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为大自然做笔记

发布时间: 2022-10-30 0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什么是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简单说就是我们为大自然做的笔记。它是注重观察、学习自然的方法,是指导我们亲近自然的途径。

笔记通常采用绘画和文字结合的形式,但也支持文字结合照片、视频、音频、标本、剪贴等其他形式。

做自然笔记特别强调尽量不要缺失绘画环节,它是笔记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记中的绘画过程,可以帮我们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忠实记录自然最直观的样貌,二是可以帮助观察进而深入认识理解自然——这也是最重要的。

这样强调绘画,却并不意味着自然笔记只用绘画记录就够了。有些没有绘画的自然文字仍可称得上是自然笔记,但完全没有文字记录的绘画却只是绘画而已。

我们看右侧这两幅动植物的图片是不是自然笔记呢:

它们当然相关自然,也有文字相配,似乎算自然笔记。但如果不结合更多相关信息,只能算是自然绘画作品。即使细致程度达到了科学绘画的水准,也还只是绘画——因为从图上看不到与自然真实相处时“观察”环节的关键信息。

就右边这张八角金盘来讲,它的花期大多在10-11月份,果熟期却要到第二年的4-5月份,两种生命状态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日内。因此如果它是一篇来源于真实观察的自然笔记,可以将花和果安排在同一页内,但却需分别注明观察日期。

再说说右上角这张。那是蝉的展翅标本,节选于我在昆虫博物馆的见闻,是馆里陈列柜上展出的国外品种,这些英文名称全部来自于馆内的标牌。如果在笔记中我不对以上情况加以说明,那么这张也就仅是绘画作品了。

自然笔记的内容可以包含对自然观察翔实的记录(绘画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或自主探究的过程,或你与自然相处时的感想感悟。所有这些不一定要同时出现在你的同一篇笔记里,但每篇笔记却不能缺少最基本的对观察对象所处自然条件的描述,即:时间、地点、天气。

我们用画记录自然物,它当下的状态不是随时随地都存在,并且一成不变的。它通常跟所处的时间、地点和当日的天气等有直接关联。

由此延伸到我在《大自然笔记》一书中提到的“物候”概念,第一朵花开、第一次春雷、第一场霜、第一声蛙鸣蝉鸣,在物候记录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那些时间点在笔记中一定要体现出来。还有这一切现象之所以发生,跟它所处地理位置、天气情况等直接相关,它们都可为你理解自然变化提供线索。

长期坚持做笔记,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往往能让你发现很多自然的奥秘。在你回头整理这些笔记时,观察当日的时间、地点、天气是最容易获得的信息。翔实的记录常能为你提供有效的关联。

除此之外,只要是体现了观察和学习自然过程的内容,甚至在自然中的感悟,都可以成为笔记的组成部分。

现在,你看到了:你的记录、你的学习、你的思考、你的感悟,所有这些内容,都源于你最初的观察,源于你与自然真实的相处,而非脱离现实,完全靠从课堂或科普书上得来。这些源于自然观察、记录自然的笔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笔记。

观察是最重要的环节

开始做一篇自然笔记,我们可以尝试用文字描述,用照片记录,用绘画帮助记忆、理解和观察。笔记里虽然有绘画环节,但绘画不是其中最重要的,观察才是。细致观察、自主探索贯穿整个笔记过程。

观察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首先要有一颗“观察的心”

这里所说“观察的心”,是指“有观察的意识”。

爱好植物的朋友会有这样的体会,任何时候走在路上都喜欢东张西望,留意路边的草木,对周围花开花落非常敏感。很多时候与之同行的人一样从路边走过,却会忽视这一切。这种“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观察之心”。

