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化性和学术性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属性

发布时间: 2022-10-29 15: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学校?用什么理念怎样去建设好高等学校?高等学校要提升品位需要文化和谐。文化性和学术性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属性。高等学校管理要制度与文化并举,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自觉、文化学术特色定位、文化学术高地构建、文化学术发展策略是高等学校文化学术走向和谐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文化性;学术性;高等学校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5-0012-06

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去建设?和谐文化指明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基本走向,增加了更加深刻的内容,有了更加崇高的目标,把和谐文化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应当是一个高雅的殿堂,它理应有一个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校园是师生进行学习、研究、生活、交流的场所,其文化学术含量丰富,师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我们研究和探讨高等学校的质属性,其根本目的在于揭示高等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高等学校的文化和学术地位

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作为文化机构,还是人才培育中心,都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都在为人的发展和人类走向文明做贡献。高等学校是新文化的孵化器,是新学术的生长源,体现着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

(一)高等学校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高等学校文化发展经历了文化自在、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过程。创办一所学校渗透其内的办学理念就在章程中,这些理性的思维就是高等学校的文化自在。高等学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知识分类、学科专业分类标志着文化自在向文化自觉地转变。文化内容的丰富、文化品味和格调的提升以及文化主体与文化主体之间、文化主体与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和谐,这些就标志着高等学校已经进入文化创新阶段。高等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出现,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内涵的外化,也是教育进入人类社会大分工的一个标志。

(二)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文化学术功能存在的组织基础

高等学校首先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科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连载体,各个学科都有其核心领域或核心要素,这些要素通常由一系列法则、定理、方法等组成。学科前冠以具体名称,指学科连体中一个确定的单元。学科是人类在认识知识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知识划分出来的各个集合,它的发展变化既意味着人们对物质存在形式认识的深入、知识的增加,也意味着知识的分化、整合和重组。学科建设就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系统工程。没有知识的分类、组合,人的认识连载体就无着落,没有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科分化、整合,教学、科研就无法运行,培养人才的活动就无法开展。所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存在的组织基础。

(三)高等学校管理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学术功能

高等学校的管理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对“物”的管理,更有对“人”的管理,而“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涉及到“人”的管理时,制度和文化是必要的。高等学校文化有理念文化、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学科文化是学科共同体在继承、探索、创新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学科特有的学科语言、学科思维方式、研究范式、伦理规范等。学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其不同点就在于因为有不同的学科文化。所以,学科文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功能是高等学校的本质性功能。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用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理论和实践上的使命,也是高等学校的最基本的功能。高等学校要从实践上即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等方面,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多样性,文化的魅力就是它的包容性。高等学校越发展其文化功能就越具有世界性特点,它吸收了人类的智慧,所以它的文化学术功能越发展就越优秀,其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四)高等学校文化学术功能与政治、经济、社会功能既联系又鼎足而立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高等学校给个人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要有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掘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物质财富。教育方针是反映教育目的、目标的,它是高等学校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的全面表征。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几个功能综合的学术提升,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几个功能的综合运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映的是教育文化功能与政治功能的关系,目的性是非常清楚的,就是阶级斗争服务,就是起政治工具作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反映的是教育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关系,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发展教育,教育要培养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反映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要使人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无论是什么功能教育总是以其文化学术功能发挥着根本作用。然而,时代特点不同,教育的文化学术作用也就不同,作用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

二、高等学校的文化和学术理念

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的灵魂、精神境界,是高等学校文化和学术发展的表征。和谐文化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包容、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是多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就是重新来审视这样多种文化的存在和整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理性思考凝练和提升为成为一种理念或方向。高等学校办学理念既是一个文化学术现象,又是一个教育奋斗目标,既是一个文化学术研究课题,又是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它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指向作用。

(一)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涵义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只有理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办学理念就是办学者在办学实践中,经过长期实践和理性思考,依据对实践对象的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对学校发展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独特的办学观念。理念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学术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等学校对社会有多种功能,有政治的功能,又有经济的功能,也有文化的功能。而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是高等学校最本质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文化

