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4(7篇)2024年2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发布时间: 2024-04-28 08: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7篇)2024年2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供大家参考。

2024(7篇)2024年2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7篇)2024年2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目 录

(7篇)2024年2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目 录

 

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1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8 

中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13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  19 

中共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 

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27 

中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 

推动新时代江苏人大工作走在前做示范  33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以互联互通为共建“一带一路”添动力  38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系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立足人大职能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依法履职、担当作为,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法治保障。

一、自觉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建立起来的,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完善的。经过近70年的实践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日益展现出巨大功效和显著优势,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实现形式。作为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确保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形成合奏,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政治机关,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第一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要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以统揽和指导新时代人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功。要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去认识和把握,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人大工作的强大动力。

  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谋划和推进工作,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自觉把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制定办理和督办工作细则,健全工作台账机制,确保每一件重要指示批示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要情况及时主动向党中央请示报告,保证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人大工作之中。

二、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和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又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的精华,具有先进的政治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书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建立好的政治制度,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

性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比如,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是国家中的领导力量,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机关,实行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把代议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等。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把这些基本原则与我国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紧密结合,探索实践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三三制”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民主政治制度,最终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充分证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也不是从外国照搬过来的,而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断探索得来的。

  “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 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蕴含着中华文明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治理经验,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德主刑辅、法明令行的法治精神等。我们党吸收传承这些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成果,赋予其全新的政治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融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之中。

  坚定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自信。要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理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充分认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优势功效和世界意义,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全面贯彻、有效运行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人大工作中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这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定位新要求,赋予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任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有国家机关的权力都来自人民,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涵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重要实践平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宪法法律, 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使命,也是人大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实践,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不断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拓宽联系群众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立法、监督等工作中,通过调研、座谈、论证、听证、评估、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保证人大各项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是国家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途径。2023年,通过中国人大网对17件次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约18万条,许多内容被吸纳进法律条文中。党的20D报告提出“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6500多个,充分发挥了国家立法“直通车”作用。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密切常委会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抓手,全面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依法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代表工作质量。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活力之源和代表履职尽责之基。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优势,支持和保障代表通过视察、专题调研、参加执法检查、提出议案建议等方式,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下去,把人民群众意愿呼声反映上来,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推动全国各地建好用好20多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 畅通人大民主民意表达渠道,使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

生。

四、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行使人大法定职权

  ***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历史性阶段,准确把握人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人大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职能作用。

  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到宪法实施和监督、宪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全过程,认真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法定职责,推动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就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作出决定, 推进宪法监督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积极审慎、稳妥有序推进合宪性审查,2023年以来对每一部法律草案都开展合宪性、涉宪性问题研究,把***总书记提出的“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的要求落实落细。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通告对涉罪人员近亲属多项权利进行限制”进行合宪性审查,与有关主管部门督促发布机关对通告予以废止,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总书记2023年12月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宪法保障”座谈会, 推动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以高质量立法保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时、度、效相统一,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立法选题、评估、论证、立项、协调、起草、征求意见、审议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坚持质量优先、时间服从质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公司法的修订, 历经4次审议,在网络上3次全文公布修订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围绕完善公司资本制度等关键条款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地方人大、主管部

门、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建议,成为高质量立法的生动体现。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对现有生态环保领域的法律制度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 努力制定一部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法典。

  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统筹运用法定监督方式,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序推进监督法修改工作,联系微信32311699,进一步明确人大监督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理念,健全监督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政府债务管理监督,相关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程序和内容更加规范,有力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实施。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工作,首次在同一次常委会会议上同时听取审议“一府两院”有关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推动有关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凝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力量。加强与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法律的宣传实施。

五、按照“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全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总书记指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深刻揭示了人大的政治性、民主性、法治性、人民性,阐明了人大的本质特征和职责使命,不仅是人大加强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也是依法履职、做好工作的基本遵循。

  “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衔接统一。贯通“四个机关”定位要求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引领人大自身建设的是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履行政治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人大党的建设深入发展,为更好依法履职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组织基础。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是人大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委员长会议议事规则、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常委会会议工作程序等,统筹修改10个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进一步提升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全面加强全国人大机关建设,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更好服务保障。按照

党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加强教育引导,从严管理监督, 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展机关新一轮内部巡视,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持续改进作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我们要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的诸多困难挑战,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 我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走出了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但有利条件和优势更多,综合起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累积增多,中国经济向好发展有基础有条件。

