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探寻北京公共服务的需求缺口

发布时间: 2022-11-08 11: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近十年来年均增加60.4万人。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使得首都的城市承载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公共服务能否承载公共需求,除客观数据外,还需要通过市民的主观评价来判断,为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今年5月开展了“北京市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调查”。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方式,随机对居住在16个区县、居住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含外地来京人员)、18~70岁的市民进行访问,共完成有效样本6321份。调查样本中,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样本比重分别为83.2%和16.8%,市区(城镇)和农村样本比重分别为71.4%和28.6%。

总体数据显示:七成被调查者认为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承载了人们的需求,但使用便利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图1,2);不同人群存在一定的满足感差异和需求缺口,弥补这些缺口和差异是今后政府公共服务努力的方向。

公共服务均等化:外地人的公平感不如本地人,城市人的公平感不如农村人

户籍分组数据显示,外地人享受公共服务的公平感不如本地人,尤其在义务教育和医疗方面。73.3%的本地人认为可以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而外地人比例只有53.1%,低于本地人20个百分点;62.3%的本地人认为可以公平地享受医疗服务,外地人同样低于本地人近20个百分点,为43.5%。

区域分组数据显示,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资源集中与公平感倒挂。例如,81.5%的生态涵养区居民认为能够公平地享有义务教育服务,而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这一比例分别仅为61%和58.2%。出现这一倒挂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聚集于朝阳区和海淀区,市区、城乡结合部居民不得不和外地人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使得公共服务承载力尤显不足,更容易滋生和暴露问题,因此不公平感更强。

社区服务:社区医疗、绿化环境、老年儿童服务需求缺口位列前三位

社区是承载社会公共服务网络的基本单元,社区服务是否便利可及、是否满足了居民的需求,是衡量公共服务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市民目前对“社区医疗”、“社区绿化环境”、“老人和儿童服务”这三方面有较大需求,社区公共服务承载力存在不足,被受访者列为希望增加和完善的社区服务的前三位,分别占到56.7%,36.8%和34.8%。

由于社区服务是地域概念,而本地人和外地人混住现象比较普遍,因此社区服务需求上没有呈现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明显差异,但城乡居民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中心城区普遍对“停车场”服务有较大需求,西城区有48.6%的被调查者选择需要完善“停车场”服务,位于第一位;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被调查者则更多地提到需要完善“保安值班”服务。

医疗卫生:市区居民、外地人、年轻人、高收入者等对社区医院认同感较低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实质上反映了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2010年底全市一级医院有571家,一级以下的机构5640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护理站,村卫生室2972家。尽管基层卫生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医院的认知率喜忧参半:超过一半(57.9%)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去社区医院看病的经历,仍有42.1%的人从来没有去过社区医院。

去社区医院看病的人群中:市区(城镇)居民比例少于农村居民,分别占到52.6%和71.1%;外地人比例少于本地人,分别占到45.7%和60.3%;收入高者比例少于收入低者,家庭收入7000元以上的人去社区医院的比例在四成左右,而家庭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有70%以上去过社区医院;学历高者较少选择社区医院,70%的初中及以下学历被调查者去过社区医院,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这一比例仅为29.3%;选择去社区医院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15~30岁的被调查者有50.4%的人去过社区医院,而61~75岁的被调查者这一比例达到70.7%。

公共交通:需求与供给矛盾在核心区、拓展区和发展新区凸显

畅达的交通,便捷的出行,是人们对公共交通服务的迫切需求,也是城市和谐宜居的重要指标。如何满足市民对公共交通服务的需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北京市“十二五”城市管理的大事。

调查显示,公共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在核心区、拓展区和发展新区依旧突出。尽管从总体上看人们的出行时间和拥挤程度有一定改善,但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在人口聚集、车辆密度高、流量大的区域尤为明显。从出行时间看,核心区、拓展区和发展新区的被调查者,五成以上认为出行时间并无太大改善,例如:59%的海淀区被调查者选择“出行时间更长和不变”,朝阳区这一比例为54.2%,通州区为54.1%,东城区为53.5%。从出行拥挤程度看,拓展区和发展新区的被调查者,七成以上认为出行拥挤程度没有太大改善,例如:74%的通州区被调查者认为“出行比以前更加拥挤和相差不大”,朝阳区这一比例为70.7%,海淀区为70.6%。

公共安全:市民对食品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担忧最多

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表明,基础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趋高、生活成本增加等“大城市病”,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城市人的行为、心态和生活方式。

当问到“您日常生活的压力主要来源是什么”,被调查者提及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看病就医”(43.5%)、“公共安全”(食品安全)(41.7%)和“住房问题”(36.1%)。可见,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共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成为除了医疗以外给市民造成生活和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当问到“以您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以下公共安全方面哪一项让您感觉最不安全”时,食品安全首当其冲,44.1%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令自己不安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不断升级的“电话、短信、金融诈骗”,有19.5%的被调查者提及。

注:市区(城镇)和农村的划分与《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口径一致。本调查的划分以受访者回答为准。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