说说我自己。从去年我开始留意“日晕”现象,不知道周围有多少人看到过日晕,那是围绕太阳出现的非常宏大的晕圈,常常伴随很多稀罕的光学现象。没有留意它之前,我从没看到过,但当我开始关注后,2015年我共看到6次。而在那些天象摄影师看来,上海1年通常会出现20-30次日晕。在我没有观察心的时候,它们几十年都隐身在我的面前,但当我有心留意,它们便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而面对天象摄影师的高度关注,它们更是无处遁形。

观察不是“浏览”需要持久和深入

公园里的大型花展常能吸引到大量人群,成片的鲜艳颜色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大部分人都会长时间地流连在花前与花合影,享受这视觉的盛宴。但是现场真正在观察的人群却不多,主要集中在了部分摄影爱好者身上。

他们选取最佳的角度,精心构图,专心捕捉最美的瞬间。这个过程虽然与我们完成笔记的目的不同,但持久等待、观看和反复推敲,都与笔记观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观察。

以郁金香展为例,大多观展的人事后留下的印象就是“好看,真好看”。如果是做自然笔记,单觉得好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欣赏大范围的美,也可以把视线收回来,注意近前的个体。更多的是要去观察某个品种花叶的细节,或不同种类郁金香间的差别。唯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它们。

观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观察常会是这样的过程:确定观察对象,选取观察角度,运用各种观察手段坚持观察。

我在自然笔记中,专门对自家附近的鸟类做了调查。从2011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鸟种增加。通常我会在窗口、林木密集地带和水边格外留意它们的叫声和身影。经过坚持不懈地观察,我在2011年收获12种,到现在已增至20种了。笔记过程收获颇多,也让我意识到这些鸟种的增加与周边绿化状况渐趋成熟良好直接相关。

观察要认真细致

在外界各种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观察对象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或属性,因此在观察时应全面深入地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获得尽量完整的信息,客观地看待自然物。

笔记初期,我常在花间发现蝇类,以为是偶然现象,但当它们一次次不断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才忽然意识到,蝇类也不是只食腐,它们也爱那些个花儿呀粉儿的。让我大跌眼镜的事情还在后面。我发现,蝴蝶不都只吃花蜜,它们还喜欢发酵的树液、腐烂植物、腐肉的液体,甚至还有——粪便。我真不忍心说出口,可事实就是如此。自然观察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自然物和自然现象。

观察和思考相伴随

在观察的过程中,常常会就眼前的事物产生疑问,我们可以把它记录到笔记中,并积极去寻求答案,即使这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但一定不要因怕麻烦对产生的疑问听之任之。思考是帮助我们深入笔记的重要环节。

没有观察和思考,有时你自觉“看到”,却不等于真正的“看见”。

我曾持续观察过一个马蜂巢,从初夏到初冬,频率约每周1-2次。面对不断增长的蜂巢,我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也产生了很多自己解释不了的疑问。

“为什么马蜂的巢室看上去不是六边形的,而是圆形的?”

“为什么它的巢口是朝下的?”

“为什么它的巢柄与主体结构质地不一样,看上去很结实的样子?”

“秋天温度降低后,那么多的马蜂都去哪儿了?”

“我把它的巢摘了,明年春天它们会不会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呀?”

“它的巢是用什么做的?”

“巢里会有蜂蜜吗?”

……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阅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秋天把它摘回来后,我还就“这个蜂巢不怕被雨水浇湿吗?”的疑问亲手做了小实验。这个过程让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

观察也是讲究方法的

我们用到最多的是直接观察法。

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就是这种观察法。换做今天的说法放到自然笔记里,就是“调动五感,体验自然”。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嘴巴去尝、用手去触摸的方式,亲近体会自然。

单一的感官体验只能收获自然物的部分信息、个别属性。动用五感,则能让我们对事物了解得更全面。

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用嘴尝的环节需慎用。一来很多人工栽种植物常被用农药照料,二来很多认知外的植物可能有毒,我们不必为做笔记去冒险。

