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7篇

发布时间: 2022-08-18 17: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7篇

篇一: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西部》2012. 17 期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项目 ( 编号:

 GS( 2010)

 GXZ025)

 与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 (编号:1011—03)

 阶段研究成果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刘琬琬师晖(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音乐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

 本文重点分析了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论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以期提高幼儿音乐教育质量。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节奏;节奏感;兴趣培养【关键词】幼儿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核心,它已成为整个教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

 作为美誉范畴的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而音乐中的骨骼是节奏,它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 同时也蕴涵着情感和充满着生命, 并在幼儿音乐启 蒙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节奏的认识节奏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它以有规律和无规律交替出现, 比如唱歌,走路等, 随着变化而丰富进化, 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 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变现手段,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因此音乐节奏是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音节的长短和强弱。

 音乐节奏来源于客观自 然和生命运动的节奏,它不仅可以模拟自然界风、雨、动物、植物等的运动状态, 还可以模拟人类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动作节奏以及主观的心理活动节奏。

 节奏性活动是幼儿阶段中主要活动之一,通过各种丰富的有效活动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 使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愉悦感,心理上得到美感和满足, 使幼儿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去创造和感知节奏。怎样去感知和培养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这样解释过“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具有情绪性, 作为基础的是音乐表现的知觉,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 也不能发展。”其意思也就是指在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 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的伴随下让幼儿活动。

 在律动、 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 去慢慢培养节奏感;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幼儿主动去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 感受音乐节奏, 让幼儿再现音乐中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来表现出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使之慢慢培养节奏感。二、教学中对节奏运用的几种方法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是由 20 世纪中期德国当代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 奥尔夫创立的。

 这种教学法中把节奏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奥尔夫教育体系最突出的特点, 他认为音乐的学习应该以节奏学习为起点,并将其贯穿于节奏朗读与歌唱活动、基本动作教学、器乐教学等教学内容中。

 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法— — —节奏朗读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

 其中, 节奏朗读教学法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幼儿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在这个艺术活动中使幼儿学会感受美、 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自 身的协调性,唤醒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 他对节奏的培养也相当重视, 他的节奏唱名法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着极大的意义,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都与节奏有关,当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动作时,能提高其动作质量,使幼儿更协调、灵活。这些教学法在幼儿学习音乐的阶段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幼儿启蒙教育有着推进的作用, 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结合实际与正确运用这些教学法来授课。三、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节奏培养分析对于 3—7 岁的幼儿我们应重视音乐艺术教育, 为了促进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放在首位并将幼儿分为三个班:

 小班幼儿、 中 班幼儿、 大班幼儿。1、小班幼儿指 3 ~ 4 岁的幼儿,他们是由婴儿期步入幼儿期。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观察的目 的性差,注意力低,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稳定性差。

 小班幼儿们离不开眼前的具体事物和形象, 因此小班幼儿应简单模仿固有的小节奏。

 在对小班幼儿节奏培养时,应先初步感知简单的音乐节奏感, 在节奏活动中, 可结合运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 跟着教师不同的节奏读歌词, 让幼儿们慢慢感知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

 不同节奏的儿歌,有利于幼儿内心节奏的培养,同时教师做出与音乐内容有关的简单肢体动作,带领幼儿们模仿。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通过对听、 唱、 肢体表现和小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感知和模仿,让小班幼儿在快乐的、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中班幼儿指 4 ~ 5 岁,承上启下的阶段。

 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产生, 思维也由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过渡。

 中班幼儿的想象带有夸张,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除了要有模仿性的游戏以外,还应正确的引导中班幼儿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此时可结合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比如“什么动物出来玩 ”“火车开啦”等儿歌的内容发展到让幼儿参与编唱歌词,创编节奏。

 在音乐活动中, 随着幼儿对动物的熟悉或动作经验的丰富,让中班幼儿做简单的律动,如小鸟飞、兔子跳等动作,也可参与捻指、拍手、拍腿等简单节奏型的重复动作, 让幼儿在节奏乐活动及舞蹈中也能较好的表现和感知节奏。3、大班幼儿指 6 ~ 7 岁的幼儿。

 大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 观察能力也有所增强,能主动地有目 的观察自 己周围的事物, 在活动中能根据音乐的内容来展开自 己的想象。

 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节奏唱名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创作教学法,更适合大班幼儿, 让大班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去探索节奏,体验休止符的音乐性, 加强内 心节奏感, 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学会自 己创编不同的动作或方式来表现对节奏的感受, 以及创编节奏,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动,自 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创造力,培养幼儿审美的能力, 树立自 信心, 让幼儿在音乐的艺术活动中,慢慢的健康成长。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学分析来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要经过探索与发现、操作与尝试、感受与体验、即兴与创作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041—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探索

