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 2022-06-15 14: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整文档)

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5篇

【篇一】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作业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 年 3 月,某男子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录制带有侮辱性词汇的视频并发布在网上,造成恶意影响被警方行政拘留。多位人大代表高度关注此事,纷纷向全国人大建议完善立法,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代表们的建议内容( )

A. 符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要求

B. 履行了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义务

C. 是积极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表现

D. 危害了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2.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下列依法治国的新方针与这一名句含义相符合的是( )

A. 科学立法 B. 严格执法

C. 公正司法 D. 全民守法

3. 我国的法律法规80%以上由国家行政机关执行;
国家的公职人员当中80%以上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两个“80%”中蕴含的道理主要有( )

①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是执法的主力军

②实现公正司法,需要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权力。

③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④落实依法治国,必须依靠每位公民的担当与守望。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人民法院的做法体现了 ( )

A.严格执法 B.公正司法 C.全民守法 D.科学立法

二、材料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六部分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此,特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对此,有同学认为:只要完善各项立法,就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请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加以评析。

【篇二】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论全面依法治国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摘要:早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关键字:习近平;
十八大;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
坚持;
发展;
中国特色;

1、依法治国概念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2、可以看出要做到依法治国,必须要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对与我国而言也有许多重大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二、全面的概念

1、早在2014年12月,党就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可以看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可以说在“四个全面”里,“全面依法治国”扮演着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法治保障的角色。所以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那么四个全面也就无从谈起。

3、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提出后,依法治国就从最初的单一概念,发展成为内容详实、结构严谨、涉及面广的表述,同时包含着具体可行的举措。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五大法治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三个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三个一体建设”,都让“依法治国”概念充实饱满、凸显全面性。

4、不仅如此,全面不仅体现在上述的几个方面,它还从问题的源头做出了反应,为什么我国长期以来处于有法难依的情况下呢,伟大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主席习近平同志做出了一个总结,因为很多国人并不懂法,或者说没有对法律的畏惧感,敬重感。因为很多人的生活环境中,法律一直扮演着一个可有可无或者说是无力的一个角色,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从未成年人抓起,让他们早早的接触法律,培养下一代的法律意识。

3、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对于包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全面小康来说,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不保,全面小康又何以实现?

“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对于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如此比喻。“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只有为改革划上“法治边界”,才能妥善协调各类利益纠纷,顺利解决各种制度障碍,依法保障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

“依法治国,必先坚持依法治党。”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不论是反腐败的强力推行、八项规定的严格落实,还是落实主体责任、惩治庸官懒政,都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法治手段保障党内的清风正气。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同样是其法治保障。

2、怎么做到全面依法治国

一是建立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试想一个国家若是连最基本的法律体系都没有建立,还谈什么依法治国,可知道两千年前的汉高祖在入咸阳后,即刻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便已是最为基础的法。而作为一个现代大国,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二是实行全民普法教育。国民懂法、知法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要把全民普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在人们的心中建立法律意识,让法律在人们心里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法律拥有一定地位时,人们才会自觉遵守它,畏惧并且信服它。

三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这一点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最重要关卡,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前两点做的再好,也只会带来人们对法律的蔑视和不屑,法律就会成为权势者手上的玩物,而不是服务所有人,约束所有的的工具。严格实施法律是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有法不施、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么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対法律威严的损害。严格执法护法必须做到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做到追究和处罚有据,对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追究,依法处罚,做到规范执法、严格执法、透明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

[2]邵阳日报·新指媒2016-08-18  浅谈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三】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一、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现行宪法的构成,理解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的道理

能力目标

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宪法权威,提高守法、护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崇尚宪法的思想,树立宪法意识,自觉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深刻认识依宪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宪法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本的活动准则、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已有137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被调查。据统计,落马的137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中,徐才厚是首名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政才是首名落马的在职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荣是十八大后落马的首名副国级官员,周本顺是十八大后首名落马的在职省委书记,杨栋梁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首个国务院直属机构现任“一把手”,苏树林是十八大后首名落马的在职省长。年龄最大的是1942年12月生的周永康,也是由中纪委查办的最高级别正国级官员;
年龄最小的是1968年7月出生的安徽省副省长周春雨。

思考:这份打虎成绩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我国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宪法的构成

活动一:宪法知识知多少

(看宪法目录,明确宪法构成)

总结:

宪法的构成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目标导学二: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活动二:探究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阅读教材第19页“探究与分享”)

A.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提示: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材料链接:2017年4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个“宪法法律宣传月”,为营造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遵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4月24日,乌苏市林业局在局机关四楼会议室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月”主题教育活动。此次“宪法法律宣传月”主题活动以宪法宣传为引领,重点宣传依法维稳以及安全生产、改善民生、扶贫开发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忠于宪法、遵守宪法,执法必须公正、准确和依法维护公民权益为内容,以强化全局机关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目的。

B.思考:为什么要举办“宪法法律宣传月”主题教育活动?

