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的破解

发布时间: 2022-10-30 0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从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特质论思想,到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出16种根源人格特质,再到基于词汇学假设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基本上奠定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然而,作为心理科学研究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分支,人格心理学研究最难攻破的两大领域莫过于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一方面,由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造成诸多限制,使得对这一年龄群体的人格研究实现难度较大。因此,对儿童青少年阶段人格发展基本规律的解释是人格研究的一大难点。另一方面,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的发展不免会受到个体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个体的人格即是个体所处国家的国民人格的体现,本土化是人格研究的必然要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国民性。因此,如何一体性地面对上述两个事实上互相勾连的问题,就成了更为复杂的难题。由杨丽珠教授主编的《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全方位记录了由其引领的人格心理研究团队对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规律与教育问题的探索发现,其书对于破解上述两大人格心理学研究难题阐释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想。

改革开放后,我国心理科学研究得以复苏,但为了尽快赶超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多数国内心理学研究者热衷于实验、认知心理学,对于古老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话题鲜有关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杨丽珠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韩进之先生的指引下,甘于忍受儿童人格研究的困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探索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规律的研究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30年。30年的坚守与付出,最终凝结成《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此书在方法上遵循人格研究的基本范式,采用多种研究设计模式与现代化手段收集了数据。通过高级数理统计技术地处理分析,此书全方位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结构的构成与发展特点、脑生理及气质等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并由此触及了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问题。具体而言,该书的独特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中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结构及发展特点的揭示。该书研究者以中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来自教师、同伴、家长及青少年等多种主体对象对幼儿、小学生、初中生典型人格特点与行为表现的自由语言描述,分别建立了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人格描述词表。然后,以此按照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程序分别编制出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抽取有代表性的儿童青少年样本实施测量、收集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书中的相关研究运用二阶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数据统计技术,提出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人格测评结构由智能特征、认真自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倾性五个基本维度构成的理论思想。在此理论维度层次下,其研究进一步发展,认为在3~6岁幼儿阶段、6~12岁小学生阶段,及12~15岁初中生阶段,儿童的具体人格特质表现有所不同。此后,研究者又分别对3~6岁幼儿、6~12岁小学生人格的发展趋势开展了历时两年的多群组时间序列纵向追踪研究。经过每半年一次的观测,连续收集到四个时间节点的发展数据,借助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统计分析技术,得到了3~6岁幼儿、6~12岁小学生人格五个维度的年龄总体发展趋势与性别差异特点。然后,又基于横向发展设计,研究并分析了初中生人格在三个年级段的发展特点。

第二,全方位探讨了先天的脑生理、气质因素与后天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等生态系统环境因素对中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独立影响与综合影响。首先,该书研究者借助先进的脑电生理数据采集技术探讨了脑电成分与儿童人格表现之间的关联性。例如,使用多导脑电仪通过事件相关电位实验技术收集到了幼儿与成人在执行抑制任务上的行为表现数据,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行为的脑电机制。其次,该书研究者接连探讨了家庭和学校班级等微系统生态环境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关联性。例如,研究者发现沟通与支持、分歧与冲突、主动参与等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与幼儿气质中的情绪性、反应性、活动性及专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人格的五个维度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幼儿在班级中的同伴接纳水平、教师期望水平与其人格五维度之间均有正向关联性,同伴接纳与教师期望均可以正向预测幼儿人格五维度的发展水平。再次,该书研究者通过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探讨了社会文化等宏系统生态环境差异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例如,研究者发现,中国和澳大利亚父母在教育价值观与育儿风格上的差别反映了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澳幼儿人格特质形成的差异性。最后,该书研究者通过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对气质各维度、父母的教育价值观与共同养育行为、学校的同伴接纳与友谊质量及教师期望等变量之间对人格发展影响的联合概率做出分析,从而明确了上述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对小学生人格五维度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以及影响的强度。这是将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首次引入人格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次创新性探索。

第三,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倡导并构建出幼儿健全人格教育模式。幼儿期在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展过程中始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开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应从幼儿园娃娃期抓起。该书以对幼儿人格结构发展的科学研究发现为基础,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法和教师评定法确定出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即幼儿园應培养出具备认真尽责、自我控制、诚实礼貌、合作交往、自尊自信、探索创造、同情助人、自主进取及情绪适应九种优良人格特质的幼儿。根据该培养目标及幼儿人格发展特点,该书研究者设计开发出了针对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九种人格特质培养的教学游戏库即幼儿健全人格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现场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该教学游戏库课程对幼儿人格发展干预促进的有效性。这为幼儿园构建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幼儿健全人格教育模式。

当然,该书除了揭示了中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研究的基本脉络之外,还规划指明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笔者认为这其中以如下两者最为必要。

其一,未来研究需兼顾到各类特殊儿童群体。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不断升级,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引发出诸多社会性问题。例如,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入,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出现。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在家庭层面婚姻、家庭的破裂与重组已不是什么稀奇与不可接受的事情,这导致父母离异的单亲儿童以及弃婴、孤儿不断增加。这些留守、流动、单亲、孤儿等特殊儿童由于缺乏完整的父母之爱及足够的家庭教育,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如何弥补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儿童发展问题已然变成了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因此,中国未来的人格发展心理学研究需兼顾对各类特殊儿童群体人格发展与教育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其二,未来研究须加强健全人格教育及其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研究。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各种道德冲突、价值困惑与教育偏差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球人才的发展质量,如现在的儿童青少年多缺乏责任感、无法忍受挫折、独立性差、缺乏合作与创新精神,所有这些又会反过来制约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先后在公立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注重人格培养”“尊重人格、重视人格”的人格教育改革行动,开展国民健全人格教育实践活动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作为国家综合实力日渐强大的国民共同体,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才发展的质量问题全球瞩目,在我国倡导并实施健全人格教育势在必行。根据《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的研究发现可知,家庭、學校、社会三种不同层次生态环境系统的各自内部机能与相互作用机能均会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所以进一步探寻并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健全人格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总而言之,品读杨丽珠教授主编的《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仿佛使自己置身于中国本土人格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中,跟随作者再一次重温了那段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研究的30年艰辛历程。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方向的研究者,我不禁为作者那种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研究精神所震撼,更对中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研究未来发展充满无限的信心与动力。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