当观察的范围受到限制,观察的精确性受到局限时,我们常用到间接观察法。即指借助仪器设备来进行观察。

最常用到的观察工具有尺、放大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它们能弥补人体感官和记忆的局限,纠正我们感官判断时产生的错觉和偏差。显微镜、望远镜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宏观微观等现象,使观察的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最大延伸。

观察需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还需要交流、讨论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的记忆难免会在大量涌现的信息面前内存不够,最好的做法,就是随时随地详尽记录——无论文字还是绘画都可以帮我们备份所见的自然片段。

观察的乐趣可以产生求知的原动力。这种状态很像自学,只要找到方法,其实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轻松地自己解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自然学科的专家,在做自然观察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会因知识匮乏、因眼界狭小而产生各种错误或误解,与别人分享交流的过程常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解决自己找不出的答案,纠正自己根本意识不到的错误。如果想更进一步深入下去,就要了解相关系统知识,多读相关书籍,或找专家帮忙了。

把观察自然培养成一种习惯有助于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太多一直存在着我们却不知晓的自然野趣,就是因为我们的漠不关心而隐身了。心理学家早就发现,“注意”是有魔力的,凡是被它盯上的对象都会脱颖而出。

我的观察体会

自然笔记可以涉猎一切有关自然的内容:自然物、自然美、自然力、自然风光……从微观世界的真菌微生物,到宏观世界的地球宇宙,太多太多的自然内容都可以与我们的自然笔记相关联。

在这里,我仅就自己常接触到的身边自然谈点观察体会。

有关植物

大多数朋友在用笔记亲近自然的时候都会从植物开始,一来植物是静态的,便于观察,二来植物的美显而易见,它们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与人们建立的感情也较其他事物更深厚。

小到一株草,大到一棵树,它的花、叶、茎、根、果实、种子等的颜色、形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观察对象,甚至鲜花枯萎、叶片败落、干果落地、树皮剥落、冬日枯枝也都是迷人的,是值得我们记录的内容。

植物可以引起我们兴趣的绝不止于它的外形和所对应的名字,知道它们的名字只是我们打算深入了解它的一个开始。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性。四季变化、昼夜轮回时它们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为了生存繁衍,它们各显神通,招徕帮助自身生长的动物,有时却因自身的软肋而为虫所害;有些植物相聚甚欢,而有些则水火不容;它们种子传播方式各异,应对生存环境能力各异……植物有太多有趣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关注。

有关鸟类

居民小区里若树木茂密,就可常见很多种类的鸟儿。其他能观察到较多鸟类的地方一般是湿地、林带。湿地观鸟最好带望远镜,大多数野生鸟类警惕性较高,适合远观。

观察鸟类,除了鸟的外形,还有它们落地或飞翔的姿态、鸣声、求偶筑巢、哺育幼鸟、觅食喝水等,还可以记录随时间、天气、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它们与周围动植物产生的关系等。另外,我们目所能及的鸟窝、鸟蛋、地上的落羽、甚至鸟粪也都可以成为有趣的记录对象。

有关昆虫

植物和眼前飞过跑过的小动物是显而易见的,而昆虫们则利用体型小或保护色强将自己隐藏起来,想观察到它们,要有耐心和技巧。即便这样,有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关于发现昆虫,我有些小小的经验告诉你。

通常你更容易在那些没打过农药的树木上发现昆虫。而观察一棵树甚或一株草,你若能多看看它们的叶背面也更容易发现昆虫的踪迹。

每当我来到一棵树下,或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旁,一开始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叶片,但当我静静地盯着那些叶片足够长的时间后(通常3-5分钟),绿荫像变魔法似的,会突然把一只小螳螂或一只长须天牛呈现在我眼前。说“突然”,是因为我刚刚明明一直在盯着那里看,眼里却只有叶片,许是眼睛慢慢适应了那个绿色的大环境,那些本来就在那儿且一动没动过的昆虫便“突然”显现出了轮廓。每当这时,我都会一边惊叹它们超强的保护色,一边感慨自己是如此幸运能破解它们的隐身术。如果这样的等待始终不能让我发现什么,我会四处搜索虫虫们活动时留下的痕迹,比如被啃食过的叶片,小小的颗粒状粪便,结了丝网的树丛……总之,一切有异样的地方都是有可能发现虫虫们踪迹的线索。

