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2-11-04 1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要选择。为了突出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以运城学院为例,基于协同理论,构建校内外协同培养基地,实施校校、校所、校企多元协同培养,探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模式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食品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食品加工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8.04.02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Majoring in Food Processing and Safety of

Local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UN Yuanlin1,WANG Xiaowen2,BAI Yuren2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Shanxi 044000,China;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ning,Shanxi Agricultrual University,Jinzhong,Shanxi 030801,China)

Abstract:Carrying out cooperativ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but also the necessary choice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local colleges,the paper took Yunch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synergetic theory,by building th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base,implementing th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and institute,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multivariat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th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practice approach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majoring in Food processing and safety of local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ere explored. High-level of applied talents with needs of the food industry were cultivated by promoting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cooperative training;food processing and safety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创新行为不断嵌入国家经济社会系统,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同,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协同的科技创新组织形式,已经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2012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 计划”),鼓励高校与各类创新力量深度合作,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共享,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既是推进协同创新战略深度实施的人才基础,同时也是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成效的重要成果。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項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以运城学院为例,探索“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及思考。

1   多元协同培养

协同,是指由2个或2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将各种资源关联起来,使之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任务或目标进行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利益最大化[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类型。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偏重生产实践和应用,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承担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是重要的培养环节,而高校教师的优势多在理论研究,实践能力则相对薄弱。如何吸纳和使用社会各类资源,与专业领域所属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校际-校企-校所联合培养,通过有效对接社会和行业需求、提高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校际协同培养,是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具有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兄弟院校共同合作,以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以高校联合课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2]。这种模式以兄弟院校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智力为源头和依托,提供完善的学习资源与实践平台,使研究生直接参与到实际课题研究和科技创新之中,成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校际协同培养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行方案之一。

校企、校所协同培养,是指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共同合作,以校企、校所共建研究生协同培养基地为平台,以高校和企业、研究院所联合的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给师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2]。

实施校校、校所、校企多元协同培养,不再是学校单方面进行研究生培养,而是利用学校、企业、研究院所各方所拥有的优势平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便利,如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手段等。企业、研究院所提供培养经费、实习单位、实践基地等,通过多方合作,不仅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而且有益于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共贏。

2   高校开展研究生协同培养的意义

2.1   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协同创新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是协同创新的主体,在国家科技能力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等学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背景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联合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力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创新性活动[3]。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高新科技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对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的需求总体仍属供不应求。“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整体需要,与协同创新的精神紧密吻合,是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新模式。响应协同创新的号召,着眼于新环境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不仅具有时代的紧迫性,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地方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类型、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受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部分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及历史等因素,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独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通过校际协同培养既可以帮助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其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人才培养层级的重要途径和取向;而校企、校所协同培养则为地方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和实践基地,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校企共赢、为产业服务”的目标[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职能之一就是服务于所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提供人才。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地方院校只要定位准确,就能找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运城学院是以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和目标,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服务基层,建校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运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科)始建于1989年,2004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多年来,立足于区域特色农产品环境优势,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道路,使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现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800名,现已发展成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

地处晋南地区的运城学院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尚不具备研究生培养条件,但具有独特的“黄金三角区”区域优势和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而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研究生授权点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高校双方各自所具备的特色,以及所联合的当地企业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长期合作的基点。此外,通过校际协同培养,还可以实践研究生教育,积累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经验,为运城学院申请硕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自身学科发展。

2.3   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装备水平的升级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食品行业对研发型和技术操作型高层次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需要大量从事食品加工、研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及从事食品质控、食品安全检验等方面的技术监督管理人才。根据对山西省食品行业近五年的市场调查表明,山西省食品行业技术人员结构中,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食品加工、研发、品控、食品安全检验等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具备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有较大缺口。因此,迫切需要食品专业的高校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从事食品加工与安全方向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运城市是山西省的农业主产区之一,在全省农业生产格局中举足轻重。依托当地优质农产品资源,运城市利用晋陕豫“黄金三角区”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使食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推动当地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模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学科发展的必要途径。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教研司[2006] 10号文件),以及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晋教研[2006] 1号文件),结合运城市的食品资源优势以及未来五年山西省大力建设现代食品工业作为新的重点工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运城学院加强与山西农业大学以及当地食品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农业推广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的校际-校企协同培养,发挥两所院校各自的区域优势、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创新型食品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目标,以满足区域性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对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推动食品学科的发展,并为运城市乃至山西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3   高校开展研究生协同培养的思考

3.1   完善培养方案和实践制度

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协同培养的重中之重。培養方案要从专业方面充分考虑,所开设课程又更加贴近实践,课程体系要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双方要共制校际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书,同时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标准,将培养标准细化、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共同实施校际-校企协同培养计划[5]。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双方要积极探索与食品行业、企业合作共赢的新途径。要多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复合人才。

3.2   建立高水平的导师团队

建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专业硕士的导师是落实培养方案的核心人物,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同导师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密切相关。要严格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积极推行双导师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的相关工作职责及认定标准的规范性文件。一方面加强本校导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食品相关企业、农科院等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并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质检师等;另一方面要聘请精英,合作育人。学校要加大力度从高校、农科院、食品企业等聘请著名学者、工程师等高级人才作为客座导师或兼职导师,开设食品专业相关课程和专题讲座,双方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指导,规划学生专业发展愿景。

3.3   设立相关奖助政策体系

要注重校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同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并在奖、贷、勤、助、补、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减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确保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运城学院目前因无法获得独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所以要加快设立“研究生学术交流计划基金”“研究生导师专项经费”和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创新性课题、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研究和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活动,全面提高校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促进其多方位、全面、复合发展。

3.4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要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圆满地完成专业硕士培养任务,关键在于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引导,端正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研究生更快地融入专业研究和实践中。由于地域原因,外聘导师第一学年不能亲自指导,更应与所培养研究生多加沟通交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必要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和学习态度。各任课教师要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山西农业大学和运城学院两方要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研究积极性,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保质保量的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任务。

3.5   创造良好学术科研范围

运城学院目前因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缺乏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可能会导致研究生学术氛围淡化、专业实践活动缺失、科研体系不完善等情况的出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运城学院应通过出台相应的文件,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分级管理制度,将联合培养研究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在学习、科研、生活多方面给予其帮助和资助,同时要关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活动,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引导。加强与依托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的联络与交流,明确各自在研究生培养的任务,积极借鉴依托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创造良好的学术科研范围。只有双方的协作和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才能更加科学、规范。

4   结语

通过实施校校、校所、校企研究生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高校能够充分整合各方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发挥其各自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目的,有利于高校的共同发展及相关行业的转型升级,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实践中把握校际协同培养的性质和特点,做出清晰明确适当的定位,并采取对应的措施和手段,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杜栋,王钰云,雷凯. 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13(2):96-100.

刘恩伶. 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D]. 济南:山东大学,2010.

李忠云,邓秀新. 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钟央文,史永军,马海枫.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困难及对策[J]. 中国科技博览,2010(22):269-269.

侯彦芬,易小西,占至勇. 协同战略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5(11):48-50. ◇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