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蚕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

发布时间: 2023-01-01 18:20:07 来源:网友投稿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蚕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蚕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并上网查找有关蚕的一生的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1)播放科教短片《蚕的一生》,学生边看边思考,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

  (2)讨论上面的问题,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

  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观看、学习。

  三、作业

  课后把自己资料整理一下发布到小博客上进一步与全班同学交流,也可以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发布到网络上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后记:

  城里的孩子由于采桑叶不方便,这学期有不少学生没有养蚕,这些学生虽然以前养过蚕,但是没有系统的观察,对蚕的印象还是不够深。学校也没办法组织学生统一养蚕,所以,学生要观察蚕的一生不是很方便。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搜集一些蚕的图片和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观察的不足。而这一节课上播放给学生看的科教片《蚕的一生》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蚕从出生到繁殖、死亡的全过程,还介绍了蚕农怎样养蚕的,以及蚕丝制成丝绸的过程。详细的介绍,即使是这学期刚刚亲身养过蚕的学生也长了见识,因此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都特别的认真,哪怕是*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都看得津津有味。我觉得信息技术运用的恰当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补充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在最后交流和展示的环节,有的学生也运用电子小报或PPT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作业让学生把自己资料整理一下发布到小博客上进一步与全班同学交流,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发布到网络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好习惯,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对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等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用蚕的一生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并且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观察、描述和记录。

  3、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内容。

  教具准备:学生对蚕宝宝一生所作的记录。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主题的探究

  1、谈话:在前面的课中我们谈到了蚕宝宝变了新模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然后重新描述一下蚕宝宝的`新模样。

  2、翻阅活动记录、描述

  二、新授蚕茧发生的变化

  1、变成蛹之后的蚕宝宝还会变模样么?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蛹到哪里去了?

  2、交流活动记录、小组讨论描述。

  3、总结归纳。(通过交流发现更多的问题)

  三、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指导观察。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3、想一想:蚕蛾的身体各部分是从蛹的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引导学生从卵的数量、颜色上进行观察比较。

  4、观察蚕蛾

  (1)描述蚕蛾的身体、并画一只蚕蛾

  (2)观察蚕蛾和蛹比较不同。

  (3)找蛹和蛾的相同点

  (4)结合课件交流雌蛾产卵的观察结果

  (通过画画对蚕蛾的形体特征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四、小结蚕的一生

  1、巡回指导。

  2、引导了解蚕一生所经历的变态

  3、四人小组讨论并整理记录。

  4、研究蚕的一生经历几个阶段适当注名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5、用文字或图表示

  6、交流(展示小组内的研究成果、结合图表描述蚕一生经历的变化)

  (结合图表能直观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及蚕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变化)

  五、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件:蝴蝶的生命周期、青蛙的生命周期。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与蚕、蝴蝶、青蛙相同的经历呢?

  2、讨论:青蛙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变化

  六、延伸

  1、出示部分动物的生命周期图。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与蚕、蝴蝶、青蛙相同的经历呢?

  2、请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并做好观察记录

  3、记录好课外的观察研究任务并做好初步的计划和观察方案

  (让学生能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

  板书设计:

  蚕的生命周期

  幼虫

  卵蛹

  成虫

  教学反思: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养蚕的不多,学校也没有统一发放蚕种,因此我们养蚕的课多数是通过看录像、图片来了解蚕的一生。本课课时总结课,通过以前的养蚕经历总结蚕的一生。为此我通过录象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蚕的一生会更加形象,而且能亲身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经历过哪几个阶段。计划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是看热闹,没有记住多少,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课件不如让那个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掌握的好,兴趣是一回事,学习又是一回事。现在想起来,如果训练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就好了。让他们看中学,学中记,记中想,这种学习方式,我想效果会更好。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上这节科学课,初次见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生答)

  对,这是蚕蛹,是蚕一生中所经历的一种形态(板书“蛹”)。那么,蚕在它的一生中到底经历了几种形态,它的生命周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利用这节课一同来研究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小结蚕的一生

  1、投影出示图片“蚕的生长变化”,指名简介蚕的生长过程。

  2、教者指导学生填写“蚕的一生”观察记录表。

  3、教者投影出示填表举例。

  4、学生汇报,教者板书。

  师小结: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一生中的幼虫阶段,蚕蛾是成虫阶段,并在上面的表格左边一列补充注明:

  蚕(幼虫),蚕蛾(成虫)

  5、学生制作循环图,并指名在黑板上完成蚕的一生循环图。

  6、播放视频文件。

  (二)、蚕的生命周期

  过渡:同学们,谁知道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都要经历怎样的生命历程呢?(生答)同样小蚕也要经历这样的生命历程,谁来试着总结一下?

  1、投影出示图片“蚕的一生”,学生总结。

  2、学生总结正确后,投影出示相应图片。

  3、依据表格统计各阶段时间(49——56天)

  短暂的一生——德育渗透。

  4、师小结。

  (三)、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讨论: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我们是怎样让蚕健康成长的?

  由于时间关系,把这个问题留做课后作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三、课堂总结

  1、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师: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论文5篇

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论文1

  【摘要】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理论中一个较新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是从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由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入手,初步探讨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及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了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为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特别是这其中成本动因分析对目前的企业经营最为重要。本文着重从结构性成本动因及执行性成本动因两个方面做了深入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成本决策。期望可以给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以一些启迪。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成本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决策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的提出。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资利用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代表了成本管理的源流管理思想,它同时是现代管理“不断改进”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

  2、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成本是多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成本动因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可能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动,为了避免战略措施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要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的区别,不应相互混淆。我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考虑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实现企业使命所确定的在较长期限内要求达到的成本管理结果。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包括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两类。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进行控制,短期目标从属于长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执行目标,所以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协调好战略成本管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3、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作出的战略成本决策,对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深远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表现在决定企业未来的成本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数额较大、影响面较宽、一个项目的成本全部得到补偿的时间较长。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由成本动因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

  2、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3、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和管理水*。

  4、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2、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

