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

发布时间: 2023-01-01 12:10:06 来源:网友投稿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点亮小灯泡》是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真正开始探究电现象的一课。《点亮小灯泡》注重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探究的过程。本课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点亮小灯泡》是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真正开始探究电现象的一课。《点亮小灯泡》注重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探究的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小灯泡的构造;第二部分:让小灯泡发光。从观察小灯泡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小灯泡,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的基础上再作尝试,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并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作出最简单的对电流的解释,再通过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区分短路和断路,寻求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区分短路和断路。

  (四)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灯泡、1节1.5伏的干电池、一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2、教师准备:小灯泡剖面图、大灯泡、电池、灯泡图片、双面胶、多媒体课件:(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我的小灯泡。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画小灯泡入手,激发他们观察小灯泡的兴趣,在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后,及时抛出问题:要使小灯泡发亮,至少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提供给学生灯泡、电线和电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样接亮小灯泡,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讨论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借助课件认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只有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都接通了才能让小灯泡发亮,突破教学难点,再趁热打铁,迁移观察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了解一旦电路不通,形成短路或断路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而且短路会很不安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合作,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光,并学着画完整的连接装置图。最后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探究内容,如何想办法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需要那些材料?

  5、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对小灯泡结构的原有认知。)

  (二)合作尝试,点亮一个小灯泡

  1.小组合作,尝试点亮这个小灯泡。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我更关注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并尊重学生意见。给予鼓励和引导,尽量让研究过程符合心理发展水*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的现象。)

  (三)探究实验,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课件(四种典型连接方式的图):判断图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小灯泡不会亮?为什么?

  4、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

  5、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简单的整理和分析。重新对原有认知进行修正和丰富。知道“短路”是连接过程中的失误。)

  (四)发布信息,提升思维

  1、学生发布自己小组点亮小灯泡的几种不同的方案,发布新的问题。

  2、交流电路的意义。

  3、多媒体播放: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我的小灯泡

  4、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发布信息时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调查家里的用电器

  家中有哪些家用电器?

  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

  家中每个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电量是多少?

  交流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统计能力,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如电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光、发热,还能使电器播放音乐、产生图像等多种功能,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

  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电池是1.5V的直流电,是安全的电源。在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直接用做实验!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思路及构想,我想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内容,在物质世界里又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部分内容,在能量的表现形式中又包含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热现象、磁现象、能量的转化、简单电路六部分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就是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与能量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内容。

  具体到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要是理解电的本质与产生,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随后学习本节课《点亮小灯泡》,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学习《简单电路》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内容,以电路为基础,我们还将学习《做个小开关》、《导体与绝缘体》、《电路出故障》三部分内容,与电路相关的知识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了解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其中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具体到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小灯泡结构;知道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学会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敢于根据生活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小灯泡构造,并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二、学情分析

  电的教学是比较新鲜的科学课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与电相关的知识。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了解了静电以及电流形成的条件,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虽然与电相关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式设计

  我校践行真实课堂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的环节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落实到本节科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复习旧知、明确目标;激趣导入、打好基础;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在本节科学课中体现了我校的教学理念有: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一及时:评价要及时。

  四、板书设计:

  时间预设,本节课五个环节的时间预设为,第一环节2分钟,第二环节10分钟,第三环节15分钟,第四环节8分钟,第五环节5分钟。

  在课前,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小灯泡、2节1.5伏的干电池、导线、白纸。

  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结构观察法”,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学习新知。

  二、“自主操作法”,科学的学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动手操作,给学生工具,让大家自己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体会电流的流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三、“对比理解法”,让学生把连接小灯泡的方式画成实物图,加以比较,找到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本质。

  接下来是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明确目标:出示两个问题:1、物体为什么会带电?2、要想产生电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这两个问题是回顾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重点知识,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随后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

  第二环节,激趣导入,打好基础:出示美丽的灯光照片,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体——小灯泡。询问学生:你了解小灯泡的构造吗?请你仔细观察小灯泡,并把它的构造画在纸上。这里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小灯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现真合作。让学生把小灯泡的结构画在纸上,让抽象记忆实体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点亮小灯泡打下了基础。

  第三环节,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本环节主要分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请你尝试用手头的工具把小灯泡点亮?小组四人,分工合作,并画出实物图。科学学习非常注重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头戏。这里利用“自主操作法”学习本节重点知识,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 同学们小组合作,并且在这种有趣的动手操作中积极思考与交流,同时也体现了“真合作”与“真思考”。活动二:各小组展示小灯泡连接实物图,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会亮,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不会亮,为什么?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把各小组连接小灯泡的实物图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总结连接要点,这是“对比理解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分析小灯泡没有被点亮的原因,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丰富学生知识。在这里,利用课本插图以及学生所画的实物图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三:小组内尝试说一说在小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由分析小灯泡内部构造,再到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最后探讨电流流向,逐层深入。 在学习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本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用电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教育。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运用于生活,本环节设计了用电安全教育与绿色环保教育这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把科学的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在用电安全教育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对与错。在绿色环保教育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出示我们天津某些家庭的月用电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生活用电量非常大,随后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发电形式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并且以火力发电为主,这就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进而提倡学生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最后出示一些家庭常用的用电器,体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环节,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出示达标测试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度的一个评价,以基础知识为检测内容也体现普育课堂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理念,是“检测实”的体现。

  5、板书设计:

  标题点亮小灯泡,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小灯泡的结构,电流的路径以及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回路。

  五、课堂评价:

  1、小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以我班为例,学生四人一小组团团坐,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回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等级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具体加分方法为我校推行的郎式加分法:A0.1分B0.2分C0.3分D0.4分。在上课的尾声在根据小组的得分情况,把得分最高的小组评定为本结课的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2、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在本节课中,从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流向,都是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的,此外在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时,也是通过对比不同的连接实物图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体现了对比思想。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评价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3、多样评价:师生评价,以郎式加分法为依据的小组加分制度,主要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投影展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生生评价:在小组合作、大组汇报中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在本节课中主要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小灯泡结构图以及小灯泡连接实物图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评价的过程。目标评价:恰当的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这里主要是利用达标测试来完成。

  六、资源开发

  本节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本资源:课本资料与课本插图。在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时结合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了解。

  2、实验资源: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从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路径,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实验资源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资源。

  3、生成资源:主要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的典型错误资源,教师拿来进行教学。

  4、生活资源:实物观察,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小灯泡学习新知;联系生活,在导入新课以及展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时,可以充分联系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灿烂光芒时,会带给学生个体十足的成就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安排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学生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成功,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学生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连接小灯泡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尝试过程,是一场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其间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许第二次又失败了;有的学生也许尝试了几次才获得成功;有的同学帮助同伴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同学的电路接发竟然不与同伴相同,但结果却都亮了。

  这些在努力付出后求的的成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让学生“胡搞”,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体会科学学习的真谛,认识到“科学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真理。

  再次,“电流、电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电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凭借想象和猜想。而电路是建立在电流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电流过的路,外延又很丰富,有通路、短路、断路等。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必须要把电流和电路概念的教学捆绑在一起,设立成独立的一个活动,存放于“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之后。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接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二、教学方法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操作,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为“引导式操作”、“挑战性操作”、“自主性操作”这样三种状态。针对“接亮小灯泡”这个环节而言,由于内容本身能吸引儿童,而且从本活动的教育意义出发,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层面,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连接中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

  三、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3、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所以,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醒学生边尝试边思考“自己是怎样接亮小灯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还是几次连接才换回的成功,当时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想法?”

