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二十一大精神(4篇)

发布时间: 2023-05-14 10:40:0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二十一大精神

  

  【素材积累】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46个伟大精神

  2021年9月29日,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46个伟大精神发布:

  一、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二、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三、苏区精神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四、长征精神

  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遵义会议精神

  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

  六、延安精神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七、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八、红岩精神

  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九、西柏坡精神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十、照金精神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十一、东北抗联精神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十二、南泥湾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十三、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十四、大别山精神

  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

  十五、沂蒙精神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十六、老区精神

  ?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信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勇于实践、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依靠群众、忠诚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十七、张思德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八、抗美援朝精神

  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⑤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十九、“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二十、雷锋精神

  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

  二十一、焦裕禄精神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二十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二十三、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二十四、北大荒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二十五、塞罕坝精神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二十六、“两路”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二十七、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二十八、西迁精神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二十九、王杰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三十、改革开放精神

  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三十一、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三十二、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三十三、抗击“非典”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三十四、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三十五、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三十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三十七、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三十八、女排精神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三十九、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四十、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四十一、“三牛”精神

  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四十二、科学家精神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四十三、企业家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弘扬创新精神、坚持诚信守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拓展国际视野。

  四十四、探月精神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四十五、新时代北斗精神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

  四十六、丝路精神

  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篇二:二十一大精神

  

  创新:21世纪的精神

  【

  作

  者

  】夏保华

  【作者简介】夏保华,石油大学

  社科系,山东

  东营

  257061夏保华(1969—),男,河南商城人,石油大学副教授,科技哲学博士。

  【内容提要】展示了杰出理论家,包括哲学家马克思、社会学家塔尔德、经济学家熊彼特、历史学家汤因比和管理学家德鲁克的创新观;揭示了创新的现实紧迫性,指出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只有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关

  键

  词】创新/21世纪/创新论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

  人类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在新世纪发展得更好、更快,就不能不深切地洞察和领悟新世纪的精神。新世纪的主流精神是什么?本文的回答是创新。创新是21世纪的精神,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揭示这个主题。

  一、创新:杰出理论家的呼唤

  创造、创新是人类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文明的特色,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创造、创新虽是一个古老的现象,但直至现代,才日益成为理论家研究的对象。马克思首先从哲学高度揭示了创造、创新的本质和价值。随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管理学家等从各自学科进一步确证了创造、创新的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1],因此,人与动物一样,靠自然界生活。人必须参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能生活。然而,人同自然界的联系根本不同于动物对自然界的依赖。动物对自然界的依赖是通过单纯的生物适应来实现的。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其本能活动。“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2]人面对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界,但人作为人的存在,就得进行创新实践,创造属人世界。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创新实践,正是人的这种生命运动,展现了人的“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3]。

  在马克思之后,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伯特兰·罗素都十分肯定了创造、创新的价值。在《创造进化论》中,亨利·柏格森说:“时间意味着发明,意味着形态的创造以及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他深刻地指出,“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柏格森宣称:“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生命是“持续不断的成长,永无止境的创造。”伯特兰·罗素在《自由之路》中说,拥有“旨在创造而非占有精神的人,自有一种特别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所能剥夺的,这是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人生导师所宣扬的人生哲学”。

  19世纪末,法国著名社会学家G.塔尔德提出一套独特的社会学理论,主张个人的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因。塔尔德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模仿论”,他认为,不存在任何超越个人心理体验的实体,一切社会过程无非是个人之间的互动。每一种人的行为都在重复某种东西,是一种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他深刻指出,任何形式的模仿,其基础都应当是发明。他极其推崇“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说:“自我,或者说自己,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正因如此,社会生活才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创造物,并光芒四射。”塔尔德认为,发明是个人创见,也是通向富裕的首要条件,他说,“社会生活中变化的诸要素,即偶然性和原动力,是以个人的创见为基础的发明中体现出来的。”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秉承马克思、塔尔德、柏格森等人关于创造、创新的思想,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和根本现象。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创新包括引入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以及建立新组织等。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熊彼特强调,没有创新,人类经济生活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仅有周而复始的“循环流转”[4]。

  20世纪上半叶,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文明的兴起源于面对环境挑战的创造,当创造力丧失后,文明也必然衰落。汤因比研究了26个文明品种,他发现,文明的起源既不是由于种族的因素,也不是由于地理环境,而是由于互相交替的“挑战与应战”。社会环境向这个社会不断进行挑战,而这个社会则通过它的创造力不断地成功应战。这种“挑战与应战”的循环迟早总会使这个社会达到文明阶段。根据汤因比的观点,文明之所以衰落,也主要归因于创造力的丧失。他说:“文明的衰落的实质可以总结为三点:少数人的创造能力的衰退,多数人的相应的撤消了模仿的行为,以及继之而来的全社会的社会团结的瓦解。”[5]基于历史,他提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

  1984年,管理学家德鲁克集30年深思与观察写就《创业精神与创新》。在这本书中,他发展了创新理论,把创新定义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一种是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德鲁克看来,创新的机会无处不在,成功的创业家就在于善于寻找这些机会,并加以利用。德鲁克特别强调,任何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大学、医院等,都可以创新,也都可以学会发挥创业精神。他说:“理论、价值以及所有人的思维和双手创造出的东西都会老化、僵死,变成一种灾害性的事物。因此,创新和创业精神的确是社会经济、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业共同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创业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正常、稳定和持续的。”他认为,“创新和创业精神也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6]。

