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合唱作品《黄水谣》的艺术实践

发布时间: 2022-11-10 16: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合唱作品《黄水谣》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3月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史诗,一部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水谣》篇幅不大,但非常精致,以民族化的音乐语言表现作品的形象,音乐材料既简洁又集中,音乐思维开阔且缜密。在《黄水谣》的排练中,合唱的协调、均衡、谐和、色调等方面的处理,是指挥者和合唱队员应注意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合唱队员的基础训练、歌曲处理、指挥技法等方面论述《黄水谣》的合唱排练实践应注意的环节。

一、合唱队员的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是合唱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合唱效果。基础训练可分为两个方面:

1.气息的训练

在歌唱时运用腹式呼吸才能有足够的气量支持声音的发出,训练气息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缓吸缓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抒情歌曲的起音。例如《黄水谣》的第一个字是“黄”,应充分吸气,呼气时有控制地发音,而不是—下冲出。

(2)缓吸急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着重音的演唱上。例如《黄水谣》副部将要结束时的“丢掉了爹娘”的“丢”字,就应在缓吸之后,用急呼的方式着重唱出。

(3)急吸缓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抒情歌曲的气口换气处。例如《黄水谣》的开始“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两句的中间,唱满四拍的“长”字之后就要急吸,之后有控制地发“水”字。

(4)急吸急呼:这种方法常用在情绪激昂、斗争性强的旋律中。

2.声音的训练

合唱的声音训练是为了整体合唱音响的“合与美”,合唱排练时可以借鉴和吸收欧洲以“轻声、高位、直声、靠前”为要领的宗教合唱唱法来训练合唱队的声音。练习发声时,一定要和呼吸相结合,一般采用缓吸缓呼的方法与发声结合。

《黄水谣》这首作品对每个声部都有具体的音色要求:女高音声部既要音色明亮,又要柔美温润;女低音声部要音色温和、厚实、柔和;男高音声部要明亮而柔和;男低音声部要扎实、自然、深沉。排练时每个声部可先自行练习,之后各个声部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合唱音色的统一,达到声音和谐、均衡的效果。

二、歌曲的咬字与吐字处理

合唱是一门“合”的艺术,关键在于声音的统一。在影响声音统一的众多因素中,咬字吐字是很重要也是难以统一的因素。

合唱的起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激起声,一种是舒起声。《黄水谣》的开始属于舒起声,但起拍是在强拍上,所以唱第一个字“黄”时,口腔要充分打开,气息支撑住。在唱“奔”字和后一句的“河”字的时候,注意用鼻腔来找这个字的位置,还可借助哼鸣的办法来唱这个字,使得这个字的音色圆润而饱满。在这一句中,“黄、向、方”韵母相同,要保持统一。在唱“水”字时,注意纠正学生“ei”母音位置,这个位置容易扁,所以要不断提醒队员抬起软腭。“急”字不能挤住,要咬到即放,即咬清字头、唱好字腹。

紧接着的一句“奔腾叫啸如虎狼”,在音节上呈一字二音的行进,如果在每一个有韵无声的字之前全部加入“h”,做到以“h”带韵来统一合唱队员的发声状态,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母音的和谐统一:

随即进入到本段的高潮句:“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这里指挥应提醒、示范队员先唱好“肥”字,因为在唱这个字时如果软腭塌陷会使该字情绪大打折扣。唱“香”字时首先要稳住气息,想象气息能够直人地面、上下贯通,做渐强处理,随情绪延伸完成最后一句。

经过问奏之后,歌曲进入到B段副部,情绪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开始的“自”要咬清字头,每个字应强调力度并充分打开,唱出对侵略者的愤恨;“来”的咬字容易浅,指挥应多次示范;其后的“烧杀”两个字,应将重音表现出来,气息不动、字头咬重,让两字相连;“一片凄凉”的“一”字,口腔保持竖的状态,使声音集中;“凉”字的拼读尽量分解开来即l—i—ang,要唱满四拍;唱到“丢”字时,应一字一顿,唱出坚定的愤恨感。

歌曲第三段为主部的变化再现,情绪更为凄凉。应注意纠正队员的“日”字及“方”字的演唱,其中唱“方”字口腔应充分打开,注意字的归韵,控制好气息,声音逐渐飘逝,给人留下一种痛苦的期盼与惋惜。

三、歌曲情感的艺术处理

第一段委婉、起伏的波状旋律,展现了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景象。演唱时,带着幸福的感情,回忆家乡的美好生活。

第二段低沉、悲愤的情绪,描绘了敌寇侵略下,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惨景。在唱这一段时应该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仍然不能失去呻吟的感情,应带着沉痛的、激愤的情绪,以更加缓慢而低沉的情绪开始演唱。从“奸淫烧杀,一片凄凉”一直到本段最后,情绪一直高涨,形成全曲感情高潮。感情处理上一定要有递进的层次,将听众的情绪完全带人歌曲意境中。之后由一个较强烈的过门导入第三段。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对比再现,刻画出“物是人非”的凄惨景象。第一句回到主段开始的旋律,但痛苦的呻吟更加明显。演唱时运用如泣如诉的歌腔,充分地表现出无限痛苦、悲愤的情绪,在人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黄水谣》用民歌的音乐语言,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感情。歌词十分简练、朴素、富于形象性,而旋律也与歌词生动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演唱要真实、质朴、毫不做作,将曲调与歌词结合起来表现歌曲的真实形象。

四、指挥技法的运用

常用的指挥动作有五种:抹、拉、抡、弹、挑。“抹”常用于指挥柔美、抒情的旋律;“拉”常用于指挥饱满、内在、保持力度的旋律;“抡”常用于指挥雄壮有力、坚定果敢的旋律;“弹”常用于指挥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旋律;“挑”常用于指挥连续强调重音的旋律。

《黄水谣》是一首结合了这五种指挥动作的作品。第一句“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采用“抹”的指挥技法,展现了黄河水的奔流不息;“水又急,浪叉高”应采用“拉”的指挥技法;“奔腾叫啸如虎狼”采用“抡”的指挥技法,表现黄河呼啸奔腾的气势;“开河渠”的“开”字和“筑堤防”的“筑”字可以采用“弹”的指挥技法,使人民劳动的场面更鲜活;“自从鬼子来”的“自”采用“挑”的动作,暗示情绪上的转折;“丢掉了爹娘”采用“抡”的指挥技法,表现对日寇的愤恨;“回不了家乡”的“乡”字则采用“抹”的指挥技法,细腻地表现背井离乡的黄河儿女的悲惨心境。结束段“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则采用“抹”的指挥技法,在未来虽渺茫但寄予希望的感情中结束全曲。

《黄水谣》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在排练中把上述几方面处理好,指挥者和合唱队员在合唱艺术的道路上也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