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菁选3篇

发布时间: 2023-03-02 17: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1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近代的300年,西方经济学高潮迭起,这300年所诞生的经济思想,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经济学说总和。  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菁选3篇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1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近代的300年,西方经济学高潮迭起,这300年所诞生的经济思想,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经济学说总和。

  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00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全书共一百万字,作为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读者来说,也可以当做参考书来看,里面许多内容分析起来简单明了,不像其他经济学类图书那样苦涩难懂。作者(编著)把全书分为4大板块,也可称为经济学史上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556~1870年的初始期、1870年~1936年的边际主义称雄时代、1936年~1970年的凯恩斯主义主流时期和1970年~1998年的诸子百家时代。

  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300年的演进,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最开始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财富,就是财产储备越多,经济越富足。当时认为的主要财产就是金银,所以少输出货币,多吸收金银,成了国家政策的最佳标准。到后面,由于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其原本的学说无法相对应,从而涌出一批新的经济学家,修改前人的经济思想,使得经济学得到无数修正,也变得越来越精确。亚当·斯密《国富论》之作为能成为经典作品,也就是发出新的见解,这本著作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是全书思想的基础。而非最原始的金银积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节俭,而是勤劳。当然,此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基础上比之前的经济学说进步了很大一截,是西方历代以来经济学说思想之集大成,所以斯密由此成名,《国富论》由此名流千古。此书第一部分由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结尾,全书分为三卷,分别是资本的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的分配,书中特别谈到,这本书即使是专业人士读起来,也相当的抽象,并且枯燥。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很难用优美的文字代表出来,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绚丽多彩,但这依然不影响它大放光彩。整体来说,这两百年的时间,西方经济学体系逐步完善,并由此拉开了世界经济学热潮。

  第二部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这三个年轻人引发的一场边际主义革命,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如果用我个人的话来理解,就是以前大家研究经济学只是当研究对象当成一成不变的,而现在我们应该灵活的看待研究事物。当购买第一个物品时,如果我们的满意度是百分之五十,那么购买第二个不会变成百分之百,最多只能增加一部分满意度,当购买越来越多的相同物品时,对我们自身的效用就降低了,所以满意度依次下降,到后来甚至会出现满意度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投资某样事物也需要限度,否定了传统的投资越多,因为勤劳而创造越多,所带来效益最大化的说法。书中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对此效用进行分析,慢慢的我发现,数学和统计学开始加入到经济学行列。因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式来精密计算效用成本,几乎达到不懂数学就不懂经济学的地步。

  直到1936年,一个名叫凯恩斯的人,发表了一本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书,该书一出版,立即轰动整个经济学界。当然,《通论》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其实从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初凯恩斯给出的治疗经济体系的“药方”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且自己在著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而不可解释的地方,都被搪塞过去。但,无论如何,这场经济学上的又一次革命爆发。传统的节约美德变得令人厌恶,因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不会再创造新的财富,而只能拿去投资和消费,让经济流通起来,才能使经济富足。所以节俭变得非常不可取(前面说过,300年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储存起来的金银才是财富,可见这300多年里经济学思想变幻多么大),鼓励消费成为主导思想。

  由于凯恩斯学说本身存在漏洞,由此,后人肯定会对其进行修复,但也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霸主地位,经济学进入了近30年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学派相互攻伐,各类经济说法由此诞生,经济学迎来了最多产的时代。书中最后一部分,谈论了太多经济学思想和演变过程,再次就不一一叙述。

  本身我就是个经济学门外汉,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正统又细化的“经济学”参考书时,自然消化很难,看了整整2个半月多才看完。但是每当放下书时,又会不自觉的想里面的内容,感觉到奇妙而有趣。值得各位职业者一览。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2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近代的300年,西方经济学高潮迭起,这300年所诞生的经济思想,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经济学说总和。

  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00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全书共一百万字,作为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读者来说,也可以当做参考书来看,里面许多内容分析起来简单明了,不像其他经济学类图书那样苦涩难懂。作者(编著)把全书分为4大板块,也可称为经济学史上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556~1870年的初始期、1870年~1936年的边际主义称雄时代、1936年~1970年的凯恩斯主义主流时期和1970年~1998年的诸子百家时代。

  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300年的演进,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最开始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财富,就是财产储备越多,经济越富足。当时认为的主要财产就是金银,所以少输出货币,多吸收金银,成了国家政策的最佳标准。到后面,由于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其原本的学说无法相对应,从而涌出一批新的经济学家,修改前人的经济思想,使得经济学得到无数修正,也变得越来越精确。亚当·斯密《国富论》之作为能成为经典作品,也就是发出新的见解,这本著作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是全书思想的基础。而非最原始的金银积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节俭,而是勤劳。当然,此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在一定基础上比之前的经济学说进步了很大一截,是西方历代以来经济学说思想之集大成,所以斯密由此成名,《国富论》由此名流千古。此书第一部分由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结尾,全书分为三卷,分别是资本的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的分配,书中特别谈到,这本书即使是专业人士读起来,也相当的抽象,并且枯燥。因为经济学的理论很难用优美的文字代表出来,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绚丽多彩,但这依然不影响它大放光彩。整体来说,这两百年的时间,西方经济学体系逐步完善,并由此拉开了世界经济学热潮。