还有时,我被体量较大、颜色较鲜艳的昆虫吸引,而忽略了就在它身边的小配角,留下很多遗憾。

接近昆虫要小心翼翼,因为我们在观察它的同时也打扰了它的状态,不过我发现很多种类对我的靠近有适应性。比如在开花的金叶女贞前看白粉蝶食蜜,起初它们见我靠近会一窝蜂地飞走,但只要我静静地待在那里不弄很大的动作,它们多数会在几个来回的试探后,最终又回到我面前的花上。蜜蜂和食蚜蝇在花间采蜜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在乎你在旁边监工。而像绿缘蝽则呆头呆脑的,除非你用手指碰它,它才会赶紧羞涩地藏到叶片后面。

当我对熟悉的植物进行了多次观察后发现,只要周遭大环境未变,我便可以专门到那些受虫虫们欢迎的树下或草上去守株待兔。比如醉鱼草、香樟、柳树、乌蔹莓、一年蓬……甚至还可以根据一日晨昏、风雨变幻来等候虫儿们。

每年的6-9月是观察昆虫的绝好时机。清晨和傍晚是它们休息和晾晒翅膀的安静时段,也很适合观察。

一些昆虫会在特定种类的寄主植物上产卵或生活,比如我常会在酢浆草上看到灰蝶的卵粒,在石楠叶上发现刺蛾的幼虫,在鹅掌楸的叶背上找到蝽卵和蝽若,在有蚜虫出没的叶片周围找到瓢虫、蚂蚁或蚜狮……

那些有狗仔潜质的人甚至常可以在盛夏,在很多花或叶上看到正在交配的昆虫们的旖旎春光。

当然除此之外,墙角处、石块下也常可以找到虫虫们的踪迹。

而聚集了多个种群的昆虫乐园,必定是有高低参差多种树木丛生或野草繁杂之地。这样的场景通常鲜少在有人工精心管理的地方出现。

有关天气天象

对于天气,我们可以用文字形式说说体感和衣着,也可以通过绘画表现云朵、日照、星辰月相、清晨黄昏、阴晴风雨、霜雪雷电……并且描述它们发生时动植物的状况。

除动植物和天气外,自然笔记的对象还包含天象、地理、地质等一切自然形成的事物。别忘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会在笔记中不停地发现自然物间的联系,而与自然物产生最广泛关联的是我们人类。因此记录人与自然互相的影响,也是笔记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何要用书画的形式

自然笔记为什么要用书画的形式?摄影为什么不能取代自然笔记里的绘画?

首先,自然笔记的画不是单纯的画作,它是用来帮助了解自然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记录手段。它不是笔记必须完成的部分,但却因可以显著提高观察认知能力、直观完善记录而备受重视。笔记绘画部分的初衷是为了帮我们认知自然物,而非创作视觉效果极佳的美术作品。

自然笔记中的绘画风格随意,可写实亦可写意。成片的景色能够展示大自然的瑰丽,个体细节的描写能更深入地帮你了解自然。

笔记绘画不受水平限制。你当然可以画得像科学绘画那样准确精美,但用笔稚拙问题也不大。要重点强调的是我们在对观察对象进行描绘的时候,要以严谨的态度尽量把握住它们的细部特征。你可以画得不够好看,但不要靠主观意识想象着画。即使是成人,也常因此犯下“想当然”的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在5月下旬,北京雨后出现美丽的彩虹,朋友圈很多晒彩虹的。在网络页面输入“彩虹图片”4个字进行搜索,会出现非常多的手绘彩虹,可是,几乎一半都是错误的。真实的彩虹颜色排列顺序从外向内依次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而很多画作上的彩虹颜色恰恰相反,这种问题就是出在我们“自以为是”“想当然”上。仔细观察某些显色异常清晰的彩虹图片,我们常能在彩虹的外圈,发现还有一根淡淡的七彩弧,那个叫“霓”。我们常提到的“霓虹”二字,说的就是这两种现象并存的场景。