  3、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上述两种战略成本动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但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而言,一般认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就企业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总结的越多,将越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企业的成本总是由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而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选择于已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论文2

  摘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大数据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新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要借助“互联网+”行动及时制定与调整战略结构,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战略转型;互联网+

  一、网络经济对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分析

  企业战略转型就是企业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组织方式等发生整体性改变,是企业提升社会价值、重塑竞争优势,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由于互联网经济模式的特点使企业必须要转变战略结构,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例,网络经济对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网络经济导致企业战略环境发展变化。企业作为团体在社会中出现,就必须要适应环境,而网络经济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市场环境,加速了市场的营销速度、催生了产品生产技术等。因此,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发展中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转变战略,构建满足网络经济环境的战略内容。二是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文化影响战略的执行。网络经济对企业文化会产生影响,而企业文化的变化则会反映到企业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上,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的构建,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三是影响政策制定。网络经济不但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力度,还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因此在网络条件下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而政策的制定会对企业战略形成巨大的影响,需要企业根据政策的变化调整战略发展规划。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转型面临的风险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转型面临很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法律风险。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模式会更加自主化与多样化,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催生了新的企业交易模式,随之而来的则是政策法律所存在的缺陷,由于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发展较多,而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企业转型面临法律缺失的风险。二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风险。在互联网模式下,企业的经营不再以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模式,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实现了生产的智能化,因此需要的人力资源比较少,需要企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此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但很多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管理工作。三是企业定位风险。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就是找准转型定位,实现企业精准化转型,但很多企业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最终导致转型失败。四是观念转变风险。企业战略转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管理者的观念有关,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很多企业管理者意识不到网络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结果导致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不合理的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经营不能适应新常态要求。

  三、网络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战略转型的对策

  1.加强目标责任落实,完善考核监督机制要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因此,企业应当将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信息沟通,强化协作力度。建立完善的企业战略转型监督机制是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监督部门职能的体现,通过企业内部完善的监督部门对企业的战略进行监督与检测有助于提高企业战略执行力度,落实企业各项工作。2.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职责,提高部门协作能力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企业战略转型就必须要构建明确的职责,战略转型任务细化到部门、细化到工作岗位,构建清晰的职责权限,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沟通会更加顺畅,因此针对传统的企业内部部门沟通不及时而导致信息传递滞后的问题,企业要通过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部门之前的协作能力,提高企业沟通效率。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统一纳入到管理*台中,实现了对企业各部门信息的及时、全面掌握,提高了企业的沟通能力,促进了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开展。3.树立品牌营销理念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借助互联网*台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尤其是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企业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此需要企业树立互联网思维,建立品牌发展意识,把品牌建设当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作企业的生命线,让消费者从内心依赖企业和产品,接受企业文化,再到主动宣传企业产品,形成线上线下的产品营销旺势。让企业品牌走得更长远的关键是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和营销体系,快速创新,在竞争中树立品牌效应,有所突破,才能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同时,要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外部生态系统的构建。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朝着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为企业创收带来巨大的空间。实现企业战略向高科技产业端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宽松的*台。另外,我国*部门也要积极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四、结语

  网络经济既对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网络经济对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论文3

  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观点认为,只有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存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有些缺乏战略理念的企业仍能取得盈利并生存下去。基于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悖论”呢?答案是否定的。用企业中存在的企业战略的隐性机制,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

  一、利害关系者的引入

  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是一个与股东(Shareholde)相关的概念。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通常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假设前提,有时在定性分析中,也主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即企业价值最大化。然而,随着人们认识不断地深入与发展,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引入这一词语的目的,是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着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股东身上,还应关注利害关系者的利益。这些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经营与营利、生存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忽视任何一种利害关系者的存在,都可能对企业产生严重的后果。利害关系者除了股东之外,还包括:

  (1)经营者与企业员工。经营者也就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权,能够在董事会的授权下按自己的意志进行经营活动。同时,企业很重视招募与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从这一点可以反映出员工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性。管理者与员工在企业中工作,主要关心的是企业未来的前途、提供个人的发展机会及福利待遇等,企业应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些方面合理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用户。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用户扮深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可以说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至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购买动机等进行分析。

  (3)供应商。企业作为原材料、设备等的买主,需要与供应商讨价还价。购入的价格较高,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产品的竞争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加强同供应商的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关系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案。

  (4)债权人。负债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增强债权人对企业的信心,是获得借款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不能获得债权人的信任或不能通过债权人的风险评估,就难以筹措到所需的资金,至少R能以合理的成本筹措到必要的资金,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债权人将资金交给企业,其目的是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润收入。然而,当企业无法按时归还利息与本金时,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宣告企业破产。这对于希望长期经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5)竞争者。竞争者也是企业的一类不容忽视的利害关系者。因为企业在市场上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对竞争对手产生影响,有时影响可能十分巨大。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并做出相应的预测;同样,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行动也要有所估计有所反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个企业要消灭行业中所有的竞争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永恒主题。就9们有些企业家已经认识到的那样,竞争的终极不在于获得一整块蛋糕,而应在于如何做出更大的蛋糕共同分享。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就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公司在软饮料上的激烈竞争,公众在关注这一商业热点,希望“坐收渔翁之利”的同时,无意中也被卷了进来;其结果使这一市场不断扩大,两家公司都获得了更大的一杯羹。

  (6)*。*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是*宏观调控的工具,但它却能直接作用于企业。例如提高利率,企业就会发现资本成本有所上升;提高所得税率,企业的税后利润会马上下降。另外,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制定的各种立法,如经济法、环保法等等,都对企业产生约束力,企业必须遵照执行。

  (7)其他利害关系者。除了以上列举的利害关系者之外,还有包括工会、营销中介、公众与社区、合作院校及科研机构、媒体等在内的其他利害关系者,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二、利害关系音与企业战略的类系

  在了解了企业的各种利害关系者之后,可以发现引入“利害关系者”这一概念的目的是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些人的利益,还必须看到企业与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多地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各种利害关系者。可以看到,利害关系者的分析与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战略管理理论指出,企业在了解自身的内部实力的同时,还要对各种外部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根据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与直接环境,即影响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四个方面,它们对干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