一、我国经济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韧性

  事非经过不知难。2023年,我国在党的20D精神指引下开启新征程、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谋求新发展,但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西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外溢影响显现,外部压力明显加大;
从内部看,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有效需求不足, 实体经济困难凸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领航掌舵,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在稳定经济运行上下了大力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更是没有松劲,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仅“个头”越来越大,而且“筋骨”越来越强,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韧性。

  从量的合理增长看,国民经济回升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水平,首先要看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增速回升,就业形势改善,物价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稳” 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经济增长看,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5.2%,增速加快2.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从就业看,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244

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从物价看,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7%,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从国际收支看,在外需收缩、国际竞争加剧、对比基数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外贸促稳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2%,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超过3.2万亿美元。

  从质的有效提升看,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国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这一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新产业新优势加快布局和形成。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工业稳定发展。这一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服务业和消费主引擎作用凸显,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2%, 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提高43.1个百分点;
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提高0.94个百分点。这一年,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项目加快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过半,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年,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短板领域逐步加强,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1%;
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这一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我国经济表现依然亮丽

  看似寻常最奇崛。观察经济形势要善于历史地看、比较地看。纵向看,2023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2022年有明显改善,发用电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投资和消费规模等大多数指标绝对量都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表明经济运行在整体好转。横向看,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物价高企,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外债危机、社会动荡,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大局稳定,表现依然亮丽。

  我国经济增速保持领先,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2023年,我国5.2% 的经济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2023年美国经济比上年增长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增长0.7%、2.0%,均明显低于我国。按照可比价计算,我国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IMF预计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人均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稳居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 比上年增长5.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万美元,连续3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居高难下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 我国CPI比上年上涨0.2%,涨幅比2022年有所回落。从主要原因看,2022年一些非经济、非常规因素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转为下降,对整体CPI影响较大。具体来看,2023年食品价格由上年上涨2.8%转为下降0.3%,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
能源价格由上年上涨11.2%转为下降2.6%,影响CPI下降约0.2个百分点。而核心CPI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0%,保持总体稳定,这表明我国的价格下降并不是普遍的、全面性的,而是局部的、结构性的。反观国际上,通胀形势仍较严峻,IMF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水平接近7%;
 美国、欧元区CPI分别比上年上涨4.1%、5.5%,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之间艰难平衡。从近期情况看,随着春节假期临近,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外出就餐、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更加活跃,有望助推居民消费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我国出口份额保持稳定,贸易大国地位依然稳固。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全球经济碎片化、内顾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量仅增长0.8%。总的来看,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压力,但我国出口规模在高基数上再创新高,保持了份额稳定,实现了质量提升,彰显了较强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2023年,我国出口规模达2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811种产品出口规模全球第一,预计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的较高水平,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依然稳固。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作用增强,外贸新动能茁壮成长,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助力出口动能转换。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53.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5.6%。

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风物长宜放眼量。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形势,既要看当前之“形”, 也要察长远之“势”,既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只要把握机遇、化危为机,有力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能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现出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韧性。随着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是最具潜力和优势的大市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规模达到50.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达到47.1万亿元、13.0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客观存在,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追赶型经济增长具有很大潜力,人民群众迈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空间广阔。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稳步实施,将不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和需求空间。

  我国具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国物质基础更为坚实,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便利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品类优势和速度

优势,能够快速响应各方面标准化、定制化需求,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主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有效保障了国内外市场供应。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钢材、化学纤维产量分别达13.6亿吨、7127万吨,汽车产量达3011万辆,智能手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达11.4 亿台、3.3亿台,均保持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5万公里。

  我国具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近两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了。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比较充足, 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力资源与产业体系匹配度也在提高,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厚积薄发,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23年,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6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5亿,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截至2023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 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我国有1.8亿户经营主体,约4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一大批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企业家茁壮成长, 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还要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有力有效应对一系列困难挑战的斗争实践中,我国宏观调控经验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完善、手段更加充足。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较低,政策工具箱不断充实,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仍有较大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是有条件有空间的。同时也要看到,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用活用好政策工具箱,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中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

  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最新成果,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微信3231169整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深刻认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总书记多次接见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在两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形成了***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20D以后, 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当前民族领域风险挑战作出的动员部署。党的十八大