 《新西部》2012. 17 期习气氛中加深对节奏的感觉与理解。最后参与律动,运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教师为幼儿准备一组符合歌曲内容的律动,利用幼儿身体活动的自然节奏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练习,训练幼儿的身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也从中得到节奏的训练,可培养幼儿兴趣, 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增加幼儿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地作用。五、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通过对节奏的认识,几种教学中对节奏的运用的了解以及对幼儿年龄的分析可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节奏的听、唱、肢体表现和小的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模仿和感知, 让幼儿亲身体验快乐,培养、激发兴趣, 同时也对幼儿的听力、 记忆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幼儿音乐素质能力方面逐步得到提高。2、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分为两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是在丰富的节奏活动中让幼儿模仿老师给出的节奏;第二是让幼儿在玩与学的过程中自由的进行创作。

 这种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动起来,从整体上感知音乐的节奏, 从而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表现、创造音乐节奏,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 积极带动幼儿, 对幼儿创作的音乐节奏给予表扬,使幼儿增加一份自 信,也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配合的学习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节奏对幼儿情感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使他们对美的认识更进一层,也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4、对以往音乐教学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利用节奏与幼儿互动,使幼儿乐、学、玩在其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学习音乐,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从而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已是核心的教育,音乐教育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处处存在,节奏的训练和培养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时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推进了教学模式而且给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颗种子的发芽需要很多方面的呵护, 好比幼儿的教育, 也需要重视许多方面,而音乐与节奏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散发着音乐的芬芳。【参考文献】[1][M] . 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2.[2]沈小红,王利根,王京其, 今辰. 儿童节走世界[M] .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曹冰洁. 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0.[4]尹爱青. 学校音乐教育到论语教材教法[M] .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5]袁善琦.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M] . 人民音乐出版,2001.[ 6]沈建洲. 幼儿教育活动指导[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尹爱青, 李丹娜, 修海林.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141—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探索

篇二: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实验幼儿园 055350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形式。音乐教育可以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爱因斯坦的经典感言是“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哪些重要性呢?我想结合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浅谈一下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使幼儿对音乐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人类都是有着好奇心的,特别是幼儿,一切的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对绝大多数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的这种好奇心,将音乐这种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们唱歌跳舞,在孩子面前演奏乐器等,将各种音乐艺术尽情地演绎出来,总有一种会引起孩子们心灵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想要推动事物的发展,不论是什么都离不开兴趣的催化作用。一旦孩子们对音乐产生了热爱与兴趣,不论是在当前的学前教育还是今后的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音乐潜能的开发。因此,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孩子们的内在潜能,并配合家长,使幼儿的该项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其将来掌握一技之长奠定基础。

  二、音乐教育能够挖掘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它与文学、美术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力。绘画是以“形象逼真”来描绘物体,文学是

 运用语言来真实地表现思想和概念。而音乐,则更擅长的是表现人的情感。

 音乐是在时间中不断流动的,它在表现人的感情变化、人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让幼儿欣赏音乐、演唱歌曲、律动练习、参加音乐活动等,这些都蕴含着表达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可以产生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刺激,这使幼儿的情感激发和感染力就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这种感情的激发和冲动,正是对幼儿智力的启迪和促进,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思维潜能。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其创造的灵感往往都是来源于音乐。音乐中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使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上都获得了成就。所以说,在幼儿阶段,用音乐这把金钥匙来打开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之门是正确的。

  三、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幼儿靠听觉不断地学习,并记忆和巩固,这样幼儿的听觉能力便得到加强与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唱歌、跳舞,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不管是谁,在什么年龄阶段,学习音乐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听觉。而音乐恰好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对于幼儿来说也一样,他们的听觉更需要用音乐教育的手段来进行提高。在幼儿欣赏音乐时,会对于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会对幼儿的听觉有一个提高和加强。当然,这个教育过程中不单单是要靠听,幼儿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律动练习时就只在记住歌词、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够学会它,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们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也有利地促进了他们的记忆力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是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一首欢快、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散文;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就好像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语言在

 音乐教育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有了语言,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活动。所以说,在幼儿阶段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很重要。如果做父母的在幼儿时期没有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也许他们会遗憾终身。而音乐教育的实施,则就为做父母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幼儿平常听到的一些歌曲和自己所学的歌曲日益增多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无意识地随口哼哼上几句由几首歌串在一起的自己编唱的“歌曲”。做父母的就应该有意地去鼓励和引导他们,不要打消他们进行“创作”的积极性。因为在幼儿进行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时候,不仅使自己的语言能力更进了一层,也使他们体会到了运用语言的快乐所在。这种快乐的学习方法,是对幼儿进行教学的一个有利手段,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音乐教育能够激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增强心理素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经常当演员,一部分幼儿经常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了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作为幼儿教师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认真学习幼儿教育的有关理论和书籍,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好根基。

篇三: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dquo;润物细无声”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黄春莲

 音乐课不是培养学生成为音乐家,但是,很多家长与老师,一味的追求孩子钢琴要到多少级,舞蹈跳了几级等,他们往往只注重技术的传授,看不到孩子进行能动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潜在本能,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代替孩子的思想行为,而忽略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当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而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培养,注重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不仅是当前也是今后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长期的紧迫任务。

