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四年级下册书法教案(华文版)(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2-08-28 15: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书法教案(华文版)(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册书法教案(华文版)(全文完整)

 

 第一单元

  左右结构之二 第 1 课

 提土旁、王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提土旁、王字旁及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

 教学重点:“土旁、王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互联网 http://www.shufami.com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1 页中部例字“地”左边的文字,思考:“提土旁、王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土、王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多媒体展示“地”字的书写, (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拓展例字书写。“坤、琳、埴”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提土旁、王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 2 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土、玉”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陆游,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陆游的书法代表作《自书诗卷》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林、是”补上提土旁或王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

 第 2 课

 口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口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口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互联网 http://www.shufami.com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4 页中部例字“鸣”左边的文字,思考:口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口”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口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多媒体展示“鸣”字的书写, (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拓展例字书写。“知、吴、名”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口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 4 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口、鸣”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朱熹,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朱熹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帝、丁、共”补上口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

 第 3 课

 山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日字旁、目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日字旁、目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互联网 http://www.shufami.com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7 页中部例字“鸣”左边的文字,思考:日字旁、目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日、目”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日字旁、止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多媒体展示“时”字的书写, (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拓展例字书写。“昧、明、瞻”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日字旁、目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 7 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日、目”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赵孟 頫 ,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赵孟頫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乍、属、爰”补上日字旁或目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

 第 4 课

 山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山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山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互联网 http://www.shufami.com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10 页中部例字“峻”左边的文字,思考:山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山”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山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多媒体展示“峻”字的书写, (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拓展例字书写。“岐、岁、巘”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山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 10 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山”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鲜于枢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民”补上山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

 第 5 课

 斤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斤字旁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斤字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互联网 http://www.shufami.com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13 页中部例字“新”右边的文字,思考:斤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亲”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不同部位的斤字旁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多媒体展示“新”字的书写, (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拓展例字书写。“淅、所、斯”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斤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 13 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斤”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康里巎巎,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康里巎巎书法成就及主要的书法代表作。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斤、欠”补上山字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

 第 6 课

 综合练习——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掌握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书法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16 页的“天下为公”的出处和意义及单字的书写提示,思考 (1)“天下为公”所表达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作为一件书法作品,“天下为公”中各字在不同位置,怎样书写, (3)理解同一个内容,使用不同的规格(横幅、竖幅或斗方)表现的方法。

 2、欣赏孙中山书法“天下为公”并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相关资料。

 3、书法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介绍。

 四、自主创作 (1)要求:内容“天下为公” 规格:横幅、竖幅或斗方 1*4 的宣纸 (2)作品展示。

 (3)老师点评。

 第二单元

  左右结构之三 第 7 课

 绞丝旁

 教学目标:

  1.掌握绞丝旁及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绞丝旁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互联网 http://www.shufami.com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 1 页中部例字“经”右边的文字,思考:绞丝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

 (1)小组讨论、总结→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多媒体展示“经”字的书写, (3)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拓展例字书写。“纪、给、纽” 2.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绞丝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结合课本 20 页上的碑帖例字,老师点拨,并进行个别例字的书写与分析。

 3.学生自主研究“丝”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4.自主研究古代著名书法家——倪瓒,增加知识储备,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倪瓒的书法

  5.拓展:学生用铅笔或钢笔给“工、申、内、方”补上绞丝旁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书写。

 6. 每日一得:老师讲临写要求然后学生书写。

 四、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