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56个民族共同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千年夙愿,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 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之强前所未有。同时也要看到,影响各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虽已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
还有一些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误解;
等等。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严峻复杂国际形势作出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有的国家将我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大打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等,联合各种反华势力持续在民族、宗教、人权、涉疆涉藏等问题上频频发难,千方百计挑拨离间我民族团结,颠倒是非抹黑我国民族工作。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境内外分裂势力不遗余力推动“民族问题国际化”,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二、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将民族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全局工作贯通阐述、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时代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和深刻洞察。要提高政治站位,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

  深刻理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22年党的20D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

工作的主线。2023年,***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这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深刻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从“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拓展成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要求的进一步升华。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贯穿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深刻理解“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的重大要求。***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创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根本支撑,是摆脱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影响的关键举措。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历史必然和历史事实。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基本路径。加强理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遵循中华民族发展逻辑,必须重视历史逻辑;
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以史料体系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深刻理解“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的重大要求。***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战略任务。在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深刻理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要求。***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阐释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大团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总书记深刻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团结”与“进步”的关系,明确了民族工作在新征程上的使命和任务,明确了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定位,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广泛深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团结”, 以“团结”促“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理解“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要求。***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对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出明确要求。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形象。多年来,由于一些国家在国际舆论场的霸权垄断,我国涉民族外宣在国际舆论中仍然存在“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开”的现象,主动设置议题和引导舆论存在欠缺,尚未形成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 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局

面,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的重大要求。***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的内在要求。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推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全社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凝聚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多项任务,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一脉相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全国民委系统将切实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责主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持续深化***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为牵引,深化民族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加快民族类学科调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广泛使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考核测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相关智库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树立和突出各民

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出一批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艺精品、文创产品、文博展品,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以“互嵌”为导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丰富和拓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平台载体。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突出公平性和精准性,稳慎开展民族政策法规调整完善工作,研究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组织开展好共同现代化试点,助力民族地区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的组合拳。加强新时代安边固边兴边工作,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着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深入各地开展示范宣讲。推动政策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外宣语言,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项目更新轮展,不断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陈,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国际传媒舞台发声亮剑,把握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民族外宣话语体系。加大“请进来”和“走出去”力度,针对国外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文化人士开展多形式的交往交流, 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内外发动、整体推动的中华民族文化宣传工作新格局。

  着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防范和抵御“三股势力”的渗透。进一步规范涉民族方面出版物的出版审核。强化民族工作监督指导,及时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重点加强对互联网涉民族类话题和舆情的引导,推动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坚决守住民族领域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并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具有定向领航的重大指导意义。

  宁夏作为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责无旁贷,必须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时时处处事事聚焦主线,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一、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激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道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让各族人民摆脱贫困、共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总书记念兹在兹、始终牵挂的心头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雪域高原、天山脚下,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在戈壁大漠、塞上江南,处处留下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2020年6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深情表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是如山的厚爱,是温暖的鼓舞,极大激发了宁夏各族人民的信心和斗志。

  新时代以来,在***总书记关心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携手奋进, 宁夏发展步入量质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黄金十年”。总书记27年前亲自命名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已经发展成闽宁镇,

昔日“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光辉典范。总书记8 年前到过的固原市泾源县杨岭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原州区姚磨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总书记4年前考察过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经的移民村、无名村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村”。第一批移民到闽宁村的村民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穷怕了、苦怕了,但也赶上了好时代,没有***总书记就没有闽宁镇、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打心底里感谢总书记!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郑重宣示。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同时,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要聚焦主线、突出主题,在经济规划布局时体现各民族共同目标,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体现各民族共同利益,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各民族共同奋斗,振奋各族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富口袋”和“富脑袋”、“管肚子”与“管脑子”是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但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既要紧抓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也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宁夏是经济欠发达、民生欠账多的地区,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重要抓手,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力实施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质量、健康水平、文明素养、城乡面貌六大提升行动,解决好各族群众“柴米油盐”的烦恼、“衣食住行”的需求、“酸甜苦辣”的倾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的民生“共需”,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共情”。

  二、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政通人和、民族团结新局面

***总书记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为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提供坚实可靠的政治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1936年,红军在宁夏同心县和海原县东部建立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6 名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的语言表达衷心的认同:“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掀开了宁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既促进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在自治区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始终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宁夏始终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坚决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努力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上走在前、作示范。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导的民族事务法律和法治体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享受平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确保各族群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扎实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植根于和

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文化为枝叶,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濡互化, 共同创造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宁夏也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军长征和西征都曾转战此地,宁夏各族人民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建设,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书记在宁夏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嘱咐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向全党全国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要求我们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革命精神。全区上下深入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题教育,全面推进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铸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项工程”,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石榴籽”思政课程,各族群众内心深处育出了“团结花”、厚植了“中华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凝心铸魂、汇聚共识。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DS、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全区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四、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总书记多次用“千房同蒂、千子