注意,“霓”的颜色顺序恰好跟“虹”相反。如果你将它们写入笔记,一定要细致观察,注意它们的颜色顺序,霓是霓,虹是虹!而有的人将其表述为“双彩虹”,其实是不准确的。

笔记绘画可以帮你静下心来,在将自然物一笔一笔还原到纸上时,心无旁骛地关注到细节。这个过程往往还能留给你对自然物思考的时间,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我自认为了解司空见惯了的蜘蛛,但在完成笔记的绘画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它有八只眼!

笔记绘画可以从纷繁的大环境中对观察目标作简洁的提炼,可以自由规划布局、组合素材,还可以配合正文轻松地做文字标注等。

笔记绘画还有助于我们发现自然关于美的法则,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力。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被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元素和搭配不断熏陶,我们总能在某个时刻有所领悟,获取创意的灵感。

体验过笔记绘画的人都有一个共识,把所发现的自然物用笔在纸上完全还原一遍后,就像重新认识了它。通过绘画,很多细节凸显出来——而在画前,它们明明也是那样存在着的,但近在咫尺,却就是被我们的眼睛忽略掉了。由此你会发现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偷懒”,选择性的视图。跟绘画的过程相比,“只用眼睛认真看”这个过程类似于浏览。而在画的过程里,我们常常会“发现”某些细节,这个“发现”的体验,不仅有助于观察的深入,还能帮我们深刻记忆。

这种情形不仅会出现在直接观察自然物上,也同样会出现在观察现成的照片上。虽然摄影定格了某个特定的瞬间,但对于我们主观意识较强的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看照片往往也是在泛泛浏览,我们潜意识里自以为是,因此常对照片中的细节熟视无睹,很难沉下心来真正深入下去。

比如本页左下角的这张笔记:绘画过程中,我注意到两只蛾的触角都呈羽状,还发现蕾鹿蛾的外翅浅色花纹部分是半透明的,猜测这个部分可能缺少鳞片。另外,那只重阳木锦斑蛾的内翅则较其他蛾类的长,几乎与外翅平齐。这些都是我在看照片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而在画到那部分细节时我注意到了。

爱的基础是了解,自然笔记是了解自然的通道

做自然笔记会让我们发现身边太多存在着却不知晓的自然野趣。之所以未知,是因为我们的漠不关心。忠实的观察记录自然,不仅能让我们看到自然变化中存在的因果关系,更能让我们意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拥有者,而是从属于自然。

我们一直提倡要“热爱”大自然,那么这个“爱”是什么?我们与人相处时,常常有这样一个过程,从陌生到有所了解,因为了解而产生了喜欢,因为更深入的了解喜欢变成了爱。我理解的“热爱”绝对不是挂在嘴上的空头口号,也不是仅止于不参与伤害的漠视,而应是对自然有一定的了解,从内心深处与之建立深厚的感情,并因此有与自然共处的能力。

在现今科学日新月异的年代,人类越来越自信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多地享受因此带来的便利,从而也会承担因此带来的不良后果。现在大多数人更关注网络环境,而忽视身边的自然环境,为了我们的宜居生存环境,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包括孩子在内。

自然笔记就是一种能帮你与自然建立对接的通道。在笔记过程中,直接面对自然所受的启迪远胜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它潜移默化的点滴,都足以让我们对生命、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

在足够了解自然的前提下,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们就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我们有能力做什么?你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去爱护自然,而这一切都将源于我们对自然的感悟。点滴积累,收获就在身边被我们漠视的自然野趣。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