  学生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10分钟,同时把成功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学生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层次发展不同步,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在变革中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把小灯泡连接亮。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最后,教师和学生谈谈尝试连接小灯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道理,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的达成。

  (三)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电流、电路等概念已经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还不能在大脑中清晰地建立相关概念。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是依据“认识电流流向——理解电路内涵——扩大电路外延”这样一个概念箭来布局的。首先,教师拿出通路电路,要学生猜猜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在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给出科学家讨论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路电路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锡点——灯丝——螺线,最后回到电池的负极”。同时引出电路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比较通路、短路、断路电路的迥异,在讨论中明晰“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进一步丰富电路的外延。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1)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5篇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1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电”这个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观察小灯泡、干电池的构造,最后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虽然我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但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没有进行实践操作,对灯泡构造以及电路的认知极少,所以我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本堂课要让学生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可以很快让小灯泡亮起来,但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必须达到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电路中电流动的线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组成电路的三种材料进行仔细而认真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选材上,我让学校给我买一些电池和灯泡,电池不出什么问题,灯泡的玻璃泡是尖的,它有一个自动聚焦的功能,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里面的灯丝不能仔细看清楚,而且和我课前准备圆形玻璃泡不同。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灯泡,我跑遍了整个镇,终于在一个学生超市的角落找到了这样的小灯泡。那种灯泡被我全部买来了。

  在选择导线上,我先做好的导线只有一根铜芯的那种。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导线有点硬,学生不好控制导线的弯曲程度,于是我回家又选择了多芯的铜线,相对比较软,容易控制弯曲程度。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个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过程。出示两个连接点和正负极,以为学生就能想象把正极连一个连接点,负极连另一个连接点。虽然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够,对学生的猜想的预判出现偏差,是我没有想到的。于是在整理实验结果的时候,学生就无法正确得到结论。缺少了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式,并且进一步强调说明小灯泡是怎样被点亮的。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兴趣很大,学生情趣很难被压制下来,上课注意力有点分散。如何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素质,是以后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点亮我的小灯泡》这节课上完之后,教学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某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组织还不够(分析:实验课组织教学难度大,鼓励不到位,缺乏纪律约束,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今后我还需多想办法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教态教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总结的一句话:科学是严谨的,学生需要这种严谨。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2

  在田老师《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课程的导入上,田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由两个黑暗的箱子,提问怎样能使它变亮?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导入形式是否可以引入到我的书法课程?例如:在讲楷书时,可以用篆书、隶书来导入。因为这些字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上学期石老师的信息研修课与田老师的科学研修课,他们的课程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模式在书法教学中也能体现出来,但前提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书写知识。书法教学有其特殊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讲解与示范不能忽视,不可让学生胡乱的进行书写。特别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教师得站主导地位。

  语言艺术在教学当中非常重要,在书法课堂上,这一点我做的不够,经常有重复话的现象,显得有些啰嗦,不够严谨。校监和谌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将上课要说的话语全部写出来。我想以后我会注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语言艺术(包括语音的抑扬顿挫)

  学生上课良好的动、静习惯,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书法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在老师讲授时认真听,在练习时静静地写的习惯。这些需要狠抓课堂常规,并且要一如既往,逐渐的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

  百仕达小学实行的是小班制教学,家长看重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显得格外重要。上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并不是个别的,应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上课的内容。以往课堂中有所疏忽了,在给学生单独示范时,也是给个别的同学示范,没有照顾到全部。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其它因素,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以小组示范的形式来进行。

  让学生把汉字写好,关键在于培养其兴趣,进而勤加练习。对于这,我还得不断地努力。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3

  1.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课后我想,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就非常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的。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4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电”这个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观察小灯泡、干电池的构造,最后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虽然我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但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没有进行实践操作,对灯泡构造以及电路的认知极少,所以我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本堂课要让学生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可以很快让小灯泡亮起来,但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必须达到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电路中电流动的线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组成电路的三种材料进行仔细而认真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选材上,我让学校给我买一些电池和灯泡,电池不出什么问题,灯泡的玻璃泡是尖的,它有一个自动聚焦的功能,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里面的灯丝不能仔细看清楚,而且和我课前准备圆形玻璃泡不同。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灯泡,我跑遍了整个镇,终于在一个学生超市的角落找到了这样的小灯泡。那种灯泡被我全部买来了。

  在选择导线上,我先做好的导线只有一根铜芯的那种。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导线有点硬,学生不好控制导线的弯曲程度,于是我回家又选择了多芯的铜线,相对比较软,容易控制弯曲程度。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个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过程。出示两个连接点和正负极,以为学生就能想象把正极连一个连接点,负极连另一个连接点。虽然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够,对学生的猜想的预判出现偏差,是我没有想到的。于是在整理实验结果的时候,学生就无法正确得到结论。缺少了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式,并且进一步强调说明小灯泡是怎样被点亮的。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兴趣很大,学生情趣很难被压制下来,上课注意力有点分散。如何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素质,是以后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点亮我的小灯泡》这节课上完之后,教学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某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组织还不够(分析:实验课组织教学难度大,鼓励不到位,缺乏纪律约束,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今后我还需多想办法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教态教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总结的一句话:科学是严谨的,学生需要这种严谨。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5

  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

  《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和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 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我认为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点亮小灯泡。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

  二、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三、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四、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

  五、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2)

——《点亮小灯泡》的教学反思3篇

《点亮小灯泡》的教学反思1

  1.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课后我想,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就非常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的。

《点亮小灯泡》的教学反思2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昨天改完课件和同事聊起这节课,她说:“这就是专科老师的特权,有时间有机会磨课,班主任就不行。班主任每天每节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有机会重播。”想想还真在理。一节课经过几次磨合,不精彩都难啊。

《点亮小灯泡》的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探究“电”的相关知识,从2.2《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学生开始实践操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干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第三部分展示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即初步建立电路概念。

  (二)教学环节

  1.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首先,教师打开手电筒,探索电筒发光的原因,检测学生对电路的前认知,学生大部分都知道电筒发光是因为电池的原因。接着,老师拿出电池和小灯泡,发现小灯泡无论放在电池的正负极,小灯泡都不发光,这时,每个班有几个孩子猜出,电筒里是有导线的传导了电池电能,才使小灯泡发光。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索怎样点亮小灯泡?

  2.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

  首先,观察小灯泡结构,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小灯泡发光的部位(灯丝)和小灯泡各部分的作用(特别注意两个连接点)。接着,引出小灯泡是如何点亮灯丝的?给学生提供1块电池、1个小灯泡和1段导线,小组通过自学教科书,自己尝试连接等合作探究,比一比谁先点亮小灯泡,老师巡视拍照。最后,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点亮的小组即可加分。(学生拿到干电池之前做好“安全提示”)

  3.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

  首先,让成功的小组分享点亮小灯泡的经验,共同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失败的小组按照方法,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最后,填写《活动手册》画电路,理解“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电路”的概念。

  (三)教学反思

  “点亮小灯泡”这一课,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对电筒如何发光和怎样点亮小灯泡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学生根本不会点亮小灯泡,他们不知道电路是一个回路。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没有讲清楚电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没有成功点亮灯泡,这一点在后面的班级改正后,成功率提高了。老师要对教材更熟悉,对实验更熟悉,可以提前找几个孩子,进行“预实验”。

  2.课堂管理还需加强。学生对科学课并不重视,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讲话现象严重,以前针对这些问题,我总是停下来点名批评这些孩子。最近在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要用表扬优秀的孩子去影响不乖的孩子。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3)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内容,在物质世界里又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部分内容,在能量的表现形式中又包含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热现象、磁现象、能量的转化、简单电路六部分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就是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与能量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内容。

  具体到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要是理解电的本质与产生,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随后学习本节课《点亮小灯泡》,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学习《简单电路》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内容,以电路为基础,我们还将学习《做个小开关》、《导体与绝缘体》、《电路出故障》三部分内容,与电路相关的知识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了解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其中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具体到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小灯泡结构;知道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学会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敢于根据生活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小灯泡构造,并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二、学情分析

  电的教学是比较新鲜的科学课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与电相关的知识。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了解了静电以及电流形成的条件,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虽然与电相关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式设计

  我校践行真实课堂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的环节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落实到本节科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复习旧知、明确目标;激趣导入、打好基础;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在本节科学课中体现了我校的教学理念有: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一及时:评价要及时。

  四、板书设计:

  时间预设,本节课五个环节的时间预设为,第一环节2分钟,第二环节10分钟,第三环节15分钟,第四环节8分钟,第五环节5分钟。

  在课前,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小灯泡、2节1。5伏的干电池、导线、白纸。

  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结构观察法”,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学习新知。

  二、“自主操作法”,科学的学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动手操作,给学生工具,让大家自己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体会电流的流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三、“对比理解法”,让学生把连接小灯泡的方式画成实物图,加以比较,找到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本质。

  接下来是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明确目标:出示两个问题:1、物体为什么会带电?2、要想产生电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这两个问题是回顾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重点知识,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随后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

  第二环节,激趣导入,打好基础:出示美丽的灯光照片,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体——小灯泡。询问学生:你了解小灯泡的构造吗?请你仔细观察小灯泡,并把它的构造画在纸上。这里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小灯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现真合作。让学生把小灯泡的结构画在纸上,让抽象记忆实体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点亮小灯泡打下了基础。

  第三环节,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本环节主要分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请你尝试用手头的工具把小灯泡点亮?小组四人,分工合作,并画出实物图。科学学习非常注重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头戏。这里利用“自主操作法”学习本节重点知识,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同学们小组合作,并且在这种有趣的动手操作中积极思考与交流,同时也体现了“真合作”与“真思考”。活动二:各小组展示小灯泡连接实物图,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会亮,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不会亮,为什么?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把各小组连接小灯泡的实物图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总结连接要点,这是“对比理解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分析小灯泡没有被点亮的原因,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丰富学生知识。在这里,利用课本插图以及学生所画的实物图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三:小组内尝试说一说在小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由分析小灯泡内部构造,再到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最后探讨电流流向,逐层深入。在学习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本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用电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教育。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运用于生活,本环节设计了用电安全教育与绿色环保教育这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把科学的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在用电安全教育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对与错。在绿色环保教育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出示我们天津某些家庭的月用电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生活用电量非常大,随后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发电形式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并且以火力发电为主,这就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进而提倡学生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最后出示一些家庭常用的用电器,体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环节,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出示达标测试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度的一个评价,以基础知识为检测内容也体现普育课堂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理念,是“检测实”的.体现。

