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正文

2023年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8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 2023-08-19 1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前几天,听说邻县区发生学生坠楼自杀身亡事件,让人倍感痛惜。小小年纪怎么会如此这般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令人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育教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8篇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1

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

前几天,听说邻县区发生学生坠楼自杀身亡事件,让人倍感痛惜。小小年纪怎么会如此这般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令人深思。当前好多家长往往只是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对于其它方面的健康因素却有所忽视,尤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新定义,只有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学龄前是儿童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素质培养,将对其人生旅途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幼儿教师,我觉得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一、作为教师

1、重视情感教育

独生子女基本上是集众爱于一身,他们总认为自己小,需要别人照顾,别人都要让着我。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让他理解我“小”我也“大”的观念,因为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接受集体教育,相对而言就已经长大了,在小班时就让他有这个概念,教育他和小朋友相处应当和谐谦让。我们幼儿园经常开展“以大带小”活动,在半天内,让大班幼儿带小班幼儿或中班幼儿活动,组织和照顾他们玩各种大型玩具、做游戏、入厕和自由活动等。这个活动可以使大班幼儿产生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帮助、关心、爱护别人的情感。对中小班的幼儿来说,能激发他们产生我也快快长大的欲望,长大了我也能带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玩耍、活动,那该有多好。

“情感教育”还可以通过谈话、游戏、参观等形式来进行。如每天一题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办好”;集体过生日,分享快乐;走进成人劳动的世界;警察叔叔每天为忙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安全认真地指挥交通;你们的爸爸妈妈下班后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买菜、做饭、洗衣等是多么辛苦;让幼儿目睹成人的劳动是辛苦的、高尚的,使其产生尊敬长辈的情感。

2、重视行为培养

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我们经常发现幼儿搭积木时,只要他想要这块积木,不管在谁的手中,马上就拿过来;玩具掉在地上就当没看见一样,收拾整理玩具更是与她(他)无关。我曾对大中小班各十五名幼儿作过测试:布置一个场景,将扫帚、椅子、玩具、毛巾有意歪倒或掉落在地上。幼儿入园走进教室后,小班幼儿有一人捡起玩具说:老师,毛巾掉在地上了。中班幼儿没有任何反应;大班幼儿有一人将小椅子扶起来又放倒,我问他为什么扶起来又放倒,他回答说老师又没让我做什么。还有一项测试:我将多种玩具混杂在一起,让几名幼儿一起将其分类装在塑料篮子里,大班幼儿首先拿篮子,然后只装一种玩具装完就没事了。中班幼儿拿到篮子的就装,没有抢到篮子的就跑出去玩了。小班的幼儿和中班的幼儿一样,只是没有跑出去玩,而是站在旁边光看不不动手。

由此可见,对幼儿加强行为培养尤为重要。要使幼儿产生正确的行为观,首先要教育幼儿辩别行为的正确性。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积极主动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早上入园摆放桌椅,离园前整理玩具和图书;请小朋友带玩具和图书到幼儿园交换着看和玩;帮助值日的老师整理卫生;带废旧物品到幼儿园装饰“手工角”、“自然角”等各游戏角落。每天的好人好事老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保护环境也是行为培养的重点。我们注意教育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乱画墙壁,再生垃圾与不能再生垃圾分袋装,让幼儿给“饲养角”里的小动物喂食,定期到“种植园”浇水、拔草,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做观察记录。培养幼儿一种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

3、重视“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会快乐,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

在教幼儿跳绳的活动中,我发现桑田小朋友非常害怕跳绳,明明带了绳子到幼儿园,却说没带;跳绳就在她的书包里,可她就是不拿出来。我耐心地对她说:“老师带你一起跳好吗?”结果当绳子悠过来时,她马上把双眼紧紧地闭上,我与她谈心,了解到她怕绳子打着她。我同她一起观察其他小朋友跳绳,解除了她的恐惧心理后,她却又说不会,我慢慢地教,并分解动作:第一拍将绳子从头上悠过,第二拍双脚跳起,同时双手将绳子从脚下由前向后悠过。就这样分拍练习大概两个星期左右,她能独立地连续完成几个完整的动作,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边跑边跳,那种高兴劲真是难以形容。她发自内心地高喊:老师我学会了!我成功了!后来在其他的活动中,她都能克服难,积极参与。由此看来,“成功教育”的实施需要时间,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耐心地坚持。

在实施“成功教育”中,教师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画得很出色”,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幼儿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作为家长,也应当尽可能地去激发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鼓励其正视和追求价值的动力,磨练其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关怀、祖辈的呵护中长大,备受关爱,事事顺心,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要把书读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其实长时间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结果是生活能力没有,学习习惯缺乏,成绩也不见得好。所以家长们,您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会独立,有时候即便是受到挫折,相信在您的引导下,那也是一种收获。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我们家长的观念也要逐渐发生变化,应更加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认识到孩子是不是一个合格有用的人才,不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而是社会对他的检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所以,不能像以往那样,眼睛只盯在分数上。

2、培养孩子的“肚量”

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生活圈子狭小,很容易出现气量小的毛病,往往心中只有自己而无他人,只看见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有时甚至拿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比较。因此,我们要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肚量”,多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所,让孩子与同伴们一起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性格,孩子小时候就有很好的“肚量”,将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鸡肠鼠肚的人往往会自寻烦恼,遇到一点儿小事容易钻了牛角尖。您想,五、六十个人同在一个教室,摩擦是难免有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这就需要相互间的宽容、大度,也希望家长们多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导。

3、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人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对人的一生起重大作用。孩子年纪小,容易被一些大人看来似乎很小的事而激励。殊不知,小小的事却包含孩子成功的喜悦。作为家长,应学会和孩子一起分享。要给孩子自信、鼓励点滴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外部驱动,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取得好成绩,只是因为方法不当或是努力不够而暂时落后,教师和家长要为他们树立自信、指导方法,花时间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孩子确认要干某件事时,做家长的应给予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的才能,并予以鼓励,孩子会倍受鼓舞,努力进取的决心可想而知了。如果孩子稍有不对,父母就谴责,打骂,会大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变得畏缩软弱,失去信心,影响今后的发展。所以,我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携起手来,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做到真正有效果。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2

一、让学生通过视唱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一)要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节奏或节奏混乱,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乐。要让学生有节奏感,首先得激发他们感知节奏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开始。记得教一年级音乐时,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慢,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听两段音乐,来分辨他们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而是在课件上做成了游戏,哪个同学答对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笑起来,如果答错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还有在教学一年级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单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有些学生兴趣就不浓厚了,但是让他们拍着手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跟前唱时,他们唱得就特别起劲。所以说,把感知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地感知节奏、掌握节奏。

(二)音准训练是提高音乐视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没有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音乐再美,也是对牛弹琴,因为他感知不到,体会不到,更创造不出音乐的美。所以,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加强音准训练。

1、首先要进行音阶练习,把握音准。在音乐课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练一练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型、换气方法来唱上行的音阶r、m、f、s、l、t、d′,唱完再反过来唱下行的音阶,让学生学会用科尔文手势来找音高。

2、其次对学生要进行识谱训练。只有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让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意义,准确辨认出乐谱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音的强弱等,就很重要了。例如,教唱《两只老虎》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师再让他们看歌谱,说说歌谱中的数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学生再把记住的这些音名随着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自己视唱歌谱了。识谱训练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练,熟能生巧。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自我示范,榜样的作用最大,学生模仿力来源于教师,教师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示范要贯穿整个音乐课堂。音乐课堂导入后,教师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指导;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总结。

三、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来感受音乐中渗透的文学之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例如,教学一年级歌曲《跳绳》时,我发现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起来很带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拍着手,按照节奏来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结果,学生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的,两段那么长的歌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再反复听几遍歌曲伴奏,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级的一个班试了试不读歌词直接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会怎样,结果效果不好,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唱,歌词总也记不住。这就说明学生只有体会到了音乐的文学之美,学习音乐才能变得容易。

