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老年痴呆性疾病

发布时间: 2022-11-07 10: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据(ADC)老年(龄)疾病专委会了解,中国现有约600多万痴呆患者。城市多于农村,男性多于女性。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障碍过早,已是危害中老年人的重要疾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水平进步,人均寿命相应延长,我的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老龄相关的脑功能障碍疾病逐年增多。据报道,我国65岁以上痴呆患病率3%-8%,80岁以上患病率则达30%以上,本病占我国精神科住院病人的2%-5%。

正常成人每分钟100克脑组织的脑血流量为50毫升以上,当老年痴呆时,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部血流量下降及脑部组织障碍,神经元内环境能量所依赖的离子泵进行性障碍,大量离子流迅速涌入神经元,破坏缺血偶有瀑布形成缺血缺氧,脑部大量萎缩可导致(钙离子内流,自由基生成,乳酸中毒,血脑屏障障碍),由于老年痴呆后,患者卧床不起较多,由于长期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少,便秘,造成患者肠毒素吸收增多,血氨升高,导致患者嗜睡,头晕,萎靡不振,全身乏力等症,长期照此下去,最终导致神经元不可逆转,并发残疾及患者逐渐走向灭亡(死亡)。

1.老年性和早年性痴呆

1.1定义: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神经衰退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痴呆症状最为突出,病理改变以大脑的萎缩和变性为主。起病于老年早期(按传统,60岁以上为老年)者,称为老年性痴呆。起病于中年或老年前期者,称为早老性痴呆,或老年前期精神病。

1.2病因和病理:本组疾病的病尚未明确。若干老年性痴呆的家庭成员中发现有类似的患者,提示在疾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衰老过早,脑代谢障碍,内分泌机能减退等因素,也与疾病有关。病理检查发现大脑皮质萎缩,脑重量减轻,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老年性痴呆患者及额、顶、枕、颞叶,最主要是皮质萎缩是弥漫性的,不同程度的累积,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示神经细胞减少,萎缩和染色质溶解,质细胞增生。老年性痴呆患者可见特征性的老年斑,神经元纤维改变和颗粒空泡样变性。老年斑为一种嗜银性组织变性斑,形状圆或不规则。中央为淀粉质及类脂质的核心,周围为变性的量形胶质细胞。老年斑的多少与患者的智能衰退程度密切相关。主要见于以质,但也可发生于丘脑、基底节、小脑和中脑黑质。

1.3临床表现:

1.3.1起病缓慢隐袭,多数病人的发病日期难以明确肯定,少数病人在身体疾病或环境刺激下症状明朗化,但追溯病史,则可发现,在此以前已有某种程度的精神活动改变。

1.3.2早期症状为人格改变。病人变得落落寡欢,不喜与人交往,对子女亲人缺乏感情;生活习惯刻板怪异,拒绝任何新的安排;或变得情绪急躁,易因小事与人冲突,言语增多,继而无语或失语,罗嗦而重复,多疑而自私,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别关注,常因一些微小的身体不适而纠缠不休,并责怪子女与医生对之不够关心。所有患者的高级情感活动——羞耻、责任感、光荣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睡眠节律的改变,可在病程早期出现。

1.3.3近事记忆缺损发生较早,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已允诺的事情等。以后,理解、判断、计算等智力活动全面下降,难以胜任工作或家务劳动;渐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进食不知饥饱,出门后不识归途,收集废纸杂物视作为宝贝;病程后期,终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处理,大小便失禁,发音含糊,口齿不清,语言紊乱无章,时而昏睡,时而嗜睡或半清醒状态,记忆力严重减退时,不认识亲人及熟人。

1.3.4有的病人因记忆减退找不到自己旋转的物品,归咎于他人偷窃,而产生被窃狂想;病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常埋怨他人有健忘习惯;有些情绪欣快的病人,可产生夸大想像,幻想并不多见。随着病程加重,日趋痴呆,妄想和幻想逐渐消退。

1.3.5部分病人在渐进的病程中,精神的症状急剧恶化,发生意识模糊或谵忘状态,称为“老年性谵忘症”。其原因最主要为感染,特别是无症状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其次为前列腺肿大、贫血、手术、营养障碍、血压骤降、骨折外伤、镇静药物过量、精神创作等。如能去除病因,意识可以恢复清晰,遗留不同程度的人格和智能缺损。少数病人以老年谵忘起病,以后才出现痴呆症状。

1.3.6身体方面,表现老态龙钟、发白齿落、皮肤干皱、色素增生、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存在障碍,也可迟缓或可能缺如。脑电图呈a节律的减慢。气脑造影或头颅CT见皮质萎缩和脑扩大。

1.3.7多数病人每况愈下,在平均5年(1-10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至严重痴呆,最后常因卧位后褥疮感染、营养障碍、精神严重障碍、外伤、骨折等继发的躯体疾病而死亡。