  五、板书设计:

  标题点亮小灯泡,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小灯泡的结构,电流的路径以及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回路。

  六、课堂评价:

  1、小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以我班为例,学生四人一小组团团坐,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回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等级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具体加分方法为我校推行的郎式加分法:A0。1分B0。2分C0。3分D0。4分。在上课的尾声在根据小组的得分情况,把得分最高的小组评定为本结课的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2、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在本节课中,从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流向,都是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的,此外在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时,也是通过对比不同的连接实物图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体现了对比思想。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评价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3、多样评价:师生评价,以郎式加分法为依据的小组加分制度,主要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投影展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生生评价:在小组合作、大组汇报中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在本节课中主要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小灯泡结构图以及小灯泡连接实物图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评价的过程。目标评价:恰当的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这里主要是利用达标测试来完成。

  七、资源开发

  本节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本资源:课本资料与课本插图。在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时结合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了解。

  2、实验资源: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从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路径,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实验资源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资源。

  3、生成资源:主要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的典型错误资源,教师拿来进行教学。

  4、生活资源:实物观察,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小灯泡学习新知;联系生活,在导入新课以及展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时,可以充分联系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灿烂光芒时,会带给学生个体十足的成就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安排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学生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成功,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学生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连接小灯泡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尝试过程,是一场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其间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许第二次又失败了;有的学生也许尝试了几次才获得成功;有的同学帮助同伴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同学的电路接发竟然不与同伴相同,但结果却都亮了。

  这些在努力付出后求的的成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让学生“胡搞”,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体会科学学习的真谛,认识到“科学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真理。

  再次,“电流、电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电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凭借想象和猜想。而电路是建立在电流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电流过的路,外延又很丰富,有通路、短路、断路等。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必须要把电流和电路概念的教学捆绑在一起,设立成独立的一个活动,存放于“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之后。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接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二、教学方法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操作,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为“引导式操作”、“挑战性操作”、“自主性操作”这样三种状态。针对“接亮小灯泡”这个环节而言,由于内容本身能吸引儿童,而且从本活动的教育意义出发,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层面,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连接中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

  三、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3、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所以,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醒学生边尝试边思考“自己是怎样接亮小灯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还是几次连接才换回的成功,当时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想法?”

  学生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10分钟,同时把成功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学生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层次发展不同步,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在变革中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把小灯泡连接亮。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最后,教师和学生谈谈尝试连接小灯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道理,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的达成。

  (三)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电流、电路等概念已经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还不能在大脑中清晰地建立相关概念。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是依据“认识电流流向——理解电路内涵——扩大电路外延”这样一个概念箭来布局的。首先,教师拿出通路电路,要学生猜猜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在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给出科学家讨论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路电路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锡点——灯丝——螺线,最后回到电池的负极”。同时引出电路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比较通路、短路、断路电路的迥异,在讨论中明晰“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进一步丰富电路的外延。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灿烂光芒时,会带给学生个体十足的成就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安排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学生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成功,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学生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连接小灯泡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尝试过程,是一场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其间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许第二次又失败了;有的学生也许尝试了几次才获得成功;有的同学帮助同伴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同学的电路接发竟然不与同伴相同,但结果却都亮了。

  这些在努力付出后求的的成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让学生“胡搞”,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体会科学学习的真谛,认识到“科学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真理。

  再次,“电流、电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电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凭借想象和猜想。而电路是建立在电流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电流过的路,外延又很丰富,有通路、短路、断路等。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必须要把电流和电路概念的教学捆绑在一起,设立成独立的一个活动,存放于“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之后。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接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二、教学方法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操作,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为“引导式操作”、“挑战性操作”、“自主性操作”这样三种状态。针对“接亮小灯泡”这个环节而言,由于内容本身能吸引儿童,而且从本活动的教育意义出发,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层面,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连接中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

  三、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3、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所以,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醒学生边尝试边思考“自己是怎样接亮小灯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还是几次连接才换回的成功,当时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想法?”

  学生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10分钟,同时把成功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学生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层次发展不同步,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在变革中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把小灯泡连接亮。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最后,教师和学生谈谈尝试连接小灯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道理,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的达成。

  (三)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电流、电路等概念已经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还不能在大脑中清晰地建立相关概念。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是依据“认识电流流向——理解电路内涵——扩大电路外延”这样一个概念箭来布局的。首先,教师拿出通路电路,要学生猜猜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在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给出科学家讨论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路电路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锡点——灯丝——螺线,最后回到电池的负极”。同时引出电路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比较通路、短路、断路电路的迥异,在讨论中明晰“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进一步丰富电路的外延。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4)

——《小露珠》说课稿10篇

《小露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江苏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达了自然界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试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结合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

  1、教法:创设情境法,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2。本节课运用以下学法: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制作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三个小动物和小露珠的头饰,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六、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安排了几个环节,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感悟文本——拓展延伸,超越文本,尽量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时在哪里见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并用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小露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并且学写“”这个字,提醒学生要注意不要写错。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感悟文本。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1个特点,我课件出示钻石、水晶、珍珠实物图片和小露珠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钻石的闪亮动人、水晶的晶莹剔透、珍珠的饱满光滑和小露珠是如此的相似。从而更透彻的抓住了小露珠的特点,理解动物们是多么的喜欢小露珠。

  在理解动词的准确性时,我没有通过任何枯燥空洞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戴上头饰去演一演,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在表演和评价的过程中自主去好好体会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词写得是多么准确啊!“蹦、爬、落”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装点了植物,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音乐声中琅琅范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悟我声音所要表达的画面,在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当成植物声情并茂地说出对小露珠的感激之情。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让学生自学这一段,找出小露珠变幻的结果,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并创设情境:高大的白杨树向小露珠招手,金黄的向日葵向小露珠点头,喇叭花吹奏着动听的乐曲,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感情诵读植物们希望小露珠留下的句子,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露珠再来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桌听。让学生尽情想象,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美好以及动植物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是让学生从以下两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的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感受以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在学生的读、写中,使课文蕴涵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或查阅资料弄明白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对自然学科的探索,懂得小露珠是一个可循环的自然现象,也是对课文最后小露珠说的那句话“我明天还会来的”空白部分的挖掘。

  七、小结总之,本节课我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露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江苏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达了自然界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试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结合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

  1、教法:创设情境法,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2.本节课运用以下学法:

  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制作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三个小动物和小露珠的头饰,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六、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安排了几个环节,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感悟文本——拓展延伸,超越文本,尽量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时在哪里见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并用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小露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并且学写“”这个字,提醒学生要注意不要写错。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感悟文本。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1个特点,我课件出示钻石、水晶、珍珠实物图片和小露珠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钻石的闪亮动人、水晶的晶莹剔透、珍珠的饱满光滑和小露珠是如此的相似。从而更透彻的抓住了小露珠的特点,理解动物们是多么的喜欢小露珠。

  在理解动词的准确性时,我没有通过任何枯燥空洞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戴上头饰去演一演,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在表演和评价的过程中自主去好好体会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词写得是多么准确啊!“蹦、爬、落”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装点了植物,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音乐声中琅琅范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悟我声音所要表达的画面,在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当成植物声情并茂地说出对小露珠的感激之情。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让学生自学这一段,找出小露珠变幻的结果,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并创设情境:高大的白杨树向小露珠招手,金黄的向日葵向小露珠点头,喇叭花吹奏着动听的乐曲,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感情诵读植物们希望小露珠留下的句子,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露珠再来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桌听。让学生尽情想象,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美好以及动植物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是让学生从以下两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的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感受以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在学生的读、写中,使课文蕴涵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或查阅资料弄明白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对自然学科的"探索,懂得小露珠是一个可循环的自然现象,也是对课文最后小露珠说的那句话“我明天还会来的”空白部分的挖掘。

  七、小结

  总之,本节课我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以上是我的说课,由于经验不足,水*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小露珠》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句优美,富有儿童情趣。文章通过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表现小露珠的外表美;通过描写“小露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的格外精神”赞扬小露珠的心灵美;并通过描写小动物和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欢,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最后,小露珠与大伙儿一一告别,一句“我明天还会来的”充满人性化的安慰,使离别没有丝毫的伤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说目标。

  1、继续巩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对课文加强朗读感悟,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说教法。

