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800字范文合集4篇

发布时间: 2023-05-03 15:40:18 来源:网友投稿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800字范文合集4篇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800字范文合集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真的很荣幸,能够站在讲台上给各位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五四精神,挥洒青春激情》。

  有人说青春就像绿色的芳草地,让我们怀着热切的希望在这新化中学这块土地上不断学习、拼搏、奋斗;有人说青春是很长的跑道,需要我们用心用力地地跑完每一步;有人说青春是一首首火火的歌谣,他需要我们年轻人的高声歌唱。

  我想问一下各位,你们对青春是如何理解的呢?也许有很多人给青春下过不同的定义,也许听过太多的青春故事吧?正因为这样,我觉得青春就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每个人的生命都因为有了青春而精彩!

  同学们,还记得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场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吗?这是我国伟大的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又是一次中国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

  是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并非要为发扬爱国主义而做出一场哄哄烈烈的爱国行动,我们应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行动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五四精神,挥洒青春激情,一起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用我们实际行动证明!让五四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发扬光大!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800字范文合集篇2

  尊敬的家教委老前辈,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五四”是青年人的节日,我们隆重聚会纪念五四运动103周年!我们今天又有很多先进青年加入到共青团组织里来,我们又要表彰奖励很多优秀的青年。

  103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_年前,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从而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伴随着五四精神的传播和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1922年5月5日,共青团成立,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中国青年运动有了自己的核心组织和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有了忠实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革命有了一支生机勃勃的突击队和生力军。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是一种为了民族振兴而不断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种为国家兴旺而不断追求科学、追求民主的精神,是一种为祖国繁荣而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精神!五四精神,历久弥新,灿若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肩负历史使命,勇立时代潮头,献身伟大事业,谱写了一曲曲无愧于青春和年华的壮美乐章!

  祝愿青年朋友们,学习进步、生活幸福、前途美好!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800字范文合集篇3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800字范文合集篇4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此首先感谢院领导,院团委能够提供这次机会,让我们回望过去的“五四”,抓住现在的“五四”,展望未来的“五四”,来一起交流,探讨21世纪青年人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

  “五四精神”代表: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的,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有信心、勇气和自己所积累的能力去肩负21世纪的中国,去肩负人民的使命,民族的未来,乃至整个星球……

  从这一刻起,从现在起,从今天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明确“五四精神”;明确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不是的提醒自己,要不是的回望“五四”,要不是的去奋斗,去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要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文化素养。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人,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将老革命家的“五四精神”遗产带入新的世纪,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和挖掘“五四的潜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全世界各族人民知道中国的跨世纪青年有信心和能力将中华民族矗立在世界东方,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次感谢院领导、院团委给我这次演讲的机会!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