如一”的石榴来比喻我国56个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宁夏历来有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好姻缘,在战贫困、抗疫情中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拉近了人心、密切了情感、增进了信任。总书记考察过的宁夏吴忠市金花园社区,回、满、蒙、藏等民族居民占了近一半,这里经常举办“百家宴”、“社区邻居节”, 各族群众走出“小家”、融入社区“大家”,像亲人一样聚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宁夏已连续40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广泛开展“红石榴”志愿服务等群众活动,所有地级市、县(区)全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新格局,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宁夏大地、香沁宁夏山川。

  交往交流交融,微信3231169整理,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主动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巩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和睦相亲的大好局面。要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搭建平台、衡量工作、评价成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进示范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自治区党委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的高度,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注重用“导”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 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同时,以坚定的态度整治宗教领域突出问题。从2017年开始,自治区党委顶住多方压力, 综合施策、系统施治,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化形上不懈怠显担当、在化行上见真章有作为、在化心上求实效作贡献,继续化解容易滋生离心倾向的风险,进一步彰显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着眼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持续巩固治理成果,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更好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坚决

维护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好局面。

  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守好各民族永续发展的绿水青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我国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独特,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之大者”、千年大计中肩负重要政治责任。***总书记深刻指出,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担使命、持续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愈走愈坚实。

  宁夏曾是中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是过去的真实写照。宁夏人民为治沙进行了长期艰辛探索,联系微信32311699,最终找到了缚住“黄龙”的麦草方格。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同志来到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面对一望无际的麦草方格,对治沙干部群众说,“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久久为功, 宁夏逐步实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山川土地由“黄”到“绿”的转变。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造就了这里“米粮川”、“塞上江南”的美誉。***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要求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坚定担当先行区建设的使命任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各族群众从“治水、清水”走向“近水、亲水”,唱响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儿女护黄河”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素有宁夏“父亲山”之称的贺兰山,一度因过量开采导致常年灰尘漫天。从2017年开始,自治区党委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铁拳治乱的顽强意志主动作为,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截至2019年5月,先后投入32.4亿元,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煤矿、非煤矿山、煤炭粗加工企业关停退出和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大见成效。此后,又对保护区外1公里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保护区内部和外部共完成修复治理40.5万亩。经过持续的植树种草,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14.3%、60%,实现由“黑”转“绿”、旧貌换新颜。

  如今,宁夏各族群众从“盼温饱”、“求生存”到“盼环保”、“求生态”, 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2023年自治区党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

明建设,制定美丽宁夏建设新的“作战图”,全面打响绿色转型整体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防沙治沙阵地战、保护修复系统战、稳妥降碳持久战、体制创新突破战、生态安全守护战、环境保护人民战、基础支撑协同战“九大战役”, 努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下大力气解决好各族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 引导各族群众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宁夏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各族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六、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总书记每次到民族地区考察,都要看看基层党组织、都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靠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靠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牢固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党的政治建设上突出引领性,确保各项工作都朝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推动和改进;
思想建设上突出时代性,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正本清源,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意志和思想遵循;
组织建设上突出凝聚性,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筑牢维护稳定的钢铁长城、夯实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
作风建设上突出人民性, 引导各级干部走好群众路线,加强党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
纪律建设上突出约束性,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不搞特殊、不搞网开一面,把严的基调落到底落到位;
制度建设上突出规范性,确保出台的所有党内法规、规章、制度都坚决贯彻主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干部寄予厚望。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以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鲜明导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持续提高各族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根子在基层、重点在基层。要持续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中共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党的20D报告中,***总书记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并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在中共重庆市委坚强领导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把***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去认识和把握,深学细悟、笃行实干、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坚实有力的民主法治保障。

一、深刻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成为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标志性成果。

  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意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科学指导,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拥护,具有深厚现实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党的理想信念、根本立场、初心使命,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立场, 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全过程人民民主科学回答“民主之问”、廓清“民主迷思”,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

心,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总书记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完整的制度程序,体现在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实行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上,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完整的参与实践,体现在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不仅有选举、投票的权利,也有广泛参与的权利;
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能有效实现意愿;
 不仅推动国家发展,也共享发展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链条”,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各维度“全方位”,做到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事业和各项工作“全覆盖”,构建起一个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体系,实现了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中行稳致远。

