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正文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1-08 16: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当前师生价值观念多元与多变、社会思潮在高校渗透与聚集、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要建设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宣传思想工作三支队伍,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任务,提升队伍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以及阵地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 意识形态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2-009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2022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师生价值观念的多元与多变

高校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和广大教师。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前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年学生带来影响,使得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其主要表现是,他们面对现实,要求在物质利益与思想理论相结合的层面说明问题,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但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的现象;他们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勇于接受并适应新鲜事物,对传统的理论灌输和权威说教抵触情绪较重,更乐于亲身实践和交互式分享;他们善于利用网络获得信息,网络碎片化时间学习特征明显,但是对网络上的信息、观点和主张辨识能力较弱,在面临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涉及立场的时候,难以明辨甚至犯糊涂。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现行的教学科研的管理手段和考核评价标准愈加精细化,青年教师所面对的考核标准和任务要求迫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以多写论文、多争取科研项目为主要任务,而对各种政治学习、政治活动不甚关心,缺乏热情,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潮争论和观点交锋不敏感,甚至无动于衷。同时,高校教师来源日益多样化,具有海外求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大为增加,他们对国外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比较了解,在进入新的工作、生活、学术研究环境中,会不自觉地比照国外的制度和做法评价国内的各种现象,这就会造成高校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二)社会思潮在高校的渗透与聚集

高校是青年学生和教师聚集的场所,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也是各种思想观点、理论主张、社会思潮交锋碰撞之地。从近几年来看,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新右派、民粹主义、宪政思潮等在高校学术界和师生中具有一定的市场。这些思潮中有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其目的在于解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以假借客观公正,还原历史真相之名,实则歪曲党史、国史,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为主要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宪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发展成果;有主张全盘照抄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的西方宪政民主,其目的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主张绝对的自由化,反对国家调控监管,反对一元思想的指导地位的新自由主义,其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

这些思潮不断转换手法,变换表现形式,结合热点事件和时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和渗透性。它们在高校师生中的传播冲击着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干扰了师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削弱了师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影响到师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

(三)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已成为互联网使用最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已深刻影响到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简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不同政治背景、不同信仰和不同思想观念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表达意见、畅所欲言,这必然会使网络舆论的内容鱼龙混杂,既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消极偏激性的谩骂和攻击,甚至有别有用心的错误舆论和有害思想的泛滥,给大学生的信息选择和判断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新媒体以其海量性的信息内容、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快捷性的传播模式、兼容性的传播手段、匿名性的网络参与,使得传统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信息管理体制和传播模式难以为继,使得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监督和建设变得更加困难。

二、高校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的重点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学习研究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当前,重点是要建设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三支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担负着通过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传播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丰富教育对象的素质,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同时,通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实践层面上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理解、掌握、运用和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与理论,促进学生不断调整、修正和塑造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事务管理、成长服务的职能,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他们深入学生宿舍、课堂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他们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是意识形态工作中重要的管理力量。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包括学校党委部门、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基层组织宣传干事等。他们肩负着管理、负责全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承担着对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指导开展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和学院文化建设的任务。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方法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队伍建设要明确一个核心,培养两个意识,提升三项能力。具体而言,要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中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任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课堂教学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及阵地管理能力。

(一)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大学是人生价值观发展和定型的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毫不偏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让青年学生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从理想信念上以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清是非,经得起检验,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培养高校意识形态队伍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

1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明辨大是大非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主要形式是利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个别事件,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以偏概全的;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以学者的面孔出现,实质上兜售反动思想为主,而公开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形式很少。这些年,我们在互联网上、朋友圈中看到从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一个又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被扭曲、被篡改、被抹杀和攻击;而秦桧、袁世凯、汪精卫、“周扒皮”、“南霸天”一个又一个的反面教材被美化、被翻案、被理解和支持。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针对这些错误言论和原则问题,不能保持沉默,要敢于发声,让模糊摇摆的声音没有市场,让唱衰抹黑的负面声音得到回击。绝不能含混不清、躲躲闪闪,更不能对错误的东西听之任之。否则就会像马丁·尼莫拉牧师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留下诗:“在德国,起初纳粹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纳粹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纳粹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纳粹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为我站出来了。”

2切实增强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利用课堂阵地、校园文化阵地、网络阵地和校内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授课有纪律”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管理,以积极健康内容占领课堂主阵地。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守好校内宣传文化阵地,加强对校内广播电视、校报校刊、出版物、电子显示屏的管理,加强对校内举行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内容审批、过程监管和场地管理。要抓好校园文化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教育实践活动,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要建好、用好、管好网络阵地,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内容建设,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评论引导,开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宣传正面主张、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的阵地。

(三)保持本领恐慌,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队伍的课堂教学能力及新媒体运用能力、管理能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愈加紧迫,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巧办法不善用”的现象。我们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不断研究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队伍的课堂教学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课堂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把增强本领意识放到重要位置,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和理论功底,关注理论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要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教学手段,和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回应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和喜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要提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运用能力。高校职能部门和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克服“怕网”、“轻网”的错误心理,主动“进网”,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流、主体地位,开发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红色专题网站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题教育网站,用科学理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掘和利用其他网站的意识形态信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建设,抢占网上意识形态制高点。要主动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接受特点,用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时回应和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和评论引导,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引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管理的能力。要树立法治观念,坚持底线思考,从高校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严格遵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执行教师聘用、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监督检查,决不允许在课堂上散布错误思想观点。要加强对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对活动申请、内容审批、过程监管和场地管理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把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要加强对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出版物的管理,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实反映校园生活,使校内宣传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朱军,刘德胜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2]朱军,季卫兵基于实践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平台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3]冯慧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4(12)

[4]高开华,刘修阳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

[5]王达品,丁贞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