  我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①诵读感悟法 ②读中想象法

  《小露珠》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只有在反复的感情朗读和想象中才能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具体教学方法的采用,我将结合教学程序的讲解作详细的说明。

  四、说流程。

  《小露珠》一课的教学,我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具体任务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下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简单列举如下:

  1、复习生字词。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听写词语,接着出示词语,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词语的书写,最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认读词语。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巩固字词,因为小学阶段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何况我面对的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呢?我认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2、诵读感悟,读中想象。

  《小露珠》这篇课文语句优美生动,适合采用此方法来教学,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① 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让学生诵读,读后谈感受,接着再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感悟小露珠的形成。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是小露珠的形成过程。最后我指导学生学生朗读这一段。

  ② 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句(第五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主要写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我让学生带动作边表演边诵读赞美的话语,通过表演“蹦到大荷叶上”、“爬到草秆上”、“落在花朵上”等动作,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的可爱。接着提问:“小露珠像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语句:“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进行简介板书(钻石、水晶、珍珠)。

  ③ 学习第六自然段

  “不光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很喜欢,为什么呢?”让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这段教学,我抓住重点词语“光彩熠熠”、“生机勃勃”和重点语句“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作为感悟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感情。

  3、总结全文,背诵(1—6)节。

  最后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全文,并做总结。总结时,我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说出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更美。②你喜欢这美丽的大自然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大自然动物、植物和小露珠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是语言积累的好材料,所以我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朗朗的背书声中结束这一课的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本课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闪亮、透明、圆润(外表美)

  15、小露珠

  无私奉献(心灵美)

《小露珠》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散文《跳舞的小露珠》是一篇充满童趣、语言简洁优美、寓意科学道理的散文。大班的幼儿探索欲望开始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述能力也很强了。《跳舞的小露珠》它拟人化、情景化的手法表现露珠与太阳的关系,生动形象、优美,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散文中快乐而优美的意境,同时让幼儿感知露珠的特征和它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

  二、说目标

  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不能脱离语言领域的价值,学习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在次基础上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所以结合散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

  1、萌发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散文诗内容,了解露珠与太阳的关系,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对露珠的认识,能运用“小露珠在xx上跳舞,xx怎样了”的短句进行多句创编。

  三、说重难点

  重点:因为只有把握了散文的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感受散文所表现的内涵和意境,所以把目标1、2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难点:大班的幼儿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增强,但是对短句进行多句创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目标3作为教学的难点目标。

  四、说教学准备(为更好地开展活动,我进行了教学前的准备)

  物质准备:制作动态课件(只有动态的画面,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小露珠跳舞时那种轻轻的、柔美的、快乐的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美)

  图片:教师将小露珠跳舞的场景画下来制作成照片样。

  幼儿经验准备:提前一周让幼儿早期寻找和观察小露珠。(将有小露珠的场景拍摄或幼儿观察后画下来)

  五、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预设“照片导入”“欣赏、理解”“活动创编”三个环节来完成活动,通过照片激趣、动画的直观演示、有感情地朗诵、给难点构建支架,让幼儿通过欣赏、交流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具体谈谈每一个环节的开展。

  (一)欣赏照片导入

  欣赏小露珠在不同场景跳舞的照片。小露珠在哪里跳舞?猜猜小露珠会在什么时候去跳舞?

  分析: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导入,引发幼儿的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欣赏小露珠优美的跳舞照片,说一说哪里跳得美?让幼儿初步感受小露珠跳舞的美。

  (二)欣赏理解散文

  欣赏部分分三个环节。

  首先:结合动画视频完整欣赏散文。提问:小露珠常在哪里跳舞?小露珠在等谁?为什么?

  第二:教师完整朗诵第二遍。提问:小露珠等到太阳了吗?小露珠突然不见了,它去哪里?还会回来吗?

  最后:散文里是怎么说小露珠跳舞的?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欣赏散文。

  分析:幼儿的欣赏和感受除了问题的意释、讨论交流,还需要给幼儿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的感受,这篇散文比较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的欣赏来完成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散文语言及意见的美。我通过三次欣赏完成“小露珠在哪里跳舞?”“小露珠去哪里了?还会回来吗?”以及“散文里说小露珠是怎么跳舞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是从内容的了解到感受散文语言和意境美的递进,同时通过讨论、模仿,给予幼儿大胆地说和模仿着说的机会,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感受和表述的能力。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目标问题。

  (三)活动创编

  1.跟随音乐和朗诵,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露珠。

  2、活动创编

  分析:“小露珠会在哪里出现”幼儿已经有了先前的积累和讨论,“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对露珠的认识,能运用”小露珠在xx上跳舞,xx怎样了“的短句进行多句创编”这是活动的难点。要求幼儿创编2句及以上,并连贯地表述,对一些幼儿是有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为幼儿搭建了一个支架,利用幼儿活动前制作的树的好处的卡片,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多张卡片进行创编,降低难度,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进行学习,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说的数量不一样,体验成功感,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问题。

  六、延伸活动

  区域活动:语言区角(将活动中的卡片放在区角,为幼儿继续创编提供支持),还可以提供相关的科普读物在阅读区里;科学区:探索水的秘密。

  集体教学:美术活动(跳舞的小露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露珠;韵律活动:小露珠的一天,表现小露珠从跳舞要变成水蒸气的这一过程;科学活动:小露珠的秘密。

  分析:幼儿的成长除了集体教学以外,也需要与外界环境互动,为幼儿提供自我探索、操作的空间,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探索。此次活动后也可以延伸出高结构的集体活动活动和低结构的区域活动。

  七、说活动特色

  我认为我今天设计的活动还是有特色的。

  1、注重多聚道美的感受: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其感受美也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感知的。活动中通过看小露珠跳舞的照片、听一听说一说散文的美、动一动学一学小露珠跳舞,给幼儿以美的体验,来感受散文的语言和意境美,同时也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机会说,使幼儿的语言在运用中发展起来。

  2、强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利用图片为幼儿的多句创编提供了支架,降低了的难度,给幼儿说的信心。

  3、课前准备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积累,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这些都是好的开展的依据。同时针对活动内容必须具有动感才能更好感受美的意境这一情况,制作动态课件(只有动态的画面,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小露珠跳舞时那种轻轻的、柔美的、快乐的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美)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小露珠》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江苏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达了自然界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试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结合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

  1、教法:创设情境法,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2。本节课运用以下学法: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制作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三个小动物和小露珠的头饰,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六、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安排了几个环节,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感悟文本——拓展延伸,超越文本,尽量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时在哪里见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并用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小露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并且学写“”这个字,提醒学生要注意不要写错。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感悟文本。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1个特点,我课件出示钻石、水晶、珍珠实物图片和小露珠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钻石的闪亮动人、水晶的.晶莹剔透、珍珠的饱满光滑和小露珠是如此的相似。从而更透彻的抓住了小露珠的特点,理解动物们是多么的喜欢小露珠。

  在理解动词的准确性时,我没有通过任何枯燥空洞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戴上头饰去演一演,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在表演和评价的过程中自主去好好体会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词写得是多么准确啊!“蹦、爬、落”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装点了植物,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音乐声中琅琅范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悟我声音所要表达的画面,在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当成植物声情并茂地说出对小露珠的感激之情。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让学生自学这一段,找出小露珠变幻的结果,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并创设情境:高大的白杨树向小露珠招手,金黄的向日葵向小露珠点头,喇叭花吹奏着动听的乐曲,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感情诵读植物们希望小露珠留下的句子,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露珠再来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桌听。让学生尽情想象,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美好以及动植物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是让学生从以下两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的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感受以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在学生的读、写中,使课文蕴涵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或查阅资料弄明白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对自然学科的探索,懂得小露珠是一个可循环的自然现象,也是对课文最后小露珠说的那句话“我明天还会来的”空白部分的挖掘。

  七、小结总之,本节课我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露珠》说课稿6

  一说教学内容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的语言、思想的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话、说话能力,扩展学生思维,会用“越来越......越来越...... ”造句。

  3、情感目标:反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说话练习,通过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难点:

  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

  三说设计理念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小露珠的特点、作用。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观察不够仔细,对小露珠的出现及消失的过程还还不够清楚,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使用动画和图片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知。

  四说教法

  接下来,我就谈谈对于这篇文章的教法:

  1、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语句,感悟语言美的作用,在形

  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关键语句,以读为主线,辅之以听、说、写,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悟”的过程。

  2、利用课件创设情景,提供想象的空间,通过看动画,看图片,引学生入境,让学生快乐地感知、感悟和创造。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本课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台,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学法

  说完了教法,我来谈谈主要的学法: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从感悟品味→模仿说话→内化积累→情感升华,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一)谜语导入

  谜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兴趣的,因此我采用谜语导入课文,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入了新课,一举两得。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1自然段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过程的慢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三)创设情境,模仿说话

  课文2—5自然段讲的是小动物们都喜爱小露珠,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弄清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它们是怎样向小露珠问好的?引导学生品读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的

  优美,小露珠的可爱,小动物的礼貌,在品味小动物“蹦、爬、落”的特点,我采用了分角色表演小露珠和小动物的对话的方式,让孩子们饰演这些可爱的童话角色,进行充满童趣的角色表演,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习性,明白用词准确就能把动物写活,在*时写作文时,也应该用词准确。

  (四)图文互补,内华积累

  课文第6自然段讲的是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话,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使所有植物变得“格外精神”,显得“更加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小露珠既然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了,明白植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五)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过渡: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它更欢快的——(爬着,滚着,笑着)小露珠在阳光反射下,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可是她自己怎么样了呢?