  深刻理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目标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科学指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基础上,增加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牢牢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制度程序、任务要求,不断扩大人民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二、全面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制度载体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都坚持民主原则,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正确处理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关系,实现国家统一高效组织各项事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概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巨大功效。我国的各项制度都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设计和构建,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都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运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制度安排、程序设计和民主实践上,都始终贯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真实、广泛、有效地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等,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各级人大代表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一切国家机关的权力归根结底都是人民赋予的,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深刻回答了国家权力的产生、运行、制约和监督等根本问题,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属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既保证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各个环节都坚持民主原则,依法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人大代表选举坚持普遍、平等、差额、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的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基础。在最近一次重庆市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通过广泛发动,全市有2321万选民参加投票,选出6万余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地方的生动体现。人大依法行使各项职权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协商,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集体作出决定,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回应人民关切,保障人民权益,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通过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之中,让国家治理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完备的法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法律授权范围内, 行使地方立法权,维护人民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在制定和修改地方性法规中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工作报告等形式,推动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实现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三、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人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的明确要求,为各级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指引和遵循。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导支持和重庆市委坚强领导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自觉用全过程人民民主

理念检视、引领、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持续巩固完善、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平台载体,促进人民意愿充分表达、有效实现,推动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拓宽民主参与渠道。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区域发展不平衡,民主参与意识和条件差异明显。立足地区实际,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调查研究,下沉到11个区县及部分乡镇街道,听取38个区县人大、52个乡镇街道人大和部分人大代表意见,广泛发放调查问卷, 并赴上海、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形成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系列调研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多方征求意见后,出台改革文件和举措,抓好各项措施落实,通过打造基层民主单元,促进群众民主参与。重庆市涪陵区崇义街道的通洗桥,是附近学校、工厂、家属区工作生活群众的主要通行公路桥。由于缺少人行通道,经常出现人车混行情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2023年3月,通洗桥附近居民通过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向崇义街道议事代表反映,希望尽快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议事代表“接单”后,迅速督促崇义街道办事处“马路”办公,并对修建人行通道的解决方案全程跟踪。10月,人行通道投入使用,附近群众交口称赞。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着眼于构建更好体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实践平台载体,深入推动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区县人大“年中会议制”、乡镇人大“季会制”、区县乡镇“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改革,迭代升级代表之家(站点)、建好基层立法联系点,进一步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使人大法定职能和代表履职常态化直达基层末梢,让群众对“家门口”的民主可感可知。

  深化代表活动,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依托基层单元,开展四级人大代表“月接待、季活动、年述职”,以“线上+线下”、“接待+走访”、“代表+网格”等方式,丰富拓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人大常委会委员联系代表、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的内容和形式。2022年8月,重庆市忠县人大联系州屏路选区的人大代表听取选民意见时,对了解到的人流密集的巴王支路小游园广场存在“如厕难”问题,及时反映情况、跟进问题解决。在县人大常委会督办下, 2023年1月,一座美观、便利、配套完善的智能无水公共厕所在小游园广场投用, 附近居民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到广场耍,就不用跑很远上厕所了。”这是重

庆促进人大代表发挥作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一例。2023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累计2978 人次,94位代表述职,依托基层单元走访、接待群众逾102万人次,提出工作意见建议6700余条,协助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近900件。重庆市人大将继续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以实现代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全天候为目标,使“渝事找代表”逐步成为常态。

  汇聚民智民力,服务中心大局。***总书记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部署,配合重庆市委工作安排,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走访、座谈交流、网上征集意见建议基础上,作出关于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的决定,并召开市和区县人大联动助推工作动员部署会,出台配套文件、建立工作机制、列出任务清单,广泛汇聚助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的人大力量。2023 年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与四川、贵州等地方各级人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余份, 开展各类履职活动80余项、交流互访50余次。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 重庆的位置十分重要。市人大常委会主动向代表和群众征集议题和问题线索, 连续7年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情况开展监督,围绕长江保护法实施、长江流域禁渔工作、绿色金融助力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等主题开展履职活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职尽责,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筑牢民主基石、凝聚奋进动力。

推动新时代江苏人大工作走在前做示范

中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

  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下午,***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同代表们一起共商国是,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2023年7月,总书记在江苏苏州、南京考察调研时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走在前、做示范”是对包括人大工作在内的江苏各项工作的总要求,饱含着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亲切关怀、殷殷厚望。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依靠全体人大代表,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上下联动,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奋力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走在前、做示范。