四、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美

教师要给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组、个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随便给学生一个音乐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头有的任意的物品或乐器,合作创编打击乐,结果收效显著,五年级的学生,有的组甚至还把自己创编的打击乐划分好了段落,加入一些引子,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时声势浩大,有时如涓涓细流,他们演奏完,脸上的愉悦之情都溢于言表,可见,学生确实能够通过创编活动体会出音乐的创造美。综上所述,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美育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吧!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3

有人说:“理想是石,敲出生命之火;理想是火,点燃长夜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路,引我们走向光明。”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这个理想的萌生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记得那时看过一部名为《苗苗》的电影,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苗苗老师,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当一名像苗苗那样的好老师。于是在中学毕业填报考志愿时,我义无反顾地填上了师范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我终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了,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教育生涯。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以精湛的教育艺术手段,在教书育人、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从教17年来我一直实践着“做一名好老师”的美好心愿。这17年来,在教育工作中,我经历过成功和失败,感受过幸福与痛苦,在事业与生活的挑战中;品味着人生的七彩斑斓。这17年来,我深深地感悟到,衡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深切的爱。

20xx年我接学前班。大家都知道学前班要过拼音关,特别是拼音直呼关,有些学生由于发音方法不得要领,模仿能力欠佳,所以在学这部分知识时有困难,我知道这部分知识基础打不牢,学生就有掉队的可能。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就利用下班后时间进行训练。记得有一天放学,我还是像每天一样把学得不好的5名学生留下来,他们的家长也要学一学,以便回家能更好地辅导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就从发音时的口形、舌位、送不送气,以及直呼时怎样才能先做口形,后发出声音,边做示范边讲解,孩子们学得很专心,家长们学得更认真。学习兴味正浓,不知不觉已是日落星稀的时候了。家长们领着孩子满意地回家了。望着稀疏的星空,我活动着酸痛的脖颈,猛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还在家门口。我急忙向家里奔去。凉风习习,路上漫步的行人是那么的惬意,而我的心里却忐忑不安:孩子会不会害怕,会不会丢了……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觉得可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本来五分钟的路我却出了一身的汗。到了家门口,我就看到台阶上有一个小小的身影,我三步并做两步跑过去一看,不禁呆了,这是我那活泼伶俐,总是满脸灿烂笑容的莹莹吗?只见她头上戴着一块纱巾,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男孩子的夹克衫,脸上一道道黑色的泪痕,“妈妈你怎么才回来呀?我好着急呀!这一句哽咽的话语把我惊醒,我连忙说:“对不起,妈妈今天有事。”女儿嘟噜了一句:“你每天都有事,就是没有我。”我心里涌起一阵难以名状的酸楚。我一再向孩子道歉,但她就是不理我,回到家我急忙开始做饭,等我把饭菜端到桌上,她已经睡着了,望着她那可怜的模样,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是啊,哪一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儿女?可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爱不仅属于女儿,更属于我的学生。学生是祖国的一朵朵小花儿,教师就是春风雨露,抚育着他们不断成长。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母爱。

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诗人饱含深情地歌颂教师,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比做无私奉献的蜡烛……,他们赞美教师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伟大的职业,所有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文学语言,早在学生时代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对教师油然而生敬意,我常常对自己说,将来也要当教师,我也要像所有优秀的教师那样拥有学生们纯真的感情和他们分享给我的所有成功与快乐。

工作17年来,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教师要有一颗“爱心”,而且教师的“爱心”要适当地向一些“问题儿童”倾斜。我现在所教的这个班里,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壮壮,妈妈眼中的他,任性冲动,行事鲁莽,不知危险,常有伤人和自伤行为;同学接触的他,不守纪律,爱动手伤人;老师观察到的他,智力平常,但因注意力涣散,学习过程受到严重影响。记得20xx年,我刚刚结束学习从外地回来,下了车,我马上来到班级,看望我的孩子们。这一天过得很愉快。放学了,家长们来接孩子时,把我围住纷纷告一个孩子的状,那就是壮壮。在家长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小打手”,班里所有的孩子在这期间都挨过他的打。他打人的手段也很恶劣,经常是用拳头打别人的脸,用脚踢别人的肚子。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不仅发现了壮壮的问题,同时更严重的是:在他的影响下,班里一部分男孩都在用这种武力的办法解决问题。怎么办呢?如果利用教师的威严,采用压制的办法,可能短期内也能压住他们。此时,一句话在我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靠看、靠管是带不出好的班集体的,学生出了问题关键在于疏、在于导。”是啊,尤其是幼儿,他们才四、五岁,正处于分不清是非,盲目模仿阶段。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一有空,我就给学生们讲团结友爱的故事,不仅我讲,我还让幼儿之间互相讲,同时在班里树立了一批好的典型,佩带“友爱使者”的标志。我的这一做法既是在扭转班级不正的班风,同时也是在为教育壮壮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果然,在大家的带动下,他改了许多。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留心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期待着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一次,教室柜子的一扇门由于螺丝松动关不严了,一连拖了两天,我都忘了去修理。第三天放学的时候,壮壮磨磨蹭蹭,半天也没有把书包整理好,我只好一边催他快些,一边组织其他幼儿往外走。我真不知道他又在搞什么名堂,把队伍带下去之后,我很快就回到了教室,站在门外,透过玻璃,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壮壮趴在地上,左手扶着掉下来的那扇门,右手正吃力地用螺丝刀拧螺丝呢!第二天,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全班的小朋友,大家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能够看出来,他满足极了。而且,我还补充了这样一点:我说老师的困难,壮壮都能够解决,小朋友们的困难,他一定更能解决,以后谁有困难,尽管找壮壮帮忙。渐渐地,他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中,小朋友们开始接受他,他也成了班级的助人模范。打人这个毛病一直没有再出现过。作为孩子,他们渴望老师真心地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需要老师用欣赏的态度赞赏和肯定他们,用积极的心理意向鼓励和期待他们。

我觉得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像孕育在土壤中等待发芽的花种,一旦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就会萌动、滋生。老师对他的尊重、赞赏和期待使他敏感地体察到一种友善的、诚挚的关爱,他则会本能地感觉到那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在召唤他们,那幼小的心灵就会无拘无束地处在一种愉快的积极状态,他的潜能和个性就会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出来。为了警示自己: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从本学期开始,我在班级定期进行了这样的测试:请大家说出这一周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并说清理由。最开始大家都说一些爱发言、听话的幼儿,人员很集中。听到幼儿的反馈,我思考了很久。我觉得自己没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于是,我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他自己。现在再搞这样的测试,几乎每个人都会很愉快地说出自己的名字。17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记得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前一天,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把送给妈妈的祝福画在一张纸上,放在妈妈一早起来就能发现的地方。很多孩子都制作了一张精美的贺卡。家长们对于此项活动极为感动,纷纷写来回执“感谢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希望老师多搞这样的活动,以提醒我们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看到孩子为我画的画,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家长的付出孩子看到了。”……由于家长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在育人,所以“将心比心”,他对幼儿园班级的工作都会大力支持的。

在这“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的交流中,我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在这交流中得到了成长、我的灵魂也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但在平凡的每一天,我们收获的却是孩子们的自由、愉悦、释放和本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欣慰吗?在园的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用慈爱呵护着天真,用智慧浇灌着稚嫩,用真诚开启着心灵,用希冀放飞着理想。所以,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4

篇一

摘要:对幼儿班级管理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从而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为今后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

班级管理;

策略;

优化

在幼儿园中,按照年龄人数组成班级,教师按照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管理,引导幼儿学习探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关乎幼儿的事情繁琐复杂,需要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投入更多的精力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保障幼儿生活、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吸收文化知识,培养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性格特征,让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优化幼儿班级管理的目标

幼儿班级主体是幼儿,以幼儿身心良好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为管理目标。在管理活动中,一切方法和措施均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幼儿跟随着教师和周围环境变化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快乐环境尤为重要。幼儿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存在共性,教师应该学习相关内容,明晰幼儿成长特点,掌握幼儿发展规律,正确教育幼儿,同时进行幼儿个性培养,按照幼儿独特的性格进行正确引导,进一步发展完善幼儿,培养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富有创造力的幼儿。