  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使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如果不考虑国内外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可以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受到*监控的。与一般环境中的社会因素相对应的利害关系者是公众与社区;与政治因素相对应的是*;决定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可以预见企业对技术发展的贡献度将不断加大,同时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也对技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的直接环境也就是企业所面临的微观环境。与一般环境不同,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施加影响。直接环境因素包括,企业的同行竞争者、买主的状况、生产资料的供应者、外部资金的供应者以及劳动力来源。可以看出,上述这些因素都是与企业相关的利害关系者。

  如果将上述的分析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各种利害关系者与外部环境的各因素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见表1)。

  因此,对企业利害关系者的分析与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几乎是一致的。当然,外部环境分析与利害关系者的分析其内容不可能没有一点的差别,两种分析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三、企业战略的隐性机制与显性机制

  1.隐性机制的作用

  既然考虑企业的利害关系者或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又如何解释没有考虑利害关系者、没有制定战略的企业仍能良好经营的原因呢?其实,存在着一种隐性机制,在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时,部分实现了利害关系者的利益。分析一下利润表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这一隐性机制。

  由上表可以看到,企业制造用于销售的产品所需的直接材料,在没有关联交易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大幅压低供应商的报价,而必须以市场价格向供应商购买,从而满足了供应商的利益。同样,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下,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经营者的薪金、债权人的利息,都以符合员工、经营者及债权人的利益为前提,否则员工与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跳槽,债权人可以收回资金。另外,*通过法律规定了企业需要交纳的各种税费,不满足*的利益,企业也是无法生存的。

  另外,虽然在利润表中没有明显地反映,其实消费者的利益也得到了满足。经济学理论指出,消费者或用户购买某种产品,肯定认为自己在以一定价格购买之后,处境有所改善,否则理性的消费者不会进行购买。换句话说,消费者在购买之后,认为自己得到的收益高于付出的成本,至少收益与成本相同。

  由上可见,在股东获得净利润268万元之前(其中150万元留在企业中),已经满足了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经营者及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即使企业没有直接考虑这些利害关系者的利益,这些人的利益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满足,从利润表的分析中已显示得较为明了,这就是存在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隐性机制。

  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尽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只要保证*行使基本的维持法律和秩序的功能,许多不相关的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事实上也满足了他人的利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本文所提出的隐性机制,从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内在实质。

  2.显性机制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隐性机制中并没有覆盖所有的利害关系者,如公众、媒介、工会等利害关系者并没有包括在内。在所包含的范围内,只反映了这些利害关系者的经济利益,其他方面的利益也没有得到反映。因此,一旦利害关系者的状况发生较大改变,或者说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企业的隐性机制可能会失去作用,导致企业陷入危机。这时,就需要显性机制来发挥作用了。

  显性机制就是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聘请的咨询人员,对与企业相关的利害关系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企业的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以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显性机制是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企业的战略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其中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是一个变量,需要用利害关系者的分析或战略环境分析来把握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燃料制品的价格大涨,消费者不得不考虑购买和使用轻型节油的汽车。由于准备不足,这一变化使惯于生产大马力、大排量汽车的美国制造商受到了沉重打击。如果在危机之前能够从用户、竞争者等方面仔细分析的话,应该可以掌握燃料价格的变化对汽车需求和使用的敏感程度,从而能够早做准备,及时对变化作出反应。虽然这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还是能反映显性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波音公司在制定2016年远景目标时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顾客满意,体现股东价值,员工共同奋斗,完整一致性。其中,完整一致性是指波音公司所有涉及顾客、供应商、*、地方社区等方面的业务,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即完整一致性必须体现在对各方面的关系处理上,考虑到其他利害关系者的利益。这四个原则充分反映了波音公司对各种利害关系者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指针,可以保证波音公司长期保持全球最大民用与军用航空器制造商的领先地位。

  四、小结

  综上所述,比较两种机制可以看出,隐性机制是一种潜在机制,是缺乏战略的企业生存的保证,但惫这一机制难以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不可能对未来的变化做出反应;而显性机制通过管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分析过去与当前的基础上,对利害关系者的发展变化,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科学的预测,结合本企业的实力制定、实施发展战略,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因此,企业不能满足于当前,只有从隐性机制逐步过渡到显性机制,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足,并且得到不断地发展壮大。

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论文4

  引言:

  企业文化这一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日经济竞争与比较中,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方传入*,正式被纳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当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们深刻的认识到,若想取得企业的成功发展、使企业战略的实施有效且可持续便离不开成熟的企业文化的支撑。由此可见,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也称为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所特有的文化形象,其涉及企业价值观、企业信念等诸多方面。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余种,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有: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公司文化是由它的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是进取的、守势的、灵活的、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而学者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则认为“公司文化是一个公司中各部门,至少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及经营管理实践。是公司中属于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或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的各部门之间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的分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学者迪尔和肯尼迪从企业经营形式和经营任务上将企业分化划分为硬汉型、努力工作尽情享受型、型和过程型四个类别;也有学者从企业的状态入手,将企业文化归类成:活力型、停滞型和官僚型等。当然,不既存在主动、积极的企业文化也存在被动、消极的企业文化。那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不规范、不成熟的,这样被动、消极的企业文化对很有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后果。而那些企业在发展需求的现实指引下建立起来的积极、主动的企业文化往往是成熟而又系统的,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战略

  同企业文化一样,企业战略的概念也有多种表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将公司战略进行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划分。传统型概念以美国著名学者波特为代表,他认为“战略是企业为之奋斗的一些终点与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的结合物。”这一表述着重强调了企业战略的计划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而现代型概念则以加拿大学者明兹伯格等人为代表,认为“企业战略是一套完整的决策或者行动方式”,既强调计划性的公司战略也看重非计划性的公司战略。战略是着眼于整体的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过程。从层次上来看,企业战略可以分为:总体战略、业务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等。而根据各个层次的不同,战略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市场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等等诸多形式。虽然战略类型的"划分种类多样,但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对企业整体或各部分长久的、整体的、根本的问题的规划。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战略同企业文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剥离。企业文化也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成果。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