  一、牢牢把握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这一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关心江苏的工作,每逢关键时期、重要节点,都亲自为江苏把脉定向、指路引航,为江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全面贯彻党的20D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一体推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要的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指导人大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要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人大作为党领导下的政治机关,必须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切实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省人大常委会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学习领会***法治思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在每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认真组织学习***总书记最新重

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全省人大系统在深学细悟上下功夫、在以学促干上见成效;
创设“人大代表讲坛”,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各委厅室负责同志带头走上讲台领学领讲、以讲促学,结合人大实际谈体会、找问题、提建议;
统筹省人大常委会及机关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党支部周学习、专工委半月谈、全机关月讲座”学习制度,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理解领悟, 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完善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长效机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关键要体现到“两个维护”上来。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大的一切工作,都要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对表。江苏省委把开展《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纳入年度督查工作计划,省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坚持问题导向,逐条对照JC, 提出51条具体整改建议,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形成督查报告经省委常委会会议审定后转发。各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带头进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宣讲人大制度理论,“一府一委两院”支持配合人大履职行权的机制更加健全,推动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人大工作决策部署在江苏得到扎实有效落实。

  强化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政治责任。***总书记强调,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我们深刻认识到,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履行政治责任,忠诚为党分忧、忠实为民履职。经省委同意,我们在全省人大代表中组织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谋划和开展本届人大工作的一条主线,引导全省五级人大代表在“学”上下功夫, 在“思”上求深度,在“践”上见成效,在“行”上显担当,始终把***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实践指引;
制定新一届省人大代表学习培训规划,利用现有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资源联合挂牌设立代表培训基地,举办省人大代表培训班,推动新一届基层一线省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全覆盖,教育引导人大代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代表荣誉与法定职责、大会期间与闭会期间履职、集体履职与个人活动、群众意愿与个人意见的关系,切实以学在前、干在前、走在前的政治自觉,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

二、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

  ***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 强调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人大工作的鲜明主题。我们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引导激励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贡献智慧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功效。

  坚持围绕中心,助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江苏来讲,最大的大局就是全面落实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的重大任务。我们紧扣“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把助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为人大依法履职的重中之重,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加快推进与江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出台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省级法规等, 发挥立法的引领促进作用;
围绕经济大省“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重大责任,聚焦省委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部署要求,系统谋划18个经济发展方面的监督项目,实行省市县乡四级人大联动,带动各设区市人大结合实际细化监督项目233个,推动稳增长政策举措落地落实;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制定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组织三省一市部分人大代表联合开展视察调研;
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发起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百村座谈会,总结交流长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共护母亲河、同建幸福村。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激发履职活力。***总书记强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党中央关于人大工作的要求,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大职责是法定的,但履职方式是与时俱进的,必须守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之正,创

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之新,不断丰富拓展人大工作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在立法工作上突出务实管用。例如,我们围绕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法规召开立法听证会,聚焦企业关切梳理21件法规中涉企罚款规定, 多措并举促使法规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监督工作上突出精准有效。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太湖治理的重要指示要求,2023年全国两会后我们及时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实地察看治理项目23个,随机抽查和“四不两直” 暗访点位20个,逐条对照法规条文,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依法助推新一轮太湖治理;
听取“一府两院”负责同志履职情况报告并开展评议,听取审议省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的报告,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

  坚持上下联动,着力提升整体工作质效。如何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是需要各级人大共同回答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各级人大工作是一个整体,必须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密切协同、同题共答,共同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工作中, 我们积极构建立法监督项目共同推进、突出问题共同解决、代表作用共同发挥的省市人大联动工作机制,每年年初提出需要上下联动的具体事项,每季度召开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形成推进工作的制度化安排;
常态化邀请市县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对省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
召开开发区人大工作和建设推进会并出台指导意见,支持在开发区设立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
推动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相关条例贯彻实施,基层人大工作得到有力加强。

三、牢牢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根本立场

  ***总书记深刻指出,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我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

  不断深化拓展“两个联系”。***总书记指出,各级国家机关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 是人民对自己选举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江苏省人大提出一届任期内走访联系基层一

线省人大代表、调研县级人大、基层一线省人大代表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三个全覆盖”的目标。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坚持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工联系法规项目,建立相关领域省人大代表挂钩联系法规项目制度,进一步扩大人大代表对立法工作的参与。在20个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所在企业设立经济运行观察点,按季度从微观视角提供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协助省人大常委会相关立法决策和经济监督工作。组建新一届省人大代表小组和专业代表小组,规范推进全省1.3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履职平台建设,形成省市县乡人大齐抓共管、各级代表广泛参与、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