的一种组织,它的行为并非自发,而是办学者意志的表现。因此,高等学校能否按其内在规律办学,首先取决于办学者怎样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即怎样看待高等学校的本质属性,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如果连这些基本问题都不清楚或不想清楚,我们就无法真正把握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更无法把学校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作用

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学校的办学实践表现出如下作用:(1)文化建构作用。在高等学校文化建设中,办学理念是一个灵魂和核心点,它能把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规则、行为规范等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发展方向。(2)目标指向作用。办学理念在更深层次上寄托着办学的终极目的和目标,反映出办学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而这种目的性与理想意图引导和支配着学校运行的全过程,起到了学校发展的导航作用。(3)品牌形象作用。办学理念从总体上表象出办学的质量规格,文化品牌层次;办学理念还寄托着办学的文化特色追求;办学理念往往表达着办学者对社会公众的郑重承诺。

(三)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

办学理念是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办学理念的提炼一般要经过总结反思、分析修正、研讨论证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能反映学科优势的、又具有特色的办学目标。1.总结和反思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这是一个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不断修正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这是一高等学校发展和提升所要达到的目标定位。3.讨论与论证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切入点。这是一个高等学校发展时机选择。总之,这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实施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策略。

(四)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举隅

举隅一:牛津大学在1216年之后作为一所学术机构,具备了中世纪大学的两个含义: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是由学者组成的社团。1852年,纽曼开始就任牛津大学校长,他的基本办学理念是: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19世纪中叶,加强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强了科学研究的职能。2000年,牛津大学将自己的使命陈述为:在科研和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保持和发展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地位;通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

举隅二:哈佛学院创立时期把培养牧师当作学校的首要目标,到19世纪,以“学术自由”和“科学研究”为大学理想。艾略特出任哈佛校长时,制订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学术自由”视为学校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劳威尔和科兰特任职时期,哈佛大学坚决维护“学术自由”传统,坚决提倡师生具有“学术自由”的权利。

举隅三: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人就一直有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北大的历史是不断革新的历史,北大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使北大产生了许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为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北大的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交流、畅快淋漓地讨论,更使他们在这里水乳交融、共同进步。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总特征,所形成的氛围是令人神往的!校园文化也许不仅是北大的风骨,更是北大的生命了。

三、高等学校的文化和学术使命

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校长们的热门话题。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性和学术性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属性。高等学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学术氛围。

(一)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自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要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大学要创造文明、创造文化、实践文明、实践文化、传承文明、传承文化,要发挥它的文化优势,提升品位,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与示范功能。”

建设高等学校和谐文化特别需要文化自觉。高等学校是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积累和传承的地方,应该有明确的和坚定的文化目标。高等学校和谐文化建设,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有效的文化传承,并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弘扬先进文化,发挥对社会的辐射、引导作用以及对社会流俗的批判作用,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始终要把握的,其核心是把握社会文化和高等学校文化的互动。当前,要实现高等学校公益性的理想,必须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深入了解和把握当代高校所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必须协调解决高等学校公益性面临的复杂关系,并将其作为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内涵的重要指标。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等学校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人心,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学生的优秀综合素质、教师的表率行为以及鲜明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大学和谐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谐文化的内涵与要求反映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传承民族精神、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应以和谐文化为指导原则,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学校特别要关注学生学习空间的设计,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和谐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谐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引领性,决定了高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运行难度。为此,要进一步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内涵;努力实现和谐价值理念下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高等学校应基于和谐文化引领理念,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系统设计思路;政府要确立明确的指导性质量标准,为各类高等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并致力于构建多类型、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科学评价模式。高校管理要充分尊重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做到既保持各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使其自由发展,又使各种文化都有利于共同的