 一、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备音乐审美能力和素养,使他们喜欢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柏拉图说,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入”,并使“性格的变成高尚优美。”中国古代的《乐记》也说:“致乐以治心”。《大纲》中也十分明确地提出要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它所特有的美育功能。一般来说,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单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这一形式,不但可培养并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素养及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受教育者的高尚情操、净化了心灵,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使他们懂得辨别善、恶、美、丑,进而发展了其分析能力、处理能力、开发智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同一性。

 其次,音乐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一般普通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如: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伦理道德的规范、体育技能的训练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音乐教育在最终目的上与此是一致的,它通过技能训练、审美教育、基本音乐理论与知识的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和配合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而为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具有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铺路。从这一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可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再次,音乐教育在教育手段和局部目的上又具有特殊性。它以听觉系统作为媒介,以抽象思维为源泉,直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进而过渡普通教育的最终目标,既全面素质教育。从这一意义上说,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和媒介,因此,它又成为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音乐教育媒介和手段的特殊性,使它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一般来说,音乐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这是因为:

 第一,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声音艺术,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形象性,同时又集知识性、艺术性及技艺性于一体。它深刻、细腻地表达着人的情感,启迪着智慧、陶冶着情操、净化着心灵。由于音乐的这种特殊性,使我们在感觉着、欣赏音乐的同时,还透过音乐美的面纱,更深层次的揭开来自于大自然、生活以及世界等多姿多彩的奥秘。在美的感觉中,音乐让我们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并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开创美好世界。正是由于音乐的这种知识性、艺术性与技艺性,使音乐教育尤其在德育、美育及智育中发挥着极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二,音乐教育是集审美性及非审美性于一体的教育。审美性既审美功能,主要是指一切音乐作品都是对象化了的审美经验,作曲家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反构思而成的意象世界,凭借一定的音乐语言载体物态化为音乐作品,成为现实的艺术审美存在。通过对它的审美欣赏照,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最终得到提高和完善。非审美性也既非审美功能,它是指音乐是生活的反映,音乐中包含着大量的真和善的生活内容。它必然会对受教者的思想观点、伦理道德、认知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产生种种影响,从而使受教者在非审美层面上获得教益。因而在音乐教育中受教者的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审美素养、实践能力等审美、非审美的多方面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培养和训练。

 第三,由于音乐教育的非审美性能溶解于审美性之中,而带有情感性和形象性,所以其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更强。此外,音乐教育的感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德育、智育的理性明确性、确定性相辅相成,故而使得音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

 因此,就教育目标来说,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那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就教育形式来说,音乐教育又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内容。由此可见,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此,笔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各种需求,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对音乐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审美素质,注重审美情感——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 对学生审美情感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育实施美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曾在学科价值方面作出了“提高审美能力”的表述,同时也在教学目的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规范了音乐教学对于美育的实施,也充分显示了素质教育中音乐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密切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美的感觉和表现。听音乐,如果没有任何感受、感觉,那么音乐教育就是失败的,素质教育对于美育的要求就无法得以实现,从而就会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受到阻碍。正像奥乐夫所说:“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教师的无能和教育中的失败,使其不能认识到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质,这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害。”

 音乐教育在其艺术表现上说侧重于音乐情感的流露。在其内容和形式上自然、直接为主要特点、究其最终出发点是使学生能感受、理解和创造音乐。故而,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其教学目的的确立必然含有情感目标,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上课期间,在我所执教的欣赏课《春之歌》中,我通过语言与多媒体相结合创设这一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激发其情感的。一开始,我就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调朗诵到:“在漂渺的春天大峡谷里。有这么一幅美丽的图景:春的旋律漾起了春的梦幻,那红的花,绿的草,在红与绿的律动中,超凡脱俗的境界里那缥缈的大峡谷,那里有着人间难寻的奇景,还有着怡人心性的天籁之音:流水潺潺,树叶轻语、芦苇呼啸,山谷回声„„。”接着,我就播放音响让学生仔细的倾听,并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感受中多方面、多角度的展开无穷的美妙想象,在脑海中构勒出一幅幅春的美丽图景,之后,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他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如此这般在情景的创设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情感激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另外也可通过音乐表演、巧问激情和情绪体验、再现情感等式来进行。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就是情感素质教育的使者,它浸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歌一曲中,只有教师把音乐艺术的情感揭示出来,用生动饶有情趣的教学方法来激进学生,才能引发学生表现音乐的真情实感。

 可见,审判情感素质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只有紧紧抓住这一核心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并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核心原则。

 2、完美人格、德育渗透——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来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手笔。”音乐有愉悦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因此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笔者认为,如果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那么音乐会产生理想的协同效果。这是因为:

 首先,中国有名古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与理相互结合,才能打动人,说服人。将德育融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二者相互配合,以情为线,以理为针,才能充分发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理服人,音乐教育以情动人的整体作用。