提示: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保障宪法实施。

活动三:探究中国共产党和宪法的关系

作为领导人民制定宪法的中国共产党,和宪法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两种不同的观点。

正方:中国共产党应该和其他政党、团体、组织一样,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反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中国共产党可以不受宪法的约束。

师指导生分组讨论,整理课前准备的材料,鼓励生积极展开辩论。

师在生辩论后,引导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C.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宪法既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又体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中国共产党更应该模范地遵守宪法,如果不遵守宪法,就会降低党的威信,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D.归纳总结:

根本的活动准则

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目标导学三:最高的法律效力

活动四:探究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结合教材第20—21页“探究与分享”,表演“对话”。

(2)猜谜游戏,进入学习。

师:首先进行一个猜谜游戏,谜语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
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请问谜底是什么?

生齐答:宪法。

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乐队,宪法就是乐队的指挥;
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一支军队,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分组讨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

总结:

最高的法律效力

内容: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明白了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的道理。

三、板书设计

坚持依宪治国根本的活动准则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四、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设计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落实了思想品德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要要性和基本要求,体会法治的重要意义,增强守法意识,为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承担责任。

2、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时政热点和案例,充分地调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言。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前进行了深入备课,时政材料、图片、教学视频准备充分,并精心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与活动,做到了教学思路清晰,在课堂教学中共分时政导入、教学环节、课堂小结三个教学情节,中间以各种案例等教学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

4、在教学中,我结合时政,引入了大量的时政热点和案例。丰富的教村内容,在使教材同时,也做到用好教材,如打虎成绩单等,这些在近年刚发生的社会大事,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和关展而且大最的时政具理论性的知识显得简单易易懂,学生学起来也更案例的引用,使本课中的枯燥而又极中考的相关考点有效结合起来,得心应手,更有兴趣去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及在课堂中把社会时政热点或案例与课本知识和时地了解中考的趋势和方向,培养学生的“中考观”。

【篇四】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全面依法冶国,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建康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增进人民福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走了一些弯路。改革开放以来,党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年3 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快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步伐。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习近平明确提出“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幸福安康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关键发展时期,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中国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是,有法不依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比较突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需要中国人民以更强的决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保持长治久安,都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做出总体部署。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要跳出历史周期律、走好中国道路,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全社会都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法律制度与社会性质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就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根本上规定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在宪法的统帅下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完善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明确立法权利边界;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
加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联系的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政府是执法主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律实施的核心。各级政府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这就需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五】学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5000字

【编辑按】各级党员干部身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更是示范者、引领者,要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自觉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真正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模范和表率。…小编为您整理了《《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5000字》,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5000字 

十四五计划即将开启之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在11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关于在十四五期间法治中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各级党员干部身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更是示范者、引领者,要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自觉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真正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模范和表率。主要要从以下四方面以身作则开展好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一、要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意识。

树牢法治理念,争做尊法崇法“领头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尊崇法治,行动上才会遵守法律。广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善于从法律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过程中注重落实法治要求,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过程中注意运用法治方式,在说话做事前先考虑是否合法,将法治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刻入从政信仰,筑牢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石。要时刻绷紧法纪这根弦,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提升法治能力,争做学法懂法“法律通”。领导干部手握公权、责任重大,必须慎重用权,法律就是行使权力的最明确依据,只有彻底了解掌握了这个依据,才能正确开展工作。法律知识具有变化快、数量多、专业性强的特点,需要持之以恒进行学习,广大领导干部要克服“工作太忙没空学”等错误思想,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既要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根本精神,也要掌握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法律法规,对分管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做到“通”,对履行职责需要的法律法规做到“精”,切实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努力成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家里手。

坚持依法办事,争做守法用法“践行者”。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作为领导干部,学法知法懂法只是基础,守法用法才是关键。要坚持把法律作为执政用权的标尺,一事当前,首先考虑法律是怎样规定的,制度是怎样要求的,明确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坚决不能搞任何违法违规的“暗箱操作”。要牢牢把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工作要求,既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按照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好分内职责,也要守牢权力的边界,自觉在法律约束下、制度笼子里行使权力,在“聚光灯”“放大镜”下开展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放在第一位的。“第一位”不仅说明党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使命光荣,还意味着要肩负更多责任,担子如山,更意味着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充分体现了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新时代的大担当。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为民实践,生动地展现了人民至上。“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无论是“法”“律”“令”都是为了实现善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更是为了全面的善治。这善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民,就是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先后修订完善了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涉及食品安全、外商投资等一些系列法律法规,还通过了被人民群众称之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可以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一个以良法求善治的过程,更是一场良法源于民心,以民为本、立法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实践,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底色,更加凸显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变革,再次彰显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绘就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这不仅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这种特质是源于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烈革命精神,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始终永葆纯洁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的坚定决心。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是这种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50多名党员发展到了今天的9191.4万名党员,才更加凝聚人民,以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意志和力量带领中国人民闯关夺隘。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护航利器,让我们更加坚定自信地朝着更伟大目标前进。“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带头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争做学法、懂法、宣法、用法的表率,更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进一步推动各项改革事业有序开展,行稳致远。“其身正,不令而行。”依法治国离不开道德滋养,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养廉洁浩然正气,养为民造福志气,养攻坚克难锐气,更加成为人民群众心中可信赖、可依靠的人,更加发挥好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相融合、相促进的带头作用,尤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去,使全面依法治国更加闪耀新时代的社会精神和社会价值。