  在此教师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间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课件展示: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出示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

  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高潮,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

《小露珠》说课稿7

  1、图文结合,复习导入

  本环节是对上节课的回顾。新课伊始,教师深情叙述小露珠的形成过程,同时动画出示小露珠形成图,再现它由出现到“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的形象。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形,进入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2、形象演示,感悟品味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知道青蛙、蟋蟀、蝴蝶喜欢它的原因分别是“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相机展示钻石、水晶、珍珠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感悟小露珠外形美。并通过朗读体会三种小动物“蹦”、“跳”、“爬”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3、读中体会,内化积累

  本环节教学抓住重点词语“光彩熠熠”、“生机勃勃”和重点语句“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作为感悟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小露珠把美丽带给大家,从而感悟它的心灵美。

  4、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本环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并通过朗读体会大家与小露珠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课文的2—4自然段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为了让学生了解小动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悟它的外形美,我课件出示钻石、水晶、珍珠的实物图片和小露珠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学生从画面上看到钻石的闪亮动人、水晶的晶莹剔透、珍珠的饱满光滑和小露珠是如此的相似,有了感性认识。从而抓住了小露珠的特点,感悟到了它的外形美。

  课文第六自然段写植物因为小露珠而显得更精神、更美丽。如何让学生明白植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悟它的心灵美、内在美,我觉得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因为小露珠的到来,植物们更显生机,大自然显得越发美丽、和谐。在学生通过两次自由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段文字描写相对应的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画面,从图片上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小露珠给植物带来的美。瞧,太阳公公出来后,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在它的滋润下,草更青了,叶更绿了,花更艳了。小露珠让花草树木变得“格外精神”,显得“更加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小露珠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其实,这也就告诉学生小露珠有滋润万物的作用。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出了味,悟出了情,也就能感受到小露珠把美丽带给大家,从而感悟出小露珠的.心灵美。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中,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感悟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小露珠》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的语言、思想的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话、说话能力,扩展学生思维,会用“越来越......越来越...... ”造句。

  3、情感目标:反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说话练习,通过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难点:

  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

  三说设计理念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小露珠的特点、作用。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观察不够仔细,对小露珠的出现及消失的过程还还不够清楚,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使用动画和图片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知。

  四说教法

  接下来,我就谈谈对于这篇文章的教法:

  1、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语句,感悟语言美的作用,在形

  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关键语句,以读为主线,辅之以听、说、写,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悟”的过程。

  2、利用课件创设情景,提供想象的空间,通过看动画,看图片,引学生入境,让学生快乐地感知、感悟和创造。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本课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台,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学法

  说完了教法,我来谈谈主要的学法: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从感悟品味→模仿说话→内化积累→情感升华,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一)谜语导入

  谜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兴趣的,因此我采用谜语导入课文,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入了新课,一举两得。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1自然段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过程的慢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三)创设情境,模仿说话

  课文2—5自然段讲的是小动物们都喜爱小露珠,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弄清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它们是怎样向小露珠问好的?引导学生品读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的

  优美,小露珠的可爱,小动物的礼貌,在品味小动物“蹦、爬、落”的特点,我采用了分角色表演小露珠和小动物的对话的方式,让孩子们饰演这些可爱的童话角色,进行充满童趣的角色表演,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习性,明白用词准确就能把动物写活,在*时写作文时,也应该用词准确。

  (四)图文互补,内华积累

  课文第6自然段讲的是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话,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使所有植物变得“格外精神”,显得“更加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小露珠既然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了,明白植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五)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过渡: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它更欢快的——(爬着,滚着,笑着)小露珠在阳光反射下,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可是她自己怎么样了呢?

  在此教师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间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课件展示: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出示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

  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高潮,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

《小露珠》说课稿9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课文共7个自然段,2—5自然段讲的是小动物们都喜爱小露珠,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它们是怎样向小露珠问好的?引导学生品读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的优美,小露珠的可爱,小动物的礼貌,在品味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和动物们“蹦、爬、落”的动作时,我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方示,让孩子们饰演这些可爱的童话角色,进行充满童趣的角色表演。

  一位教育家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甚至是有所创造。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情绪高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动作,充满稚气的话语,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和小动物们可爱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而且进行了一次文明礼仪的训练。

  课文第6自然段讲的是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教学这总值发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话,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使所有植物变得“格外精神”,显得“更加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小露珠既然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了,最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花草树木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感谢小露珠,通过这一句式训练,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概括,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

  课文第7自然段,讲的是小露珠和植物分手时依依惜别的场面,教学这一段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大家与小露珠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像:在分别时刻,大家还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补白,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形象和情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植物们对小露珠的恋恋不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中,应注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思、去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自身的水*有限,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没能让他们的情绪被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还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小露珠》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课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3、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制作了四组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从模仿说话→感悟品味→内化积累→情感升华,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一)创设情境,模仿说话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读懂这一小节的内容后,放出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___________”。学生刚刚目睹小露珠的动态演变过程,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清楚。”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开心。”还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入迷。”老我紧接着评价:“小朋友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二)形象演示,感悟品味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这时图下出示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好好体会加点的词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写得多么准确啊!

  “蹦、爬、落” 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在以上教学中,这些知识不是靠老我空洞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动画让学生心领神会,使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三)图文互补,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通过两次自由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一小节的文字描写相对应的迷人画面,露珠还在植物的叶片上闪闪发光呢!这时老师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描写画面上美丽景物的句子,并体会怎样把自己从图和文中获得的美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传达出来。在学生美美地读出相应的句子后,我带着学生指图复述,再建议他们当堂试背,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以上教学中,虽然学生看图读出的句子是直接从书上找到的,但这是经过理解内化了之后的产物。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放出多媒体动画: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出示句式:我是________,我对小露珠说:“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有的讲道:我是向日葵,我会对小露珠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讲道:我是白杨树,我对小露珠说:“是你用身体滋润了我们,把美丽献给了我们,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讲:我是喇叭花,我对小露珠说:“你不光外表美,而且心灵美,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高潮,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总之,四次运用多媒体动画,涵盖了词、句教学、想象说话和诵读训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小动物 闪亮

  喜欢 小露珠 透明 外表美

  圆润

  植物 无私奉献 心灵美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5)

——《小露珠》说课稿10篇

《小露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散文《跳舞的小露珠》是一篇充满童趣、语言简洁优美、寓意科学道理的散文。大班的幼儿探索欲望开始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述能力也很强了。《跳舞的小露珠》它拟人化、情景化的手法表现露珠与太阳的关系,生动形象、优美,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散文中快乐而优美的意境,同时让幼儿感知露珠的特征和它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

  二、说目标

  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不能脱离语言领域的价值,学习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在次基础上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所以结合散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

  1、萌发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散文诗内容,了解露珠与太阳的关系,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对露珠的认识,能运用“小露珠在xx上跳舞,xx怎样了”的短句进行多句创编。

  三、说重难点

  重点:因为只有把握了散文的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感受散文所表现的内涵和意境,所以把目标1、2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难点:大班的幼儿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增强,但是对短句进行多句创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目标3作为教学的难点目标。

  四、说教学准备(为更好地开展活动,我进行了教学前的准备)

  物质准备:制作动态课件(只有动态的画面,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小露珠跳舞时那种轻轻的、柔美的、快乐的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美)

  图片:教师将小露珠跳舞的场景画下来制作成照片样。

  幼儿经验准备:提前一周让幼儿早期寻找和观察小露珠。(将有小露珠的场景拍摄或幼儿观察后画下来)

  五、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预设“照片导入”“欣赏、理解”“活动创编”三个环节来完成活动,通过照片激趣、动画的直观演示、有感情地朗诵、给难点构建支架,让幼儿通过欣赏、交流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具体谈谈每一个环节的开展。

  (一)欣赏照片导入

  欣赏小露珠在不同场景跳舞的照片。小露珠在哪里跳舞?猜猜小露珠会在什么时候去跳舞?