价值目标和理想的实现。

现代高等学校制度需要和谐文化支撑。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都需要以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学校制度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为基础和保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学校制度,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论是制度的建立,还是各个层面之间的协调发展,都需要和谐文化支撑。高等学校的和谐发展需要学术自由,高等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是领导机制和领导班子建设。高等学校的和谐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学校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依法办学与以德办学、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全面发展与张扬个性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特色定位

高等学校文化学术特色是在学校长期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形成的,它有区别于他校的特有的文化客观基础、传统与风貌。它有出众、稳定、个性化的特点,是一个学校办学历史的沉淀,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高等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它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载体。它在历史传承多维变化过程中,通过激荡与取舍,提炼和升华而形成,指向学校的未来发展与追求的方向;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变革,促使学校师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是学校培育现代人所具有的独特财富和重要资源。

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特色,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品牌及其社会影响力。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概念;1979年比特格瑞把学校的“组织文化”定义为“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结合体”。20世纪末,国内的学多学者对学校文化进行了较多的考察,其中主要立足于对学校“组织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有学者指出: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个性化,具有组织文化的一切特征和功能;有学者同样指出: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在学校组织的具体化,学校的组织文化构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固、最具活力的基础。在学校品牌的丰富内涵中,文化因素属于核心位置,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文化积淀在学校品牌建设中占有很大分量,是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它,学校品牌则缺少根本的底蕴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学校品牌的创设也是个性化(特色化)的学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三)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高地构建

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高地构建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术人才,初步形成一支以特聘教授为旗帜,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术优势突出并且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科学研究中,拥有国家一级的学科、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能拿到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高地构建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融贯中西,博古通今”是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融贯中西”指的是泛文化性,也就是文化的国际性,是对他的知识的广度的要求;而“博古通今”指的是文化性的深度,也就是文化的历史渊源,是对他的知识域的期待。否则,就很难驾驭学科群体,很难在学科研究中凝练方向,很难指导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很难在论文答辩中厘清问题。任何学科知识体系总是相联系的,没有“融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知识含量,是无法做好带头人的。

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高地构建要有“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学术创新是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独立精神是学术思维方式特点,思想自由是学术生存的前提,而思想解放是学术创新的条件。高等学校的学术发展需要充满活力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维”的引领,就要排除各种学术自由的障碍。专制主义的学术权威,貌视“公允”的形式评价,以贿赂方式取得的学术权力等都是学术发展、学术创新应当扫除的障碍。

(四)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发展策略

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发展策略,就是高等学校的文化学术发展基本方法和途径,也反映出高等学校文化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1.建设和谐文化校园,要体现出知识与人、人与人的融合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资源竞争的加剧,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而和谐文化校园的构建正体现了知识和人、人与人的融合。因此,高等学校有必要构建起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和谐文化校园,构建起适应于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的和谐文化校园,而传统的直线型学校管理结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取代了人们寻求合作的自然能力。目前国内外管理创新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团队的力量去完成;构建起适应于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的和谐文化校园。也就是说当学校成员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允许他们将这些工作组织成一个项目去完成,通过组织跨部门的项目小组开展工作,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构建起适应于创新而不是重复性工作的和谐文化校园。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工作重心是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关心他人。在和谐文化校园,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学相长,知识的充分交流,实现了师生情感的融合。因此,要鼓励师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知识共享,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谐文化校园的学术品位。

2.建设和谐文化校园,要树立创新性的和谐学习理念

建设和谐文化,科学地选择生长点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前提。首先,要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是校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意志、导向,具有自动、自发、约束和激励功能。一般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核心层面。校园文化的理念导向与愿景目标激励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把员工的价值实现建立在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其次,要强化人力资源的和谐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包括职业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竞争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全体成员的学习能力,只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地更快更好才能永葆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再次,要建立学校和谐的文化创新体系。和谐文化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建构学习型校园的核心问题。创新能力包括师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开发能力、掌握前沿信息技术能力等。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扬团队精神,需要改善心智模式,需要不断的超越,需要不断地形成新成果并实现成果的共享。第四,要建立和谐的个性化目标管理体系。管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约法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再到现代的人本管理、文化管理、学术型组织管理理论,都始终闪烁着变革