二、管理具体措施

幼儿班级管理复杂繁琐,合理运用各种管理智慧和方法,科学制定管理措施,提高教师管理水平,促进幼儿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

1、在幼儿生活上,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生活环境,让幼儿拥有干净整洁的生活场所,同时引导幼儿明白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让幼儿能够自觉养成爱干净、爱整洁的生活习惯。例如,幼儿在幼儿园中乱扔垃圾,教师应该细心了解幼儿为什么乱扔垃圾。是幼儿习惯使然?是幼儿不小心?或者是幼儿故意为之?多角度理解幼儿心理,了解幼儿情绪状态,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是幼儿习惯使然,那么教师应该耐心教导乱扔垃圾带来的不良影响,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对他人会造成怎样的困扰,从这些方面细心教导,不断纠正类似不良习惯,增强幼儿责任心。

2、在幼儿学习上,由于幼儿心智发展不完善,无法完全集中精神听课,吸收文化知识效率低。这需要教师在进行学习教育时,将精力放在幼儿身上,注意幼儿学习状态,随时观察幼儿行为,运用有趣的方式方法进行文化知识教授,不断提起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制作有趣的模型,色彩鲜艳的卡片,简单易懂的图画等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幼儿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在幼儿游戏上,由于幼儿肢体肌肉发育不完善,身体协调性低,这需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保证幼儿的活动量,发展幼儿运动技能,促进幼儿身体成长。例如,做游戏时,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单的游戏开始,如拍手、唱歌、跑跳等基本活动,注意幼儿运动状态并及时调节。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总之,优化管理从概念上改变幼儿园管理模式,从实际生活中改变管理方式,让幼儿在幼儿园中快乐生活、积极学习、健康成长,形成尊重他人观念,保持积极态度,拥有自信,敢于创新,不断进取。与此同时,优化幼儿班级管理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全面配合,形成幼儿园家庭互帮互联综合体系,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素琴。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班级管理[j]。快乐阅读。2013(07)

[2]李艳春。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特点及模式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周鸿雁。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09)

篇二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对于教育,陶先生功勋卓著。他的一生都一直把教育当成大事来干,当成事业来做,所以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过程中以此为“乐”、乐此不疲。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根据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乐”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智慧大厦的坚强根基。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成为快乐的教师,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快乐的成长。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我们的学生真的学得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教师一定充分利用幼儿教育的优势,让幼儿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关键字:幼儿园;

一日活动;

学前教育;

快乐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相关背景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对教师、对幼儿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于学校来说,幼儿园一日活动主要涉及到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幼儿的特点为依据,结合幼儿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教学方法,以营造健康,快乐的幼儿活动氛围,使得幼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只有实现了幼儿活动的快乐,才能实现其教学过程质量的保证;

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幼儿的教学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还需要帮助孩子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在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中,促使学生们能够得到对身体的锻炼,以及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的相互合作,培养起交朋友的能力。进而才能保证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身心健康,能够和谐的发展;

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因此只有老师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和内容,才能满足当前幼儿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过于单调,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难以使得幼儿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进去,由此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幼儿园的教师更需要仔细把握住每一个细节,在生活处处都能够让孩子们得到锻炼,在体验中成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形成一定的秩序,并且还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才能让活动达到真正的效果。而在幼儿园一日游的活动中加入“快乐细节”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快乐教育,营造快乐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二、“快乐细节”概述

(一)“快乐细节”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生活活动的教学、集体游戏和游戏活动的教学之外,新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那就是“快乐细节”的教学模式,是让幼儿们能够在快乐生活中得到教育的目的,有效地形成了对以前教学模式的补充和配合,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教育环境与氛围中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生活和环境,以及心灵上的学习。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幼儿的教学里,每个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教育方向,而只有把它们相结合,才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缺一不可。而新提出的“快乐细节”的教学也占到了非常大的比重,是幼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二)“快乐细节”的具体表现

1、拍手式问候:在孩子走进幼儿园的时候,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包括老师、门卫、医生等都会与每一个孩子进行拍手式的问候,让学生与老师们之间的亲密感增强,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被全校重视的。对孩子来说,这种拍手的方式不仅仅只是一种问候,更是一种游戏的方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开心和满足。

2、成长式鼓励: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成长式鼓励的教学细节。成长式鼓励与其他的鼓励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成长式鼓励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激励,而不是片面的说些鼓励的话。成长式鼓励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的时候,在学生沮丧、挫败的时候,更需要进行成长式鼓励。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并且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心的正能量。

3、音乐:音乐是世界上很美妙的一件事物,音乐对听者的情绪感染能力很强,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孩子们内心变得平静,激烈的音乐则可以让人兴奋。所以在幼儿园的晨间活动时,就会采用欢快、活泼的音乐,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投入运动状态,并且在早操的活动中,放弃了传统的统一做操的模式,让学生能够更自主的选择自己的活动方式。而起床时与课间休息时的音乐就会采用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氛围中感到惬意和闲适。

4、自助式的用餐文化:让小朋友们可以自己选择餐具、自己选择一起用餐的小伙伴们、自己选择自己的食物,除了中餐之外,副餐点心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得每次用餐的时候都是孩子们特别开心的时候,甚至是一天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刻之一。

5、睡前故事:让孩子们可以在童话故事里入睡,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美好的故事还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让孩子能够在老师讲的睡前故事中入睡,还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入睡情况调节自己的音量、语调语速等,并在睡前故事的选择上,选择了更温馨优美的短小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还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让孩子在故事里体会其中的意义。

6、快乐带回家:通过把快乐带回家的活动,帮助孩子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分享和传播快乐,不仅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快乐之外,还能学会分享的乐趣,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快乐细节”的时间安排

快乐细节的时间从学生进入校门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在学生回家之后却还没有结束,可以说快乐细节的开展是贯穿了学生的每时每刻。

(四)在“快乐细节”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建议

1、在快乐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譬如说,“把快乐带回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对游戏进行拓展,在学校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情感,让快乐能够更直观的被传递、被分享、被感受。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非常好的帮组。

2、在快乐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在目前的快乐细节的内容上加入新的快乐细节,让学生能够在更有趣的活动中培养更多的好习惯,譬如说,教师在学生的点心时间可以增加分享的活动,让学生在吃点心的过程中,分享自己最近新认识的字,分享最近发生的开心的事情等,让学生能够在分享的时候,结交到新的朋友,增加同学、老师间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3、对快乐细节更加灵活的使用:譬如说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点名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拍手式的问候方式,让学生与老师亲密接触,满足学生心灵上对老师的尊敬,渴望与老师互动的心情。使得快乐细节的活动开展不是一板一眼按照流程来、没有心的活动,而是非常有爱,有生命力的活动。

四、总结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幼儿非常精彩的记忆。在幼儿的一天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也应该在幼儿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也是符合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一日活动能让幼儿学到新的东西,但是都不是刻意为之的,都是在很轻松、随意的环境中的渗入式教育。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从单纯的课堂教育变成了无时无刻的生活教育。对幼儿时期的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幼儿教育中“快乐生活”的品牌做出了推广和实施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蕾。快乐细节:成就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精彩[j]。上海教育科研,2010,07:94-95.[2]许倩倩。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3]王小溪。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4]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5]田波琼。幼儿园课程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4.[6]姚艳。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2.[7]于雪萍。教学游戏化活动环境的创设及教学[j]。早期教育。2003(06)

[8]王莉,雷灵英。优化活动环境提高教育效益[j]。学前教育研究。2000(05)

篇三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相比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主动学习,也是幼儿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是否快乐?是否主动?是否投入?环境的创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幼儿发展的条件,它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幼儿每天都要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已经能渐渐突出在材料提供上的多样性、层次性等问题。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样的环境创设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不断深化或调整区域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的觉察他们提出的问题、困惑和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在环境创设中的角色定位,使环境成为引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让环境引发幼儿思考,使集体活动内容与区域活动内容相互协调和渗透。