 其次,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教育。但由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音乐教育在形式上就表现出了轻松愉快,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正是由于这些特性,通过教学方式的多种运用便调动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投入了情感,受到感染和启发,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情感,陶治了情操,达到了“寓教于乐”、“以乐辅德”的效果,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德育要求。

 3、提倡学科综合,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修养——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提高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修养,是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国际竞争与科技进步所提出的迫切要求。

 所谓综合文化素质,它包括智力、文化素养、以及学习习惯、技能等方面。

 在普遍学校教育中,综合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是通过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物理、化学等学科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之间,音乐与教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校极其相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也可以说,音乐在逻辑思维上与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着某种程度的的联系。学好了音乐就有助于逻辑思维和记忆力的提高,从而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奠下基石。

 其次,就音乐的表现手段、表现内容而言,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通过音响旋律的律动,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着现实社会生活。以其鲜明、抽象的音乐元素的组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渲染着音乐氛围,创设着音乐场景,塑造着人物形象,表现着角色的性格和心理活动。而要把握、理解这些,都必须以文化基础素质来支撑。反之,对音乐理解的提高又将会促进文化基础素质及其理解能力的提高。

 再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区域都有着不同风格、形式和内容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本身又与历史、地理以及人文风俗等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音乐本身又与文学、美术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美术与音乐合称为“姐妹艺术”。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形式上深入地表现着音乐,同时又被音乐所反映。例如:管弦乐《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着著名的同名诗篇谱写而成。此外,唐诗、宋词、元曲、《楚辞》、《诗三百》等文学艺术,都与音乐血脉相连。它们反映着音乐,却又在音乐的反映中得到了更深刻、更形象的表现。又如: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风格就是吸纳了以毕加索、梵高为代表的印象派绘画风格而成。其代表作《大海》、《伊贝利亚》等就深刻的反映了这种抽象、立体的绘画风格。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美术、文学与音乐所表现的形式和内涵在理解、感悟上也会变得更透彻。

 可见,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与音乐教育不仅密切相关,而且还相互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把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地的地理环境等。在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时,可结合歌词向学生讲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与封建五爷、反动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一堂课下来,丰富了他们对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学科各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音乐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它与各个学科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可行,而且相当必要,这是适应全面素质教育发展和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书目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孟抗美著《文学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一版 《音乐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一版 《音乐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3 年 8 月

篇四: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乐重奏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我国对基础教育投资相对各个国家都是非常多的, 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全民教育, 不仅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呼声是素质教育, 提倡应用型、 复合型、 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国家教育“十二五” 中的长期发展规划目标, 对综合素质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教育加大重视, 其中音乐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器乐重奏的地位、 作用以及存在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

 器乐重奏

 音乐教育

 重要性

 1.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也出现的, 远古的音乐可以说是声音, 例如石器的碰撞、 空气中的风声、 自然界中的鸟叫等等, 正是人类对声音的敏感到研究才逐步形成了音乐这一独立的学科, 对于远古时代或者从始至今音乐的发展我们不做过多的研究, 本文仅仅对近代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

 我国的音乐教育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中小学、 中师、 高师音乐教育, 显而易见从名称上我们很容易理解这几类教育的学生对象, 从一般性分析, 本文讨论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的器乐重奏重要性, 一般是针对中、 高师的音乐教育作为分析对象。

 本人查阅先关资料对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了 简要的总结, 在二十世纪初期, 各地兴起了学堂教育, 在这些有较为先进思想的学堂中, 出现了部分学堂乐歌, 一般是学堂内部组织, 提高学员积极性所采取的措施,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教育的萌芽; 之后的发展是基于历史上注明的文化运动引起的, 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当时主张国外的新思想、 新科学, 反对腐败的封建禁锢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音乐教育随之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 才开始有所发展, 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是起步阶段; 之后的发展就是新中国的成立, 公家独立的宣布不仅仅是向世界人民说的一句话, 需要各个体制的完善, 最早的一部关于音乐教育如何进行的教育法在新中国成立后确定, 这也确定了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合法地位以及重要性; 之后的发展是曲折的, 由于国家刚刚成立, 百废待兴,经济没有回复, 国家财力问题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实质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甚至在某段时期一度被取缔, 我们分析此阶段为停滞阶段; 一切的发展几乎都是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归了正确的道路上, 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外, 我们称之为繁荣发展阶段。

 可以说我国音乐教育的正式开始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时至今日, 由于起步晚、 传统性强等问题, 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对重奏音乐有所重视, 克服了单一的独奏表演形式, 也强化了合奏的演奏效果, 对我国音乐教育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下文会做出具体分析。

 2. 器乐重奏的发展 器乐重奏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传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得到重视, 或者说对重奏的教学相对滞后, 根据调查一般高校音乐教育重点是独奏的学习而忽略了重奏的教学,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器乐重奏进行简要的介绍, 以及它在音乐教育中的不可取代的位置与重要作用。