  分析: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导入,引发幼儿的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欣赏小露珠优美的跳舞照片,说一说哪里跳得美?让幼儿初步感受小露珠跳舞的美。

  (二)欣赏理解散文

  欣赏部分分三个环节。

  首先:结合动画视频完整欣赏散文。提问:小露珠常在哪里跳舞?小露珠在等谁?为什么?

  第二:教师完整朗诵第二遍。提问:小露珠等到太阳了吗?小露珠突然不见了,它去哪里?还会回来吗?

  最后:散文里是怎么说小露珠跳舞的?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欣赏散文。

  分析:幼儿的欣赏和感受除了问题的意释、讨论交流,还需要给幼儿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的感受,这篇散文比较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的欣赏来完成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散文语言及意见的美。我通过三次欣赏完成“小露珠在哪里跳舞?”“小露珠去哪里了?还会回来吗?”以及“散文里说小露珠是怎么跳舞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是从内容的了解到感受散文语言和意境美的递进,同时通过讨论、模仿,给予幼儿大胆地说和模仿着说的机会,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感受和表述的能力。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目标问题。

  (三)活动创编

  1.跟随音乐和朗诵,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露珠。

  2、活动创编

  分析:“小露珠会在哪里出现”幼儿已经有了先前的积累和讨论,“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对露珠的认识,能运用”小露珠在xx上跳舞,xx怎样了“的短句进行多句创编”这是活动的难点。要求幼儿创编2句及以上,并连贯地表述,对一些幼儿是有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为幼儿搭建了一个支架,利用幼儿活动前制作的`树的好处的卡片,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多张卡片进行创编,降低难度,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进行学习,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说的数量不一样,体验成功感,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问题。

  六、延伸活动

  区域活动:语言区角(将活动中的卡片放在区角,为幼儿继续创编提供支持),还可以提供相关的科普读物在阅读区里;科学区:探索水的秘密。

  集体教学:美术活动(跳舞的小露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露珠;韵律活动:小露珠的一天,表现小露珠从跳舞要变成水蒸气的这一过程;科学活动:小露珠的秘密。

  分析:幼儿的成长除了集体教学以外,也需要与外界环境互动,为幼儿提供自我探索、操作的空间,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探索。此次活动后也可以延伸出高结构的集体活动活动和低结构的区域活动。

  七、说活动特色

  我认为我今天设计的活动还是有特色的。

  1、注重多聚道美的感受: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其感受美也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感知的。活动中通过看小露珠跳舞的照片、听一听说一说散文的美、动一动学一学小露珠跳舞,给幼儿以美的体验,来感受散文的语言和意境美,同时也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机会说,使幼儿的语言在运用中发展起来。

  2、强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利用图片为幼儿的多句创编提供了支架,降低了的难度,给幼儿说的信心。

  3、课前准备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积累,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这些都是好的开展的依据。同时针对活动内容必须具有动感才能更好感受美的意境这一情况,制作动态课件(只有动态的画面,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小露珠跳舞时那种轻轻的、柔美的、快乐的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美)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小露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散文《跳舞的小露珠》是一篇充满童趣、语言简洁优美、寓意科学道理的散文。大班的幼儿探索欲望开始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述能力也很强了。《跳舞的小露珠》它拟人化、情景化的手法表现露珠与太阳的关系,生动形象、优美,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散文中快乐而优美的意境,同时让幼儿感知露珠的特征和它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

  二、说目标

  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教学不能脱离语言领域的价值,学习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在次基础上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所以结合散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

  1、萌发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散文诗内容,了解露珠与太阳的关系,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对露珠的认识,能运用“小露珠在xx上跳舞,xx怎样了”的短句进行多句创编。

  三、说重难点

  重点:因为只有把握了散文的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感受散文所表现的内涵和意境,所以把目标1、2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难点:大班的幼儿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增强,但是对短句进行多句创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目标3作为教学的难点目标。

  四、说教学准备(为更好地开展活动,我进行了教学前的准备)

  物质准备:制作动态课件(只有动态的画面,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小露珠跳舞时那种轻轻的、柔美的、快乐的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美)

  图片:教师将小露珠跳舞的场景画下来制作成照片样。

  幼儿经验准备:提前一周让幼儿早期寻找和观察小露珠。(将有小露珠的场景拍摄或幼儿观察后画下来)

  五、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预设“照片导入”“欣赏、理解”“活动创编”三个环节来完成活动,通过照片激趣、动画的直观演示、有感情地朗诵、给难点构建支架,让幼儿通过欣赏、交流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具体谈谈每一个环节的开展。

  (一)欣赏照片导入

  欣赏小露珠在不同场景跳舞的照片。小露珠在哪里跳舞?猜猜小露珠会在什么时候去跳舞?

  分析: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导入,引发幼儿的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欣赏小露珠优美的跳舞照片,说一说哪里跳得美?让幼儿初步感受小露珠跳舞的美。

  (二)欣赏理解散文

  欣赏部分分三个环节。

  首先:结合动画视频完整欣赏散文。提问:小露珠常在哪里跳舞?小露珠在等谁?为什么?

  第二:教师完整朗诵第二遍。提问:小露珠等到太阳了吗?小露珠突然不见了,它去哪里?还会回来吗?

  最后:散文里是怎么说小露珠跳舞的?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欣赏散文。

  分析:幼儿的欣赏和感受除了问题的意释、讨论交流,还需要给幼儿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的感受,这篇散文比较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的欣赏来完成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散文语言及意见的美。我通过三次欣赏完成“小露珠在哪里跳舞?”“小露珠去哪里了?还会回来吗?”以及“散文里说小露珠是怎么跳舞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是从内容的了解到感受散文语言和意境美的递进,同时通过讨论、模仿,给予幼儿大胆地说和模仿着说的机会,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感受和表述的能力。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目标问题。

  (三)活动创编

  1.跟随音乐和朗诵,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露珠。

  2、活动创编

  分析:“小露珠会在哪里出现”幼儿已经有了先前的积累和讨论,“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对露珠的认识,能运用”小露珠在xx上跳舞,xx怎样了“的短句进行多句创编”这是活动的难点。要求幼儿创编2句及以上,并连贯地表述,对一些幼儿是有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为幼儿搭建了一个支架,利用幼儿活动前制作的树的好处的卡片,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多张卡片进行创编,降低难度,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进行学习,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说的数量不一样,体验成功感,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问题。

  六、延伸活动

  区域活动:语言区角(将活动中的卡片放在区角,为幼儿继续创编提供支持),还可以提供相关的科普读物在阅读区里;科学区:探索水的秘密。

  集体教学:美术活动(跳舞的小露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露珠;韵律活动:小露珠的一天,表现小露珠从跳舞要变成水蒸气的这一过程;科学活动:小露珠的秘密。

  分析:幼儿的成长除了集体教学以外,也需要与外界环境互动,为幼儿提供自我探索、操作的空间,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探索。此次活动后也可以延伸出高结构的集体活动活动和低结构的区域活动。

  七、说活动特色

  我认为我今天设计的活动还是有特色的。

  1、注重多聚道美的感受: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其感受美也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感知的。活动中通过看小露珠跳舞的照片、听一听说一说散文的美、动一动学一学小露珠跳舞,给幼儿以美的体验,来感受散文的语言和意境美,同时也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机会说,使幼儿的语言在运用中发展起来。

  2、强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利用图片为幼儿的多句创编提供了支架,降低了的难度,给幼儿说的信心。

  3、课前准备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积累,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这些都是好的开展的依据。同时针对活动内容必须具有动感才能更好感受美的意境这一情况,制作动态课件(只有动态的画面,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小露珠跳舞时那种轻轻的、柔美的、快乐的动作,帮助幼儿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美)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小露珠》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江苏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达了自然界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试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结合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

  1、教法:创设情境法,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2。本节课运用以下学法: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制作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三个小动物和小露珠的头饰,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六、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安排了几个环节,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感悟文本——拓展延伸,超越文本,尽量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时在哪里见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并用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小露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并且学写“”这个字,提醒学生要注意不要写错。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感悟文本。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1个特点,我课件出示钻石、水晶、珍珠实物图片和小露珠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钻石的闪亮动人、水晶的.晶莹剔透、珍珠的饱满光滑和小露珠是如此的相似。从而更透彻的抓住了小露珠的特点,理解动物们是多么的喜欢小露珠。

  在理解动词的准确性时,我没有通过任何枯燥空洞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戴上头饰去演一演,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在表演和评价的过程中自主去好好体会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词写得是多么准确啊!“蹦、爬、落”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装点了植物,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音乐声中琅琅范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悟我声音所要表达的画面,在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当成植物声情并茂地说出对小露珠的感激之情。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让学生自学这一段,找出小露珠变幻的结果,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并创设情境:高大的白杨树向小露珠招手,金黄的向日葵向小露珠点头,喇叭花吹奏着动听的乐曲,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感情诵读植物们希望小露珠留下的句子,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露珠再来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桌听。让学生尽情想象,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美好以及动植物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是让学生从以下两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的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感受以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在学生的读、写中,使课文蕴涵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或查阅资料弄明白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对自然学科的探索,懂得小露珠是一个可循环的自然现象,也是对课文最后小露珠说的那句话“我明天还会来的”空白部分的挖掘。

  七、小结总之,本节课我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露珠》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课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巧然无声、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3、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制作了四组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从感悟品味→咬文嚼字→内化积累→想象说话,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一)形象演示,感悟品味

  课文的2—5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表演: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引导学生读一读,好好体会动词的交换,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写得多么准确啊!