在以往,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对教育过程的精心设计而很少考虑创设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操作材料、游戏玩具等,都非常重视其“教育的目的性”,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环境创设的作用,却只在活动开始前几分钟才将与活动内容有关的图片、挂件等布置在教室的四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量”的积累过程,这样的环境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支持性”。《纲要》指出:“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重视环境的“活动性”,让环境引发幼儿思考,使环境与幼儿互动对话起来。记得在中班下学期的“逛商场”主题中,有一个“设计迷宫”的内容。孩子们都喜欢走迷宫,因此我提前将收集到的现成的几副迷宫图经过加工,分散贴到手工区的墙面上。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的来到迷宫图前走迷宫。几天过后,我又在墙上增添了教师自制的迷宫图,并告诉幼儿这是老师自己设计的,这一下孩子们的兴趣又来了“原来迷宫图还可以自己画呢”。有的孩子当即就说这种迷宫图我们也会画的!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没有立即组织活动,而是让幼儿再次分散到图前,了解设计的方法、可呈现的不同主题等问题。待时机成熟时,我就组织了设计迷宫图的活动,在活动中由于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创作中孩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可以说没有一副作品是雷同的。许多孩子设计迷宫的创造性被激发,一个集体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与他们,于是在充满神秘和布满“迷宫”的科学区域中,总是座满了设计迷宫的孩子。孩子们对自己的创作是非常珍惜的,于是我又和孩子们一起将一副副作品取代了原来的现成图片。孩子们在作品墙前相互欣赏、相互比比划划,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被关注的快乐。

二、让环境促进幼儿间的互动交往,使同一区域的内容在目标层次上得到深化。

《纲要》同时指出:创设环境的能力和内涵应包括“促进儿童间的互动与交往”,同伴极其交往是儿童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孩子们到了大班,对知识的苛求欲望明显增强,他们逐渐喜欢上了图书,而幼儿园为孩子订阅的杂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了。为此,我们结合“我喜欢看的图书”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家长沟通,动员孩子们把家中优秀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和同伴共享,设立“班级图书馆”。让每组幼儿将自己的图书进行分组摆放,让幼儿为他们自己小组的图书总数进行统计,然后每周为他们进行数字更改,幼儿的借书情况用“幼儿借书登记表”来登记,定期为幼儿的借书情况进行评价,评选每月的“明星图书”和“爱书明星”,让幼儿成为图书的朋友,爱看书、爱借书、爱护书。同时把幼儿园里订阅的图书用文字进行标识,让幼儿整理的时候将书名与书袋上的汉字对应起来,发展了幼儿的良好看书习惯,发展整理图书的良好规则。我们班级的“小小图书馆”已经设立了整整半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每天放学的时候借阅图书的孩子总是围得水泄不通。我想,正是我们为孩子们所设置的这样一个环境,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交往,使同一区域的内容在目标和层次上得到深化。

三、让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生成区域活动内容。

幼儿园《纲要》强调:“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性等。因此,创设积极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来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园是很普遍的事情,以往,我们总是在空地上或在几个瓶罐中种上一些容易发芽、容易管理的植物,然后任由其自由发展,幼儿的观察也全是自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这些植物极其生长变化熟视无睹。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当我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好各类种子后,组织了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是什么种子?会发芽么?怎样才能让它们发芽?在讨论中,有的孩子认为有的种子会发芽,有的看去黑乎乎的不会发芽;

有的幼儿认为种子只有在泥中才会发芽,水里就不行。对幼儿的这些分歧,我没有当场做种子发芽条件的总结,而是鼓励幼儿一起找来透明的瓶子和小罐子,让他们自己把各种种子分开分别放在泥中和水中种植,并在区域一边投放了白纸和笔,鼓励幼儿观察并记录。孩子们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都要去“探望”这些“种子宝宝”,并不时的传来惊喜的话语,“黄豆发芽了”“黑的种子也有小芽眼了”“云豆的叶子真大呀?”“水里的种子也开始长牙了”“快来看这种种子的根与那一种根不一样的呀”……他们在那里观察讨论后记录了种子的生长变化。期间,有的孩子为了活动更丰富,还动员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并带到幼儿园中给同伴介绍。可以说自然探索角的这些材料环境的创设,很好的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并由此生成了系列丰富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四、让环境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整合主题活动内容。

有位外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客观看待幼儿教育现状,不禁让人生出几分感慨。孩子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即便是在卫生间,也有老师看着,不能玩水、不能大声说话。这样既定的教育模式怎么能让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呢?因此,教师要给予孩子完整的感觉,恢复他们快乐、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使他们积极参与自我的发展和建构。进入秋季,是昆虫世界最斑斓的时节,孩子们在草丛中玩耍时发现了昆虫的世界,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讨论的话题从“战斗陀螺”逐渐转为“奇妙的虫子世界”。于是,我将整个走廊变成探索区域,把一些昆虫的图片张贴在墙上,并鼓励、支持幼儿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虫子图片、标本带到幼儿园中,或把捉到的虫子养在自然角中。这一阶段,探索区中的孩子们对虫子世界的兴趣空前的高昂,每天都有孩子从家中收集图片带来,也有的是孩子们自己画的,自然角中昆虫盒里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指导下,幼儿逐渐了解了昆虫的特征,并能主动提出要将昆虫和其他虫类分开来,要将益虫和害虫分开来,在探索区中,孩子们相互讲述着自己了解到的不同昆虫的奇异的特性,有的孩子则娓娓地说着自己捉昆虫的趣事。现在,整个走廊成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孩子们在由此而展开的手工区中用各种废旧材料把制作昆虫的装饰品;

在绘画区中绘画昆虫;

语言区中,他们又相互讲述着昆虫的故事……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围绕着“昆虫”而展开着主题活动的各个内容,并使主题活动的各个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延伸和发展。

篇四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一个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到:“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

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要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可以通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寓行为习惯培养于生活和活动中,“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真正会做。” 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

良好习惯 培养 巩固 爱学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何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幼儿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稚园室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信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蒙台梭利毕业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稚园之效力;

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的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

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定了不易变。”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例如,幼儿园午休结束后,幼儿在穿衣服时,表扬她得衣服漂亮,并说弄脏了就不漂亮了。在玩桌面玩具结束后,问孩子玩具是否整洁,让幼儿尝试整理的物品。在幼儿游戏活动时,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要求自己,克服幼儿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这样会比传统的说教更容易唤起幼儿的共鸣。

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未成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好的行为习惯也便于养成。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如针对幼儿“拉扯小椅子”的现象,我们首先请他们观察磨损的椅子,然后讨论该怎么保护这些椅子,经讨论商定出共同的规则“轻搬轻放,有倒下的椅子及时扶起来”。在规则制定后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轻搬椅子、轻放椅子的正确方法,而后在搬椅子过程中检查督促幼儿的执行情况,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肯定,而对于违反规则的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惩罚。还有“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一规则也要多次重复才能被孩子们所领悟、执行,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的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发展。将终身教育意识灌输进儿童思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热爱学习。

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观念先导因素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43%的人认为是“家长在家重视训练”;

41%的人认为是“教师重视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38%的人认为是“家长无所谓,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态度”;

45%的人认为是“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纵容”。这集中反映出一个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观念先导”问题。

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熏陶因素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立于不败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的多样。其中,榜样法是经常会提供的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首先成为他们最易跟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为此,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抓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表率。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了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

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到了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都牢记把垃圾扔入箱、吐痰入盂,过去常有倒剩菜剩饭的现象也不见了,操场上带班活动后乱丢的器械也能及时整理好。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教师们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儿,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生活体验法也是常见的训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日常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清洁;

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不要影响到他人,游戏手工时,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教、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造成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除此,家园合作也是促使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家园的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园教育步伐保持一致,形成共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效的形成。通过经常与家长互相交流,引起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和教育态度、方法,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教优势,给幼儿以积极良好的影响。家长还要成为幼儿习惯培养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配合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陶行知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

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对于家长而言也应如此,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修养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形将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

二是期望太切。”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忽视”是决不可取的,但也不能期望习惯养成的一促而就,还得尊重幼儿的特点,正视养成过程中的不断反复。因此,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多一些细心和关心。

参考文献:

⑴方明编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⑵李冰晖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11年第7期

⑶赵静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第09期

⑷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⑸雷玲 《教师要学陶行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出版

