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

  1、从权力配置看,公共权力过于集中。目前,权力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一方面部门之间配置不均衡,据统计,公、检、法、工商、税务、电力、电信和政府要害部门等控制着社会的财权、物权、人事、法权、资源所有权等一大批公共权力,约占整个公共权力的70%以上。而其他诸如教育、农林、水利、科研、社会福利等一批社会服务部门享有的权力只占公共权力的30%。另

  一方面,单位内部权力配置也不均衡。“一把手”往往就是一个部门单位的“土皇帝”。在“一把手”和副职之间,副职分工负责的一般都是业务上的内容,而敏感的财权、人事权等往往由“一把手”自己直接分管,“一支笔”审批。有的部门“一把手”借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将“一把捏”、“一把抓”、“一言堂”当作顺理成章的事。

  2、从运行主体看,私利性驾驭着权力运行。一些掌握着权力的部门单位在行使权力时,往往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淡化了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意识,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俘获人心、争取拥戴的手段,把服务人民的职责作为谋取小集团利益的资本,把组织的要求和群众意愿置之度外,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单位小集体和个人名利问题上,不能从人民长远利益和大局出发,难以跳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如环保、交警等单位为部门创收,以罚款代替对排污企业、违规车辆的处理。私利性成为驾驭权力运行方向的主导因素,其结果只能是腐败。思想蜕变,私欲膨胀,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去满足个人需要,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在利益上不能处理好集体、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在用人上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等,都是权力在私利性驾驭运行下腐败的典型表现。

  3、从运行状态看,不作为、乱作为阻碍着权力规范

  化运行。所谓的“不作为”,就是没有依法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所谓“乱作为”就是行使了不该行使的权力。不作为和乱作为实际上都是滥用权力的行为,是权力腐败的变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比直接贪污更可怕的腐败,因为不作为合乱作为造成的损失更大、后果更重。上海华源药业事件牵扯出来的郑筱萸,他先后于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期间,在全国范围统一换发药品生产文号专项工作中,违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草率启动专项工作,对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药品生产监管工作未做认真部署,并且擅自批准降低换发文号的审批标准。郑筱萸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4、从运行方式看,暗箱操作影响权力规范运行。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几乎都少不了暗箱操作这个环节。可以说,暗箱操作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许多弊端的一个病根,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一种毒瘤。暗箱操作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规范化行使。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不公开、透明度低、标准不一、程序也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随意性也较大,很容易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规违法行为。如行政审批项目,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

  会资源,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经充分科学论证而设置的。因此,行政权力运行必须要有效制约,握有权力的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代表国家利益来行使权力,才能使行政审批的项目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如果不能公开权力运行,大搞暗箱操作,就不可避免出现幕后交易等现象,使其权力审批运行带有明显的本部门小团体利益性和个人私利性。

  二、规范权力运行的对策建议

  综观上述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1、强化宣传教育,端正权力意识。正确的权力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学习和教育达到的,因此,要把正确的权力观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和考察、提拔、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准确把握干部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节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权力观形成和发生变化的规律,有的放矢地抓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真正入心入脑;拓宽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组织教育、机关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开放式教育格局,增强干部对权力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把党纪国法以及道德规范对权力观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所

  处地位和环境,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也要各有侧重,增强权力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搞好权力分解,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党的十七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权力的分解和制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防止权力脱离人民利益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高度结晶。如果多项权力由一个人支配行使,就很难形成权力间的制约关系,如果一个权力依附于另一个权力,权力之间形成隶属关系,则意味着权力形同虚设,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对行政权力如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要进行适度分解,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对一些掌管人、财、物等容易产生权力滥用的重要岗位,强化业务分工和制约,规范运行程序,增强部门之间、科室之间、人员之间的钳制和交叉制约,形成相互监督制约机制,构成内在的相互制衡的运行体系。

  3、强化政务公开,保证权力阳光运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也是领导干部最好的保护伞。要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全面推

  行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着力打造“阳光政府”。积极推行网上监察系统,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适时监督、控制和分析,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控,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加大监督力度,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必然会滋生腐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广度、深度,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提高监督的实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权力制约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和“事后惩戒”上面,偏重于权力行为结束之后的检查,而忽略了权力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权力行为进行中的控制。实践证明,仅有事后的补救和惩戒功能是不够的,必须由单纯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过程监控。同时,为了确保权力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必须扩大监督制约的对象、内容,即由对单一内容和一般性问题的监督,转变为对所有内容和实质性问题的监督。既要注重对“事”的监督,又注重对“人”的监督;既注重具体权力行为的监督,又注重对抽象权力行为的监督;既注重对权力行为程序性的监督,又注重对权力行为合法性的监督。另外,在监督的“深度”上还要下工夫。实践证明,作为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要求我们从对一般性问题的监督转变为对