  着力提高议案建议工作质量。提出议案建议是代表反映人民意愿、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重要形式,办好议案建议是提高代表履职实效的重要抓手。江苏省人大聚焦“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制定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从源头上健全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前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完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牵头督办、专工委专项督办、代表工作机构协调督办的多层次督办工作机制,在办结后开展届中、届末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2023年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成率达89.3%,比上届初有较大提高。同时,把闭会期间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收集的重要建议列入办理范围,按程序交办督办。强化代表建议工作激励,评选优秀代表建议,增强代表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的积极性。

  持续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总书记强调,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地方人大常委会来说,基本定位是为保障代表行使法定权力服务的,是服务代表的机关,要自觉摆正位置,以优质服务体现对代表主体地位的尊重,以有效保障支持协助代表履职担当,真正通过发挥代表作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制定出台提高审议质量的12条具体改进措施,引导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人大代表认领议题、主动发言,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审议能力。加快推进“数字人大”建设,切实增强代表履职工作平台效能。完善人大代表履职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支持市县乡人大探索代表履职管理新模式、新机制,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的热情和干劲。

以互联互通为共建“一带一路”添动力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2023年10月,***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总结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擘画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凝聚了信心与力量。作为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交集团”)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 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发挥中央企业勇担使命的职责作用,聚焦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着力在推动共建国家互联互通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共同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10多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携手破解制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交集团积极推动中国基建先进生产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众多共建国家开展实质性业务合作,提供安全可靠、质量过硬、环境友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产品。

  铺就致富路,联通世界。“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朴素的中国经验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中交集团在共建国家修建牙买加南北高速、柬埔寨金港高速等公路里程超过13000公里,匈塞铁路、中老铁路等铁路里程超过3000公里,使许多原本交通闭塞的地方得以与世界联通。其中,建设运营的蒙内铁路通车运营6年多来,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1190万人次、货运超3000万吨,对肯尼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成为拉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国家纵深发展的重要通道。

  架设连心桥,跨越天堑。大型桥梁与共建国家的人民福祉紧密相连,中国桥梁已成为推动国际骨干通道建设的亮丽名片。中交集团在共建国家修建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等跨海跨江

大桥超过200座,成为打通交通动脉、畅通经济循环的“希望之桥”。其中,佩列沙茨大桥是首个由欧盟基金出资、中国企业建设的大桥,结束了克罗地亚南北部地区陆路通行绕行波黑境内的历史,被誉为克罗地亚“团结之桥”。中交建设者遵守欧盟规则,创新采用全周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将佩列沙茨大桥打造成了中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典范。

  建设发展港,承载希望。中国企业积极同共建国家、港口城市分享临港经济发展经验,推动港口合作不断深化,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中交集团修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尼日利亚莱基港、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等重点港口150多个, 提供集装箱桥吊超过1000台,持续提升海上互联互通水平。其中,为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提供27台岸桥和16台轨道吊,助力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增至500万标箱以上,成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和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

  打造清洁站,点亮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中国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和制造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积极推动共建国家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中交集团在共建国家修建苏丹麦洛维大坝、老挝南立1—2水电站、哈萨克斯坦图尔古松水电站等重点水电项目70多个,运营的水电站每年为当地民众提供清洁电4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60万吨, 造福当地人民。其中,投资建设运营的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和苏阿皮蒂水电站占全网水电装机总量的84%,成为几内亚重点民生工程。

  打造幸福城,惠及民生。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对接各方发展诉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全力破解共建国家存在的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等短板问题。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修建马中关丹产业园、中白工业园等海外产业园70多个,有力促进所在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中交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将打造成为立足斯里兰卡、服务南亚区域的经济特区、金融中心和产业新城,预计带动投资近150亿美元, 创造约8.3万个就业机会。

二、以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规则标准“软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总书记强调, “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10多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国际组织积极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工作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协调,为深化务实合作注入

了“润滑剂”和“催化剂”。中交集团坚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倡导绿色理念,积极寻求各方发展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推动“软联通” 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共建“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中国企业主动对接国际先进规则,牵头制定疏浚、水电、起重机等重要国际标准超过100项,推广应用“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不断提升标准化合作水平。中交集团依托优势产品和重大工程,发布英文、法文、俄文等多个外文版本的中国疏浚行业和公路行业标准体系,采用中国标准建设肯尼亚蒙内铁路、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大桥、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稳步推动我国规则、技术、标准走出去。