 三、依法治国要践行人民至上。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方面制度体系不断成熟,我国在法治为民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彰显出了强大生命力。明确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要从人民立场出发,充分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和本质属性,把牢民本法治“指路标”,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运用法治思维,增强为民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既是强化公权使用方向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前提与基础。要将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作为指导为民实践的价值支点,增强党的政治领导本领,牢固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观,不游离于法治之外、不凌驾于法治之上,始终将法治作为认知问题、分析情况、作出决策的视角与边界,心中有“知法”的明镜高悬,手中有“懂法”的戒尺紧握,脚下有“守法”的红线制约,以法治思维牵引法治习惯和法治行为,以法治思维取代特权思维和关系思维,增强依法维权、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守初心、明责任、担使命,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坚持法治为民,践行为民服务。坚持法治为民,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一方面要把握内在机理和外在变化,在遵循发展规律、总结实践经验中立法修法,在民生领域上全面发力,在公平正义上纵深推进,在短板漏洞上多点突破,实现立法和群众所需相衔接、与群众所盼相呼应,打造法治规范、实施、监督、保障全链条,形成具体完备、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发挥法律定纷止争、维权维稳的作用,以及时的法律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另一方面,要夯实法治的民意基础,做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广泛地听取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意见,将民众所达成的共识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参与者,感受到更直接、更实在的法治保障。

推进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从宪法修正案到立案登记制改革,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到新婚姻法的出台,从公共卫生法律保障体系的补充到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法治建设紧紧围绕人民权益,把立法为民落到实处。法治建设在保障人民权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法治既是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尺度规范,也是着力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问题的现实考量,要借助法治之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确保法治分配正义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推动法治建设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创新法治为民服务模式。创新是法治建设的生命力所在,要以更加成熟定型的法治体系更好地为民解忧解难,为人民群众提供长久可靠的法治保障。

“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为民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一项历史任务。要坚持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以良法维护良序、以善法实现善治,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在主动谋划、积极践行和强化保障中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四、全面依法治国让抗“疫”更有“型”。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当前,科学立法是我们科学防控的“定星盘”,能够沉下心来、冷静分析、仔细研判;

严格执法是我们有序防控的“稳定器”,能够稳扎稳打、有序推进、全面铺开:公正司法是我们精准防控的“校准仪”,能够严厉打击、规范秩序、落实有力;

全面守法是我们联防联控的“吸铁石”,能够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团结奋战。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法律是有序推进疫情防控的“坐标尺”。行止有度,言字有法。事物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的进步依靠法律法规。法律之于疫情防控尤为重要,试想如果缺少了法律的约束,很多工作将无从进行。前段时间,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开展的交通管制和居民出行管控,就是最为直接的例子。法律看似无情,但社会主义的法律却是对人民感情最深刻的表达。法律中的条款都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最终目的,这也体现了我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在推进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我们要握紧法律标尺,准确定位和检测其间的社会各层面,确保一切都在“度量”之内。让抗“疫”之树,没有旁逸斜出、病侵虫蠹,只有这样才能枝繁叶茂、有“型”成长,为人民群众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法律是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抗“疫”只是我们前进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坎坷,其最终目的还是发展和复兴。因此,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是基础。所以疫情防控,不能动摇根基,不能破坏稳定。而法律正是巩固国家根基,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的复兴航船会面临狂风巨浪,必须具备强有力的“压舱石”,才能攻坚克难,化险为夷。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都以其权威性和客观性维护稳定。面对疫情,不能乱了方寸。心乱,则皆乱。在法律强大的稳定力量下,我们得以迅速投身战“疫”,有序开展工作。如今,复工复产工作也已经陆续开展,经济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法律稳,则社会稳。法律“压舱石”让我们迎风更稳定,抗“疫”更有“型”。

法律是有力保护人民健康的“定心丸”。我国的宪法在根本上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其他衍生法律都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完善,并最终建立起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也是我们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的根本和初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法律就是准则。为了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的优越性,通盘谋划,全局掌控。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共识战疫情。第一时间为人民群众吃下“定心丸”,人心稳,人心齐,必克时艰,闯难关。危难时刻,有法律稳战局,有党中央定乾坤,人民群众是有依靠的,战胜疫情是有保障的。挂群众于心,以法律为准绳开展疫情防控,是给人民群众最大的温暖,是有“型”抗“疫”的落脚点。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在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紧紧依靠党中央,充分运用好法律利器,确保疫情防控依法依规运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抗“疫”的全过程控制,让抗“疫”更有效,让抗“疫”更有“型”。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