  实质性问题的监督。

  5、强化责任追究,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古人云,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纷至;舞弊者受罚,接踵者敛迹。要确保权力规范运行,防止用权失误、用权腐败、以权谋私等行为发生,就必须健全权力运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权力始终规范运行。一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权力评价考核机制。对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运用权力有关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设立勤廉预警线,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党员干部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二要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防止领导干部盲目决策、轻率决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三要加大以权谋私案件查处力度,从严惩处腐败分子,从而保证权力规范行使、正确行使。

篇七: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分类号:D26责任者a:周智

  责任者b:

  责任者c:

  责任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文献出处:社会主义研究

  年:2006卷(期):第6期

  页:

  非控主题词1:执政能力

  非控主题词2:权力

  非控主题词3:权力制约

  非控主题词4:权力监督

  非控主题词5:民主政治

  非控主题词6:

  非控主题词7:

  非控主题词8:

  文摘: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当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制约监督体系,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全文: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周智

  【摘要】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当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制约监督体系,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

  权力;权力制约与监督;制约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3【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周智(1966-),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一)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权力运行不当,缺乏监督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腐败的含义和本质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行。这就是说,腐败的最本质的原因在权力自身”[1]。权力过分集中意味着监控权力的相对弱化,腐败行为也就难以有效防止。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其运行一旦偏离正轨,就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破坏作用,这种偏差只能通过一定机制及时阻断并加以校正才能消除,这种机制就是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权力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权力结构还在探索、改革之中,在党执政的条件下,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能有效的保证权力的正确的行使。防止和减少党员和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现象发生,有利于促进党员和干部更好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只有进一步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得到提高,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真正享有各项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辩证的关系。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和条件,国家权力在运行中受到人民制约和监督的程度越大,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也越大,人民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程度,决定着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又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奠定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建立制约与监督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是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基石。[2]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权力是赢得的”[3],“执政合法性属于公众价值评价系统,执政能力建设属于执政党自身行为范畴”[4]。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一个动态的范畴,随执政环境、执政目标和执政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是取得长期执政的合法性,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保持执政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5]

  二、当前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具体体现。

  其一,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内容不够全面、过于单一,偏重于对被监督者的事后监督,忽略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目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着“五多五少”的问题,即:监督违法违纪多,监督决策失误、工作失误少;事后审查多,日常渗透少;具体微观事项监督多,全面宏观控制少;对事的监督多,对人的监督少;行使任免权多,行使弹劾权少。从理论上讲,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应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统一,即“着眼于事前防范,加强权力运行前的论证;着力于事中制约,让权力规范运行;着重于事后惩治,100强化权力运行结果的责任”。[6]

  其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方向单一。一般来说,科学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平行监督统一的多向运行机制。就目前我国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状况来看,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较为有力,功能发挥得比较好。上对下可以基本上做到“无所不纠”,而且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效率较高。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渠道少、功能萎缩、步履维艰、难以奏效。出现“监督难、难监督”。主要表现在:对“一把手”和对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的干部监督难。“一把手”往往集人权、财权、事权于一身,客观上形成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状况;许多部门的重点岗位

  握有行政审批许可权、行政执法处罚权、财物分配权、工程项目建设经营权等等权力,成为制约与监督的盲区。而且权力越大,制约越小,对整个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正常运行及其质量水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其三,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我国实施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所必需的由法律、纪律和条例等构成的监督规范还很不完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被监督者的越轨行为,更无法成为权力主体的日常行为规范;二是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操作。因此,监督者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7]

  其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着机制上的障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第二种是以道德制约权力,第三种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目前这三种监督机制都存在运行不畅的问题,特别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存在障碍。由于“缺乏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信息来源机制”、“缺乏对群众监督的权利保障机制”“缺乏对权力制约监督的落实机制”等,使得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出现问题。

  (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其一,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驱动和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滞后,使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难度增大。法规建设滞后、制度不完善,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监督法》,开展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在程序、方法、手段上还缺乏法定的操作规定。同时,有的法规制度虽然己经出台,但仍显得滞后、迟缓。有的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或实施办法,难以操作;有的条款过于原则、简单,不易操作;有的提出了“不准”、“严禁”式规定,但缺乏有力的惩处办法或惩处办法不明,难以进行实质性的监督。[8]

  其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存在观念障碍,导致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出现认识误区,造成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认为手中的权力是凭借个人能力和努力得到的,或者是某个领导着意栽培和关照提携的结果,因而在思想上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现实中逃避监督、排斥监督、压制监督的行为时有发生,以至滥用权力,走向权力腐败。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干部群众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问题突出。

