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泌尿系统疾病所致早期肾损害的尿液改变

发布时间: 2022-11-10 13: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统疾病所致早期肾损害尿液改变特征。方法选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早期肾损害患者52例(研究组),另选5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随机取两组尿液,进行尿液成分常规检查及尿沉渣检查,通过对比分析患者尿液变化特点。结果发生肾损害的患者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且尿蛋白为阳性的肾损害患者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明显高于尿蛋白呈阴性的患者(P<0.05)。发生肾损伤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尿液沉渣镜检发现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HPF含量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以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病各指标水平上升最为明显,且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呈阳性时上述指标上升更为明显(P<0.05)。结论泌尿系统疾病引发肾损伤后尿液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HPF含量均有上升现象,可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早期肾损害;尿液

泌尿系统疾病发展及诊治过程中常会受到多种内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出现肾损害,此时,患者尿液成分会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般是一些指标含量的上升,这类变化需要规范的检测与统计才可发现。因此,对患者尿液成分变化情况的统计与了解是方便泌尿系统疾病导致早期肾损害及早发现、诊治的关键依据[1]。本次研究对52例泌尿系统疾病引起早期肾损害患者尿液成分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针对尿液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HPF含量进行了检测统计,现将具体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7月——2012年12有泌尿系统疾病引起早期肾损害患者52例(研究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2-14岁,平均年龄(5.6±2.1)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1.4年;肾病综合征22例,慢性肾炎5例,急性肾炎12例,紫癜性肾病7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间质性肾炎2例。另选5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1.2方法随机取两组尿液,进行尿液成分常规检查及尿沉渣检查,通过对比分析患者尿液变化特点。所取尿液均重点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酶)、微量白蛋白(ALB)及Cr含量,并根据监测结果计算NAG/Cr、ALB/Cr水平,通过u检验同时进行阳性率统计分析[2]。

尿液标本常规监测一律使用MA-4210尿液分析仪,NAG酶、微量白蛋白(ALB)的检测用尿NAG酶测定试剂盒、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为分光光度计法及免疫比浊法开展。另用自行配置的试剂通过苦味酸法进行肌酐水平测定。

1.3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尿蛋白、NAG/Cr、ALB/Cr水平经检查,研究组与对照组尿蛋白、NAG/Cr、ALB/Cr水平对比分析情况见表1。对照组尿蛋白皆为阴性,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分别为9.62%与3.85%;研究组尿蛋白呈阴性患者共34例,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分别为94.12%、88.24%,尿蛋白呈阳性18例,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均为100%。发生肾损害的患者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且尿蛋白为阳性的肾损害患者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明显高于尿蛋白呈阴性的患者(P<0.05)。

2.2尿蛋白定性及尿沉渣结果研究组患者尿蛋白定性及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结果见表2。发生肾损伤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尿液沉渣镜检发现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HPF含量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以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病各指标水平上升最为明显,且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呈阳性时上述指标上升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传统的泌尿系统疾病及肾损伤临床诊治工作多依赖于尿液常规检测,较为单一的疾病诊疗方式常常容易忽略患者尿液中的一些成分的细微变化,未能及时发现肾脏损伤现象并给予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控制,导致病情不断发展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症之时方才进行进一步的尿酸、血尿素氮等肾功能检查[3]。近年来,泌尿系统疾病引发的肾损伤逐渐受到高度关注,国内外很多临床研究实践都针对这类患者尿液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以尿液NAG/Cr阳性率及ALB/Cr阳性率方面的研究实践最多,也最为有效[4]。

3.1微量白蛋白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酶)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ALB直径36mm、分子量标准为69000,微量白蛋白表面携带负电荷,正常生理环境下的微量白蛋白受到肾小球滤过膜的静电屏蔽限制,不会通过滤过膜而进入到尿液之中。当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肾小球或滤过膜功能受到影响之时,体内的微量白蛋白就会较多地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到尿液之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酶)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细胞内溶酶体水解酶,多分布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部,分子量为14万,同微量白蛋白一样,一般不会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到尿液之中,即便尿液中存在也只是极少量[5]。一旦NAG酶的水平出现波动时,则显示肾小管实质细胞功能受到损害。国内外很多临床研究实践都进行了NAG酶及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统计,本次研究也首先针对患者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酶)含量进行了检查统计,根据监测结果计算NAG/Cr、ALB/Cr水平,通过u检验同时进行阳性率统计分析,证实泌尿系统疾病引发肾损伤时会出现NAG/Cr、ALB/Cr阳性率上升,此种检测也是最为准确的。

3.2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HPF成分检测国内外多项研究实践中除了进行尿液NAG酶、ALB检测分析,还着重进行了尿液沉渣检测,检验并统计了沉渣中的HPF、WBC、RBC成分含量,本次研究在这方面的检验分析中发现多数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肾炎、紫癜性肾病患者尿液沉渣中HPF、WBC、RBC成分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尿液沉渣的检测工作是常规检查的一种[6],主要针对尿液中的微小结构含量进行观察统计,通常要将尿液离心处理后得到有形的沉淀物,在显微镜工具下观察统计,若尿液标本中红细胞含量较多,则在显微镜下会出现血尿,此类患者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等患病率较高;若标本中白细胞含量明显增加,则多存在局部炎症或感染现象,患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几率较高。

参考文献

[1]白汉玉.小儿泌尿系统疾病(12)药物对泌尿系统的损害[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5(12):22-24.

[2]韩秀兰,白汉玉.小儿泌尿系统疾病(10)免疫性肾脏病[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1,35(10):25-27.

[3]姚勇,杨霁云.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27-330.

[4]邱冰峰,史伟.泌尿系统疾病查房会诊(五)——慢性肾小球肾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9,16(2):48-50.

[5]戴才清,左伟.急性胰腺炎肾损害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2(1):127.

[6]张君.小儿泌尿系统疾病(6)感染性疾病并发肾脏病[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6):24-26.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