篇五

[摘要] 对幼儿来说,数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但同时数学也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只能用适合他们年龄与特征的方法来进行,而幼儿更是喜欢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本文就如何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和运用数学三大方面来阐述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证实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其初步的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幼儿的运筹帷幄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育 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能训练出清晰思维的智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幼儿来说数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而这种需要就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隐藏着数学知识,都能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经验准备。《纲要》也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可见数学发展的动力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联系中去寻找,充分说明数学是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小班的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感知运动水平,他们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东西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产生联想。在许多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重复地、耐心地教幼儿某些数概念,而幼儿只是机械地应答或死记硬背某些公式、规律。这样导致的教育效果是幼儿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数学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更缺乏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此研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热爱数学,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一、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幼儿在教室是,教室可引导幼儿发现教室里的各种数学信息:几个小朋友、几张凳子、几张桌子等等。学会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1、生活中寻找显性的数学内容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内容是显而易见的,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显形的数学内容。从孩子最爱的玩具开始,每当孩子玩那些大小、色彩、形状不一样的玩具时,我总会一边和他们玩一边有意识地说:“啊,我发现了一块三角形的积木,真漂亮。”马上就会有孩子接着说:“我发现了正方形的,我发现了圆形的……”“哦,原来各种玩具都有不同的形状,不知到还有没有不同的?”马上有孩子会找不同形状,大小等。有了几次的引导后,总会有幼儿在玩玩具时自主跟小朋友讨论。而后,我慢慢从玩具延伸到了其他方面,如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幼儿园教室的桌子凳子,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并通过班级活动“找一找”来发动孩子在周围,在家里,在路上等去寻找数学,由于孩子对周围的一切总会感到好奇,因此他们在找时也充满着愉快、轻松、好奇的心情进行,当然幼儿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时,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

2、生活中寻找隐性的数学内容

除了显性的数学内容外,我还带幼儿寻找生活中隐藏着的数学内容。我随时随地、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数学的简单知识,并引起兴趣。如:中午起床穿好衣服后,考一考孩子:“你今天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午餐时请孩子分餐具,每人两个碗、一只汤勺,教幼儿了解“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

慢慢地,孩子对数与数之间的变化也有了初步的印象。除了我们的引导外,孩子们也会自主的发现身边的数学,如吃蛋糕是会比较谁的大谁的小等等,逐渐在生活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促进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孩子的主动学习,而小班孩子的主动学习则是从感受开始。

1、从生活化的环境中感受

幼儿学习数学是从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必须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才能够使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知识内化于头脑,成为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数学环境供他们摆弄数学玩具,从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孩子们踊跃从家中带来了小盒子、易拉罐、酸奶瓶等,可谓千奇百怪,应有尽有。这一寻找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首先要明确目的,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筛选出可供选择的材料,最后自行设计出材料的玩法。如他们把收集来的酸奶瓶按大小排列;

易拉罐按高矮排列;

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此外,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数学概念也不计其数。我们鼓励幼儿交换自带材料,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发幼儿探索不同材料蕴涵的数学关系。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

不同主题的产生来自于生活中不同的方面,而主题环境中的内容也渗透了其中的种种。如在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中,我请孩子带来了“全家福”的照片,作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由于孩子身处小班,对亲人有无限的依恋,因此孩子对照片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总会围坐在一起观看。这些照片中的人物,5个以内的数居多,非常适合孩子对5以内数的感知。我引导孩子们一起说说照片上有谁?有几个人?比一比你的照片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按数量的多少给照片排排队等。同时我还通过让孩子给照片中的爸爸妈妈送“礼物”逐步学习数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学习主题中数学和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充满和谐、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氛围。

2、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感受

(1)主题情境化的数学活动

自然融入主题活动,统整各方教育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打破学科的界限,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将数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使数学内容生活化,这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难点。仔细翻阅不同类型的整合课程教材,普遍对语言、健康、社会、艺术四个领域的整合阐述得较为详尽,而对数学这一学科如何与各领域整合阐述得较少。要将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进行的幼儿数学教育真正融合在主题活动中,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也就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也包括在设置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同时《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例如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地方”。这里也蕴涵着许多数学信息,如自家的门牌号、楼层序号、公交线路等。于是,教师设计了“找家”的数学活动,其中关键性的提问有:(1)去××家,要乘几路公交车?(108)(2)(出示126 路)是这辆车吗,为什么?(3)(出示门牌号 301)××家是 601室,还应走上几楼?(4)601 室应该在左边还是右边?……在找家这一活动中,我们还延伸出了“看房型图”、“设计新家”等系列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实现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换,使想像中的问题具体化、概念化。

如果说以上“生活情境的创设”、“与主题活动的整合”都以集体教学为主,人为控制因素较多,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如结合日常生活,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常规性的记录,既从中渗透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又能激发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的热情。如每天的气温记录(表现形式有条形统计图、散点图)、出勤统计、自制日历、生日记录等。总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是多样的,给予我们的探索空间也是无限的。

(2)操作体验化的数学活动

我除了给孩子创设生活化情景外,也引导孩子从操作入手,来进行“数”的感知。如早晨吃副餐时引导幼儿自主的去分配饼干,让幼儿在分的过程中去感知数学。除此之外,我们还自创自编了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使孩子不仅在生活中,在各个活动中、游戏中都能感受到数学。

三、支持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提升充分实践数学的经验

将数学回归于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例如在幼儿玩玩具时,我数了十个玩具依次放好,让幼儿进行点数我发现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进行十以内的点数但却能进行五以内的点数。

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也使孩子能无时无刻不置身于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而去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当然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数学秘密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只有我们教师积极探索出好的引导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让幼儿发现数学,热爱数学。

篇六

【摘要】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社会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变量,其性质与水平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对儿童个性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重点,符合新《纲要》的要点,运用情感教育利于孩子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建构;

和谐;

师生关系

新《纲要》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实教育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往往忽略了其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幼儿面对的困惑日益增多,来自家庭、教育机构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呈现出胆怯、紧张、孤僻、易怒等不良情感情绪。家庭矛盾,不当的教育方式制约着其心理健康发展。导致一些幼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不顺,与教师、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恶化。针对这些情形,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我们应当从幼儿的情感教育着手,运用幼儿情感教育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全面发展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观念认为情感教育是将认知和情感结为一起的融合教育。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以实现个体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发展。另外情感教育还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与认知教育融合,并渗透于德、智、体、美、劳诸教育之中。使原来分离的诸教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

二、运用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新《纲要》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和思维往往受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常常以自我情绪为中心。所以幼儿的情感发展还很不成熟,需要依赖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如:从小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意识,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他们学会谦让;

学习或活动过程中失败了感到灰心时,帮他们找出原因,树立信心;

在幼儿与同伴相处中出现别扭时,需要教其学会珍惜同伴的友谊,懂得宽容等等。努力在幼儿各种情感活动中,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和情感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

2.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尊重幼儿情感发展规律,站在幼儿的立场上,贴近幼儿的生活,向他们心理距离逐渐靠拢。陶行知先生在“小孩不小歌”里说到:谁若说小孩小,谁就比小孩还要小。幼儿的自主情感,自尊需求显而易见。所以只有真正站到幼儿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方能看到他们眼中的、心中的世界,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情感基础。

3.师生关系向来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取向对幼儿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艺术的力量,以知识学习的过程为依托载体,引领孩子在情感教育活动中感悟人世间的真,大千世界的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善。孩子的心灵一点点地被感化,一个方正的“人”字会一天天占据他们整个心灵。《于丹〈论语〉心得》这样写道:“关爱别人,就是仁慈;

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所以,幼儿教师时刻细微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特征,智慧地利用情感教育活动,构建以情感为纽带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的主要策略