  2. 1 器乐重奏的定义 我国自古代就有优良的文化传承, 在民族器乐方面可以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甚至在古代有民族音乐可以兴国的说法, 这也是我国教育部对民族音乐重视的原因之一, 在民族器乐中, 重奏是非常容易见到的。

 重奏作为一种独特的器乐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多人合作演奏, 来提高个体的演奏水平, 这种方法主要在西洋器乐教学中被广为采用, 根据先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民族器乐教学中还没有广泛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音乐教学对重奏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了解到, 重奏与室外音乐不同, 实质上是属于室内乐的范畴, 在演奏的声音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由单一的一件乐器完全独立承担起来的, 可以构成演奏的器乐套曲, 这样的模式存在独特的有点, 在重奏中每一个发声的乐器都可以保持本身的独立特性, 这样的结构就是组成演奏的乐器中任何一个乐器具有双重特性,就是既可以具有独立性又能够很好的展现整体性。

 所以, 在重奏过程中, 任何一个乐器的任何声部之间的都像是会进行亲切对话, 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是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交流并且有序的进行主次互换。

 在重奏的时候, 乐器之间能够互相引导和衬托, 它们可以共同推进整个音乐向前发展。

 重奏的音乐听起来给人浑身舒服的感觉, 不但音响和谐自然, 而且各个声部均衡, 音乐语言表达的十分丰富, 能够体现出感情的细腻, 所以重奏这种音乐具有一种典雅清澄的音乐内在美, 可以让不论是演奏着还是聆听者都能感受到这种高尚艺术的情趣。

  2. 2 器乐重奏的特点 器乐重奏的音乐作品发展是具有多元化的, 这与重奏器乐多样化的类别息息相关, 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总结出一下几点类别:

 分别是创新的乐器组合方式、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音乐创造的独特性。

 下面我们做了具体分析。

  2. 2. l 创新的乐器组合方式 在当代民族器乐重奏中, 组合方式的多样化与创新性一直是突出的特点, 它的组合不仅包括常规的乐器组合, 还融入了一般不常用的乐器甚至还会加入我们人为的声音模仿效果,结合多种形式的乐器与自身的绝技配合, 往往会演绎出经典的作品, 这也是重奏音乐的独特的长处。

 这种重奏音乐多重创新的组合方式的例子也有很多, 在此我们简要的介绍几个典型

 代表性的例子:

 著名的《山谣》 就是由谭盾经过独特的乐器组合而创作出的重奏组合音乐,它所用的乐器有三弦、 管子、 琐呐和打击乐重奏组合而成, 还有周龙的奏《空谷流水》 等等;在人声音加入音乐的例子也是有的, 例如著名的音乐《天籁》 中就是使用了埙、 陶罐和人声等等它是由何训田当时为七位演奏家而创作的民乐重奏。

 重奏乐器创新还包括另一个打破常规的特点, 那即是在乐器数目上并不受常规的数目限制, 这也是一个独特之处, 这样做有很大的优势, 乐器数目不受限制之后, 这不仅仅是对演奏者的要求加重, 还是因为它可以使音乐演奏更加协调, 由于演奏者可以打破常规同时兼并两件甚至有时候会是三件乐器进行相互演奏, 同时演奏乐器的人还可以加入自己的声音, 这样的效果就是不会增加过多的演员, 这样声部就不会增加, 仅仅增加演奏的乐器数量, 同时大大丰富了音色的变化程度, 使得产生的音乐作品具有更好的表达效力。

  2. 2. 2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在音乐风格上, 重奏并会限制音乐形式的表现, 无论是传统的作品还是新时代的特性作品呢, 器乐重奏都可以达到这些表达形式。

 在音乐风格上的划分我们一般是参照传统的划分方式, 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较为传统模式; 较为探索性的作品; 还有一类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传统性的, 但又有较大的创新的作品。

 民族器乐重奏的发展独特之处是它不仅继承了民族音乐的传统优良之处而且它能够打破以往狭隘的民族音乐的观念, 在观念上有所创新发展, 它主要表现在民族器乐重奏音乐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与西方现代学音乐有所结合, 能够组成具有新颖、 开放的音乐特性, 具有新时代的音乐性。

  2. 2. 3 音乐创造的独特性 根据调查我们知道西方的重奏音乐发展较快, 而且普遍在教育上普及广阔, 所以在创造上往往形成了普遍的特性, 但是我国的重奏作品并没有受到西方共性化作品的影响, 它是结合民族器乐的性能与表现形式, 目的是充分发挥民族器乐的变现性能, 突出我们民族器乐的优良与独特的性能, 此外, 重奏作品也朝着曲目综合类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大型的套曲方向发展, 以便于适合学习与创新。

  3. 器乐重奏对音乐教育的意义

  上文我们简要介绍了器乐重奏本身的独特优势, 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器乐重奏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已经逐步得到了重视, 这种发展趋势显然与其对音乐的教育的重要意义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器乐重奏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有利作用, 所以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才引起了关注, 并逐步推广起来, 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下器乐重奏对音乐教育做出的贡献。