  有人说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石。企业文化中所表达的企业的目标、愿景以及战略意图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方向、目标和依据。当企业文化的理念同企业战略选择越保持一致;企业文化本身包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越为企业员工所接受、领悟,那么企业战略的实施就越准确、高效。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谋得生存、取得成功便离不开良好企业文化的支撑,现实中诸如海尔、华为等优秀的企业,其成功固然有着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也与其立足客户、艰苦奋斗、至诚守信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推动力

  企业文化之于企业战略发展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企业战略的整个运用过程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它需要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的认同和严格执行。企业文化包括有形的规章制度也包括无形的理念思想,规章制度是有形的手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而理念思想则是无形的手来规范员工的态度。因此,企业文化可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效果、提高企业战略的发展速度。

  (三)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战略实施凝聚人心

  企业文化具有参与性,这一特性使得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凝聚人心。企业文化的参与性指的是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事务的参与程度,它提倡团队合作、注重员工参与和积极授权,既关注“人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文化理念下,企业员工形成将自身利益同企业利益相联系的积极态度,将自身价值投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

  结束语:

  从企业实践上看,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反而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支持。当今社会,企业战略的重要性越加凸显,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如何以企业文化来指导、塑造和推动企业战略的制定、发展和实施已经成为企业领导者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同企业战略的关系,才能带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论文5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于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做出的总体规划,战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事态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竞争性、应变性。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它一般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人才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企业战略,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定位,那么企业就容易受到挫折,一蹶不振,甚至破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企业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的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一、战略、企业战略、战略管理的概念及其作用

  “战略”虽然起源于军事语境,但是在和*年代,却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的行政管理或工商管理实践。今天,战略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战略”涵盖的对象涉及国家、某一个行政区域、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实际上,“战略”一词的词义已经被人们引申了。总的来说,战略是某行为主体对其行为和希望达到的目的所做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划。

  (一)战略的概念。“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主要是指对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战略涉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行动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制定组织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政策或计划的方式。企业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内部资源管理和组织与外部联系过程。企业战略综合了组织中不同职能领域并涉及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关注组织所从事的所有活动。它的目标核心资源以及组织如何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联系。它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帮助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或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育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其特点是,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是企业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都在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达成动态*衡。战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日常管理,在保持这种动态*衡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一,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第二,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

  (三)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已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诸如企业的经营方向、组织机构改组、重大技术改造、筹资融资等等。

  (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全局性,即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即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即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发展前景。

  2、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性、长期型、应变性。竞争性即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即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

  3、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他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一级战略执行结果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套总体设想,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蓝图,是从企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 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向导和成功的边界。君略顾问在对数家客户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取得成功的企业,其运营管理行为均有意无意之间符合其战略意图,且成功度越高的企业,其总体的战略规划的目标则越清晰明了。

  构建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发展体系是企业追求最高境界的战略管理。近年来,国内关于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战略术语,可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否拥有核心能力。

  为什么企业需要进行战略管理,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有三大驱动力量:一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得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并适应由此引发的各种革命性的环境变化;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它使得市场竞争包括资源的获取越来越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需要企业具备更为宏观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即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企业需要按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来从事经营管理,因而战略决策越来越重要。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尽管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战略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二)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的某些大型企业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未能转变观念,发展自身的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缺乏有效实施方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设定远期目标。而忽视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具体实施的步骤,这使得中小企业空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流于形式。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实际上还停留在战略规划而不是战略管理水*上。

  2、战略管理模式单一。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对大型企业或成功企业经验的模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纯的生搬硬套就导致了战略管理形式的呆板、不切实际,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独有的特点,没有形成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旦形成某种战略管理模式,就忽视市场实际形势的变动,失去了及时调整的先机,也就失去了战略管理的效用。

  3、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种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几乎对所有失败案例的研究都发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

  (三)中小企业战略缺失的原因

  1、不了解战略规划的意义,缺乏技能。中小企业业主可能对战略规划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灵活性限制作用的障碍。另外,中小企业业主通常缺乏进行战略规划所必需的技能,同时又缺钱或不愿花钱去请专业的咨询顾问来企业解决问题。

  2、无暇顾及战略问题。中小企业每天的经营管理活动占去了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经常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和实施,即使花上一些时间,请一些专家咨询,也往往流于形式。

  3、战略定位不稳当。很多中小企业出于对那些源于短期的市场要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发展的趋势上考察,即使有些企业开始着手发展战略的定位研究,但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实施上都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一次定位的发展战略,根本无法与那个残酷的市场竞争。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研究分析发现:*企业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和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约占企业战略管理失败的60%以上。总结起来,*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表现为如下:

  (一)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的能力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的钱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企业企业今天是做机械的,明天就有可能进入保健品、食品等行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大。我国中小企业寿命较短与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有很大关系。

  (二)中小企业不能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领导人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与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无暇顾及这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绝大部分的时间,要亲自处理紧急事故,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思考,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存在问题等大方向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而且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合起来,对政策和经济的把握相对迟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有的企业由于和政策的指导方向不一致,导致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

  (三)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部分中小企业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同等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领先技术也可以很快地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四)规划脱离企业发展实际,难以达到战略目标

  1、盲目生产,不切实际。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没有真正了解试产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实力。仅从老板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和目标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它不能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描绘清楚,永远只停留在这个口号上,使得企业的营运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员工和老板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正如一棵树和一片树叶对暴风雨的抵抗能力不同一样,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很大,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小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人才短缺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也很难在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达不到战略目标。

  2、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另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识,不知道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3、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诸多中小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计划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也有些企业战略失败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是战略严重缺乏基础,盲目扩张,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4、定位不准,脱离实际。我国许多不成功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结果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被竞争挤出局。另外有些企业,虽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只是凭主观想象,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将基层员工拒绝于企业战略定位之外,许多中小企业业主认为,只有高层管理才有战略眼光,基层管理者和雇员目光短浅,年轻人又缺乏经验,不了解企业情况,没有发言权,这是一种高层优越感的表现。使得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无法被员工理解,不能更好地投身于有创造性的工作。