(一)改善师生关系,做幼儿的心理调节师。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少教师把目光更多的停留在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处理和控制上,缺乏与幼儿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双方的互动陷入消极和被动,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1.要热爱尊重幼儿。“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幼儿,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幼儿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雕塑每一个儿童。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决不能因为孩子调皮就惩罚孩子,我们幼儿教师决不能像板桥幼儿园的那位老师那样,孩子犯错了,就体罚孩子,这样做会给孩子们的幼小的心灵带来无法估量的创伤。孩子倘若从不犯错,还要我们幼儿教师干什么?因势诱导,引导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热爱”和“尊重”是一体的,尊重可能常被我们忽视,都以为幼儿还小,哪有什么自尊心?有这样想法的教师就大错特错了,孩子们虽然小,但他们同样有自尊,在不经意间,就不知不觉地伤到了孩子们的自尊,殊不知一个幼儿的自尊心若在幼儿阶段就受到伤害,这样的伤害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我们应当在孩子们不小心犯错误后,多一份包容,委婉地提醒他错了,同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想问题、做事情。我们要不吝鼓励,维护幼儿的自尊。

2.要了解幼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每个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孩子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交”,与幼儿友好、融洽交往。

3.让孩子当主人。知识和兴趣最终要靠孩子们自己去掌握,教师在孩子们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做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去分派玩具和任务,做自己的主人。由此,我们可以在孩子选择过程中,挖掘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

首先,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满美感的环境,通过墙饰布置,向幼儿展示了他们的绘画和作品,使幼儿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创设丰富多变的活动区、角,幼儿通过在各类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性情。

其次,创设精神环境,进行情绪体验。

教师和幼儿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在交往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能左右情感交流的深度和范围,能控制情感的性质。在幼儿园里,教师应该始终以愉快、积极的情绪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快乐向上的群体中,使之产生良好的心境,体验一种愉悦的情绪,起到了以情育情的作用。

最后,提供有利于充分发展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交往中丰富情感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性格。

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决不单纯是一种摆设,而要发挥它的教育作用,要充分利用活动区,丰富幼儿情感。目前,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条件,使孩子们失去了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代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性强,做事缺乏自信心,唯我独尊等不良个性品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先后创设语言区、美工区、建筑区、计算区、图书区、拼图区等。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到经常更换,材料投放有不同层次,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家园互动,使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实施情感教育。

1.实施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受家庭、幼儿园、社会三大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园必须依靠家长的支持,实施家园共同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长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注重家庭中幼儿的情感培养,则会使幼儿园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阻碍幼儿的顺畅发展。因此,在加强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家园活动,引导和帮助家长重视情感教育,并在家庭中也广泛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2.家园配合,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如何在家中营造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做游戏)如何树立正确的榜样等,使家长掌握了合适的教育方法,从而更有力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家园教育通力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情感教育、良好行为的巩固,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幼儿的情感发展,除受生理影响外,更多的受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探索幼儿情感教育的方法,促进幼儿情感的积极发展,并在幼儿情感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的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学前卫生学》,万钫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鹤琴全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七

摘 要: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入学筹办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了相当的重视,法国围绕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着各种改革试验,了解他们的试验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也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关键词:法国“幼小衔接”措施 中国 问题 启示

一、法国“幼小衔接”的措施

法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学前教育对今后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今后学业成败的关键。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良好的过渡性,法国在1975年颁布的《阿比改革法》、1989年7月颁布的《教育方针法》以及1990年9月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的有关条文中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的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一)1991—1992学年在33个示范省实施“学习阶段”的尝试,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

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

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母育学校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大班的学生开始做一些具有基础学习特色的活动,和小学前两个年级的学生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样,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就实现了一体化。[]

(二)1990年,法国政府规定合并母育学校和初等教育的视导监督工作,以利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法国国民教育督学的主要职责为:第一,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察;

第二,小学督学、技术教育督学、学徒教育督学和信息方向督学,督察初等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教育工作管理和评价教师及有关人员。

(三)增加男性教师比例,鼓励男性教师进入母育学校担任教师。[]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园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应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另外,由于法国的的幼教机构男教师所占比例比法国小学教育低许多,所以应该鼓励更多男教师进入幼教机构任职,由此加大男教师在母育学校(法国的教育机构)中的比重。

(四)将学前师资和小学师资统称为“初级教师”,一律由省立师范学校培养。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由此可见,法国自近代以来学前教育在世界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主要经验在于政府历来重视学前教育,抓住了“幼小衔接”这个关键期。

二、从法国“幼小衔接”看中国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各国重视,我国为了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学前班”应运而生,学前班大多是附设在小学内或幼儿园的大班,作为入学准备班。这样做,确实减少了一些幼儿入学时的困难,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单向性

如今,很多幼儿园已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很多小学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只有幼儿园需要做好衔接工作,不主动接触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很少能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从而加大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难度。

(二)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但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教学活动的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

(四)突击性

现如今很多小学在招收新生,会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并以此来作为是否接受该生入学或者给新生排班的主要依据。摸底测验的成绩也因此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故很多幼儿园迫于此压力不得不在大班的时候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五)盲目超前性

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提前将小学部分的教学内容提前教给孩子,忽视孩子的自身需求和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刚入学时,感到学习很轻松,导致上课不专心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已经与学校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宗旨相违;

且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加深,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加,孩子的“储备知识”用完,但已经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这就出现了适应难度,造成学习“没后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和家长的原始出发点相违背。

三、借鉴与启示

从法国“幼小衔接”措施的成效以及我国存在的问题来看,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配合与协作,双向靠拢。

衔接工作是两方面的事情,只有一方向另一方靠拢,是搞不好的。要注重儿童入小学“顺理成章”的过渡,强调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相互靠拢,尽量引导好儿童走好这个“坡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

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上相互靠拢;

为幼儿入小学作好心理准备。

(二)重视全面发展。

幼儿入小学的预备教育,不但要重视儿童的知识教育,而且要重视儿童智力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并且为儿童多方面的适应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三)改变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现状。

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足够长时间的社会与学习适应性教育,真正意义上减缓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坡度,而不是在大班临毕业前做一些突击性的训练,或做一些诸如改变课桌摆放形式,延长课时等表面性的工作。

(四)幼小师资合流培训。

我国现存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分离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小学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系统,导致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衔接等理念上认知脱节。因此,要强调幼儿园教养员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联系,强调相互了解对方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方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以便更好地使幼教与小教衔接。

(五)合并幼儿园与小学的监督评审工作。

这就要求负责初等教育监督评审的教育专家具有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以及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评审制度,以进一步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四、具体实施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教师要不断发现探索,使幼儿在平常的一日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为幼小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准备丰富多样可操作的材料,在激发孩子的兴趣的同时,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发现。让幼儿变成游戏活动的主导,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同的玩法,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以及动手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精神。且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发现创造给予肯定,提升幼儿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进取心,促进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让规则渗透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在给予幼儿充分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给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如在活动后,必须坚持让幼儿整理好自己使用的器材或者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在规则的约束下养成习惯,便会主动地去做,形成使命感。且在生活中,也要制定相应的作息制度,使幼儿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孩子长时间地适应有规律的生活,在规则意识的调控下,便会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且逐渐形成荣誉感、务感和责任感,从而为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作息规则打下基础。

(二)、帮助幼儿了解、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度过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

1、幼儿园的孩子其实对小学是十分向往的。家长要及时留意幼儿的心态,有空可以多带孩子去小学校园走一走,熟悉校园的氛围,激发幼儿对小学校园的兴趣,以及对于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2、小学的作息时间和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老师都是全程陪伴,保教合一,作息时间比较灵活。而小学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的作息时间有比较强的固定性,这一点幼儿可能会比较难适应,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相互配合,加强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固定式的作息时间。且幼儿园教育内容主要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知识。而小学教育内容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社会、自然等学科性质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教育内容,教师和家长要耐心指导,适当地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拟人化,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由此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将数学的运算用小动物卡纸或者水果代替,且利用实物操练,可以使幼儿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自己动手操作的练习远比抽象的数字更加容易被幼儿接受。

篇八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和教师所重视,他们认为这是提身儿童素质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这之中有很多的家长和教师更青睐于美术教育,这对学龄前儿童,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从小对幼儿进行美术培养这对幼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目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严重阻碍了儿童美术教育的规范化过程,影响幼儿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于是,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许多问,美术教育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一)家长与教师对学前美术教育方面的误区