 3. 1 器乐重奏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形式 我国教育的发展目 标在国家“十二五” 的教育发展规划上已经明确提出, 就是发展高质量、 综合性的人才, 进行实用型的人才教育模式。

 适用于音乐教育的模式改革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 综合型音乐人才, 结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以此为发展音乐教育的目标。

 就音乐教育形式而言,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就不符合国家预期的教育目标, 根据资料调查, 在我国传统的器乐专业的乐器教育课程往往是单一的独奏曲目教学还有部分实践演奏形式, 所以总体来讲是结构单一。

 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制约学生的横向发展, 仅仅在单人的独奏方面能力突出, 但是单人的表演形式以及表演效果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成就与创新,只有合奏才能体现出音乐的魅力, 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但是学生不能对音乐的声部以及单一乐器的发声进行读一辨别学习, 就不能根号的组合出美妙的合奏音乐, 原因是对重奏的学习没有进行, 上述中我们也讲到了重奏的定义, 通过对重奏的学习可以对单一的声部以及没个乐器单一的声进行学习, 所以能更好的了解乐器, 发挥没个乐器的独特优势组合出美妙的合奏音乐。

 进一步分析这种弊端就是在音乐教学之中, 器乐教学都是以独奏或独唱作品的教学为主, 学生的多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立体感的认识, 在跟伴奏或合奏时常常不够自然流畅, 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的发展。

 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另一个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多声思维的训练, 这个问题一直是限制我国音乐发展的绊脚石, 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难点, 何为音乐的多声思维,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下, 音乐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随着多声感觉、 听觉及多声欣赏能力的发展, 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思维方式。

 根据上述介绍器乐重奏正好可以解决对声音的敏感训练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器乐重奏训练就能满足培养学生多声思维的需要。

 综上所述, 器乐重奏在音乐教育中有利于解决发展教育事业的困难之处, 并且有利于出做出多种形式的音乐模式, 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3. 2 器乐重奏有利于音乐学生能力提升 教育事业的目的的就是培育出高能力的学生, 音乐教育当然也是出于这种目的, 所以学生的能力一直是音乐教育事业的重点, 在这里加入器乐重奏可以还不夸张的说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中, 就学生分训练和声和视唱练耳的课程中, 往往受单一教学模式的限制,只能采用西方的产品, 不能充分了解我国传统的优秀作品, 同时也会使学生受到国外国定模式的影响, 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风格和感悟不同的题材, 对传统的音乐更是知之甚少。

 但是器乐重奏课程中民族器乐重奏的训练就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的音准、 节奏等基本要素掌握得更加准确和具体,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传统音乐的欣赏学习训练

 机会, 从而把器乐的独奏水平提高到更高的高度。

 另一个难以训练的问题就是音准辨别能力, 因为传统的教学只是单一的独奏, 单单是一种音准, 学生可以辨别, 但是多种音乐混合的时候, 往往很难训练这种能力。

 而器乐重奏可以很好的解救而这个问题, 上文中我么介绍了重奏的特性, 这就是得在器乐重奏中, 学生不仅要能准确的演奏自己的声部, 还要能清晰的听到另外的声部, 而且要保持自己声部与其他声部的和谐, 这就对学生的音准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这种训练模式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音准辨别能力。

 不仅如此, 在节奏方面器乐重奏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模式, 通过器乐重奏教学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掌握能力, 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声部配合方面, 学生可以更好的解决不同节奏之间的配合作用, 从而提高了音乐的综合变现力度。

 综上所述, 器乐重奏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对音乐教育的目的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所以器乐重奏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总结 器乐重奏在音乐教育中展开以后, 各个专业老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生能力的检测, 一方面可以检查教学成果, 另一个方面在学生学习器乐重奏后的实践中可以得到成分的应用型锻炼, 检验重奏对音乐带来的成果。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首先对我国近代的音乐发展模式进行了参考, 在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不仅如此, 国家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大了音乐教育的改革, 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器乐重奏的引入时国家对音乐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之后我们分析了器乐重奏的发展过程, 详细介绍了重奏的定义以及带来的正面影响, 对重奏的分类、 特点做了详细分析, 这部分的介绍是我们对重奏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简要的介绍了器乐重奏对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潜在的优势; 最后一部分, 我们详细介绍了器乐重奏对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分别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内在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音乐能力提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器乐重奏的作用与重要作用。

 总的来讲重奏教学本来就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

篇五: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音乐教育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的作用金   鹭(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幼小衔接”阶段是指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到小学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半年之后这一过渡时期。“幼小衔接”时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幼儿园、小学教育之中,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它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音乐教育给儿童创造愉快的氛围而且能让儿童在愉快的音乐世界里陶冶自己和提高自己,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可以在“幼小衔接”中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心理过渡和多学科教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过渡效果。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小衔接;作用【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2377 ( 2016 )

