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惠州市惠城区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管理经验探讨

发布时间: 2022-10-31 1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主要介绍惠州市惠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经验,包括如何做好宣传、培训、考核、技术推广等有关管理工作,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完善方法,以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管理经验;广东惠州;惠城区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02-02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等,具有隐藏性、长期性、分散性、复杂性等特点[1-3]。其与工业及生活点源污染的集中性和污染物相对单一性等存在本质区别,治理难度和广度相对较大[3-4]。近年来,惠州市惠城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把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为目标,强化综合推进,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1 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情况

2014年,全区耕地面积1.77万hm2,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47万hm2。全年化肥施用量1.1萬t(折纯),肥料综合利用率28%;农药使用量370.9 t,利用率为31%。

2014年惠城区启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截至2016年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在横沥镇、汝湖镇(2015年开始实施)、芦洲镇(2016年开始实施)共21个项目村实施,全区实施耕地面积1 600 hm2,累计播种面积5 600 hm2,治理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参与农户3 137户。主要是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使用高效配方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高效植保器械,要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给予参与项目的农户一定补贴等方式达到减肥减药、稳产增效的目的。

从实施3年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来看,农户的环保意识和施肥用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水稻平均减少化肥施用量27%以上,玉米平均减少化肥施用量25%以上,共减少化肥施用量742.6 t(折纯);项目区已杜绝Ⅰ类农药的使用,95%以上农户不用Ⅱ类农药,Ⅲ、U类农药的推广使用率达到90%以上,每造用药减少1~2次,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率达48%以上,根据初步调查统计,减少农药施用量约1.5 t。水稻平均产量除受台风影响外,基本增产10%;玉米因受气候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产量及收益不稳定,总体来说农户节本增效明显。

2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做法

2.1 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区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多次进行调研,并就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同时,建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总召集人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农业局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镇、村一级则选择责任心强、执行力强、在镇村有威信的干部或农户作为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目前,惠城区3个项目镇21个项目村有6名镇级技术助理、42名村级技术助理和210名科技示范户。

2.2 争取资金,加大投入

区农业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其中,区农业局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预计2014—2020年7年投入资金2 300万元;区级财政资金也已安排项目工作经费80万元,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约730万元。

2.3 依靠技术支撑

惠城区的主推技术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与农户常规施肥比较,具有肥料施用平衡、化肥用量减少、病虫害发生和用药减少的特点,且在用肥减少的基础上实现增产增效。

2.4 加强信息化管理

在项目中引入农药、化肥销售的IC卡信息系统和财务的MIS管理系统,农户凭IC卡优惠购买配方肥和农药,同时让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和跟进项目实施情况。

2.5 注重宣传

2.5.1 树立宣传牌。在21个项目村树立项目和技术宣传牌177块,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宣传牌42块;在村委会、定点农资店及人流集中处张贴技术宣传海报300多份,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宣传海报160多份。

2.5.2 印发技术宣传资料。在定点农资门店和技术培训时发放项目及技术资料,累计发放2.4万份,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小册子、明白纸1万份。

2.5.3 播放项目宣传片。在培训时播放“为了美好的家园”“水稻三控技术”“统防统治”等项目宣传片。农户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项目和新技术,效果良好。

2.5.4 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2014年发布13期预测预报,2015年发布15期预测预报,2016年发布15期预测预报,指导农户及时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2.5.5 加强与新闻网络媒体的联系。在惠州日报、惠州电台、综合信息网等媒体上共报道30多次。

2.5.6 加强对农资店的宣传与管理。把农资店作为信息中转站和宣传培训教育基地进行管理,并要求保证项目指定销售农药、化肥的质量,严禁售卖违禁农资等。

2.6 做好技术培训与指导

3年多来开展了134期田间培训,共培训7 361人次。其中,水稻“三控”技术培训开展了121期,共培训6 540人次。通过培训,农户的环保意识和施肥用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培训及指导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6.1 抓好培训时间节点。主要是插秧前、中期管理和后期测产等时间节点。

2.6.2 采用农户容易接受的培训方式。主要通过集中授课、田间指导、观摩水稻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现场测产等方式,对农户施肥用药及产量情况进行技术分析总结、点评、答疑,使农户对技术熟练掌握。

2.6.3 加强技术指导。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邀请省、市、区技术指导专家、乡镇技术指导员深入田间为农户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7 建立考核及汇报责任制

2.7.1 建立考核(考核记录本)和激励机制。把工作表现和实施项目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其激励金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7.2 建立区、镇、村组织管理汇报制。及时了解情况,把工作做在前,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8 注重交流