  “蹦、爬、落”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在以上教学中,这些知识不是靠老师空洞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动画让学生心领神会,使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二)、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

  课文的第六自然写小露珠美化、滋润了植物。教学时,抓住“精神”“生机”和“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珠宝”等词句进行对比练习,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三)图文互补,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一小节的文字描写相对应的迷人画面,露珠还在植物的叶片上闪闪发光呢!这时老师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描写画面上美丽景物的句子,并体会怎样把自己从图和文中获得的美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传达出来。在学生美美地读出相应的句子后,我带着学生指图复述,再建议他们当堂试背,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以上教学中,虽然学生看图读出的句子是直接从书上找到的,但这是经过理解内化了之后的产物。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课文第7自然段,讲的是小露珠和植物分手时依依惜别的场面,教学这一段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大家与小露珠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像:在分别时刻,大家还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补白,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形象和情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植物们对小露珠的恋恋不舍。

《小露珠》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诞生的时间,再写小露珠诞生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诞生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2、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执教《小露珠》这篇课文,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而且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体验语言的美,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基本由以下环节组成:

  (1)导入激趣

  (2)感受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3)感受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4)感受大家对小露珠的留恋

  (5)教师总结。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三、四几个环节的设计:

  1、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感受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学习这一部分时,首先图文结合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阅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段落,他们的“发现”肯定是各不相同的。谈自己的发现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自我探索。组织交流又可相互启发,提高认知水*。接着辅之于有感情地朗读,揉理解、感悟于一体。然后进行角色的转换与扮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小动物,他们对小露珠的赞美之词已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发自内心。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让“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这些优美的句子灵活地储存于学生大脑中。

  2、“以读代讲”学习第六自然段,感受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因为小露珠的到来,植物们更显生机,大自然显得越发美丽、和谐。这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多次朗读,使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不仅把文字中的喜怒哀乐,形于色、吐于口,也接纳这种语言,使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3、学习第七自然段,感受大家对小露珠的留恋。这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角色的转换:假如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你就是喇叭花,你会怎么向小露珠说?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盘活语言仓库并提取、运用语言的机会。

《小露珠》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江苏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达了自然界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试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感悟小露珠美化万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结合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

  1、教法:创设情境法,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2。本节课运用以下学法: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制作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三个小动物和小露珠的头饰,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六、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安排了几个环节,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感悟文本——拓展延伸,超越文本,尽量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时在哪里见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并用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小露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并且学写“”这个字,提醒学生要注意不要写错。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感悟文本。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1个特点,我课件出示钻石、水晶、珍珠实物图片和小露珠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钻石的闪亮动人、水晶的晶莹剔透、珍珠的饱满光滑和小露珠是如此的相似。从而更透彻的抓住了小露珠的特点,理解动物们是多么的喜欢小露珠。

  在理解动词的准确性时,我没有通过任何枯燥空洞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戴上头饰去演一演,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在表演和评价的过程中自主去好好体会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词写得是多么准确啊!“蹦、爬、落”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装点了植物,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音乐声中琅琅范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悟我声音所要表达的画面,在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当成植物声情并茂地说出对小露珠的感激之情。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让学生自学这一段,找出小露珠变幻的结果,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并创设情境:高大的白杨树向小露珠招手,金黄的向日葵向小露珠点头,喇叭花吹奏着动听的乐曲,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感情诵读植物们希望小露珠留下的句子,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露珠再来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桌听。让学生尽情想象,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美好以及动植物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是让学生从以下两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的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感受以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在学生的读、写中,使课文蕴涵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或查阅资料弄明白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对自然学科的探索,懂得小露珠是一个可循环的自然现象,也是对课文最后小露珠说的那句话“我明天还会来的”空白部分的挖掘。

  七、小结总之,本节课我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露珠》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一篇童话故事。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由此我确立的目标是:

  1、能在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明白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二、说教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师生表演,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等。

  3、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感氛围,是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4、迁移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说学法

  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我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演、说、评、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跟着视频去学习,让学生去总结发现。

  (二)形象演示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能够明白“蹦、爬、落”这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习第五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抓住一个“都”字,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或者发挥想象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动物喜欢小露珠,学生很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观察很细致,想象力也很丰富。

  (三)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找出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并结合2、3、4自然段中的打比方说一说小露珠光彩熠熠像什么。再用第六段中的比喻句来说一说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变得怎样格外精神,学生能够在引导下准确说出“俊俏的小姑娘”指谁,“美丽的珠宝”指谁。

  (四)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学生读后能够发现小露珠的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在引导学生理解“越来越”时,我尝试让一个学生起来重复读投影上的一段话,其他同学聆听和观察发现他几次读的过程中的变化,继而明白“越来越”的意思,再结合自身最近有什么变化来造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露珠要走了,请学生拿出纸写一写想对小露珠说的话。课文学习至此,学生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他们有的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说:“小露珠,我很喜欢你,你可不可以不要走。”还有的说:“小露珠你明天一定要快点来,你来的时候记得打电话给我,我好去迎接你。”学生的想象力也打开了。

《小露珠》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的语言、思想的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话、说话能力,扩展学生思维,会用“越来越......越来越...... ”造句。

  3、情感目标:反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说话练习,通过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难点:

  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

  三说设计理念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小露珠的特点、作用。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观察不够仔细,对小露珠的出现及消失的过程还还不够清楚,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使用动画和图片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知。

  四说教法

  接下来,我就谈谈对于这篇文章的教法:

  1、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语句,感悟语言美的作用,在形

  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关键语句,以读为主线,辅之以听、说、写,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悟”的过程。

  2、利用课件创设情景,提供想象的空间,通过看动画,看图片,引学生入境,让学生快乐地感知、感悟和创造。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本课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台,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学法

  说完了教法,我来谈谈主要的学法: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从感悟品味→模仿说话→内化积累→情感升华,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一)谜语导入

  谜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兴趣的,因此我采用谜语导入课文,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入了新课,一举两得。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1自然段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过程的慢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三)创设情境,模仿说话

  课文2—5自然段讲的是小动物们都喜爱小露珠,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弄清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它们是怎样向小露珠问好的?引导学生品读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的

  优美,小露珠的可爱,小动物的礼貌,在品味小动物“蹦、爬、落”的特点,我采用了分角色表演小露珠和小动物的对话的方式,让孩子们饰演这些可爱的童话角色,进行充满童趣的角色表演,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习性,明白用词准确就能把动物写活,在*时写作文时,也应该用词准确。

  (四)图文互补,内华积累

  课文第6自然段讲的是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话,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使所有植物变得“格外精神”,显得“更加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小露珠既然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了,明白植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五)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过渡: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它更欢快的——(爬着,滚着,笑着)小露珠在阳光反射下,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可是她自己怎么样了呢?

  在此教师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间深情告别的场面。我课件展示: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出示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

  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就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高潮,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

《小露珠》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句优美,富有儿童情趣。文章通过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表现小露珠的外表美;通过描写“小露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的格外精神”赞扬小露珠的心灵美;并通过描写小动物和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欢,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最后,小露珠与大伙儿一一告别,一句“我明天还会来的”充满人性化的安慰,使离别没有丝毫的伤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说目标。

  1、继续巩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对课文加强朗读感悟,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说教法。

  我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①诵读感悟法 ②读中想象法

  《小露珠》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只有在反复的感情朗读和想象中才能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具体教学方法的采用,我将结合教学程序的讲解作详细的说明。

  四、说流程。

  《小露珠》一课的教学,我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具体任务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下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简单列举如下:

  1、复习生字词。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听写词语,接着出示词语,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词语的书写,最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认读词语。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巩固字词,因为小学阶段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何况我面对的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呢?我认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2、诵读感悟,读中想象。

  《小露珠》这篇课文语句优美生动,适合采用此方法来教学,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① 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让学生诵读,读后谈感受,接着再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感悟小露珠的形成。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是小露珠的形成过程。最后我指导学生学生朗读这一段。

  ② 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句(第五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主要写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我让学生带动作边表演边诵读赞美的话语,通过表演“蹦到大荷叶上”、“爬到草秆上”、“落在花朵上”等动作,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的可爱。接着提问:“小露珠像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语句:“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进行简介板书(钻石、水晶、珍珠)。

  ③ 学习第六自然段

  “不光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很喜欢,为什么呢?”让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这段教学,我抓住重点词语“光彩熠熠”、“生机勃勃”和重点语句“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作为感悟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感情。

  3、总结全文,背诵(1—6)节。

  最后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全文,并做总结。总结时,我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说出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更美。②你喜欢这美丽的大自然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大自然动物、植物和小露珠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是语言积累的好材料,所以我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朗朗的背书声中结束这一课的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本课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闪亮、透明、圆润(外表美)

  15、小露珠

  无私奉献(心灵美)

《小露珠》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课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3、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制作了四组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从模仿说话→感悟品味→内化积累→情感升华,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一)创设情境,模仿说话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读懂这一小节的内容后,放出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___________”。学生刚刚目睹小露珠的动态演变过程,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清楚。”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开心。”还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入迷。”老我紧接着评价:“小朋友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二)形象演示,感悟品味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这时图下出示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好好体会加点的词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写得多么准确啊!