与创新的智慧光芒。学术型组织管理的宏观性更强,新建本科院校和升格大学院校,在学校规模扩大、机制变化、管理不断创新的时期,有必要引入学术型组织理论,实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最主要任务是学会学习。因此,在构建和谐文化校园中,选择和运用“终身学习理念”、“团队学习理念”和“学习动力理念”都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认为是最为有效的学习理念,这些都是具有创新性的学习理念。

(1)树立创新性的“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教育”是20世纪初英国人首先提出来的。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其著作《论未来的教育》中提出:“人的学习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至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使命要穷其一生”。这个论断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这个论断告诉我们,终身学习不仅将会成为,而且也必须成为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法则,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建本科院校和升格大学院校只有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每一位成员的未来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发展也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

(2)树立起创新性的“团队学习”的理念。和谐文化校园是以团队形式组织学术活动的,如学社、沙龙、茶座、论坛等等。团队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整体搭配的能力,使个人在团队中的成长速度变得更快。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学习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各类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组织要取得成功,所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地学习。可以断言,团队学习是组织永恒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西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全体师生员工要树立起“团队学习”的理念,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事学习,把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3)树立起创新性的“学习动力”理念。和谐文化校园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组织集合体。首先要建立起运行中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可以细分为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内在动力机制就是通过树立共同愿景,增强组织和个人学习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是激励和竞争机制。如把学习情况作为竞争上岗的重要条件;作为干部使用、提拔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等等,做到学习、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其次要建立投入机制。在建设学习型校园的过程中,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努力为全体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让每一个成员都折射出生命的意义。

3.建设和谐文化校园,要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有别于企业和行政机构,教育有别于物质性生产活动。在构建和谐文化校园时,既要体现文化学术组织的共同特征,又要考虑到学校教育的特殊规律性,有必要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1)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在高等学校文化组织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拥有者,社会的代言人,他们常常以权威自居。虽然许多教师认识到了民主、平等、和谐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在其潜意识中把学生假设为缺乏自主性的个体,因而会不由自主地安排学生的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遵从,没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因此,在建设和谐文化校园过程中,首要的任务便是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民主、平等、和谐的理念不仅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而且要渗透至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起一道道相互密切交往的桥梁。

(2)创建共同的愿景与灵活的应变机制。在高等学校文化组织中,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会引领组织成员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然而,共同愿景的塑造绝非易事。学校领导不仅要善于激发、学习与聆听所有成员的个人愿景,而且还要经常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愿景,通过相互交往与沟通,把这些不同的愿景整合起来。只有当个人的愿景与共同愿景连成一体时,真正的共同愿景才能得以建立起来。高等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性的复杂环境,人口结构、社会需求、政府拨款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学校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能够观察到环境的变化,而且要能够预测到对学校产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变措施。

(3)开通学习共享系统促进沟通和交往对话的渠道。传统学校中的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体学习,而和谐文化校园组织中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处于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成员都处于一种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状态之中。由于团体的智慧一般而言要大于个人的智慧,因而团体学习能够比个体学习更为有效。对于传统的学校组织而言,要想实现向和谐文化校园的转变,必须构造一个学习共享系统,开通师生学术交流的“渠道”,以促进所有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对话。在这个学习共享系统中,每一个成员既是求知者又是指导者,他们不再是孤立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相互交往过程的主动学习者。在交往与对话中,每一个成员不断求得新知,不断开启智慧,不断和谐共进,不断成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邢方敏.谈谈大学的办学理念[J].黑龙江教育,2007,(5).

[4]中国教育报.现代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觉[N].http ;blog .sina.com.cn s blog2007-10-7.

[5]黎阳村夫.和谐校园提升高等学校创造力.http :blog .sina.com.cn aygtl 2007-08-13.

[责任编辑 孔 颖]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