  四、如何开展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未确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二)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的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就是对自身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小”。比如:施乐园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会采取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园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点,在不同的大型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

  (三)实施战略管理要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可以控制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五、推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企业是否实行战略管理最终是由企业自主确定。可以预料,随着中小企业业主和企业家对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必将摒弃短期行为,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使实行和加强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使战略管理广泛运用于中小企业,针对上述实行战略管理不利的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战略意识,突破观念障碍。中小企业业主、企业家要树立战略意识,首先要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意识,克服得过且过和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障碍,对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其次要破除对战略管理的神秘感。一些中小企业认为,战略管理只能在大型企业发挥作用,自己的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人才缺乏,用不着或用不了战略管理。许多成功实行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已经证明了这种顾虑是错误的。

  (二)加快产权制度建设,促进战略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民营的或私营的。企业创办者出于个性独立、个人生活方式和兴趣的需要以及为家族成员、亲友等提供就业机会的考虑而创办企业。这种企业产权虽然清晰,但产权结构单一,重大决策由业主独断专行,风险很大;治理结构不健全,委托代理成本十分高,产权人出于保密动机。不愿与家族之外的合作者共同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战略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加快产权制度的合理化,变产权一元化为多元化,清除血缘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障碍;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管理由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三)引进人才与培训并用,提高战略实施能力。根据调查,当前中小企业不能开展战略管理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战略实施能力。这与企业缺少战略管理人才有直接的关系。许多企业业主不知道什么是战略管理,怎样开展战略管理,如何进行行业分析及竞争对手分析,理论上并不清楚有哪些战略可供选择,如何建立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及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人才引进,积极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国家政策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社会应积极为企业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战略管理研讨班和培训班。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会发生变化。

  2、了解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知道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预测、引导学生分析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周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

  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0-—9岁的相片、小时候戴过的帽子,穿过的衣服、鞋袜,用过的物品、玩具,或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填写“我的身高、体重、能力变化表”和“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调查表”。

  2、教师:多媒体课件,部分婴幼儿用品,电子称,身高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1、课件展示:同学们,猜猜这是谁?(出示老师0岁、5岁、18岁、30岁的照片让学生猜。)

  2、提问:从这组相片中,你们发现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3、提示课题:人的一生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的生命周期》(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深入体验

  (一)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提出问题:关于人的生命周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2、学生自由提问。

  3、讲解: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几个问题来探究。(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4、讨论1:①、我们是从哪里来的?②、观看视频:动漫《人体奇妙之旅》。

  ③、教师补充介绍:我们是由爸爸的*和妈妈的卵子结合成*卵,然后*卵在妈妈的子宫内生长发育,经过大约280天(九个多月)的时间,胎儿从妈妈体内生下来。

  5、讨论2:①、说说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刚出生的婴儿相片)②、学生分别说一说。

  6、讨论3:①、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②、请同学们把大家带来的见证我们成长的物品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③、交流汇报。

  7、预测:以后,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8、课件展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相片。

  (二)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1、课件出示:根据年龄这一科学的数据,在我国把人的一生分为这几个阶段:儿童(0——15岁),青年(16岁——35岁),中年(36岁——60岁),老年(60岁以后)。

  2、活动:说说你们现在处于哪一个阶段。老师今年30岁,又处于哪一个阶段?

  3、出示一组人物照片和他们的年龄,学生进行口头分组。弟弟(7个月)、妈妈(37岁)、爷爷(78岁)、小姨(28岁)叔叔(33岁)、表姐(13岁)、爸爸(41岁)、奶奶(75岁)

  4、课件出示分组结果。

  5、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年龄段,结合人物照片和课前调查的结果,讨论所选年龄段的人身体有什么特点?

  6、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

  7、课件展示:各年龄段人身体特点。

  儿童:弟弟、表姐、生长发育迅速

  青年:小姨叔叔器官发育成熟

  中年:爸爸妈妈器官开始衰退

  老年:爷爷奶奶慢慢衰老死亡

  8、小结:人的生命周期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板书: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三、拓展延伸、内化体验

  1、思考:是否所有人都能走完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什么?

  2、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更健康、更长寿?

  3、教师小结:老师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老师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也祝愿在座老师们健康长寿。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蚕姑娘》教学设计3篇

《蚕姑娘》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蚕姑娘》。(画面显示:2蚕姑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的生长过程。

  二、学习课文

  第一节

  1、(画面显示:蚕卵图)大家看,这是什么?

  2、(画面显示: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图)蚕姑娘就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那么什么时候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呢?打开书,指读第一节,讨论。

  师插:蚕卵里孵化出蚕宝宝,需要一定的温度。

  3、齐读。

  第二节

  1、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画面显示:又黑又小的蚕图)说说你所看到的蚕姑娘的`样子。(黑、小)

  课文第二节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画面显示第二节,根据讨论,点击“又黑又小”变红)一下这个词语。

  2、又黑又小的蚕姑娘是怎样逐渐生长的呢?请大家在第二节中找出写蚕姑娘动作的词,把它圈出来。

  讨论,板书:吃、睡、脱

  师:这里讲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科学上叫作“蚕眠”(板书,读一下这个词)。蚕眠一次就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黄色点击:吃、睡、脱)

  练读句1。

  蚕眠后有什么变化?(根据讨论,黄色点击“变”,红色点击“黄”)

  练读句2。(喜爱、喜悦)

  3、指读第二节、评价、再指读、齐读。

  4、练背[显示填空:()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自背、指背、齐背。

  第三~五节

  1、过渡: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画面显示:又黄又瘦的蚕图)黄姑娘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蚕的一生到底要眠几次呢?轻读三~五节。这三节在句式结构上与第二节基本相同,但有个别的词、句改变了,请把改变的地方划出来,多读读。

  2、交流:

  (1)蚕姑娘一生要眠几次?(四次)[板书]