  “蹦、爬、落” 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在以上教学中,这些知识不是靠老我空洞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动画让学生心领神会,使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三)图文互补,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通过两次自由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一小节的文字描写相对应的迷人画面,露珠还在植物的叶片上闪闪发光呢!这时老师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描写画面上美丽景物的句子,并体会怎样把自己从图和文中获得的美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传达出来。在学生美美地读出相应的句子后,我带着学生指图复述,再建议他们当堂试背,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以上教学中,虽然学生看图读出的句子是直接从书上找到的,但这是经过理解内化了之后的产物。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放出多媒体动画: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出示句式:我是________,我对小露珠说:“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有的讲道:我是向日葵,我会对小露珠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讲道:我是白杨树,我对小露珠说:“是你用身体滋润了我们,把美丽献给了我们,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讲:我是喇叭花,我对小露珠说:“你不光外表美,而且心灵美,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高潮,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总之,四次运用多媒体动画,涵盖了词、句教学、想象说话和诵读训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小动物 闪亮

  喜欢 小露珠 透明 外表美

  圆润

  植物 无私奉献 心灵美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6)

——《小挂饰》说课稿3篇

《小挂饰》说课稿1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它是从前几课《花地毯》《有趣的半圆形》造型·表现类型的*面制作过渡到设计·应用领域的立体制作。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教学中教师创设各种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学习,促进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实验法、直观教学法等;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等。

  第三部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以六人一组,分组围坐。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取出项链等物带在身上,并告诉学生):“这些漂亮的东西不但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挂在身上,连头上也可以挂。所以它们有个名字──小挂饰。”

  3?揭题。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

  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教师将这些挂在墙上、身上的小挂件取下分到每个小组,让学生共同观察、探究,允许学生去拆,去装。学生通过拆装后对小挂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

  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

  (1)第一组图片

  A?(古代)《七璜联珠组玉佩》《旗人帽饰》(初步了解挂饰的历史)

  B?贝壳项链、彩石手链挂饰(解决色彩与材质问题)

  C?《苗族少女衣饰》(银制品)(解决挂饰种类问题)

  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

  (2)第二组图片

  A?各种纸挂饰(风铃)

  B?吸管挂饰(项链、校牌)

  C?各种材料的挂饰(糖果纸、巧克力、纽扣、瓶盖等)。

  这组图片都是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小挂饰。通过这组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学生不会做的时候可以问同学或问老师,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学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作品展示交流

  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作品及赠送场面。随即可以把数码相机连上电脑,然后关掉音乐,让学生围在展示屏周围观看屏幕上一件件自己的作品,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现,教室里随时会发出欢叫声,听到有人嚷着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扬一些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这里就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欣赏评价完自己的作品后,我就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些与众不同的小挂饰举办一个小小挂饰展。

  至此,这堂课就结束。

  第五部分:课后预计

  实践证明,课程标准提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理念配合这一课的内容展开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制作,教师参与讨论制作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相互交流、博采众长,制作出各种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小挂饰。

  在推进新一轮课改实践的今天,我认为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多留给他们创新的空间。这才是我们21世纪的美术教师应该做到的!

《小挂饰》说课稿2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它是从前几课《花地毯》《有趣的半圆形》造型·表现类型的*面制作过渡到设计·应用领域的立体制作。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教学中教师创设各种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学习,促进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实验法、直观教学法等;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等。

  第三部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以六人一组,分组围坐。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取出项链等物带在身上,并告诉学生):“这些漂亮的东西不但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挂在身上,连头上也可以挂。所以它们有个名字──小挂饰。”

  3揭题。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

  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教师将这些挂在墙上、身上的小挂件取下分到每个小组,让学生共同观察、探究,允许学生去拆,去装。学生通过拆装后对小挂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

  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

  (1)第一组图片

  A(古代)《七璜联珠组玉佩》《旗人帽饰》(初步了解挂饰的历史)

  B贝壳项链、彩石手链挂饰(解决色彩与材质问题)

  C《苗族少女衣饰》(银制品)(解决挂饰种类问题)

  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

  (2)第二组图片

  A各种纸挂饰(风铃)

  B吸管挂饰(项链、校牌)

  C各种材料的挂饰(糖果纸、巧克力、纽扣、瓶盖等)。

  这组图片都是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小挂饰。通过这组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学生不会做的时候可以问同学或问老师,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学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作品展示交流

  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作品及赠送场面。随即可以把数码相机连上电脑,然后关掉音乐,让学生围在展示屏周围观看屏幕上一件件自己的作品,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现,教室里随时会发出欢叫声,听到有人嚷着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扬一些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这里就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欣赏评价完自己的作品后,我就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些与众不同的小挂饰举办一个小小挂饰展。

  至此,这堂课就结束。

  第五部分:课后预计

  实践证明,课程标准提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理念配合这一课的内容展开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制作,教师参与讨论制作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相互交流、博采众长,制作出各种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小挂饰。

  在推进新一轮课改实践的今天,我认为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多留给他们创新的空间。这才是我们21世纪的美术教师应该做到的!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3篇(扩展7)

——《小篮球》说课稿3篇

《小篮球》说课稿1

  说课分为六部分:说教材、说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场地与器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1)玩小篮球

  (2)游戏:运球接力比赛

  (3)教材分析:

  玩小篮球是在小学水*一所学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教材。其目的改进和提高控球的技术,发展控球能力和协调性及机智、灵活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掌握控球技术和球性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和身体的灵敏协调性。

  (3)情感目标:通过发展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灵活、机智和敢于创新、敢于拼博及团结协作的观念。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主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玩中学、学中玩为主旨”。围绕这一教学主题,根据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来完成。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球的控制能力。

  (2)教学难点:控球动作的协调性。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教育指导思想。(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增强集体意识。(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由于学生身体条件、运动技能等方面有个别差异,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每人得益。(三)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想象的创造空间,让其大胆创造发挥。教学中设计了多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学习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效果。

  三、说学情

  水*二的学生正处于身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和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大,好胜心强,勇于克服困难,喜欢玩球和参加活动性的游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在练习中去思维,去发展他们的体能和智力。

  (1)有利因素

  四年级学生比较好动、活泼、好胜心强,求知欲望高,只要引导得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容易实现。

  (2)不利因素

  四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集中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我采用趣味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还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法

  针对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培养想象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教学:精讲多练,抓住重难点。

  2、示范法教学:动作规范、美观,具有模仿性和灵活性。

  3、自主教学:给学生以自由、自主的活动和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启发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实践分析,来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5、团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团体比赛互相促进提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到助共同提高的集体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常规全课可分为启发兴趣、愉悦身心、育心强体和恢复身心四个阶段。

  1、启发兴趣阶段。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导入课题。

  2、愉悦身心阶段。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做各种各样的简单球操热身。

  3、育心强体阶段。

  本课的"主体部分,是教与学的关键,采用分组和不分组的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围绕教学目标的任务展开。

  (1)玩小篮球:多样化的玩球练习,克服运动教学的单调枯燥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能初步掌握控球技术动作。

  (2)游戏:运球接力比赛: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在玩中学、学中玩。

  4、恢复身心阶段。

  (1)用广播操最后一节来做放松运动,消除剧烈运动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恢复生理、心理负荷,使身心得到放松。

  (2)小结:用回忆法来回顾这堂所学过的动作技术。

  (3)布置收拾器材。

  六、场地与器材

  1、根据授课地点的场地,本课安排在篮球场上进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2、为确保每一个学生充分练习以教师的示范,选用小篮球20个,力求达到“在欢乐中学习,学习中欢乐的效果”。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