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教育的探讨

发布时间: 2022-10-30 13: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创新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就经济学创新教育的思路进行探讨。本文认为经济学专业创新教育要实现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的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创新;教学管理及机制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实验班;实践教学;创新教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经济类人才,许多地方高校纷纷开设了经济学专业。进入21世纪,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模式也从对学历的追求转变为对能力的注重,这对经济类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处于一种尴尬位置:一方面理论教学不如重点院校,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不如高职院校。为此,地方高校需要调整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知识口径,抓住“创新”做文章,培育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经济管理人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2004~2007经济学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班”)为例,谈谈地方高校经济学创新教育的思路。

一、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的创新

(一)开办创新班的理念

推进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教育,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推行创新实验教育管理办法。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才能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并促进每个学生全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发展。因此,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更应让他们“会学”,“会求知”,要他们学会在学校,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

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具备扎实、系统的现代经济科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经济学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各级政府经济工作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的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门人才,并为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以上层次的高级人才建立必要的人才储备。

(三)人才培养的目标

具体而言,我们确定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遵循“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和多模式”的指导思想,重视教育同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结合,使教育过程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自主学习过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达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业务培养方面,我们提出如下具体目标: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100%;英语六级通过率达到50%;考研率达到4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学生在读期间要求至少参加一项科研课题,并力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

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创新班的情况来看,2004~2007级的学生六级通过率超过70%;2004~2006级每级30名学生的考研人数分别是10人、12人、15人,实现考研率40%的目标;2004~2006级有20人次获得大学生科创基金的资助,30多人次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10人次在学术期刊发表了文章。以上表明,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是科学合理的。

二、教学内容及体系的创新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专业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WTO知识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收集的基本方法等。

(二)课程体系

对原经济学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学分设置进行小的改动。设有必修课102学分,公共选修课20学分,学生必选10学分,专业选修课14.5学分,学生必选8.5学分,实践环节26学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增设经济数学、英语口语、项目论证与策划等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创新培养方案中课程安排中采用模块式结构,即把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模的基本要求为目的,课程保持相对稳定。选修课模块以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这类课程机动性较大,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将其相对集中到一至二个学期中或分散安排到课外执行,以保证教学计划管理的相对稳定。合理安排每学期课程门数和每门课程教学的时数以及各种教学形式的时数,以便让学生有较多的自学与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平台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补充学科最新的发展。增加实践教学如开设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大学生走进农村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创新班通过近几年在教学课程方面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加大英语学习培养的力度,为同学们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通过实践性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三是通过开设创新试验班讨论、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夯实基础。但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同学们普遍反映创新思维的课程开设不够、经济数学课程太少、实践性教学环节还需完善,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教学管理的创新

1.创新班的成立。依据一定原则,从大学第三个学期开始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同学遴选出3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创新实验班。确定以下五个遴选原则:①根据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加面试成绩,平均分排名靠前的优先选择;②前两个学期无不及格现象发生;③计算机应用基础达到及格以上档次;④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学校的校纪校规;⑤有加入实验班的主观愿望,主动提交申请。

2.组织管理。考虑到课程同步性、宿舍调整困难、创新班与非创新班同学间和谐相处等因素,创新实验班的同学仍纳入原所在的班级管理。因此,不专门成立班委会,也不配备专职班主任,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对2~4名本科生进行指导。同时,在创新班指定1~2名联络人,以便加强同学们与学院和专业间的交流与沟通。

3.教学与经费管理。创新实验班实行单独专业教学计划,着重对学生英语、数学、创新思维以及实践环节方面的能力培养。任课教师方面,学院一般优先安排优秀教师授课。经费管理采用学院统管,各导师以及同学们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具体列支。

(二)运行机制创新

1.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一般教育的本质区别基础上,尊重创新培养的内在规律,围绕实践特色、学术个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落实个体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权。具体而言,每个创新班指定一名领衔人,指导老师全部由经济系专业老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2~3名。指导教师的培养行为实行“目标化管理”,指导教师须为其培养任务制定一个详尽的、明确的、量化的目标,而任务完成情况,要经过院领导的严格考核认定。若完不成任务,如有的学生因没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则要追究导师的责任,而若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毕业论文获得优秀,则应给予其指导教师适当奖励。

2.推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根据创新班总体要求,制定创新实验班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指导计划书,开展考研求职指导、交流与设计创新、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农村与农业调查等专题。实践活动采取分阶段实施方式,每一阶段针对一个创新性主题开展活动,以达到评估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发展专业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

3.强化班级管理,增强责任意识。一是打造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打造创新班特色,实现自我需求”班级精神文化;二是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做到班级成员和班级管理员责任与义务明晰,班级组织与会议制度规范;三是学生与班级领衔人、指导教师、院系联系日常化;四是建立班级成员理论与实践学习、课内与课外活动的激励机制,如奖罚条例、精神鼓励等。

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创新班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效果良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导师负责制,学生提前“享受”研究生待遇,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教学模式获得初步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进入创新时仅以前两个学期的成绩排名,未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末位淘汰的操作难度较大;创新班与原有普通行政班在班级管理上存在交叉,管理上有一定难度。这些问题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

为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经济学前沿课程论文、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科技创新、项目论证与策划、教学竞赛、英语竞赛、计算机技能竞赛、综合实习等。下面以我们组织的“项目论证与策划”为例,谈谈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项目论证与策划”实践环节在大学第五学期进行,时间一个月。由导师与学生商定调查研究题目,学生组织调查,最后撰写报告。该活动的创新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教学实践活动的“导师制”

以往教学实践活动也不少,但基本是由学生自己在假期完成或者由一位老师指导全班(30人左右)同学进行。由于无法得到老师的专门指导或者由于老师的精力所限,教学效果一般。“项目论证与策划”结合经济学创新实验班的教学计划,确定了由“一位老师指导2~3名本科生”的原则。老师参与了从构思、选题、调查直至最后报告的全过程。通过“点对点”的指导,学生收获颇大。

(二)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中心制”

除突出导师的作用外,整个教学实践活动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经济学系每位老师出1~2个创新活动的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学生与导师确定后,依据学生的要求,可以继续对题目进行完善。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最终的题目与调研方案。

(三)教学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

几乎所有项目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比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到省卫生厅进行调查;有的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考察城市的公交线路;有的带领学生对长沙市的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查。

从湖南农业大学2004~2007级经济学创新实验班“项目论证与策划”教学实践活动运行的情况看,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该活动,他们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得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多项。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经费的短缺导致调查范围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赵菁.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9,(10):24-27.

[2]王雷.经济学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46-48.

[3]丁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市场周刊,2008,(10):134-136.

[4]李伯兴.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架的特色[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117-120.

[5]门韶娟.大学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6,(3):51-52.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