  其三,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体制障碍,导致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困难。一是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还无法适应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发展的需要。“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必然造成上级机关及其领导人无人监督,也难以监督的现象”[9]。二是监督体制的设置不符合监督的内在规律,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机构松散、缺乏独立性。目前实际上存在着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的问题,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又是下级与上级的隶属关系,监督者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现行的这种监督体制,在确保监督权的行使与到位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同级对同级或同级体制内部的监督基本上难以有效实施。加上监督机构的重叠设立使得其职能交叉重复、不清,相互推诿并缺乏沟通和协调,容易出现监督空白,以致操作起来局限性和弹性很大,使权

  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造成制衡失灵。因此要从制度安排上解决好权力的分解和分化问题。[10]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要有效地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与监督,使其按照人们所希望的途径和方式运行,产生理想的效果,必须借助制度的威力来达到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目的。制度建设本身是一项规模宏大、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依法授权制度、规范从政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收入财产申报制度、决策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

  监督制约和法制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监督制约是措施,法制是保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一是要建立限制公职人员权力的法律制度,

  严禁擅权、越权和侵权行为。二是要建立任用干部的法律制度,坚决克服“任人唯亲”这个最大的腐败现象。三是要建立健全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的法律制度,以有效地约束领导干部在办理个人重大事项上滥用职权。四是要建立健全专门监督与惩治腐败的法律制度,使党纪、政纪、法纪的执行有章可循。此外,还应规范保护举报人以及打击诬告者等法规,以保证监督与制约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为了改变我国目前立法不及时、不配套、不一致和不便操作,以及执法上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局面,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预防立法。在我国的法制体系中,采用事后追惩性的居多,而事前预防性的限制性规定则较少,也缺乏用法律的形式强化权力运行的方式、责任形式等预防性功能的法律。事实上,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运用法律手段对权力行使者设置种种预防性义务,以限制其权力的行使范围,减少或杜绝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不失为一项成功的经验。第二,完善法律的配套措施,改变目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中“有法难依”的状况。第三,以立法形式强化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改变目前监督不力的局面。第四,急需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权力法,科学地处理党政关系;理顺中央政权同地方政权的层级关系,找到集权与

  分权的适度点;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也只有在法律支配权力的实践中,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牢固地树立起法大于权力的观念。[11]

  (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建设

  一方面,要营造普遍监督制约权力的大气候、大环境,必须搞好以下工作:一要广泛宣传宪法,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使广大人民真正树立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提高监督权力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政务公开,畅通人民监督渠道。三要广开言路,发挥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要真正使它们成为各阶层群众利益的代表。四要加强舆论监督。注意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典型的腐败现象,适时适当予以公开曝光,不断营造监督制约权力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另一方面,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首先,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自觉接受监督。使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其次,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主动接受监督。使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次,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监督。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

  为监督者,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

  (三)健全和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体系

  1、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大系统,就整体而言,它包括:系统内部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又称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包括执政党内部的监督机制,国家政权内部的制约监督机制;二是系统外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或者称非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社会监督),包括人民政协、社团组织、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等社会力量的监督。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基本策略是:通过立法,确立人大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明确规定各监督主体的权限与范围,尤其要科学界定党委同人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强化党内监督,确保纪委独立行使监督权,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成为党内最为重要的三大权力;明确划分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并使之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建立健全违宪审查制度;建立人大对同级政府财政监督审查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监督作为问责与弹劾的依据等。

  2、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自上而下的单向制约,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双向制约;由权力内部的自我监督,转变为内外监督的协调统一;由单纯的事后查处,转变为全过程、多功能的综合监督制约;由缺乏规范的监督,转变

  为具有明确标准和实施细则,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由专门机构的监督为主,转变为专门机构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监督,变监督的封闭型为开放型,努力提高监督的公开化程度和透明度。[12]

  3、建立制约有效的权力运作机制。

  要完善权力授予机制,保障权力授予关系;要建立合理的分权机制,以改变权力过于集中和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还要建立严格的权力运行程序,对权力运行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要建立依法制权的机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明确规定权力的授予范围、方式,权力运行的程序和界限,确保权力的合法性、权威性、规范性,通过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权力主体的行为。在建立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运作机制基础上,强化对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包括对权力行使主体,权力实施过程,权力运行后果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参考文献][1]李元书.政治权力运行的法治化与对腐败的治理[J],北方论丛,2000,(4)?[2]沈学明.加强权力运作中的制约和监督[J],铜陵学院学报,2004,(1)?[3][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M],北京:华夏出