  (2)它的外行、颜色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第一次蚕眠后,变得又黄又瘦?第二次眠后,变得又白又嫩?第三次眠后,变得又白又胖?第四次蚕眠后呢?书上并没有“又白又亮”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的?(边问边显示图与词)

  3、下面我们来细看每一小节。

  (画面显示:第三节)(“又黄又瘦”、“又”、“黄”、“白”变色)练读。

  第二次蚕眠后,黄姑娘变成了白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嫩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四节)(与第二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我们来看一下发胖的蚕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胖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五节)(与第二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看一下发亮的蚕图。(画面显示:又白又亮的蚕图)

  4、练背第三~五节。

  5、小节:(画面显示:四次蚕眠的变化过程图)蚕的一声要经过四眠,吃吃睡睡,逐长大。由最初的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亮,发生着许多有趣的变化。

  第六~七节

  1、蚕姑娘四眠以后,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自读第六~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如果你读懂了,想考考大家什么问题,也可作个记号。

  2、交流

  (1)(画面显示:第六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两个要点:“蚕山”。师:有的把稻草截成一段段,用格子绞在一起,做成一条柴龙。有的用纸板做成格子状。(显示相关图)

  “要盖新的房”。师:“要盖新的房”指什么?(板书:结茧)

  (2)蚕姑娘怎样结茧的?(板书:吐丝)(画面显示:茧图)你们看,漂亮吗?蚕宝宝用一根细细的丝要做成这么大的茧子,对它来说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需要它付出艰辛的劳动,是很不容易的。练读第六节的句2→练读第六节。

  (3)(画面显示:第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点击“一声也不响”)它在干什么呢?(显示:蛹图)它变成了蛹。练读句1。

  (4)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画面显示:蛾图)这是多神奇啊!练读句2、3。

  (5)蚕吐丝结茧后,变成了蛹,又变成了蛾(板书:吐丝结茧、蛾)。练读第七节。

  三、总结:

  1、师小结:到这里为止,我们了解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画面显示:整个生长过程图)指生上台看着图介绍。

  2、学了课文,不知道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

  3、师:大千世界,有着许多可爱的昆虫,它们各自有着神奇有趣的生长过程。

  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生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得到无穷的乐趣。

《蚕姑娘》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4个只识字;

  2.读通课文,了解蚕生长的自然常识;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蚕生长的不容易,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解读课题

  认识“蚕”(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词语分类),齐读古诗。

  蚕姑娘又黑又小换上

  蚕卵又黄又瘦旧衣裳

  蚕叶又白又嫩漂亮

  蚕床又白又胖

  蚕茧

  盖新房

  蛾姑娘

  4.分段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读通课文

  1. 自读课文,理清条理——“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 引读全文:蚕卵——1自然段

  蚕——2-5自然段

  蚕茧——6自然段

  蛾——7自然段

  3. 读通全文——认清蚕各个生长时期的身体特点(贴词语游戏

  词语: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4. 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认读生字,齐读全文,巩固复习

  五.游戏表演——“蚕的一生”

  六.指导朗读——了解蚕的每次蜕变都不容易,最后却把自己奉献给了人类

  七.引导背诵

  八.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桑、盖的书写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蚕姑娘》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4个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识字、写字。

  用具:字卡、教学图片。

  一、看图导入,板书课题

  1、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蚕

  你能说说蚕的样子吗?(或教师讲)

  2、板书:很多人把蚕叫做蚕姑娘,但“姑娘”一般年轻的没有结过婚的女子为“姑娘”,为什么把蚕叫做“蚕姑娘”呢?请小朋友们好好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再作回答。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当众发言。(教师可相机讲述文中其他插图的图意。)

  3继续自读课文:1)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2)标出小节数,边读边思考:课文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蚕生长变化的过程?

  4、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学字,想办法记住字形。

  5、认读生字,小组交流记生字的办法。

  6、分小节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蚕生长变化的过程?

  7、齐读课文二——五小节。

  三、指导书写

  1、带领学生书空生字笔顺。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内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用具:课件演示有关蚕的`图片。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

  2、抽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想一想,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什么?

  3、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蚕卵”,直观感受“蚕卵里钻出蚕姑娘”的情景。

  4、齐读后小结:读了这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蚕是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的。

  第二——第五小节:

  1、播放课件,演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2、自由读课文二——五小节,找找这几个小节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语句是不同的。

  3、讨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板书:吃 睡 脱 醒 变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天天发亮

  4、齐读课文二——五小节。

  第六——七小节:

  1、指名读第六——七小节。

  2、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理解“蚕山”、“茧子”等词语。板书:吐丝 结茧 蛾姑娘

  3、齐读这两个小节。

  三、练习:根据课文填空(略)

  四、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看板书说说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3、指导背诵课文。

  五、课外实践:自己养一些春蚕,仔细观察蚕的变化。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0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图: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设计意图: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拓展练习,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近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近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的巩固。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教学《生命生命》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人的生命细算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跟这生命有关,题目是《生命生命》(板书),文章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读一下这篇文章,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杏林子对生命这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何感悟呢。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三、交流探讨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

  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明确:

  ⑴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之欲望。

  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心跳:生命之可贵。

  ⑵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不辜负生命意味着要为生命而奋斗。

  2、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那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举一位讲得精彩的同学作全班交流

  3、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非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据说,人体的头盖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坚硬的东西,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把它剖开,后来,在里面植入一粒种子,奇迹发生了,种子发芽了,并冲开头盖骨长了出来。种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哪。

  第二个:九八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反复看到这样的镜头:*叔叔成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报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它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十九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第三个:一次泥石流,冲毁了一个村庄,救援人员扒开一间灌满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顶,救出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经不能说话的小孩却死活不愿离去,拼命指着他的身下。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挖出一个女的,已经没有呼吸,却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身体直立,双手上举,象是托着什么。而此时,小孩还不罢休,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一个男的,保持了同样的姿势。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双手托着什么呢?对,他们是孩子父母,他们相继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她俩双双遇难,而孩子的一幸存。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四、教师结束语

  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要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要珍惜生命。