 04-0178-02   “幼小衔接”阶段是指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到小学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半年之后这一过渡时期。“幼小衔接”时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同时为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石。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少教育机构为了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问题,开设针对小学入学前儿童的“学前班”。学前班大多是附设在小学内或幼儿园的大班,作为入学准备班。然而,这些“学前班”内容更倾向小学化忽视了在过渡时期,儿童在角色、身份、环境、关系等多方面变化中面临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儿童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在幼小衔接中怎样帮助他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将会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孩子在学前、小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上会产生一个过渡时期,这其中既保留了幼儿时期的一些特征,也拥有了学龄期刚刚出现的一些特征。在这个过渡时期,孩子从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转向以正式学习为主导的活动。这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挑战的核心表现在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变化和提高学习能力。音乐教育贯穿幼儿园、小学教育之后学习的各个时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音乐教育注重个体体验和创造性表达,注重在愉快的音乐世界里让学生陶冶自己和提高自己,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可以在“幼小衔接”中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心理过渡和多学科教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过渡效果。1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我国,孩子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小学的“起跑线”上,怀揣着对儿女的期待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引起了“学前班”热潮。然而,学前班作为入学准备班,片面地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在进入小学后不掉队,教学内容主要是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也沿用小学教小学生的方法。这种状态就像给孩子“喂饭”,老师和家长把知识点和难点“喂”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吃”,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违背了儿童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儿童日后的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儿童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音乐教育以音乐为载体,以审美为核心。它不仅可以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还可以让儿童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儿童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优美动听的乐曲中蕴含了文学的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然的美景,聆听并学习可以给儿童带来心理和听觉上的愉悦。音乐课堂注重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音乐参与活动。在气氛活跃的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不同的乐曲获得音响感知,再通过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后得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的过程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儿童独立去思考,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音乐活动时,处于“幼小衔接”的儿童都积极参与,全身心地进行创编,运用节拍、旋律和舞蹈动作,结合生活观察经验创编出音乐作品。一些儿童通过自己的尝试找到节拍的强弱联系,思考作品的效果,从而掌握节奏的强弱规律。在活动过程中,音乐教师会留给儿童独立思考的时间。儿童的创造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出来,儿童只有掌握这种能力才能适应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案例一:在给儿童讲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的课 堂 上,先 让 儿 童 模 仿 水 牛 的 叫 声 (哞—),猫 咪 的 叫 声(喵—),小狗的叫声(汪—),敲门的声音(咚),雨点的声音(滴答)等,这些声音与儿童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获得了感性认识,了解到了这些声音的长短,激发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欲望“这些声音的长短该怎么表示出来呢?”,从而引导儿童在自己的探究中掌握了知识。案例二:在让儿童以下雨和青蛙作为素材创编舞蹈的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儿童形象的用手做出下雨点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儿童播放 a 段音乐,让儿童思考怎么把动作加入到音乐片段中,儿童完成了小雨点的创编动作,表演给教师看。之后,教师用谜语“绿衣服,白肚子,吃害虫,冬休息,夏劳动。”让学生来猜“青蛙”引入。教师给儿童播放关于青蛙的视频,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给学生播放b段音乐,让儿童进行动作创编。儿童完成了这两段音乐的创编之后,把他们分为两组分别扮演小雨点和青蛙,播放音乐让儿童进行表演。整个活动过程中,儿童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探索之中,在独立思考和探索中把自己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创编的动作融入音乐中,亲身体验激发了儿童的自主探索能力,使他们乐于在学习中独立思考。2  通过音乐教育消除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消极情绪儿童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主要任务是游戏,而小学教育和幼儿园要求是不同的。当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就成为了儿童的主要任务。儿童在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回答问题错误之时难免会有挫折感和沮丧感。音乐教育能使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其次,在音乐活动中,儿童相互配合,互相帮助,有利于得到新的友谊,建立团队精神。儿童在小学教育中的学习压力较大,而音乐教育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窗口。消极情绪的及时宣泄让儿童的心灵得到释放,有利于儿童正常人格的形成。案例一:在音乐活动中把一个班的儿童分为几个小组,在表演中,组员配合默契的小组将获得教师给予“小红花”的奖励,每个星期选出获得“小红花”个数多的小组为优秀小组,同时为获奖小组中的组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小奖品。通过这种形式,让团结互助意识在儿童得到强化。案例二:音乐欣赏活动是指通过聆听音乐,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定期开展舒缓儿童压力的音乐欣赏活动,活动前发给每个儿童一张白纸,教师为学生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引导儿童随着音乐,放松自己,让儿童在舒缓轻松的音乐环境中,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写在教师之前发的白纸上。通过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用音乐作为引子,把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写在白纸上,在儿童宣泄完不良情绪之后,儿童在美妙的音乐中放松身心,不再对难过的事所纠结。儿童通过音乐欣赏活动,不仅能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而且还能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欣赏和审美能力。美妙音乐有助于儿童消除不良情绪,使儿童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效果。案例三:在音乐活动中,优美的音乐为儿童提供了轻松的氛围,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从而使他们放松身心。每个儿童的天赋和能力不同,但他们在音乐世界中都能培养自信心。在儿童才艺展示和游戏中,通过展示,由之前的扭捏、羞涩再到热情、自信地全身心投入。这使儿童逐渐树立起自信心。3  通过音乐教育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阶段,教师会全面安排儿童的学习和督促儿童学习,但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不同,小学阶段要求儿童拥有自主—8 7 1—艺术与体质训练 中华少年 2016 年 2月上   第 4 期