  开创国际合作新理念新范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建原则,通过双边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多边合作等多种形式,遵循市场规律,强化产业联动, 优化融资体系,共同拓展发展新空间。中交集团携手共建国家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推广“一带微笑、一路通达”的“笑脸模式”,统筹建设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关丹港和关丹国际物流园,打造“港—铁—园”联动格局,推动共赢发展。深入落实中法两国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推动多家境外银行共同融资建设科特迪瓦圣佩德罗港口现代化和扩建项目,实现多元化融资和多层次资本对接。

  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国际实践,为共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企业与共建国家持续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合作,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 落实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中交集团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强化高水平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研究,完成节能环保技改项目超过1000个,建设乌干达油田路、老挝南公1水电站等绿色示范项目140多个。在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中,将当地人视为“天然垃圾场”的河岸荒地打造成非洲功能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综合广场——谢格尔公园友谊广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三、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夯实互学互鉴的民意基础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总书记指出,搞好政策、设施、贸易、资金领域的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

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10多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铺就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阳光大道。中交集团坚持用心用情打造民生项目、解决民生难题、推进文明互鉴,真正做到生意做到哪里就要在哪里播下友好的种子,项目建在哪里就要在哪里树起友谊的丰碑,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

  打造一批民生工程,共建美好生活。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要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实施“爱心助困”、“康复助医”、“幸福家园”等项目超过300个,帮助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国解决民众饮水难等问题,不断增强当地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交集团连续16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全球打造“中交助梦”责任品牌,建设塞内加尔火神山医院、巴基斯坦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小学等一系列“小而美”、“惠而实”民生工程,向共建国家捐赠抗疫物资总价值约人民币600万元, 帮助当地民众解决燃眉之急、共建美好生活。其中,在斯里兰卡推出“渔民生计改善计划”,分期提供5.5亿卢比(约330万美元)经费帮助当地渔民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

  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增进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初衷,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交集团积极贯彻本地化用工原则,海外项目员工本地化率超过80%,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成立“全球领导力发展基地”,实施“铁路人才培训合作计划”,全额资助400余名共建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深造,为共建国家培养多领域、各层次优秀人才。其中,肯尼亚姑娘康西莉亚,在中交集团培养下成长为蒙内铁路优秀司机,如今已在用从中国学到的知识培训当地学员。巴布亚新几内亚公路升级改造项目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获评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打造一批文化项目,推进文明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创新文化交流载体,打造文化品牌项目,不断推动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中交集团充分尊重驻在国文化习俗,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联合所在国大使馆开展跨文化培训交流,“美丽沙滩计划”、“民族团结接力行”、“长跑接力赛”等品牌活动产生广泛影响,“云上看中国”、

“丝路书香”、“孔子课堂”等人文交流项目赢得广泛赞誉。在埃塞俄比亚, 推动中国端午文化和当地咖啡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左手粽子,右手咖啡”的独特吃法。在斯里兰卡,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弟子规》、员工自发创作的《填海造城》等科学绘本翻译成僧伽罗语、英语等多国语言版本,捐赠给当地学校和国家图书馆,成为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

四、在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目标任务中走好中交之路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必然抉择。***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郑重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光明前景。下一个金色十年,中交集团将围绕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走好中交之路。

  ——走好联通之路。落实“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网络和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内部产业协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 民生项目,建设更多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包容可及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着力构建共同繁荣的大联通开放系统,推动形成全方位互联互通大格局。

  ——走好创新之路。落实“推动科技创新”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交通走廊,在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文交流、技术转移等方面不断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更好带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走好绿色之路。落实“促进绿色发展”要求,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持续加强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坚持绿色规划、绿色施工、绿色运营,加强工程建造和运维阶段设施设备的绿色集约利用,推进海外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走好文明之路。落实“支持民间交往”要求,微信3231169整理,始终秉持“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深化“中交助梦”社会责任品牌,践行“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化融合理念,进一

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更多场合持续、巧妙、全面地讲好中交故事,以可敬可信可亲的企业形象助力国家形象塑造。

  ——走好廉洁之路。落实“建设廉洁丝路”要求,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坚决筑牢重大风险“防火墙”,巩固深化合规专项治理和跨境腐败治理,做好境外财税管理,切实当好依法合规经营的表率,推动建设风清气正、环境友好的新时代丝绸之路。

上一篇:(12篇)自我介绍模板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