1、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教会孩子画一张美丽的图画,或者学会做一个好看好玩的玩具就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以及任务。所以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准确描绘和表现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过分注重标准化。

2、美术教育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但很多家长和老师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而忽略了学前美术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促进幼儿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独特作用。

(二)美术教育机构的以满足家长需要为目的的模式化教学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去上美术班,认为这样就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获得一项技能,这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本身是一件好事。根据研究,3~6岁的幼儿能凭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来进行思考想象,他们对自己能触碰到的事物材料等都充满好奇,这样就为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因此美术教育很容易就会被幼儿所喜爱和接受,从而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就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于是,为了顺应家长和幼儿的需要,各种各样美术培训机构如笋春雨过夜后大量涌现。

根据上述所说,许多父母的艺术观念尚未建立,这是美术教育改革中面对的主要问题。父母仍然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绘画的好坏,或以吸引成人眼光的标准来定义儿童的画,用“象不象”“颜色运用恰当不恰当”“构图丰富不丰富”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违背了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导致孩子不因爱而画,但因为老师,家长而绘画,这对引起孩子绘画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而许多美术培训机构以满足家长的“可见”的心态,实施教学“模式化”,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对孩子要求用同样的形状线条,相同的颜色复制同样的作品。强调成人化,强调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灌输法,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幼儿画失去了自然、童真、童趣。这样教出来的画面,构图饱满,色彩鲜明,深受广大家长的青睐,所以这样的美术教学机构就成为了许多家长的首选。但是他们满足的是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了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真正意义。

因此,我国学前美术教育虽然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广泛重视,但教育的目的以及方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与教师对学前美术教育目标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及教育机构对学前美术教育过于功利和标准化的死板教学方法,从而造成了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

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我们对学前教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应联系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现况,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具体概括如下:

(一)以培养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促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审美心理以体系结构的方式,沉积于人的心理所构成审美心理的总体结构体系。培养幼儿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可以帮助孩子通过系统的进行完整的审美感知,有助于幼儿完整心理结构的形成。一个特定的审美人格的形成,长期在艺术的审美环境中,可以使人的审美心理建设和发展得更加完善,美术教学活动使幼儿产生了对审美的需要,与一个特定的审美人格的形成,只有在艺术中长期的熏陶下才能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发展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更加完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一个人的审美、创造美的人格教育

1、培养敏锐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

(1)幼儿认识事物的特性往往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直觉阶段。在幼儿心中他们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是那个样子。儿暂时还无法把自己和外界事物完全清楚分开,认为外界的事物是对着自己来的,甚至是为了自己才会产生的。孩子会认为月亮是在跟着他在走。

(2)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从一般到分化的。幼儿通过视觉和感知从开始就把握的材料,是对整体事物简单大概的框架,例如,幼儿认识树,先从整个树的认识开始,在对他的树干、树枝、树叶进行认识,知道这样是一个整体的树。

(3)孩子们经常看的拟人化的世界,把外面的东西都看成和自己一样有生命,觉得自己所感受到的,物也能感受到它可以感觉到。美术作为一种独创艺术,具备加强感知的有力的手段,敏感意识,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孩子审美器官的灵活性和活跃性,激活幼儿对生命力感知的特殊能力。例如:我们看到火会温暖,温暖的感觉,看月亮,将有一个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的认知能力较成人而言较强,这是因为它们不会受到由理性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例如,一个圆形的,孩子们说:“这是太阳”,“这是按钮”,可成人会盯着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不规则性等。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儿童与艺术家有相似之处。他们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获得线条、形状和韵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应注意引导孩子去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能力,增强儿童对事物风格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组织线条练习课题“下雨啦”,这张画不仅仅要求儿童能画出雨线,其次最重要的是能体验在下雨时,天空黑压压的感觉。激发孩子们的体验这些或粗或细强度的不同的线条,运用或轻或重的颜色进行表现。

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情绪是由日常情感升华、分化、发展从而发生的。是由幼儿自身内心所选出来的或是内心感受得到的与自身生命活动一样的对象才可以使幼儿产生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强调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共鸣、识别和情感转移的动态过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只有幼儿投入大量的审美情感因素,才可以使幼儿以欣赏者的身份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激情的情感体验更是引发儿童灵感的能源。由于愉悦审美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认知的表现,如果注射为话题,孩子们都有过的经验,注射必须面对现实的勇气,而不能停止痛苦,哭泣,儿童在表达恐惧的画面表现,也正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幸福和悲伤,失败和成功,勇敢和怯懦等组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美感体验。

3、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挖想象力强,写实力差,这是幼儿的共性。他们尚且是以想象而不是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世界,虽然这种想象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但这也恰恰是他们最闪光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可定和接收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支持幼儿积极地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且大胆地表现,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美术元素为纲要有序组织和设计美术教育内容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长期实践中,美术教育通常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原有的功能,是因为在于缺少对美术教育的实质缺乏清晰的认识,通常把美术内容与形式的理解相分离。例如,为了吸引家长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估儿童画,以“象不象”“色彩合理不合理”等标准来给孩子的画定位置,却忽略了美术形式的教育。我们常常遇到的儿童画的内容是丰富的,无论是主题否鲜明,却忽视了美术教育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教学方法是不合适的,而作为一种手段来复制,造成过早得使儿童绘画,变为“模式画”的情境模式。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务必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绘画要素作为美术教学实质的重点,重点让儿童对外形布局特点有知觉的驾驭,理解和颜色属性和设计构思表现的体验和了解。

1、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外形构造特点有知觉的驾驭,一直是全体学前儿童所需要不断练习和掌握的,咱们引导幼儿应该是从学习线条开始,先从涂鸦入手,经过那些错乱交加线条的练习,渐渐认识到线的长,短,直,从而呈现直线和弧线。譬如,小班美术活动的“五彩气球”,“小鸡吃饭”,“小羊吃草”是通过直线、曲线、线的长短和变化来表现的,孩子在活动中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自觉地把线条美的要素运用到幼儿美术活动中来。

2、对色彩性质的了解颜色运用是美术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幼儿对于颜色的反应是强烈的、敏感的,他们对于颜色性质的了解与运用,须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锻炼,时常展开分辨不同颜色的艺术活动。

应该让孩子自发的产生对艺术情感的冲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颜料,工具和纸张,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培训,教会使用的工具的能力,让孩子们获得早期绘画色彩丰富的经验和机会。如此的课题策划与施行,是契合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

所以我们应该以艺术元素为纲要,遵循儿童艺术活动的设计,系统的基本原理,有序的组织和设计艺术教育内容包括主题,情节,图像等,充分利用孩子的本能的冲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色彩、工具,进行必要的培训,培养他们使用的工具的能力,让孩子得到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技能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设计与实施,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张建国:幼儿园开放性绘画教育活动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3]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易晓明: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幼儿教育,2005年z2期

[5]裘指挥:来自瑞吉欧理念的思考——关系和谐中建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z1期

[6]张金梅:

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7]秦元东,唐淑: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论陈鹤琴关于幼稚园环境创设的思想,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8]侯莉敏:浅论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李英利: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河南教育2003年第1期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5

摘要: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了幼儿教育,它为我们开辟家园共育新形式带来了契机。文章从四方面入手就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家访形式、家长会、幼儿开放日、电话联系等家园联系和沟通方式,为家园合作交流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和谐沟通的途径和策略,努力实现新型的家园网络互动,促进家园共育新渠道的开发与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幼儿园教师的思想理念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师的思想理念。首先,教师从陈旧的教学观念中走了出来,树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了现代人才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在教学中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训练幼儿的创新思维,从而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掌握了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会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学会了制作网页,建立网站,撰写自己的博客等,并具备在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上操作能力等。再次,教师学会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弥补教学中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家园交流的方式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变得越来越繁忙,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家长很少亲自接送孩子,他们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非常少,这会影响家园正常的交流。幼儿园不能及时让家长掌握对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情况,同样家长也不能把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幼儿园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建构为家园合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家园交流更方便,更省时、省事,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在平时的家园互动中,家长能及时掌握孩子一天在园的表现,了解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师也能从家长那儿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日常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如教师在每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每一次半日开放活动前后,都可向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使活动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现在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不但能宣传本园的教育理念、教育资讯,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而且为家长学习提供了网络资源。家长则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浏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下载幼儿喜欢的视频、音像、图文等,非常便利。还有的班主任建立了各种班级群。如大多数班级都会建立QQ群。QQ群具有同步性与异步性的特点,为教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交流与探讨提供了同步和异步接受信息的选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交流平台。我们可把家长的QQ号加入到由自己管理的班级QQ群中。通过QQ群的“群聊”功能,家长可以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进行实时的沟通;通过“群空间”功能,教师和家长既可以在论坛里发表观点,也可以自由上传或下载有价值的资源、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家园协同教育的目的。