  最后,老师想把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送给大家以共勉,愿同学们能在你有限的生命中搏出你无限的精彩!(教师诗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五、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并把你的这些感受写到你的《心灵小语》上去,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执教感言】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我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

  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感

  1、谈话导入: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

  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2、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2、练习背诵: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

  3、积累名言:

  ⑴投影出示: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⑵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4、布置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解决生字词。查找作者杏林子的材料(作品、生*)。

  教师准备课件及音乐材料(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自己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学生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曲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师(过渡):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在我们所了解的人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人物,如张海迪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也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悟作者的心灵。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1、2是重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之间互查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多媒体:

  读准下列加粗字词的音:

  小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糟蹋

  庸碌辜负骚扰茁壮

  ⑴找学生读,其余同学认真听。

  ⑵纠错。

  ⑶教师强调应注意的几个字词:憩糟蹋辜

  2、师:扫清了字词障碍,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给我们心灵带来震撼的课文。要想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必须认真朗读课文。首先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大家认真听,可以同时在下面小声仿读。

  三、学法指导

  多媒体出示朗读方法:

  (包括语气、语速及重音的把握)

  思考两个问题。

  多媒体出示:

  1、作者列举的三件小事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文章导语和题目思考。分析结束,全班齐读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的段落。

  五、研读赏析

  师(过渡):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感知外,更重要的是读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深入地感悟作者的心灵。

  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朗读知识,边读边思考问题。

  1、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说说为什么感触最深?

  2、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去谈。

  学生先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进行赏析,赏析结束其他学生补充或评价。

  在学生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如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在这里教师可以提问,竟然可否换成居然,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使人敬佩的感情(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

  学生教师再读最具震撼力的段落。

  师小结:文中香瓜子的顽强值得我们敬佩,在这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在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我们都要珍爱生命,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用奋斗让我们的人生更为光彩。

  六、拓展延伸

  师(过渡):课文学习完了,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你认为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珍爱生命?

  师生之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社会、校园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可能就一些敏感问题发表见解如歹徒行凶时我该怎么办?有人在海里喊救命我该怎么办?,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不要去做无谓的牺牲,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见义智为。

  七、作业

  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等书。

  2、阅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将自己的理由写成一篇小文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事例思想感情

  飞蛾求生强烈的生命意识

  瓜子抗争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倾听心跳坚强乐观面对生活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7

  【设计简说】

  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教学过程】

  一.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

  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③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选取一件事。(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作者杏林子的简介。

  2、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打开多媒体资料中作者的图像)她叫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著名女作家。出生于西安,12岁时得了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损坏,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69年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72年获颁国家文艺奖,79年获吴三连基金会社会服务奖。著作有剧本、散文、小说、传记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生命生命》。

  板书课题。

  二、品味探究

  1、出示探究题目:(小黑板)

  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共写了哪几个事例?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中想到了什么?

  ⑵在2~4自然段中,划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解释。

  ⑶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题目,自由讲一讲,遇到难得可以和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3、听课文录音,谈感悟: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怎样珍惜生命,怎样让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今天的课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的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

  四、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定,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

  强烈的求生欲

  瓜苗

  顽强的生命力

  心跳

  积极的生命观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后反思】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本课教学中我成功地体现了如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新课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资料中作者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教学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接收、内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课上让他们自己先讲一讲,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3、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专家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对《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对于教学中如何很好的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感

  1、谈话导入: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

  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2、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2、练习背诵: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

  3、积累名言:

  ⑴、投影出示: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⑵、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4、布置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0

  【设计简说】

  《生命、生命》一文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浅显易懂,易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教学过程、】

  一、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

  【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

  【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

  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③、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

  【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

  【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

  (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选取一件事。

  (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①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讲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③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事迹。课外阅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等。

  【板书呈现】

  叙述、议论

  小事

  飞蛾的求生欲、生命的意义

  珍惜

  香瓜子的生命力、思考、生命的价值

  自己的心跳、生命的把握

  铺垫、感悟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3篇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7、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围绕问题学习)

  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一定还会有其它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第三组:分析第六——九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1、自转时间相似;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实事、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1、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第四组: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11、学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1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此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查找搜集有关宇宙和地外生命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查找搜集有关宇宙和地外生命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而后在老师的点拨下,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坚持自己的观点开个辩论会。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一些关于宇宙的科幻电影,谁能说一说?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在不计其数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根据课前的了解及自己的兴趣,针对宇宙中有没有生命存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2、形成辩论双方,创设辩论气氛。我们这节课要围绕宇宙到底有没有生命,开一个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反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没有生命”,我们通过辩论,看哪一方能获胜。

  3、概括生命存在的条件。在辩论之前,我们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有生命存在天体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3、适当成分的大气。

  4、足够的光和热。

  三、准备辩论。

  1、个人自读。

  (1)认真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默读,在文中勾画批注,为辩论会准备材料。

  2、组内交流。

  (1)正方和反方在各自组内充分交流,可以列好发言提纲,准备好辩手出场顺序。

  (2)根据课前的了解,讨论完善发言提纲。

  四、展开辩论。

  在辩论过程中,要让学生以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加入到读书能力稍低、课外积累不够丰富的一方,适时参与辩论,使辩论不脱离主题,不断加深。

  五、教师总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1、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太阳什么时候会燃烧尽?人类能迁居到别的星球上吗?……宇宙中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2、同学们若感到这场辩论意犹未尽,还可以课下阅读《少儿科普百科》和《宇宙的奥秘》,找到依据,继续找到你的对手展开辩论。

  作业设计:

  收集关于宇宙和地外生命的资料,开个展示会。

  板书设计:

  10、宇宙生命之谜

  天体上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

  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情况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认识四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什么。

  四、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讨论学习。

  1、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讨论: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学生阅读理解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3、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情况及结论。

  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对火星进行探索的?

  2)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人们的猜测是怎样被推翻的?

  4、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1)从课文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2)我们该怎样知道答案?