2老年性的其它精神病

2.1抑郁症可能初次发病于老年期,病人对答缓慢,思维困难,动作减少,颇易给人以“痴呆”的印象,但他们有明确的发病界限,病前智能和人格完好,临床症状以情绪忧郁为主,尽管病人智力测验时,速度减慢,但耐心检查,可发现其质量还是好的,对抗忧郁药的效应良好,忧郁症状消退后,并无持久的智能和人格缺损。老年其还可能发生中毒性症状或反应性精神病,需根据病史体检和精神检查加以鉴别。

2.2其它表现为痴呆的疾病。有许多疾病可以引起痴呆,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神经梅毒,额叶肿瘤等,其中有些疾病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可以恢复的。需结合病史、体征和实验检查,加以鉴别。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与本组疾病的鉴别,如脑动脉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2.3鉴别疾病:(1)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2)中毒伴发的精神障碍;(3)身体疾病的精神障碍;(4)老年性的精神障碍;(5)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6)脑肿瘤性精神障碍;(7)癫痫性精神障碍;(8)脑外伤性精神障碍;(9)其它器质性精神障碍。

3明确诊断后治疗

①基本生命体征维持,稳定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保障。

②防止脑萎缩加速,加强脑细胞营养早期用药。

③防止并发症及病因的治疗。

④采取清除自由基用药,因脑部萎缩可破坏大量细胞膜及组织结构,可使细胞产生不可逆性的改变,尤其是老年痴呆,脑细胞萎缩易造成脑细胞死亡,一旦造成不可逆损伤后,再生修复根本不可能,因此用清除自由基用药越早越好,如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脑细胞赋活剂ATP、辅酶A、神经细胞营养剂、脑循环代谢改善剂胞二磷胆碱、脑复新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或长期服用APC,可减少并发症和脑部缺血而引起脑部中风的发生;用祖国的传统中药剂丹参、川芎嗪等活血化瘀药物。

4护理

4.1基本生命体征维护正常,经常低流量吸氧或去氧吧进行氧疗。

4.2及时改善基本生活方式及多方照顾,尽早终止其他脑病的发生。尽量多刺激患者的说话,防止失语。

4.3防止吞咽困难,吞咽是个体维持营养摄入及电解质平衡的基本生理功能,吞咽困难可以致残致死率增加,住院日超长,花费增加。

4.4保持室内环境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体温一般在36-37℃之间最为适宜,合理膳食,温度也是保护脑组织代谢的有利条件。

4.5控制饮食,少食多餐制,防止肥胖,控制血压稳定。

4.6照料,多陪护患者的衣食住行,最好居住环境要以安全方便放在第一。要适当运动锻炼,户外多晒太阳,活动,延缓衰老,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4.7其它治疗:

4.7.1对于正常的衰老,目前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这组病理衰老的疾病,也同样地缺乏特殊的病因治疗手段。

4.7.2生活上的照顾极为重要,要注意病人的进食、营养和日常的清洁卫生,尽量督促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和参加活动,使他们与环境有一定接触,以减慢精神衰退。

4.7.3要防止褥疮、感染和骨折,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以免走失,抽烟的病人应予节制和严加照管,以免造成烫伤和火灾。

4.7.4中药益气补肾宁心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等,或能有所裨益。氯脂醒、γ氨酪酸等也可试用。

4.7.5一般患者不需服用精神药物,精神兴奋、行为紊乱、难于管理者,可服安定2.5毫克,一日三次。剂量不宜太大,以免引起昏睡和虚脱。

5饮食防治老年痴呆症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痴呆症也随之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脑血管硬化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应注意多食用一些对脑神经和脑动脉有益的食物,以促进新陈代谢,延缓大脑衰老。

5.1常吃果仁食物。研究表明,果仁类食物具有补精填髓健脑益智之功用。经常食用,对于恢复脑神经功能、改善痴呆症状非常有益。果仁中含有较多的天然VE,它是一种作用很强的抗氧化剂,对于清除体内自由基、改善脑动脉硬化及保持大脑活动等均大有裨益。

5.2经常饮茶。众所周知,茶叶具有祛病保健的作用。研究表明,经常饮用绿茶,对脑动脉硬化及老年痴呆症具有积极治疗作用。它含大量维生素及黄酮多酚类物质;其作用是极强的抗氧化剂,具有增加血管弹性、逆转动脉硬化等功能。

5.3多食豆制品。诸多研究发现,VB12对改善脑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防止或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VB12最丰富的来源是发酵的豆制品,包括臭豆腐、腐乳及淡豆豉等。另外,各种肉制品、鱼类等也含有较多VB12。

5.4与海鱼为伴。海水含有充足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体内脂肪代谢、抗血栓、抗衰老及减少自由基等多种功能。研究发现,每周至少吃一次海鱼或海产品的老年人患痴呆的危险性有显著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鱼油中的脂肪酸可以降低患脑部疾病的几率,并具有促进大脑发育和增进脑细胞再生等功能。

由上可知,在一些貌似平常的食物中,蕴涵着巨大的防治脑动脉硬化及治疗痴呆的潜能。因此,作为中老年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多吃一些对大脑有益的食物,防治老年痴呆症。

疾病是不会吃出来的,健康是会吃出来的。

作者单位:841300新疆和静县人民医院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