  第二部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这三个年轻人引发的一场边际主义革命,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如果用我个人的话来理解,就是以前大家研究经济学只是当研究对象当成一成不变的,而现在我们应该灵活的看待研究事物。当购买第一个物品时,如果我们的满意度是百分之五十,那么购买第二个不会变成百分之百,最多只能增加一部分满意度,当购买越来越多的相同物品时,对我们自身的效用就降低了,所以满意度依次下降,到后来甚至会出现满意度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投资某样事物也需要限度,否定了传统的投资越多,因为勤劳而创造越多,所带来效益最大化的说法。书中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对此效用进行分析,慢慢的我发现,数学和统计学开始加入到经济学行列。因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式来精密计算效用成本,几乎达到不懂数学就不懂经济学的地步。

  直到1936年,一个名叫凯恩斯的人,发表了一本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书,该书一出版,立即轰动整个经济学界。当然,《通论》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其实从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初凯恩斯给出的治疗经济体系的“药方”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并且自己在著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而不可解释的地方,都被搪塞过去。但,无论如何,这场经济学上的又一次革命爆发。传统的节约美德变得令人厌恶,因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不会再创造新的财富,而只能拿去投资和消费,让经济流通起来,才能使经济富足。所以节俭变得非常不可取(前面说过,300年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储存起来的金银才是财富,可见这300多年里经济学思想变幻多么大),鼓励消费成为主导思想。

  由于凯恩斯学说本身存在漏洞,由此,后人肯定会对其进行修复,但也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霸主地位,经济学进入了近30年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学派相互攻伐,各类经济说法由此诞生,经济学迎来了最多产的时代。书中最后一部分,谈论了太多经济学思想和演变过程,再次就不一一叙述。

  本身我就是个经济学门外汉,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正统又细化的“经济学”参考书时,自然消化很难,看了整整2个半月多才看完。但是每当放下书时,又会不自觉的想里面的内容,感觉到奇妙而有趣。值得各位职业者一览。

《经济学300年》读书笔记3

  最近看了一些书,在这里记录下当时看书的感受和体悟,共享的同时也加深自己的理解。闲话少叙,《经济学思维》。

  首先说下阅读本书的感受,这本书不是成体系的介绍经济学理论,但是里面类似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或者我们默认的市场规则。

  首先,其实我们的社会对于读书和教育有偏颇,以下有个观点:

  一个正常的社会,大部分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获取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能够获取到这些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说直白点,就是干中学。

  *社会上,总是盲目的抬高读书的地位,好像阅读就是一种多么高尚脱俗的事情,要么就是一种大家认为“读书无用论”,其实阅读就是和我生活中的必要环节一样,你喝水吗?上厕所吗?你挠痒痒吗?对不对,只有把这个事情当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你才能放下,真正的体会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否则要么就是装模做样,要么就是骗自己,(你能骗的了自己吗?)

  书中关于读书的观点,分享一下:

  读书之三要:

  A、要阅读整本的书。现在社会的碎片信息太多,人们反而没有一种框架和推理的能力,变成了盲从之众,这个意思是说作者可能在某个方向上只是提出了一点他的升级的观点,但是为了表明他的这个观点在这个位置上是如何比原来先进的,他需要介绍下现在的整个框架和人们针对现状一个通用认识。

  B、要带着问题去读书。主要针对知识性和工具性的书来讲,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带着整个问题就需求答案,就类似当年我们刚学会查字典是一个道理,针对性强,解决问题之后得到满足心理更强。说相声还得抖个包袱呢,是不是?

  C、读书需要和人讨论。如果只是一个人读书,读完之后感觉自己是理解了,但是人是有一个心理暗示:就是惰性原则,以为你自己懂了,如果现在有个没时间的人,让你去给他讲一遍,这样人家算是带着问题来听书,现实情况是你有90%的可能会被人问的张口结舌,估计还得重读。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台,大家水*差不多,遇到问题及时就沟通,互相学习,这样你学到知识就能记忆一辈子。

  读书之三不要:

  A、不要带着包袱去读书。其实就是说不要觉得你读过几本书,你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他在社会中的综合价值已经体现了是不是人才这个定义了。不要总觉得读过几本书,你就是人才,就被埋没了。

  B、不要玩物丧志。这个观点说实话,我不是太赞同,主要意思是不要太执着于书的形态(是否是纸质的.,电子书也能看),这个东西我觉得主要看个人的习惯,现在人们获取知识来源这么多渠道,其实就是个人习惯。

  C、不要只知读书,不知现实。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重要,其实说出了社会中很多“书呆子”类的,只具备书本知识,但是脱离社会现实,办理实际事务时比较低能,还会影响他自己对社会形成一个扭曲的认识。在一些比较抽象的领域,比如围棋、数学、计算机类的,可能会容易出现天才,可能十几岁就成功了,但是不会有十几岁的法官和人事经理(这些需要社会经验积累)。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