  四、课外实践活动。

  “宇宙的奥秘”资料展。

  板书设计:

  宇宙生命之谜

  提出问题生命条件探索火星解决奥秘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3篇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1、导入: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2、提问: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3、出示玄奘像及相关图片,介绍玄奘的生*:

  玄奘生*: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4、揭题: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词语:(1)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3)齐读词语。

  2、 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3自然段):讲玄奘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阅读经卷。

  二(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诱导玄奘,玄奘顿悟,表示要留在法门寺。

  三(10—11):点出从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

  五、归纳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检查词语读音。

  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 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2、 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3、 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繁,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4、 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5、 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

  三、学习第二段。

  1、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最终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一起读读第二段,讨论一下。

  2、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 方丈带玄奘看了这样两处地方,生长在大林子里的与生长在小山头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4、 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找出方丈的语言,再读一读,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和同学交流。

  (1) 指名读一读。

  (2) 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屡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5、 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仔细读读课文描写方丈的有关内容,想一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别打动人?

  (1) 交流。

  (2) 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

  (3) 该怎样读这段话?试读,指读,评议,齐读。

  6、 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与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回归整体,对比启发。

  1、 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之前,曾经问他,愿做太阳还是愿做烛火。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烛火呢?

  2、 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他现在也的确出人头地了。如果玄奘选择了山野小寺会出人头地吗?这两种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同呢?

  3、 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玄奘的话语,感悟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导读题 板书:玄奘 指导“奘”的写法

  2、复习:知道课文写了玄奘的什么事?谁说说看

  3、小结学生发言 板书:林子 法门寺

  4、呈现中心话题:为什么把这片树林,为什么把法门寺称为生命的林子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用心地读,仔细体会那些写林子,写法门寺的句子,画出关键词语,看一看,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二、读“林子”

  1、巡视,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画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请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引导读好词语

  ①把这些词的生命读出来了

  ②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③引导深入理解: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八节。

  ④读了方丈的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 指名交流,请学生用红粉笔写出相关的词语:

  竞争

  奋力向上

  成为栋梁

  4、小结:是呀,生命的价值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了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齐读第八节

  三、读“法门寺”

  1、我们知道,对玄奘来说,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门寺。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你画出了哪些词。

  2、指名交流并把词语写上来,香火鼎盛等

  相机指点词义: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3、齐读。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这样的寺院,对玄奘来说,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评价语:

  四、读“玄奘”

  1、过渡: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那些写玄奘的语句,特别注意玄奘与方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结合交流相机点拨词语:潜心苦修

  3、相机出示4、5节,我们也来来读读这段对话,注意玄奘的话,和他说话时候的神情。指名读。注意,怎样的说,什么叫郑重。你郑重地读一读。一起读。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玄奘。板书:愿做太阳

  4、引导,假如玄奘回答说,愿做烛火,方丈还会带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吗?

  5、小结:是呀,只有玄奘这样,一个愿做太阳,一个潜心苦修的人,在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节。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在竞争中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拓展:找寻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时,你知道当时的玄奘多大吗?13岁,跟在座的你们一般年纪。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就懂得了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13岁的孩子就胸怀成为太阳的伟大志向。长大后,为了寻找更高、更大的林子,为了实现生命的更高的价值,玄奘决定西行,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这就是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但是,玄奘却没有白龙马骑,也没有沙和尚为他挑担,更没有孙大圣和猪八戒为他护驾。看,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万里,历时17年,克服千难万险,带回真经635卷。的确,玄奘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2、然而,他的起点,就是从法门寺,从这片生命的林子开始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3、小练笔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们也是13岁,通过这节课,你们也懂得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你们想做薪柴还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那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

  你们马上毕业了,像玄奘一样,将进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吗,目标是哪里?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写一写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让自己奋力向上,成为栋梁!

  4、指名交流

  5、小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下课!

  板书:

  林子 法门寺 玄奘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济济 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 水深龙多 潜心苦修

  竞争 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 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生命的林子》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记述了一个传说,讲玄奘在师父指点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说明“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教学要求:

  1、理解、学习生字新词。

  2、自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引导总结文中包含的道理,在竞争中成长。

  重难点:

  1、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说明一种道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一块小黑板,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调查学生课外读书情况。

  2、师归纳,讲了唐朝和尚唐僧在孙悟空等四个徒弟的保护下,一路降妖除魔,终于取来真经的故事。

  3、玄奘功成名就之前又是怎能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词语意思。

  玄奘:俗称唐僧,是唐朝的高僧,佛教学者。河南省洛阳人。

  剃发:这里指给要出家的剃去头发,成为僧尼,佛教称为剃度。

  晨钟暮鼓:早上敲钟,傍晚击鼓,形容生活十分单调乏味。

  香火鼎盛:香火,这里指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鼎盛,指正当兴盛或强壮。

  青灯黄卷:青灯,指油灯;黄卷,指书籍。这里指深夜在灯下苦读经书。

  思忖:思考。

  秀颀:身子高,修长挺拨。

  芸芸众生:佛教里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当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课文中用来比喻松树生长在灌木丛中,显得很突出。

  三、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起因:应酬太繁、不如他人。

  经过:方丈以树喻人开导玄奘。

  结果:一代名僧。

  四、师生讨论,理解文中所阐明的道理:在竞争中成长。

  1、读句子: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

  2、点明两处林子的特点:郁郁葱葱和零零星星

  3、分析两处林子的环境、生长过程、结果及成因。

  密林与疏林的士地是一样的,但密林的树多,能吸收的营养少,疏林的树少,能吸收的营养多。

  密林的每一棵树都要争阳光、争雨露,它们必须拼命地向上长,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挺拔、修直。疏林的每一棵树都能自由地生长。不必为阳光雨露发愁,每一棵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生长,所以长得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密林存在竞争,疏林不存在竞争。

  4、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树林。

  一个人也如树一样需要竞争,在竞争中锻炼、成长,最后成为一棵栋梁之材,所以人不能远离社会。

  五、课堂小结

  竞争是残酷的,正因为残酷的竞争,人类才会奋发、努力,有奋发、努力才会成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按照139页的习作要求缩写文章。

  2、课外阅读《西游记》。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