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形象、生动、鲜明地展现教学内容。其传输信息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教学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地演示出来,从而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获得情感的愉悦。在幼儿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科学的、适当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如在进行《化蝶》这一音乐游戏课时,可以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把音乐、舞蹈、图片等教学资源巧妙地融于一体,描绘出蝴蝶飞舞的场景,使幼儿产生鲜明直观的感知。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四、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环境

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体系,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在网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教学心得,互相学习、讨论、探究。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电脑等,收集课堂上需要的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同时,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以开会为主,这种培训方式需要固定的地点,并且整个过程比较复杂。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就可以直接对教师进行培训,如远程视频、YY等,这就为教师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构建改变了幼儿园教师的思想理念,不仅使家园合作更具时代特征,为每个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催化作用,还进一步激活了家园互动、家家互动,以更快、更广的方式丰富了家园间的联络形态,实现了快速双向互动的家园共育,开创了家园共育新局面,也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徐华勇。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2)。

[2]梁晶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及影响[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xx(4)。

[3]宋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教学[J]。广东科技,20xx(11)。

[4]吴秀梅。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刍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9)。

[5]武爱红。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20)。

[6]范丽娜。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9)。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6

1、医学院校临床教学现状及问题

1.1、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不明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的进步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由于我国医院均实行成本核算制度,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医院效益有直接关系,临床教师并不明确临床教学的重要性,收到个人利益的影响,重视医疗环节,轻视教学环节。

1.2、临床教师专业背景及培训渠道受限

目前大多数临床教师来源于临床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缺乏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育背景,对教育教学的经验积累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在实践教学环节,尚可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床边示范或模拟教学,但对理论教学中的课堂规范、授课艺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教学目的、大纲、考核等的把握和分析,非多年教学积累不足以成就。在实践中,少有单位会安排临床教学专门去进行教学方法、技巧方面的培训,临床教学也不会愿意放弃医疗工作安排脱产学习,导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天份和自主学习积极性。

1.3、教学条件和手段更新不够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众多医学院的临床老师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医学生临床教学需要,就医患者数量的增加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也不适宜在真正的病人身上进行更多的床边临床教学,由此,大大刺激了以仿真教学模型和计算机设备为教学手段的现代模拟医学教育。

1.4、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传统的教学思想使得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流于形式,标准不规范,内容不完整,形式不统一。师生关系的松散,学生在科室间的频繁流动,使教师更注重临床技术学习,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纪律监管,更疏于进行学生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批判意识等教育。导致教师对学生表示不满,学生亦对教师不够认可。

2、医学院校临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途径

2.1、改变传统观念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需要从改变传统观念开始,重视临床教学,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热情,加强临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通过临床教师的教学资源,吸纳更多优秀医学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整体师资水平。

2.2、重视知识结构创新

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师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疗工作者,而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医学院校也出现了许多年轻的临床教师,这些临床教师对临床教学的相关知识和规律掌握较浅,因此医学院校应当重视临床教师资深只是结构的重组和创新,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和深造,加强临床教师的创新能力,并制定与教师自身条件相符合的培训计划,不断补充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

2.3、强化临床教师自身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临床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力量,对学生进行尊重、信任和理解。医学院校也应当完善对临床教师的管理体制,激发临床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师业绩考核体系,促进临床教学模式的调整,为临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7

摘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手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他人探究到模仿他人探究再到独立自主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继承走向创造,由他律走向自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创新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探究做准备

问题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土壤,甚至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思维,相反,没有思维,问题意识也无法生成。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方法引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培养。从特殊到一般是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个别的事物中探究、归纳出事物具有的共性。如三角形的特点、二次函数、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正多边形和圆等,学生一开始接触这些知识,只是从个别现象出发,而不是一开始就接触共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个别中从探究到共性。从一般到特殊是引导学生以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和分析问题,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就是“一般”,通过这些定理或判定等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就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层次教学。因为学生学识水平不同,掌握知识深浅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一般以讲授为主,辅以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其他方式。讲授时可多提问,尽量照顾到好、中、差三种学生,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和批改学生作业、考卷时,注意评价的及时性、公正性、激励性,如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时,可帮助学生归纳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I”,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若采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应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组4人~8人,配好、中、差各两人,选定一名小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提问后尽量留时间让各组组员参加讨论,举手发言,也可提问,使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发言,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意识。教师要做好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帮助者和教学调控者,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达到合作学习效果。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以后,教师可设置三类题供学生选做:(1)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形成什么图形?(2)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形成几个菱形?(3)证明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的连线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各类学生经过努力或辅导,都能独立完成任务,体会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习兴趣逐渐深入学习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学习动力。有些初中生因为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而没有继续学习动力与信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把学生学习放在优先位置,重视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比如,【WWW.】一些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还有相关的对称、旋转等数学知识。如果加以辅导,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室就是想象的长方体,魔方就是正方体,故宫就是典型生活中的对称。如果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些生活化例子及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例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就会有积极学习动力,主动学习,不断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因此,在教学数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多方面挖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由于数学本身特点所限,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没有乐趣,只是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罢了。课堂教学时,老师应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二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遍布很多学校,老师要积极运用科技成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更直接地刺激到学生听觉和视觉,利用视频演示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堂气氛更活跃。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演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发挥学生合作学习提升探究能力

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校正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但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进行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效益很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失去真正意义,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这里我们同样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以“三角形”章节内容为例,三角形的学习为之后勾股定理学习做了铺垫,因此“三角形”这章内容属于基础内容,需要学生认真掌握。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课堂时间有限性,教师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充分了解,需要组员的帮助。通过小组成员对三角形的探究加深自己的学习,从而弥补课堂缺漏,争取赶上整个课堂进度。经过这个过程辅导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对知识加深理解,而学生则可以解决遗留问题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维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1)。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8

摘要:热爱玩耍、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如何利用好游戏进行幼儿教育,在保护孩子们拥有快乐童年的同时,促进他们智力、情商发展,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主要探讨了游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运用游戏进行幼儿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重要性

在要分数、要成绩、要名校的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许多孩子的童年生活便逐渐被铺天盖地的各种学习班所占据。我们看到,暑假补习班、学前教育班越来越火爆,报班的孩子日益低龄化,学习的费用随之水涨船高。孩子们过早地被学习压力所压迫,我们为这种现象而惋惜,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因此游戏教学应运而生。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我想,这比孩子能够拿多少分、能够去哪所学校更重要。游戏教学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主要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游戏中激发创造力

游戏是孩子们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天堂。我会经常参与到孩子们的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更重要的是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设置情节,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布置场景,运用不同的工具满足需求等,这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都尤为重要。

二、在游戏中获得自信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不断的被肯定中逐渐积攒和获得的。自信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游戏不仅是孩子们收获新知的地方,也是帮助他们培养自信的重要方式。

三、在游戏中学会社交能力

集体性的游戏是锻炼孩子们社交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快乐的游戏完成孩子们的初步的社会化,对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和情商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一直是“宇宙的中心”,难免养成自私、不懂得分享的习惯。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共环境,让他们在合作、分享当中收获新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他们一起演舞台剧。他们会为一个共同喜欢的角色而争执,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社交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多姿多彩的游戏,能够给孩子的心灵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通过游戏,孩子们开始学习基础的劳动、协作和人际交往。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欢天喜地的玩耍中增长知识,开发潜能,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贺玉杰让幼儿体育游戏焕发新的生命力[J]赤子(上中旬),2015(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