  二、创新:现实的呐喊

  透过上述杰出理论家的洞察,我们可以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当我们面向未来,审视人类的生存现状时,就更能认识到创新的紧迫性。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从世纪初发达国家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和扩大,在人们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自身陷入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困境。人类制造的成千上万种化学合成物质干扰了地球生物系统在漫长地质年代建立的物质平衡与循环,加之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疾病蔓延、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空前险恶的劫难。

  与这些劫难相比,人类的精神文明的破坏是一个更阴险、更深层的罪恶。有人称,人生活在一个异化世界的边缘,现实社会充满着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卫·格里芬教授指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抛弃现代性。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们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7]大卫·伯姆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整个世界程序四分五裂的状况下,如果我们想通过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得到拯救的话,就必须进行一场真正有创造力的全新的运动。”[7]要完成这种运动,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

  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既然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那么创新必然是知识经济的灵魂。首先是知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由于知识有一个老化问题,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补充和创造更多的知识。其次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只有当其成果最终引入到生产领域,实现产品和工艺的变革时,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这个把知识创新成果引入生产领域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再次是制度创新。制度是一种与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行为相关的规则及权利与责任系统。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安排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制度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如果不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协调动作,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如果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匹配,分配制度不合理或者组织治理结构不明确,则一切创新的成功都将会失效。”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在扎扎实实地搞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制度创新,应把它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加以研究和实践。最后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十分密切,制度创新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条件,而管理创新是在制度的规范下,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管理优势,重新组合管理资源,以更有效的管理行为,实现组织创新效益的过程。任何一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人与人、人与物、机构与机构的各种关系,需要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创新是这诸多创新的关键。

  就中国实际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这20余年,我国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今天,中国的经济已从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时代,基本上克服了贫困,绝大部分地区达到了小康,许多重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从综合国力水平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重大问题,根据世界银行《1997世界发展报告》,中国GDP位居第7位,约是美国的1/10,日本的1/7;中国人均GDP位居91位,约是美国的2.30%,日本的1.56%。根据中国国情,面对国际形势,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11个方面。①下世纪30年代,全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②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和合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将面临新的形势,中国将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巨大压力。③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制约将迫使我们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节约资源、分配公平、节制消费、协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④中国在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赶上信息化、知识化的步伐,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⑤中国要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节制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和贫富收入的差距,保持社会发展的协调和稳定。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增加(年GDP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更需要经济质量和结构优化,劳动生产率也必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⑦科学技术能力,包括自主创新和吸收、消化、再创造与转化能力应当先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至201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应从目前的第20位进入世界前10名。⑧文化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需要更大幅度提高,并加强优秀人才的凝聚和组织,否则难以满足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⑨社会基础设施即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城乡公共设施、教育、科研等现代化的基础,要科学规划,先期建设。⑩要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11)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使之成为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政治和法律保证。挑战的确十分严峻,要迎接挑战必须也只能依靠创新。只有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科技发展方式、教育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才能真正转变。正如江泽民指出的,“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21世纪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

  纪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大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世纪。21世纪是需要创新,并激发创新的世纪。创新必将是21世纪的精神。

  收稿日期:2000—07—25【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3]

  马克思.共产主义[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4]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5]

  汤因比.历史研究(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

  [6]

  彼德·德鲁克.创新精神与创新[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308.

  [7]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6,2.

篇三:二十一大精神篇四:二十一大精神

  

  二十一条团队精神

  ◆

  主动(Initiative):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

  ◆

  激情(Passion):充满无限的活力、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具备坚定的信念。

  ◆

  持续改进(Continuous):通过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

  执行(Execution):按公司的计划以及领导的指示,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

  ◆

  全员参与(Participate):全体员工围绕着企业确定的宗旨和方向,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协调有序地参与活动。

  ◆

  迅速(Prompt):反映敏捷,动作快,效率高。

  ◆

  创造力(Creative):打破思维定势,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

  ◆

  协力(TeamWork):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和努力。

  ◆

  改变(Change):改变自身固有的不良习惯,与时俱进。

  ◆

  成就他人(MakePeopleBetter):乐于助人。

  ◆

  可靠(Accountable):诚信度高,可以充分信赖。

  ◆

  专业(Technical):精通业务,具备一技之长。.◆

  承担义务(TakeOwnership):忠于职守,不“扯皮”,不推委,勇于承担责任。

  ◆

  乐观(Positive):具有良好的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

  ◆

  挑战(Challenge):不安于现状,勇于超越自我的能力。

  ◆

  宽容(Compromise):具有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胸襟,不斤斤计较。

  ◆

  业绩(GetThingsDone):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

  ◆

  操守(Discipline):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

  ◆

  善学(SmartLeaner):擅长主动、高效学习的能力。

  ◆

  真诚(Honest):诚恳友善,真实不虚假。

  ◆

  勤奋(HardWorking):做事尽力,不懈怠。

  十二条行为准则

  ◆

  明确工作对人生的意义,胜任工作体现人生价值。◆

  设立每天的工作目标,脚踏实地付诸于行动。

  ◆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遵守规则,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

  追求精细与完美,我的工作代表中国制造的品质。

  ◆

  过程与结果并重,没有借口。

  ◆

  批评与自我批评,持续改进。

  ◆

  正面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岗位是你的舞台,热爱自已的舞台,让别人欣赏你的表演。

  ◆

  胸怀强烈而持久的愿望,永不放弃。

  ◆

  态度谦虚,心怀感激,乐观理解,承受生活中的不公平。◆

  名字是你的品牌,要努力经营一生。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