2.8.1 县区之间的交流。组织镇技术指导员、村技术助理到做得较好的项目县、区参观其水稻“三控”技术田和项目定点农资店,并现场交流推广经验。

2.8.2 镇、村之间的交流。组织技术指导员、村技术助理、科技示范户、农户到“三控”技术实施比较好的村去学习交流,并邀请技术助理、科技示范户传授自身种植经验。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实施3年,惠城区化肥、农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稳定,农民增收,而且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大为提高,达到项目减肥、减药、稳产、增效的目标。

3 实例分析

3.1 技术推广应用实例

通过以上方式,惠城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得到农户的一致认可。举例如下:2014年前,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推广在惠城区是空白,农民对该项技术存有疑虑。为消除农民的疑虑,在省挂点专家钟旭华研究员指导下,在横沥镇天罡村开始示范,早稻100多户项目农户中,有20多户按技术规范来实施,效果较理想。晚造要求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全部要按水稻“三控”技术规范实施,同时要求每户农户至少实施一块田,对按技术规范实施并验收合格的每户给予一定奖励。为了确保天罡村示范成功,2014年邀请省水稻研究所钟旭华研究员及黄农荣研究员,共在天罡村举办了6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培训班,主要通过观摩水稻生长前中后期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现场测产等进行施肥用药及产量情况对比分析,使农户对水稻“三控”技术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熟练掌握,实现了水稻“三控”技术全覆盖。同时,要求所有项目村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全部采用水稻“三控”技术,并引导项目农户从一块田开始尝试。

3.2 解决问题实例

推广一项新技术不容易,让农户切实执行更不容易。为此,提出以下解决方法:一是针对水稻传统施肥方法与“三控”技术施肥方法不同产生的疑虑(水稻移栽15 d不施肥,苗黄且生长不旺,农户担心而提前施肥,影响效果),首先,让农户到技术助理和科技示范户的田块进行观摩,测产时请其到场参观,让其清楚前期虽然苗黄且生长不旺,但后期禾苗却能较快生长,通常比常规施肥的禾苗高10 cm,而且青枝蜡秆、穗头重、结实率高;其次,要求技术助理在移栽后7 d左右进行田间巡查,发现有在田间施肥的,要给予及时指导。二是部分农户对技术实施不到位,在时间节点的把握上有不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应多组织田头观摩示范模式的培训,让项目农户根据看到的实际情况强化对技术时间节点的把握,并让其感受到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可操作性、实惠性和环保性,让其自动、自愿地跟着实施。

4 应用成效

通过3年实施,惠城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推广取得了成效。一是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从2014年前的空白到2014年的140 hm2,2015年达733.33 hm2;2016年达1 466.67 hm2,占项目区水稻播种面积的52%。二是减肥、减药效果明顯。根据调查统计,应用水稻“三控”技术的施肥量一般为300.0~337.5 kg/hm2(折纯),比以前减少27%以上;用药比往年少1~2次。三是水稻抗倒伏能力强。2015年7月9日,惠城区遭遇台风“莲花”,水稻总体倒伏率约为30%,而推广“三控”技术较好的村倒伏率为7.5%;2016年10月21日,惠城区遭遇台风“海马”,水稻倒伏率约为45%,而推广“三控”技术较好的村倒伏率约为30%。四是水稻普遍增产。据统计,推广水稻“三控”技术的农户,水稻普遍增产10%以上。

5 存在的问题

5.1 农户种植观念有待转变

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户特别是新增的项目农户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还需要时间和实践。从检查水稻种植的情况来看,部分农户并未完全掌握新技术,未能严格按技术规程用肥用药。

5.2 土地流转较频繁,项目区内农户可能会出现变动

农户的变动会加大项目区管理工作的难度,容易导致IC卡系统数据不一致。

5.3 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管理不规范

2015年横沥镇的晚稻出现跗线螨,可能是因为长期、单一使用几种农药而产生一些新的小螨类。并希望部分农药能多采用小包装,方便种植面积小的农户购买使用。部分玉米种植户在农资店推荐使用45%的配方肥时,仍选择50%的配方肥用于玉米,部分农户有余肥,则施用在其他作物上。

5.4 缺乏技术人员

目前,惠城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存在缺乏技术人员,特别是镇、村一级技术人员的情况。

6 下一步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将加强技术培训、项目宣传,特别是加强镇、村一级技术助理的培养;当项目农户的种植信息发生变动时,要求村技术助理核实变动信息后,报区项目办进行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应长期坚持实施,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7 参考文献

[1] 杨林章,冯彦房,施卫明,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96-101.

[2] 饶静,纪晓婷.微观视角下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1-16.

[3] 袁金柱,李利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29-31.

[4] 赵燕,张波,徐娣,等.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治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220.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