 学习能力,认真听课,在学习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儿童在 3 至 12 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此期间,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因此,在“幼小衔接”时期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十分重要。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儿童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适应小学教育。音乐教育具有游戏性,“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还没有明确的学习概念。儿童音乐活动是在音乐背景下,按照音乐要求的游戏。这种游戏性的活动,既让儿童了解了知识,也让儿童得到了快乐。活动过后,儿童会问教师,下次玩什么。音乐教育的“游戏性”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奠定了基础。在音乐活动讲解完要点时,就是儿童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的时候。教师利用儿童爱玩游戏的天性和对时间的把握,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提出要求,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在音乐活动轻松、活泼的氛围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案例一:在音乐活动过后,儿童很开心,此时,教师要求儿童把音乐活动中的道具整理好放回到道具箱中。把写有编号的小道具按分类放好,把头饰、铃铛、小鼓等放在规定的盒子中。此时,教师提醒儿童,道具数量都是一个人一个,如果儿童没有整理好而遗失了自己用的道具,那么下次在活动中就没有道具。这样一来,儿童就会认识到保管好道具才能参加活动。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和管理能力。案例二:音乐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参与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活动。在“拔萝卜”的音乐游戏中也是一样。首先,儿童要认真的听教师的安排,哪个孩子扮演“萝卜”,哪个孩子扮演“拔萝卜”的老爷爷,哪个孩子扮演帮助老爷爷拔拔萝卜的老奶奶、跑来帮忙的“小弟弟”、围观的“小花猫”、“小老鼠”和“小黄狗”。然后教师再分别给扮演这些角色的儿童示范,让儿童学习怎样表演。这是“拔萝卜”游戏的关键。如果儿童没有认真听教师的要求,将会无法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体会游戏中的快乐。当别的孩子在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时候,由于自己没有认真听老师要求,无法参与在游戏中,是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在游戏的表演中,教师要求表演的儿童互相交换角色扮演,让儿童互相观察交换角色的小伙伴在表演时动作有没有做错。如果小伙伴在交换角色的表演中,做错了动作,其他儿童也会进行提醒,并给做错动作的小伙伴以正确的示范,这更让儿童认识到在活动中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这种游戏类型的音乐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儿童形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将会渗透到儿童以后的学习当中。4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对其他学科的兴趣音乐是一门知识综合性体现较强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灵活地把文学、美术、体育、舞蹈等知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创新能力,能更好的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中把语文融进音乐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文学作品,又能培养儿童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案例一:让儿童欣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时,配以朗诵张若虚的同名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再配上一幅有江、有月、有花的江南水乡山水画,优美的旋律加上深情的朗诵、一目了然的美景,就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这种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再由景生情的引导下,既加深了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案例二:让儿童《精忠词》、《梁祝》、《阳关三叠》等音乐的同时,教师为学生讲述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唐代诗人王维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伤感等等这些创作背景。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文学视野,也能让儿童在故事的背景之下更好的理解音乐。综上所述,以音乐教育为铺垫,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可以缓解他们在“幼小衔接”阶段中的不适应所带来的焦虑,又将学习“授之以渔”,从而顺利的完成小学教育中学习任务。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从心理上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为儿童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 ]   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 M ]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0 ,02.[ 2 ]   潘朝玉.早期教育与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J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3 )

 .[ 3 ]   姚思源.论音乐教育 [ M ]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4 , 10.[ 4 ]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M ]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04.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刘志强(长春市朝阳区乐山中心校   吉林   长春  130116 )摘   要:最让体育教师头疼的就是面对还保持着幼儿园及家里行为习惯的一年级新生,他们的头脑还没有形成上课的概念,课上随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于纪律性要求很强的体育课很不喜欢,很难维持课堂纪律。快乐的游戏突破集合站队;发挥口哨作用,规范常规习惯;发挥体育课堂活跃的特点,组织教学;教师参与,其乐融融;利用好教学道具和场地,增加体育教学兴趣;利用好教学道具和场地,增加体育教学兴趣。关键词:激发兴趣;生活化、游戏化;乐于参与;快乐的体育课【中图分类号】

 G807.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377 ( 2016 )

 04-0179-02   最让体育教师头疼的就是面对还保持着幼儿园及家里行为习惯的一年级新生,他们的头脑还没有形成上课的概念,课上随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于纪律性要求很强的体育课很不喜欢,很难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上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课堂常规教育为重点,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营造一个开心的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在快乐中享受体育教学。1  快乐的游戏突破集合站队一年级新生,没有排队意识,更没有位...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