  版社,2001.[4]李英田.合法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J],长江论坛,2004,(6)[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张亚娟.关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2005,(5)?[7]李峰梅.试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J],河南社会科学,2005,(5)?[9]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0]肖华茵、毛细荣.试论权力制约的理论及监督制约的基本方法[J],求实,2005,(5)?[11]马振凤、鄂淑芬.关于建构我国新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J],学术交流,1994,(2)?[12]贾云生.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的路径探索[J],延边党校学报,2005,(6)?[责任编辑

  胡宗山]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引文题名1:政治权力运行的法治化与对腐败的治理

  引文责任者1:李元书

  引文出版日期1:铜陵学院学报,2004,(1)引文题名2:加强权力运作中的制约和监督

  引文责任者2:沈学明

  引文出版日期2:铜陵学院学报,2004,(1)引文题名3:政治科学(第6版)引文责任者3:[美]迈克尔.罗斯金等

  引文出版日期3: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篇八: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干部监督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们党从始至今,从上至下,十分注重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警钟常鸣等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但与党的事业的发展需要相比,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仍很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拿出新措施,找出新办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管理意识不强

  一是不敢监督管理。下级对上级怕“意见好提日子难过”;上级对下级怕得罪人,或因为自身不过硬,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二是对监督管理内容理解狭窄。把廉洁不廉洁当成监督管理的唯一内容,忽略了对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三是不懂监督管理。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明哲保身,洁身自好。

  (二)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完善补充,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任期审计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等均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执行不到位,有的形同虚设,有的虎头蛇尾,有的时紧时松,造成许多“漏

  洞”。

  (三)能否严格贯彻党纪条规的严肃性问题

  党纪条规在实际操作当中,遇到权力、人情关系等干扰时常会大打折扣,本应严肃处理的却被轻描淡写的批评教育取代,本应彻底清查的却以就事论事为借口,浅查则止,以致一些领导干部的违纪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导致的不良后果

  (一)形成多项监督上的“真空”区

  一是上级鞭长莫及的监督“盲区”。在实际工作中上级组织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下级干部的真实思想、生活、工作情况。二是同级有名无实的监督“暗区”。

  单位内部制定的监督制度比较原则,具体实施细则少;领导班子内部相互间怕影响团结,彼此不愿、不想监督。三是下级无能为力的监督“特区”。有些单位该公开的事项不公开,下级不知内情,无法监督。

  (二)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不佳、作风不实

  少数领导干部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名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工作中只是琢磨如何快出“政绩”,漠视群众疾苦、置实际于不顾,玩数字游戏、做虚假文章。也有的工作中虚于应付、作风轻浮。作决策时,自以为是、轻易拍板。民主集中制变成“一人说了算”,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采纳。

  (三)易产生权力滋生腐败

  监督不力,容易使一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权力逐步成为一些人谋私的工具,权权、权钱、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也应运而生。最大的恶果就是容易给一些贪污腐败者钻制度的空子,致使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被发现。

  三、对策

  (一)落实责任,狠抓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一是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任期未满不得随意调换;任期目标未实现,就地免职或降职,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审计制度。要对领导干部的财务状况、工作绩效进行审计;要实现任前、任中、离任审计,结合定期审计,防止以权谋私和弄虚作假。三是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组织部门要定期与各部门、单位一把手进行谈心谈话,一把手与班子成员进行谈心谈话,及时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发现问题早打招呼,早作诫勉。四是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通过民主生活会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思想、生活、作风、绩效情况开展民主讲评,将领导干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见公之于众,并将讲评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与干部使用紧密结合起来。

  (二)“严”字当头,切实强化干部监督队伍建设

  要狠抓干部监督队伍的行风建设和素质提高,把严格执

  法、严肃处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两重点,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贯穿于干部监督队伍工作、生活的始终。执法执纪部门要敢于并勇于对自身队伍中存在的不健康思想和不良行为“开刀”,将不合格者清除出干部监督队伍,保证干部监督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使之做到敢听敢讲敢罚、肯干会干能干,防止监督职能的弱化。

  (三)把握四条原则,增强监督管理效果

  首先,必须把握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干部的原则。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主动地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避免干部犯错误或使干部少犯错误,使干部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其次,要把握立足于防范的原则。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既要“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着力点应集中在事前和事中,而事前防范是基础。再次,要把握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既监督管理好“一把手”,又充分调动“一把手”带头开展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最后,要把握整体合力的原则。坚持党内纪律监督、监察机关政纪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司法监督、新闻部门的舆论监督、群众团体和公民个人的社会监督多方联动,以形成整体合力的效应。

  (作者单位:采油一厂纪检监察科)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