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9篇

发布时间: 2022-05-25 13: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9篇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②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③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④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②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①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②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邓稼先和杨振宁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_、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_,后来演变为_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殷红yān

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②元勋:立大功的人。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④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⑤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⑥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⑦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⑧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_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_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2、全文六个部

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简要概括如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_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④_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⑥一封短短的信;⑦1982年,“我不能走”。作者热情赞美了邓稼先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2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 )丽湮(y n)没剽悍(p )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3

《羚羊木雕》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学会生活。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2、揣摩体会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设想:

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留给学生,让学生痛快的朗读、自由的讨论就可以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朗读与讨论并举: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才能更好的体会感情,体会多种描写的作用。围绕文章主旨讨论,感悟文章的友情、亲情。最后的大胆设想,改变结局,开拓学生的思维,走出文本。

2、阅读与写作并行: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语言为主,采用拓展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摹仿学习。这样力图体现出“新课标”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型:讨论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曾与父母、朋友发生过矛盾或是争执吗?(生答)是啊,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我们感觉自己好象已经悄悄长大了,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那么,面对我们遇到的这许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生答)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帮文中的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板书课题、作者)(设想:由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况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的自读情况:(以抢答的形式)

①全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羚羊木雕)

②这是一只怎样的木雕?(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的工艺品)

③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事。

(设想:本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在此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出的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如此贵重的木雕,父母仍然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

②如此贵重的木雕,“我”为什么要把它送给万芳呢?(请找出课文原句)

③对于“我”送木雕这件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上着手。)

教师小结:一方因为友情、因为感激送出了木雕,另一方因为贵重,逼迫孩子要回来,双方就产生矛盾了,这一矛盾尤其在什么描写上更为突出?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这些语言吧。(打出幻灯片)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认为他们会是怎样的语气?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感情?

3、分场景、分角色朗读,深入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感情:(可以开个朗读比赛)

提出要求:(1)揣摩人物语气;(2)体会人物感情。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人物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人物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已不言自明了。可见语言描写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衬托着语言,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设想: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沉浸到文学的魅力中。)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文章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问句结尾,你认为这一件事怪谁呢?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更妥当?你赞同文中谁的观点?

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伤心事,会如何处理?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

小结:爱是需要理解沟通的,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假如父母能较早的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如“我”能在送礼之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假如……这件难过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其实生活中矛盾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但其中有很多是因为缺乏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谅解而造成的。所以老师觉得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多商量,学会沟通,让身边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身边人,相信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更快乐!

(设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四、大胆设想,改变结局:

①课文安排的结局,你满意吗?如果你有更好的设想,把它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②假如“我”坚决不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我”该怎样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求他们的理解?设计一段对话,把它写下来。

(设想:学习过本文的多种描写方法就将之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到多种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让我们思考了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融洽相处。亲情如陈酿醇厚幽香,友情如花蜜清新甜美,相信宽容、自信的你们一定会营造出家的温馨,开创出一片友情的新天地!

六、作业布置:

1、整理完成课堂上的对话描写。

2、与父母一起读本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设想:从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亲情与友情的美好!)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默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②结合旁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③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捡(jiǎn) 感慨(kǎi) 搓捻(cuōniǎn)

绽开(zhàn) 争执(zhí) 惭愧(kuì)

譬如(pì) 激荡(dàng) 奥秘(ào)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混为一谈(hù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儿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三、学习新课

(一)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点拨:学生复述时,要求用自己的话,能够引用原文的尽量引用原文,能概括主要事迹〕

2、本文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些事?请同学们做出概括。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①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③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3、梳理文章的基本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概述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理变化。

第二部分(第5~13段):写莎莉文老师走入“我”的生活,“我”初步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4、整体感知文章中心。

明确: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以及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二)步骤二: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1、课文第一部分为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的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老师。(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写了关于莎莉文老师的什么事?

明确:老师教我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3、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布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water”这个词,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4、理解标题。

作者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明确:“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是指:①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对生命的希望和热忱被唤醒,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走向了光明和快乐的世界之中;②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③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5、感情揣摩。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凯勒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成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明确:课文开头写“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作者这样描述她到来时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6、人物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海伦·凯勒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后,她认识的世界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又聋又盲的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2)海伦·凯勒又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盲聋女孩。

四、课堂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般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中,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励志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6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利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的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利文老师的动作而已。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皮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7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导读提示: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篡()夺酷()爱篝()火

喑哑()气氛()螽()斯莴()苣

啄()钳()子吮()取喙()盔()甲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检查导入

1.导课: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精读课文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x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你还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较的例子吗?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的感情 色彩

学生讨论: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8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做自我介绍,然后以讲故事、读美文、汉字趣解等不同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推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刘卫民《我爱你,汉语》

二、语文的概念

1、流行的几种说法:语言和文学、听说读写、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2、初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3、大语文概念:应试、应用、人格修养;文史哲不分家;语文的社会生活化。

4、雅和俗: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个人魅力和生活层次。

三、方法介绍

1、相信自己,勇敢挑战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不要去想过去,想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很差,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强调语文学习积累要坚持)

3、自我规范,养成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强调: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

4、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四、学习要求

可以从“工具准备”、“上课要求、”“作业习惯”、“作文训练”、“其他规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

五、课堂小结

在中学的历程里,语文——文学作品,他能通过写作者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与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取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学里没有哪一门功课是这样的内容,在精神上为你做引领。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学的门,可你必定要跨入社会的门,你可以不懂数理化,没有任何特长,只要领工资会签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会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没能失掉尊严。

希望大家在中学阶段,不要把语文看成是在应付考试,那样你会学得很吃力很疲倦,我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种欣赏,一种享受,这样你才能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文字是一种美丽,一种遭遇,和文字用心灵和他相逢是一种幸福。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